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有关的小故事三则(优秀10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这10篇汉字有关的小故事三则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汉字故事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中国汉字的故事 篇一

“章”和“张”在汉字中都用于表示姓氏,当有人问你姓什么时,答姓“张”为“弓长张”,当然无可非议,而要将“章”说成是“立早章”,似乎有些不妥。要弄清楚其中的原因,必须了解一下“章”的造字结构。

小篆作“章”,由“音”和“十”两字组成,且与金文的“章”保持着一种内在的联系。《说文解字·音部》:“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其中的“音”,指“音乐”、“乐曲”;“十”的解释明显受到了老子“起一终十”说的影响,“一”为万物的开始,“十”为万物之终。由“音”和“十”会出的意思是乐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由此看来,称“章”为“音十章”更为妥当,称它为“立早章”只是从它的形体结构来说的。

由于“章”表示一支乐曲一段的演奏过程,因此“章”便引申出文章的“章节”、“段落”的意思。又因为任何乐曲的构成与演奏都必须有规律可循,由此“章”又引申出“章法”、“规章”、“法律”等意思。将此听觉的规章,用之于视觉上,“章”又有了印章、图章的意思。

现代汉字的故事 篇二

汉字,是我们中国使用的书面字体,早在四千多年前,汉字就诞生了,它经过漫长的演变,不断的修改,最终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汉字——楷体。汉字的演变过程是从甲骨文到金文,又从金文到小篆,然后依次是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汉字的写法有很多,每一种字体都着它独特的韵味,如:古色古香、幽静古典的小篆和隶书;流畅似水的行书;端庄典雅、方方正正的楷书;狂野奔放、龙飞凤舞的草书……

汉字不仅花样繁多,而且赏心悦目,不少人写得一手好书法,这些书法都被人珍藏在家中,或展览,汉字已是中国的一面文化旗帜,一种标志,而有人却用字不规范,不尊重汉字。

现如今,一些商店为了生意,为了产品的“前途”,使用一些成语来做商店的招牌,用上成语固然是好的,但这些成语是错误百出啊!

一次,我和妈妈外出逛街,忽然,一个商店的招牌吸引了我的注意,这家商店的招牌是“百衣百顺”。哟,这招牌上的错误也太明显了吧!“依”字,变成了 “衣”,这老板也太粗心了,这要是在作业本上的错别字好还,但这可是大街上啊,况且这还是商店的招牌,让人看到,还不笑掉大牙,不进去买东西了?想着,我 们进了这家店,提醒了一下店员,谁知这店员不以为然,说:“我们知道着招牌有错,这是我们故意的,不就是为了醒目一点,吸引顾客嘛!”听了这话,我恍然大 悟:原来是一种吸引顾客的生意手段啊!得知事情的“真相”后,我和妈妈尴尬地出去了。

经过这次事件后,我就开始注意商店的招牌,看看还有没有类似的错误,没想到还真发现了不少:“默默无闻”变成了“默默无蚊”,“其乐无穷”写成“骑 乐无穷”,“有备无患”写错成“有杯无患”……看着这些错字成语,我有点儿愤怒,原本好好的成语,成了人们生意场上的“利用工具”!这不仅侮辱了汉字,不 尊重汉字,而且可能误导孩子对汉字的认知。所以,我不支持这种生意手段,我提倡杜绝这些不规范字,让人们统一规范用字。

汉字是中国的标志,是传播中国文明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珍爱汉字,保护汉字,让我们的汉字传承后代!

现代汉字的故事 篇三

中国字是中国汉字的一个称号,很多国家都在学习我们的汉字,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从一个网站说起吧!

这个网站是一个外国人开发的,他很喜欢中国的汉字,于是他卖掉了自己所有的家产,开了这个网站,他在这个网站上研究汉字长达30年的时间,最终了解了中国汉字里的许多秘密,于是我们都叫他“汉字叔叔”。

中国字有许多种字体,楷书、隶书等等,我会写的就有3种了,分别是楷书、隶书、篆书这三种中国汉字。

中国汉字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以前人们用的汉字都是用图画来表示的,“水”他们就画三支河流,“目”他们就画一个眼睛。每一个汉字都有每一个故事,我们应该敬爱我们的中国字,去尊重它,去喜欢它。比如“安”字,家有女人就是安,安上面的“宝盖”代表家,下面的“女”代表女人。母亲、奶奶是女的,我们称祖国为母亲,有母亲在,国家才会安全。

我们每个人从现在开始,应该少写错别字,不会的字应该仔细想一想,查一查字典。会写的也不要一蹴而就,一笔就写下去,最怕这一下去就错了,难的字更加应该去想一想。

中国字不但“汉字叔叔”喜欢,我们也喜欢,每个汉字都有一个字谜,太有趣了。比如说,一口咬掉牛尾巴是“告”,八十八个哥哥是“米”,一百减一是“白”,因为一百减去上面那一横就变成“白”了。

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更加喜欢我们的中国汉字了呢?

