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开国大典》的优秀教案

第1篇:课文《开国大典》的优秀教案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学时,我们依据课文的叙述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乐曲激趣

1、播放中华*共和国国歌──《义勇*进行曲》,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渲染:

这是一首战斗的乐曲,它曾经鼓舞**为新*的诞生而奋斗。那么,新*诞生时是怎样的盛况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

3、如果把开国大典改成开国典礼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旨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读文。)

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1、用你喜欢的读书习惯快速阅读课文。如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等等。

2、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3、联系语境或查阅资料理解新词。

4、这篇课文记叙了哪几个场景?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5、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6、你最喜欢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为什么?

7、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能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如果不能,在书上做上记号。

8、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激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讨论,释疑解难

1、以疑难问题为类别,让学生自由组合若干小组。

2、推荐各讨论小组讨论问题:

如,第一小组:学习6个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语境理解新词;第二小组:理清段落结构,归纳段意;第三小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小组:讨论记叙的顺序。

3、各个讨论小组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展开讨论:学生先汇报学习成果,然后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可以自由发言,相互提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主持人记下已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咨询的准备。

4、各个小组在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5、问题咨询与小结。

四、探究领悟,升华情感

1、出示句子: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城。

2、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提出探究的问题,如:

⑴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⑵如果把流去的流字换成走字,表达的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⑶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你读了这句话,内心充满着怎样的*。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探究,领悟新*的成立的确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总结探究的方法。

4、在课文中找出还需探究的句子,继续探究。

五、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试一试,自己能找到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读一读,看一看吗?如果找到并读了,把篇名记下来。

2、写一写,依照课文的写法,记叙你喜欢的一个场面。

【设计特点】

本案例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现代教育传媒技术等手段,通过设疑、讨论、探究、释疑等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导学过程中,抓住课文重点,紧扣含义深刻的句子,采用自读自悟、升华情感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三维目标。

第2篇:《开国大典》第二课时优秀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还正确读写,并能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为新*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述方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为新*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故事梗概。

3、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述方法。

〖内容、重难点分析及教学媒体的应用

1、《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描述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对新*的诞生无比激动、自豪的感情。因为事情离现在年代久远,学生没有经历这样的场面,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2、学生学习本课,需要老师根据课文的精点及新课标的精神,正确的“导”;图文有机会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适时应用等。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与当时作者和全国*的心产生共鸣。在学生完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给学生听,在有感情朗读的感染下,使学生更深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让你们来当一回摄影记者,用你们手中的摄影机捕捉开国大典一些精*场面,选好你要抓拍的镜头,并说说为什么要选拍这些镜头。这样*导课,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个个跃跃欲试,积极参与。

二、自读感知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边读边想,边选择感兴趣的镜头,画一画,读一读来体会。围绕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在小组内交流,疑难的共同探究,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感情。

三、品读悟*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拍的场景反复感情朗读,畅所欲语。教师可抓住重点词句相机引导。如:“他们一大早到了*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中的“直奔”与“走向”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又如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的“投向”与“朝着,看着”相比较,如此点拨、比较,学生就不难理解前者表现*群众急迫、兴奋的心情,后者则包含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的缔造者毛主席的心情。这样以读促思,以读促讲,师适当引导,又结合多媒体放映开国大典的场面以及**为新*的成立浴血奋战的场面,激发学生探究激学的欲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四、总结升华

1、总结迁移:

学生已经拍摄了这么多的画面,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这些画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简单说一说开国大典的场面,再写下来。然后模仿这一写法写一个片断(场面描写)。这样读写结合,同步发展了智能。

2、拓展延伸:

师可布置以下作业让学生思考完成。当你们捧起这些画面,你们心情怎样?打算为我们的祖国做些什么?这样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教育学生为祖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三个维度的整合。

第3篇:大班优秀的公开课教案

【活动目标】1、认识各种各样的尺,了解其用途,发现其区别,发展幼儿的观察、思维能力。

2、初步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培养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动手*作能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活动准备】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各样的尺,并了解尺的名称,特点及用途。(如:不同材料、不同长度的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

2、幼儿每人直尺一把。(含三种长度:10厘米、20厘米、30厘米。)

3、*场上画一条宽为120厘米的“小河”。

【活动过程】1、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分组讨论交流。

请幼儿将自己收集到的尺在小组介绍。要求说出是谁帮助收集的,在什么地方收集的,叫什么尺,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2)集中交流。

请小组推荐,介绍比较有趣、特殊的尺。

(3)引导幼儿归纳有些什么样的尺,各有什么用途。

2、找找尺的不同点。

(1)分组讨论。

提问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这么多的尺都是不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同?

(2)集中讨论。

个别幼儿发言,其他幼儿补充。

(3)引导幼儿归纳,从用途、材料、形状等不同方面进行小结。

3、找出尺的共同点。

(1)提问引发思考:尺有这么多不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2)引导幼儿归纳提升:它们上面都有刻度,都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3、测量活动。

(1)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请幼儿拿出自己的尺,尝试测量桌子的长度。(以各自的尺为单位测量。)

②请幼儿说说是怎样测量的。

③引导幼儿小结测量长度的方法:测量时尺与被测量物的起点要对齐,每量一尺要做上记号,接着量时尺的一端要与记号对齐,要记住量了多少尺,不能漏计,也不能多计,最后的测量结果就是物体的长度。

(2)测量*场上“小河”的宽度(120厘米宽)。

①幼儿用自己的尺测量,老师将幼儿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可让幼儿反复测量,确认后再记录。)

②集中观察记录表,看看小河有多宽,让幼儿思考,提出问题。

③集中讨论:为什么小河的宽度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数字?

④引导幼儿小结:尺的长短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也不同。

⑤分别请量出三种不同结果的幼儿说出自己的尺上刻度最大的数字(表示尺的长度),教师帮助测算出小河的宽度(120厘米)。

【活动延伸】1、在活动中投放各种直尺,供幼儿选用。

2、举办“各种各样的尺”博览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