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武器》读后感

“不管战争多么非打不可,打得多么有理由,都不要因此而认为战争不是罪孽。”在前不久,我读完了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时,这句话便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了。读完这本书,给了我很多的感悟,让我深深的认识到了战争的罪恶。“我看见过挨饿的孩子。我看见过母亲和妻子们的悲痛。我痛恨战争。”对此,我也深有同感。

《永别了,武器》是一部极具自传色彩的小说,讲述了主人翁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参加红十字会志愿驾驶救护队的生动故事。在一次任务中,他被炸弹炸伤,到了米兰医院养伤。期间遇见了他后来的妻子凯瑟琳,随即他们便陷入热恋当中,但最终凯瑟琳却在医院中难产而死。

战场上的种种都在亨利的心灵上留下了不可治愈的创伤,凯瑟琳因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最终没能走出产房,更是留给亨利刻骨铭心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战争造成的。小说塑造“亨利”的人物形象,折射作者的人生体验,告诉我们在那个炮火横虐的年代,像亨利一般的年轻人的命运很难由自己掌控。人们早已厌倦这种揪心的日子,然而部分统治者却以自己所谓的“强国政策”,无端发动战争,让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作品体现了作者本人对战争影响一代人命运的深刻理解和对战争的极大厌恶之情,也让我感受到身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是多么的幸运。

小说里战争的残酷更是凸显了爱情的美好,海明威越是强调这种爱情的美好,越是凸显战争的残酷。这也体现了海明威崇尚自由,向往美好的观念和强烈的反战思想。小说也被海明威赋上黑暗的色彩。例如在第一章里海明威极力描写了细雨迷蒙的景象,以及“在冬天到来的时候,更是下起了连绵的细雨……不过,到后来疫情被控制住了,最终部队里只死了七千人。”中的“只死了七千人。”冷淡的语气更是体现了战争的无情与冷酷。这些描写都揭示了战争的恐怖,突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厌恶和憎恨,更凸显出小说的主旨:反对战争。因为“在战争中,总是无辜者受难最多。”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切的感悟到:战争是盲目的、荒谬的、非理性的,我们不能盲目地流血和作无谓的牺牲。要坚持做正义的有意义的事情,那样人生才会走得更远,人才会活得更有价值。我虔诚地祈祷:愿世界再无战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