老师点评:从你的描述中看出你对中国字的热爱,太棒了!对中国字的由来、构成、趣味都有足够的说明,确实了不起。

现代汉字的故事 篇四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字比得上汉字的博大精深。法文是优美的,英文更因为简洁方便、易于通行而成为国际化语言。但这些文字的魅力与汉字相比却是有所逊色的。汉字没有它们简洁的优势。我们看到汉字,就像看见一副副图画——由各种繁复优美的笔画组成的图画!四四方方、包容万象。比如看到“休”字,禁不住令人联想:一个人悠闲地靠在绿叶成荫的大树旁休息。看着这些有深意、有意蕴、有灵气的字词,怎能不诱发你掌握运用它们的情绪呢?

汉字始创于四千多年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远古时期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到今天端端正正的方格汉字,历经坎坷,终于成为了一种完善的语言工具。时至今日,汉字演变的历程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中国的汉字可不是单纯的字符,而是一群可爱的精灵。这些形态各异的精灵,在不同人的笔下都能焕发出不一样的光彩。草书、行书、楷书……你说,这么优美的文字,是不是看一看,都能令人陶醉呢?在人类古老的历史长河中,又有哪一个民族能拥有如此丰富的书法瑰宝呢?别的民族的文字大都是普通的符号,唯有汉字如精灵一般,带给人无限的美好遐想……

我爱汉字,不仅仅因为它是祖国的文字,还因为它是一种有魅力的文字,一种带着灵气的文字,一种令人沉醉的文字,一种值得推敲的文字。

则故事 篇五

《施氏食狮史》是一篇由赵元任所写的设限文章。全文共九十一字(连标题九十六字),每字的普通话发音都是shi。《施氏食狮史》这篇短文都能看懂,可是如果你读给别人听,他是无论如何也听不懂的!

本文为汉语中最难读的一篇,如要尝试,请先备清水一杯、小棍一把,以免舌齿受伤。

中国汉字的故事 篇六

在上古,“朋”和“友”的含义是有区别的。古称“同门曰朋”,其意思是同从一个老师学习的人称为“朋”,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同学;“同志曰友”,也就是说,志同道合的人称为“友”,即今俗称的“同志”。《说文解字·又部》:“友,同志为友。”许慎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友”为什么指“同志”呢?我们只要看看它的古文字形体就一清二楚了。

古文“友”字是由两个“又”构成。“又”像手之形,并且为右手。可见“友”是会意字,其意思是两只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从“友”字的造型,可以想见我们的先民,朋友相逢时,他们也会像今天一样用握手来表示朋友之情。这种习惯一直延续至今,当旧友重逢,两人仍然是热情地伸出右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以表示彼此之间的深厚友谊。

对“友”字也有不同的会意。有的学者认为是两只手共同伸向一个方向,表示双手互相协调、配合密切的意思。“友”的本意是用手相助。

不管怎么会意,“友”所表示的意思都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爱护,以及人与人之间深厚的交情。“友”字的创制,体现了我们民族传统的美德。“友”由“同志”、“朋友”引申为动词,其意思为“与……为友”。如《论语·季氏》:“友直、友谆、友多闻,益矣。”其意思是同正直的、诚实的、见闻渊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事。

现代汉字的故事 篇七

从前,在古代,有一个叫仓颉的人。据说他很会造字,碰到一些事物,脑筋一转,一个惟妙惟俏的汉字就产生了。

一天,仓颉独自一个深山打猎。发现一只强壮的公鹿,紧追不舍地追着公鹿。或许因为这只公鹿太紧张了,没留意蹄下的树根,鹿蹄一绊,一头栽在树林间。仓颉追过去一看,就乐了。这只公鹿不偏倚地正好夹在树林间,即上不了右下不去。突然,仓颉的脑筋灵光一闪,心里重复着:“上不了右下不去。”对呀!就是“卡”字呀!

仓颉就带着猎物满载而归了。在回家的途中,看见一位看完柴的农夫坐在一棵大树下休息。仓颉上去打了声招呼。刚欲转身走脑筋一转,回头看了看农夫坐在大树下,突然想到一个字。就自言自语地说:“人靠在树木下休息,可不就是“休”吗?”

