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姓典故
第1篇:孙姓典故
孙姓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姓氏,历代的伟人名士辈出。
这个著名的姓氏,根据<姓纂>的记载,其最早的祖先是周文王。周朝是一个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周文王的第8个儿子康叔,就被封于卫。传到卫武公的时候,武公的儿子惠孙做了卫国的上卿,惠孙的这一支,主拿孙字当作了他们的姓氏。当时的卫国,就是现在山西太原一带。<姓纂>的这一段考据,已被后世所共认――孙姓的祖先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
不过,到了汉唐之际,却又有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说法:
<唐宰相世系表>写道:[又出毕姓,孙叔敖后,又齐陈无宇之子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孙武为吴将,其后也。"
<汉孙根碑>说:[先出自殷比干。"
<汉书>:[夏侯婴为滕令奉*,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汉书>:[荀卿避汉宣帝讳改孙氏。"
以上的这些说法,说明了三点:
第一,孙氏姓源,后世仍不敢真正确定,所以才有源于比干,孙叔敖等不同的说法。
第二,由于各种因素,或因功赐姓、或随外家改姓,或避帝讳,曾有多人放弃原来的姓氏,改以孙为姓,而使孙姓日益增多。
第三,现在姓孙的人,有一部分在血缘上很可能是陈、荀、夏、侯等姓的后代。
历来对于孙氏姓源的考据,既然是如此的众说纷纭,现在孙姓之人想要追溯血缘上的正确出处,也就较为费事了。
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孙姓名人中,孙阳可能要算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阳这个名称,大家也许比较陌生,但是如果提起[伯乐",大家一定熟悉万分了。孙阳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伯乐是他的字,以善于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了。
其次,便是鼎鼎大名,被全世界*事学家奉为*学泰斗的孙武了,他所著的<兵法十三篇>,一直到今天,都被奉为*事上的最高法则。孙武的后代,也出了一位以兵法见长的著名人物――孙膑。
翻开<尚友录>上历代孙姓名人的事迹,却没有一位是可以比得上孙中山先生的,他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每一个*人都深铭五内。大家都公认他的丰功伟绩,在*过去的历史中,无人能及。孙姓人的杰出与卓越,真是在他的身上登峰造极了。
第2篇:冯姓典故
根据<姓纂>的记载,冯姓也是周文王之后,他们的老祖先,可以远远地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个儿子毕公高。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封在魏地,毕万有个孙子食采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就以采邑的名称为姓,以后统统都姓冯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冯姓虽然有好几位深具才华的人见诸史书,但是跟其他同样出自周文王的大姓比较起来,在事功上还是多少有点逊*。至少,在当时熙熙攘攘的群雄并立局面中,姓冯的人就似乎未曾扮演过[独当一面"的重要角*。
然而,这个姓氏却繁衍得很快,到了汉唐时期,就从原来发源的陕西,繁衍到了河南、河北、山西、乃至福建等地。冯姓的子孙在迁到这些地方以后,竟然青出於蓝,纷纷有了十分优异的表现,为他们不甚得意的老祖先,大大地扬眉吐气。
现在,冯姓的派别相当多,根据<姓氏考略>的记载,大致如下:
出於颍川(河南省)的冯氏,是东汉光武帝的征西大将*冯异的后代。冯异就是著名的[大树将*",曾经为光武帝平赤眉,击匈奴,*功彪炳,后来被封为阳夏侯,腾达非常。
上党(山西省)的冯氏,则系汉代左将*冯奉世的后代。冯奉世也是一位威震诸夷的大将,汉宣帝时,曾经出使西域各国,接连击败了莎车等国,后来又以破羌之功,被封为关内侯。
别外,福建长乐的冯姓,是宜都侯冯参的后代;京兆的冯氏,是燕王冯宏的后代;出自弘农(河南省)者,是西魏宁州刺史冯宁之后;出自河间(河北省)者,则为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
像这样把族系的出处考据得清清楚楚,脉络分明,在姓氏当中还是很少有的,姓冯的人士真是比别姓的人幸运了。
历史上知名的冯姓人物中,有一位比较为人熟悉的冯道。他是五代那个乱糟糟的时代的人,曾经接连做了唐、晋、汉、周诸朝的首相,不能不算是显赫万分,然而,他那种不把丧君亡国之耻放在心上的行径,却为后人所鄙视。不过,如果仅从才华上来讲,冯道倒不失为一代能士。
第3篇:陶姓典故
姓陶的人,真是既荣耀,又幸运,因为他们的姓源有二,而一支出自唐尧,一支出自虞舜。这份荣耀与生俱来,实在令人羡慕万分。
关于陶姓的姓源,<姓纂>上是这样说的:[陶唐氏之后因氏焉。虞阏为周陶正,亦为陶。"陶唐氏就是帝尧,虞阏则为舜的后代。
帝尧,是大家所熟悉的,可是为什么还要称他为陶唐氏呢?其中是有缘故的。
根据历史学家的考*,尧是帝喾的次子,也就是黄帝的玄孙。他最初封在[陶",后来又徙到[唐",所以才称为陶唐氏。至于[尧",则是他的号,是他生时臣民用来对他称呼的,而不能算是他的姓氏。因此,尧的子孙后来才会有的以陶为姓,有的以唐为姓。
尧的最初封地陶丘,据<说文>上的考*,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定陶县;后来所徙的唐地,则是现在河北省的唐县,所以出自帝尧的这一支陶姓,最初应该就是发源于这两个地方。
虞舜的后代之所以也姓陶,则是由于他的一个后代虞阏,在周朝的时候做了[陶正"的官。所谓[陶正",就是专管治陶之事的官,后来虞阏的子孙就以官为姓,统统改姓了陶。
至于舜的后代之以虞为姓,则是因为他把君位禅让给禹之后,他的儿子商均就被禹封在[虞",子孙也依照当时的习惯以国为姓,就此姓了虞。当时虞地的位置,就是现在河南省虞城县。因此,出自虞舜的陶姓,最初的发源地,也应该可以追溯到河南的虞城县。
根据以上的分析,天下的陶姓,不但在血缘上可以追溯到4300多年以前的尧舜,在来源方面,还可以知道自己的祖先最初是来自山东定陶、河北唐县和河南虞城县,一切都是脉络分明,清清楚楚。
另外,据<姓氏考略>的记载,陶姓繁衍到后来,是丹阳和浔阳两地的望族。丹阳,是在今*苏省,位置在镇*的南方,是自唐代天宝年间以来就有的县治。浔阳,则是现在的*西省九*县。
在历史上,姓陶的名人相当不少,早在春秋时代,就出了一位被列入<烈女传>,以节义传论千古的陶婴。
人人知名的陶渊明,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被传诵了千百年而不衰。另一篇<桃花源记>,也被历代列为学子必读之作。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被传为千古美谈,为后世志趣高洁的读书人,奉为座右铭。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