古代的歌舞百戏介绍

第1篇:古代的歌舞百戏介绍

散乐即古代的百戏和杂戏,它是由周代的民间乐舞发展而成的曲艺、杂耍和音乐结合成的一种节目。在*至六朝(五世纪)末为止称百戏或杂技,隋朝以后才称为散乐。唐代年间与唐乐一起传入日本。

散乐是隋唐时期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据史书记载,在南北朝以后,散乐与百戏为同义词。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歌舞戏、参*戏等形式在内的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它较大程度上概括了民间表演艺术的所有形式。

辽宋金时期皆有散乐。散乐即百戏,它包含着各种民间音乐的新因素。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载:“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内容更为繁多,系指筚篥、大鼓、杖鼓、筝、琵琶、方响、拍板、笙、笛、舞旋、杂剧、参*、歌板诸项目。散乐中的歌舞表演图象多有发现。如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散乐图。中间有一女舞者。乐队十人,所奏乐器为笙、筚篥、排箫、琵琶、横笛、拍板、大鼓、腰鼓等。此墓有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地券,墓主人赵大翁是兼营工商业的地主。此画对面壁上绘赵大翁夫妇正对坐观赏散乐表演。

舞乐属于贵族,散乐则是庶民艺能,相对于庄重典雅的音乐来说是一种自由通俗之音乐。散乐的散是散位、散官的散,宋王溥的《唐会要》散乐一条中记载:“散乐,历代有之,其名不一,非部伍之声,俳优(模仿)、歌舞、杂奏(歌舞),总谓之百戏,跳铃、掷剑、透梯(爬梯子)、戏绳(跳绳子)、缘杆(爬杆)……窟礧子及幻术等等。”散乐很早就与我国固有的民俗演艺结合,成为孕育后代能乐、能狂言、木偶净琉璃、歌舞伎的母胎,因此在艺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散乐的故乡是西域,因其内容多是杂技、魔术、幻术、歌舞等,因此容易超越地区和语言。

第2篇:散乐-古代的歌舞百戏

散乐即古代的百戏和杂戏,它是由周代的民间乐舞发展而成的曲艺、杂耍和音乐结合成的一种节目。在*至六朝(五世纪)末为止称百戏或杂技,隋朝以后才称为散乐。唐代年间与唐乐一起传入日本。

散乐是隋唐时期重要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据史书记载,在南北朝以后,散乐与百戏为同义词。包括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歌舞戏、参*戏等形式在内的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它较大程度上概括了民间表演艺术的所有形式。

辽宋金时期皆有散乐。散乐即百戏,它包含着各种民间音乐的新因素。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载:“散乐传学,教坊十三部”,内容更为繁多,系指筚篥、大鼓、杖鼓、筝、琵琶、方响、拍板、笙、笛、舞旋、杂剧、参*、歌板诸项目。散乐中的歌舞表演图象多有发现。如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散乐图。中间有一女舞者。乐队十人,所奏乐器为笙、筚篥、排箫、琵琶、横笛、拍板、大鼓、腰鼓等。此墓有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地券,墓主人赵大翁是兼营工商业的地主。此画对面壁上绘赵大翁夫妇正对坐观赏散乐表演。

舞乐属于贵族,散乐则是庶民艺能,相对于庄重典雅的音乐来说是一种自由通俗之音乐。散乐的散是散位、散官的散,宋王溥的《唐会要》散乐一条中记载:“散乐,历代有之,其名不一,非部伍之声,俳优(模仿)、歌舞、杂奏(歌舞),总谓之百戏,跳铃、掷剑、透梯(爬梯子)、戏绳(跳绳子)、缘杆(爬杆)……窟礧子及幻术等等。”散乐很早就与我国固有的民俗演艺结合,成为孕育后代能乐、能狂言、木偶净琉璃、歌舞伎的母胎,因此在艺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散乐的故乡是西域,因其内容多是杂技、魔术、幻术、歌舞等,因此容易超越地区和语言。

第3篇:古代九针的介绍

古代九针的一种。针体较粗,针尖微圆。多用于治疗全身水肿及腹中症瘕等病。

毫针

九针之一。《灵枢·九针论》云:“七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也。又形容其治针之形“令尖如蚊虻喙。《黄帝内经》各篇所载“微针,皆指此而言。