走在路上,路过一个朋友家。看见朋友在削一块粗长的木头。把木头的顶端削的小小的,后面又那么粗,这样肯定很锋利。说到这里,仓颉好像想到了什么。突然,一拍脑门,说道:“我想起来了,上小下大,不是“尖”又是何字?”

回到家后,已经是中午了,仓颉的肚子也“咕咕”的叫了起来。妻子听了后,说:“午饭还没做好呢,我出去摘点果子给你充饥一下。”仓颉只见妻子灵巧的手在树上摘果实。脑筋一动,说:“对呀,就是“采”字呀!”

你看,仓颉造汉字多有趣啊!我们至今的汉字就是由那时的汉字流传下来的。

现代汉字的故事 篇八

从前,古代有一个人名叫仓颉。他是个爱动脑子,很聪明的人。他的兴趣就是造文字。每天,他把看到的许多的东西编成文字。

有一天,仓颉从外面回家,看到他的儿子趴在门上偷听他爷爷和奶奶在里面说话。仓颉突然想到造一个字,就是“闻”字。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听。

还有一次,仓颉到山上,经过山谷,看到泉水哗哗地从山上流淌下来,像是流不尽似地。于是仓颉又发明了“源”字。

那一天,仓颉的朋友请他到饭店吃饭。仓颉和他的朋友一起喝酒。突然,不知从哪里跑出一只老鼠,蹿过桌面,把酒杯的酒给撞撒了。仓颉眼睛一亮。有造出两个字来。一个是“酒”字,杯子里有酒。另一个是“撒”字,杯子里没有酒,全倒光了。

有一次,仓颉很早起来,他看到太阳在树木的上面。于是,他又造了一个字,就是“早”字。

仓颉造了许多有趣的汉字。后来,这些汉字不够用,仓颉的弟子们又帮他造了很多的汉字。这些汉字一直流传到现在。

白话文译文: 篇九

石室里住着一位诗人姓施,爱吃狮子,决心要吃十只狮子。

他常常去市场看狮子。

十点钟,刚好有十只狮子到了市场。

那时候,刚好施氏也到了市场。

他看见那十只狮子,便放箭,把那十只狮子杀死了。

他拾起那十只狮子的尸体,带到石室。

石室湿了水,施氏叫侍从把石室擦干。

石室擦干了,他才试试吃那十只狮子。

吃的时候,才发现那十只狮子,原来是十只石头的狮子尸体。

中国汉字的故事 篇十

仓颉也称苍颉,传说为黄帝的史官,汉字的创造者。

这位史前传说人物,在我国古代战国以前的典藉中都从未提及。最早提及仓颉者,是战国时期的荀卿。其后是《吕氏春秋》和《韩非子》,在荀子“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的基础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观点是“仓颉作书”。汉代后,在《淮南子》和《论衡》中,已从“仓颉造字”发展为“仓颉四目”,开始神化。尤其是汉代的纬书,又进而渲染,仓颉“生而能书,又受河图洛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视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后愈演愈神奇,发展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等传说。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当时没有国家机器,可见“史官”之说,显然是后人用后代国家机器的职官名称套用于史前传说人物的结果。

仓颉造字的传说:

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井井有条。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样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

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

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

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

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

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

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

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

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

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仓颉造字”的真实性

《淮南子·本经训》说:“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大意是说,过去仓颉造字的时候,天空下起了谷子,鬼在夜里发出哭声。《荀子》、《韩非子》等古代典籍里也有关于仓颉造字的记载。到了秦汉时代,这种传说流传更广,影响更深。

过去的历史学家们曾考证过仓颉是否实有其人,如果有,大约在哪个时代,由于缺乏确凿的史料,很难得出结论。

有人推测仓颉是黄帝的史官。《荀子·解蔽篇》说:“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有人解释说,这里的“壹”指正道,也就是正确的规律。荀子认为,仓颉是一个因为集中使用文字而摸着它的规律从而整理了文字的专家。因此,一般认为,在汉字从原始的文字过渡到较为规范的文字的过程中,他起到了独特的作用。由此推断,这样的一个人,在汉字起源阶段的晚期,一定会存在的。

但“仓颉造字”的说法只是传说而已。因为文字绝对不是仓颉一个人所能独创,而是在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文字记事的时候,人们在集体生产劳动过程中经过观察自然的事物,并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创制出来的。汉字是个庞大繁富的体系,不经过很长的时间是不能创制成功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的10篇汉字有关的小故事三则是由小编精心整理的汉字故事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