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灵澈上人》原文阅读及赏析

第1篇:《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

《送灵澈上人》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送灵澈上人

唐代: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

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竹林寺:在现在*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鉴赏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第2篇:《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

《送灵澈上人》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送灵澈上人》原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送灵澈上人

唐代: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译文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

⑴灵澈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⑵苍苍:深青*。竹林寺:在现在*苏丹徒南。

⑶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⑷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鉴赏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第3篇:《送灵澈上人》原文阅读及赏析

【诗句】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出处】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意思】苍苍山林中,传来竹林寺院杳杳的报时钟声;诗僧灵澈戴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深处走去,愈走愈远。“独归远”使人想象出诗人伫立目送友人独自远去,依依不舍的心情,显示出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如画的描绘,刻画出诗人淡泊的胸襟,创造出幽雅的意境,反映出诗人虽仕途不遇,而心境豁达恬淡。小诗构思精湛、巧妙。语言朴索、优美。

【全诗】

《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①灵澈上人: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澄源,会稽(今浙*绍兴)人。曾与吴兴诗僧皎然游,元和十一年(816)终于宜州。(见《唐诗纪事》卷七十二)②竹林寺:《清统志》载:“*苏镇*府:竹林寺在丹徒县城南六里,创自晋时,久废。明崇祯间重建。”杳杳:深远幽暗的样子。

【全诗鉴赏】

自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地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到唐代宗大历四年(769)左右再度回到吴中,前后大约十年光景,刘长卿一直失意待官,四处漂泊,心情郁闷。

正当刘长卿闲游润州之时,碰到了自己多年未见的好友灵澈僧。灵澈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绍兴)人,出家的本寺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源澄为人秉*耿直,忤权贵,遭贬斥,乃弃官归隐云门寺,与刘长卿相友善,两人一直情谊深挚。好友多年未见,本该举杯把盏话家常、促膝长谈抒胸臆,然而,灵澈正走在返回竹林寺的路上(竹林寺乃灵澈此次云游挂单之所),相见就要离别,无奈刘长卿只能与其惜时小聚,短暂话别。

当是时,一个是宦途失意客,一个是方外归隐僧,他们同有不遇的体验、失意的感受,理该苦诉衷肠、吁嗟长叹,道尽世间之不如意,聊以相慰。然而,两人却在几杯清茶间闲适相谈,淡泊相待,坦然相对。苦饮人生波折多舛,笑谈幽寺依山傍水。此时,刘长卿不禁向源澄所谈的寺院望去,只见远处一片苍翠的山林,云树苍茫,*霞缭绕,却不见寺院。诗人便笑问源澄:这竹林寺藏于何处?源澄笑答: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闻此答,刘长卿哈哈大笑。

不知不觉,几个时辰悄然过去,远处传来寺院杳杳的报时钟声,声声暮钟催人愁。刘长卿挥手别道: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聚,望源澄兄日后保重。看着灵澈挂负斗笠,披戴着满身斜阳的余晖,向青山深处独自缓缓地走去,诗人不禁面露怅然若失之态,失落之感徘徊心头。刘长卿久久伫立凝望,依依惜别,目送灵澈一步一步前行,直至他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青山夕照之中,

此次送别对刘长卿而言,可谓是闲淡释然,却记忆深刻,久久难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