毫针为现代临床常用主要针具,是用高级合金不锈钢制成(其中以铬镍不锈钢者为最佳)。这种针硬度强,坚韧而富有**,不易折断,且锋利无比。毫针种类发展很快,根据针身长度不同,有0.5寸、1寸、1.5寸、2寸、2.5寸、3寸、4寸等。除此以外还有5寸至10寸或更长者,称为芒针。现根据针体粗细规格又可分为26号、28号、30号、32号等数种。更有粗于26号者,称为巨针。临床最多用者为28号及30号,其长为1寸或1.5寸。

圆利针

圆利针又作员利针。系九针之以一。《灵枢·九针十二原论》云:“员利针者……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今所用之圆利针,针体粗于毫针,一般为26号钢丝制成,其尖圆锐,质坚硬,多用于寒邪客体着痹疼痛。临*多于针后(不留针)配以拔罐法,其治验速效。亦可用于较小痈疖,其脓已成,点刺适当深度(以勿伤皮肉为度),将脓排出,或配以拔罐排脓。*晕厥及小儿疾患亦常用此针。

三棱针

三棱针古称锋针。系九针之一。《灵枢·九针十二原》云:“锋针者,刃三隅以发痼疾。又《灵枢·九针论》说:“四曰锋针,取法于絮针,筒其身,锋其末,长一寸六分,主痈热出血。明·杨继洲所著《针灸大成》也载有:“今所谓三棱针者是也。三棱针宗锋针之制,针体为圆柱形,即“筒其身,针锋呈三棱,三面合而至尖,即“刃三隅。

三棱针可作点刺、散刺、挑刺之用。《灵枢·官针》有:“络刺者,刺小络之血脉也。即点刺放血之法,运用于高热惊风,昏迷抢救,乳蛾点刺等。又云:“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亦为较深部瘀血之散刺放血疗法,或用于痈脓之排除。又云:“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亦为散刺之法,适用于丹毒、外伤瘀血等。挑刺为后世医家之发展,是将左手捏起或按压施术部位皮肤,右手持三棱针挑刺所治之腧穴或局部皮肤,深入皮内,再将针身倾斜,轻轻挑断该局部结缔组织纤维,称挑治疗法。如挑痔点,治痔之法即是。

梅花针

梅花针系皮肤针之一。因以五枚短针集束一起,右手拇、食指捏、持直接刺向皮肤;或将集束之针安装于针柄,叩打皮肤,故又有称从针者。因其五枚针尖围列似梅花而得名。此针由古之毛刺、杨刺发展而来。《灵枢·官针》云:“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又云:“杨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也。其“刺浮痹皮肤已明言皮肤针;其“正内一,傍内四恰如梅花五枚针。若装七枚短针者,即称七星针。除此外,《灵枢·官针》还载有:“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内伤,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今人在此基础上,又发明了滚刺筒,即能达到刺激皮肤面积广的目的,又能刺激均匀,不致刺伤皮肉。

施用皮肤针选用梅花针法较多,也有人称作七星针疗法、神经刺激疗法,临床适用于高血压、头痛、失眠、神经麻痹、肠胃病、皮肤病、神经痛、以及妇科、儿科等疾患。因尤重用于儿科,故又称小儿针。

芒针

毫针加长后称做芒针,因其形似麦芒而得名。系沈金山于解放前创制。其针形如毫针,针身长5寸、7寸、8寸、1尺、1.5尺、2尺、2.5尺、3尺不等。粗细型号有28、29、30、31、32等号。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取穴不同而选用。其进针方法不同于毫针,必须双手*作,右手拇、中、食指捏持针柄,做捻转手法,左拇、食指捏持近尖端之针体,中指与无名指、小指紧贴皮肤,选定所针穴位,徐徐刺入、捻进,直到有针感为止。亦可以做各种运针手法,其针刺角度、方向、深度均随病情需要及所取穴位之不同而定。久病、体虚、孕妇、过敏体质及小儿禁用此针。

皮内针

皮内针系微型特制小针。因为其只针在皮内而不达皮下,故又称皮内针。此法由古代毛刺及留针方法发展而来。目前皮内针有两种类型,一种称为麦粒型针(也称颗粒式针);一种称揿钉型针。二种针均由合金钢丝制成,一般选用较细的30号或32号合金钢丝其长度一般为1~1.5厘米。针柄小如半颗麦粒者为麦粒型针;若将针尾制成圆型,尖如图钉向下,针长仅0.3~0.5厘米,即为揿钉型针。二种皮内针,临床皆用于皮内埋针,但针法不同,麦粒型针横行斜向刺入皮内,揿钉型针垂直刺入皮内。

总而言之,针具的发展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其最终目的是为更有效的治疗疾病服务。临床上只有灵活的运用,才可以明确的为疾病治疗做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