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的酒杯文化
第1篇:古代诗人的酒杯文化
导语:“杯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只要不是醉生梦死,浅斟低唱和纵情豪饮便各有千秋。前者认识自我,后者融入人群,一动
“杯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只要不是醉生梦死,浅斟低唱和纵情豪饮便各有千秋。前者认识自我,后者融入人群,一动一静,正是人生的吐纳。酒里的喧嚣与沉静,唯饮者知之。
而文人好酒,古已有之,只是人有差别,酒杯里装的也就各不相同。醉眼之中,天地一体,物我两忘。“或放浪形骸,或因寄所托”,一杯酒便是一种人生,一杯酒便是一种情怀。
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观此君一生行径,你说他矫情也好,说他自恋也罢,反正,只他被贺知章惊叹为“谪仙人”,样子就是独特;只有他被杜甫推崇到“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才华就是横溢;只有他敢于让权贵低下头来,气度就是非凡。他的酒杯装的是天才旷世的孤独,纵观大千世界,人世罕有知音,能入得他法眼的端的没有几个,所以,只有对着影子喝下辽阔的愁绪,但喝下是喝下,醉过之后,依旧是“抽*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杜子美满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满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及破碎的山河,故而,他的酒杯就显得异常沉重,所谓“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酒杯里装的是家国之思,苍生之痛,以及飘零之苦。
而到了白乐天那里,酒却是异样的眉眼:“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向晚,彤云密布,火炉吐火,新酒透香,此情此景,正合与友人对饮,话时光,说桑麻,也说人世浮沉,荣辱悲欢,不觉光*流转,正是通达惬意,所以,我说,白居易的酒杯里装的是温暖的人间*火,是醇厚的诗情画意,是深深浅浅的光*。
对于我辈凡夫俗子而言,太白的酒杯有些高不可攀,我们只可远望,看他在时间的长河里,遗世*,自成一道千古风景,只是看看,便也觉神清气爽,俗气顿消;而子美的酒杯则有些太过思虑,太过憔悴,太过苦*,喝倒是喝得下,但内心慈悲不够,便成折磨。当然,这样说,倒不是内心*毒,咒杜甫一生孤单。
私下里,我觉得佛陀和基督都是老杜的师友,只不过,子美没有佛陀的洒脱,没有耶稣的自觉罢了,救赎之意是相通的。
思来想去,还是觉得乐天的酒好喝,耐喝,即使醉了也好。因为,在那个世界里,有尘土,也有超脱,有寂寞,也有安慰,有肉身,也有灵魂,一句话,那是普通人的理想的生存状态。不是无欲,是欲望已经过滤,不是没有尘世,是尘世洗净了心灵。这样的人生,才值得活,才值得品,才值得恋。如是而已
[古代诗人的酒杯文化]相关文章:
第2篇:古代酒文化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假托皇帝诏书,召集天下英雄围攻董卓。兵临城下,却被对方手下大将华雄连斩三员大将。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一名马弓手主动请缨。上阵之前,曹*特为他热了一杯“壮胆酒”,此人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一会儿,这人就提了华雄的头凯旋归来,举杯饮酒时,酒,还是温热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假托皇帝诏书,召集天下英雄围攻董卓。兵临城下,却被对方手下大将华雄连斩三员大将。正当大家愁眉不展之时,一名马弓手主动请缨。上阵之前,曹*特为他热了一杯“壮胆酒”,此人却说:“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不一会儿,这人就提了华雄的头凯旋归来,举杯饮酒时,酒,还是温热的。
这名马弓手,名叫关羽;这个故事,史称“温酒斩华雄”。《三国演义》与酒有关的故事,还有“煮酒论英雄”。但凡三国人物喝酒时,都要“煮酒”或“温酒”,即使在两*对垒的危急时刻,曹*敬关羽的“壮胆酒”,也都是热的。这其中有什么奥妙吗?
原来,在*古代,人们喜欢喝温酒。温酒不伤脾胃,能够起到保健作用。同时,经过温热的酒,喝起来更加绵甜可口,可以让人体会到“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的意境。此外,温酒还有加热灭菌的功能。
因为常常要温酒,便有了专门用来温酒的温酒器。关于温酒器的记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汉代,人们把这种温酒器叫“樽”,直到唐代,李白仍在他的诗中吟咏:“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由于气候原因,三国时期南北方的饮酒习惯略有不同。
南方人用一种极为雅致有趣的酒杯喝酒。据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三国曹魏时代,郑公悫及其幕僚们发明了一种碧筒饮。所谓碧筒饮,就是采摘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盛酒,再将叶心捅破,使茎叶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酒香夹裹着莲香,实在是香冷美妙的天然饮品。
受碧筒饮的影响,唐宋的能工巧匠,用金、银、玉、瓷、琥珀等质材,模仿荷叶的形状,制作成各种各样的酒杯,世称“荷叶杯”。
魏晋不愧为“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除了充满想象力的碧筒饮,更有巧夺天工的鹦鹉螺杯。现藏南京博物馆的鹦鹉螺杯,高10.2厘米,宽13.3厘米,敞口外撇,纯粹依照鹦鹉螺壳的自然形态制成。看上去,仿佛一只栩栩如生的鹦鹉,转过头来梳理自己的羽毛,又像是把头*入翅中酣然睡去的鸟儿。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鹦鹉螺杯。鹦鹉螺产自印度尼西亚的深海和*的南方海域,它外形美丽,数量稀少,是极其珍贵的物种,迄今已有上亿年的生存历史,有“活化石”之称。
更令人惊异的是,这只鹦鹉螺杯不仅美丽非凡,还有藏酒的妙用。原来,鹦鹉螺壳内有许多隔层,隔层间有小孔相通,倒酒时,酒从小孔流入每个隔层中,使人不能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无形中,为那些不擅饮酒的人提供了藏酒的机妙。
因其自然天成的美丽,鹦鹉螺杯在历史上享有盛誉,骆宾王的“凤凰楼上罢吹箫,鹦鹉杯中休劝酒”;李白的“鸬鹚勺,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都是对鹦鹉螺杯的赞美。
而在北方,人们更喜欢用可以温酒的铜酒樽。曹植的《七启》诗:“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写的就是铜酒樽温酒,那热气腾腾的景象。但,为什么“浮蚁鼎沸”呢?
原来,三国时期,以蒸馏法造酒的技术尚未发明,人们饮用的,一般是用黍或大米酿成的酒。这样酿出的酒,酒面上会浮起一层淡绿*的糟沫。文人墨客便把这层糟沫,称为“浮蚁”或“绿蚁”。诗中的“浮蚁”,指的就是酒糟。
说到酿酒方法,还有曹*的一份功劳。东汉末期,曹*发现家乡一位已故县令的家酿法新颖独特,所酿的酒醇厚无比,便将此方献给了汉献帝。后来,这种家酿法成为酿酒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补料发酵法。
倡导了家酿法的曹*,在青梅煮酒之后,横槊赋诗,留下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千古绝唱。当历史的*云散尽,诗人的吟唱远去,铜酒樽、碧筒饮、鹦鹉螺杯,一件件与酒有关的文化符号,又将我们带回那个到处是酒香、到处见英雄的年代。
第3篇:我国古代唐诗中的酒文化
唐朝诗歌繁荣发展,其酒文化也随之得到良好的发展。唐诗中的酒文化主要建立在情、酒、诗三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的基础上。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我国古代唐诗中的酒文化,供大家阅览!
唐朝自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国势强大,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加之国家政策开明,朝廷百官宴游,唱诗互和,以为谈佐之乐。这些共同促成了唐诗空前绝后的繁盛之势。
诗人多爱饮酒,诗歌的繁盛隐映着酒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可以说,许多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是酒后兴起而作。诗人借酒表现自己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世界,不经意间也展现了唐代的酒文化;酒文化又反过来促进诗歌的发展,正所谓诗酒相融成一家。
唐诗中写酒的诗作繁多,从它对酒和酒器的称谓便可探知一二。诗歌中酒的别称丰富多样,且区分细致。清酒叫“醥”,浊酒为“醪”,苦酒作“圣”,红酒作“醍”,白酒当“醙”;未过滤的酒可称绿蚁、浮蚁、椒浆、烧酒、腊酒、壶浆、酒醅和醽醁等;而酿造材料不同,酒名也不同,葡萄酒、菊花酒、黄花酒、桂酒、竹叶春和梨花春等等,不胜枚举。与酒相配的酒器也是纷繁多样,盛酒之器有缸、瓮、尊、罍、瓶、缶与壶等,饮酒器具有杯、盅、壶、卮、盏、钟、觞和碗等。唐诗中不仅酒与酒器名称多样,其饮酒场合也十分丰富。
首先,宴会亲友,叙团聚之喜悦。“流落时相见,悲欢共此时。兴因尊酒洽,愁为故人轻。”(张继《春夜皇甫冉宅欢宴》)偶然的久别重逢,喜上眉间,煮一壶清酒共饮畅叙。此刻,再多的悲愁也将散尽,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感溢于言表。唐代写酒的诗歌中,宴会酒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次,饯行好友,叹离别之情愁。好友将远行,作为其挚友,为临行客设饯行宴。此间共同回味两人之间的美好友谊,为其送上最真诚的祝福,并表达自己的绵绵离愁,这是唐朝大多数文人会都有的饯行之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少离愁尽现于此。
再次,犒飨将士,咏为国捐躯的英雄豪迈。唐边塞诗中,那些为国守边的将士,他们心中既有报效祖国的豪情,又有背井离乡,远离亲友的悲戚,于是借助酒兴,在荒凉大漠的衬托下,谱写出无数悲壮的战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视死如归的悲壮和激昂令人钦佩。
最后,小酌独饮,抒人生之感慨。唐朝诗人们或感慨人生的仕途失意,怀才不遇,或悲叹生命旅程的坎坷艰难,或发泄放荡不羁的情怀,所有的感情最后都付诸于杯酒之中,以酒抒情,托物言志,咏成许多千古诗酒作。“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悠然之态尽显于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苦闷的内心可见一斑;“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的少侠之气颇具感染力。
总之,唐代诗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注于酒中,吟咏出生命的千姿百态。他们反复酝酿,促就了醇厚而浓烈的酒文化,也促成了唐诗在*诗歌史中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