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农具的发明和使用(2)

2.播种农具<?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播种农具出现的时间较晚。在原始阶段,大多是用手直接撒播种子,无需播种工具。可能在种植一些块茎、块根作物时需借助工具,如用一些尖木棍或削尖竹竿挖穴点播,因此一些原始单尖木耒(包括骨铲、鹿角锄等)可能也用来挖穴点播,不妨也可视为原始的播种农具之一。但是真正的播种农具是要等到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农业技术成熟以后才出现的。

耧犁

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播种农具是西汉的耧犁。据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耧犁是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所发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这种耧犁就是现在北方还在使用的三脚耧车。耧车有独脚、二脚、三脚、甚至四脚数种,以二脚、三脚较为普遍。王祯《农书·耒耜门》记载,两脚耧的具体结构为:“两柄上弯,高可三尺,两足中虚,阔合一垄,横桄四匝,中置耧斗,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北京市清河镇、陕西省富平县、辽宁省辽阳市三道壕都出土过西汉铁耧犁铧,陕西、山东、河南也出土过东汉铁耧犁铧。山西省平陆县枣园东汉墓出土了一幅耧播图,使我们得以了解汉代用耧播种的具体形象(图三二)。耧在三国时期已到甘肃敦煌一带。《三国志·魏书·仓慈传》:“(皇甫)隆到(敦煌),教作耧犁。”三国以后耧车在北方农村一直在使用,是主要的播种农机具。河南省渑池县出土过南北朝铁耧铧,河南、山东、山西出土过宋代铁耧铧。陕西省三原县李寿墓和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454窟还分别发现唐代和宋代的耧播图壁画。耧犁从西汉直到现在连续使用了两千多年,可见其生命力之强。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窍瓠

古代还有一种手工操作的播种农具,叫作“窍瓠”,是用瓠子硬壳制成,中问穿一中空木棍。壳内装种籽,用手持棍将下部尖端插入土中点播,比单纯用手播种要均匀、轻便,节约种籽,可提高功效。窍瓠的最早记载见于《齐民要术》:“两耧重耩,窍瓠下之。”河北省滦平县岑沟出土的金代窍瓠是目前最早的实物例证(图三三)。

3.中耕农具

早期原始农业播种后是“听其自生自实”,没有田间环节,自然也就没有中耕农具,后期可能有锄草等作业,主要是靠手工或是利用一些简单的竹木器和蚌器来除草。但至迟商周时期已使用青铜农具来中耕除草。《诗经·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镈。”《释名》:“镈,迫地去草也。”据考证这钱镈就是用来中耕锄草的铲子和锄头。战国时期出现铁铲和铁锄,当时称作铫、鎒。《·杂篇》:“春雨时日,草木怒生,铫鎒于是乎始修。”《战国策·齐策三》:“操铫鎒有农夫居垅亩之中。”《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戴笠衣褐,执铫耨以蹲行畎亩之中。”据《淮南子·说山训》:“治国者若鎒田,去害苗者而已。”可证鎒就是中耕除草,其工具就叫鎒。鎒在汉代也叫作鉏。《盐铁论·申韩》:“犀铫利鉏,五谷之所利向间草之害也。”鉏即锄,据《说文解字》:“鉏,立薅所用也。”可知鉏是有较长的柄,人可站立使用,与“蹲行畎亩之中”使用的钱镈有所不同,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除草功效。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使用手工农具锄、铲之外,还使用畜力牵引耙耢等工具进行中耕。唐宋以后,水田农业发展迅速,出现了水田中耕农具耘爪、耘荡等,元代还创造了多种功能的耧锄。不过,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中耕农具往往只有铲和锄两种。

大型铲用来翻土,属于整地农具。小型铲才是用来中耕除草的。铲在商周时期称为“钱”,最早见于《诗经·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镈。”镈是除草工具,《诗经·良耜》:“其镈斯赵,以薅荼蓼。”钱既与镈同类,应该也是用以锄草的。春秋战国时期,钱已成为货币的名称,另取名字叫作“铫”。《管子·海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管子·禁藏》:“推引铫耨。”可见铫的使用方法是向前推引,与铲相同。并且又是在“蹲行畎亩之中”状态下使用,其柄当不长,应为单手执握使用。正如王祯《农书·钱镈门》所说:“钱特铲之别名耳……柄长二尺,刃广二寸,以铲地除草,此古之铲也。”今天西北地区一些农村的农民还是手执小铲蹲行麦田里除草松土。商周时期使用的是铜铲,战国以后广泛使用铁铲。唐宋以后,由于耕作制度和作物品种的变化,用于田间除草的工具也有所变化,出现了可以站立使用的较大型的铲。王祯《农书·钱镈门》:“今铲与古制不同,柄长数尺,首广四寸许,两手持之,但用,前进撺之,铲去垄草,就复其根,特号敏捷。今营州之东,燕蓟以北,农家种沟田者皆用之。”这种铁铲已兼有除草、松土和培土的功能,铲发展至此已成熟,一直沿用至今。

锄是横斫式锄地农具。大型锄用于挖土,小型锄用于松土锄草,属于中耕农具。《释名·释用器》:“锄,助也,去秽助苗长也。”锄在商周时期称作铸。《诗经·良耜》:“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说明镈是锄草工具。镈亦鑮,《释名》:“鑮,迫也,迫地去草也。”又说:“镈亦锄类”。镈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为锝。《吕氏春秋·任地》:“耨(鎒)柄尺,此其度也,其博六寸,所以间稼也。”可见是一种单手执握蹲行田间除草的小锄。至今华北农村使用的小薅锄,就是古代的镈、鎒的后代。镈在汉代称为鉏。鉏即锄。《说文解字》:“鉏,立薅所用也。”既是立薅所用,其柄当长数尺,其刃也应更宽数寸,其锄草功效更高。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锄草农具里最具特色者是战国时期的六角形铁锄。此铁锄的正面呈六角形(为一长方形削去左右两肩),平刃,体宽而薄,锄草效率高。其两肩斜削,锄草时不会碰伤庄稼,故符合垄作法的要求,一直沿用到西汉。河北、辽宁、内蒙古、湖北、湖南、江西各地都出土过战国和西汉的六角形铁锄。河北省兴隆县还出土过这种六角形铁锄范(图三四、三五)。西汉时还使用一种“钩如鹅项”的铁薅锄,其刃平直,锄身近三角形,有一鹅项形锄钩可以直接装柄,人站立使用时,锄刃可以平贴地面,锄草轻快便捷,故后代一直沿用,只是锄身变为半月形而已。王祯《农书·钱镈门》称之为耰锄:“其刃如半月,比禾垄稍狭。上有短銎,以受锄钩。钩如鹅项,下带深裤,皆以铁为之,以受木柄。钩长二尺五寸,柄亦如之。北方陆田,举皆用此。”

4.收获农具

在采集时期和原始农业初期,人们是用双手来摘取野生谷物的,以后才逐渐使用石片和蚌壳等锐利器物来割取谷物穗茎,并逐渐把这些石片和蚌壳加工成有固定形状的石刀和蚌刀,这就是最早的收获农具。后来又将它们改进为石镰和蚌镰。进入商周时期,在继续使用石镰、蚌镰的同时,开始使用青铜镰刀,《诗经·臣工》:“命我众人,庤乃钱镈,奄观铚艾。”铚就是铜制的小刀,艾就是铜制的镰刀。战国时期使用铁铚和铁镰。西汉以后,铚被淘汰,铁镰成为最主要的收获农具,直至明清时期仍然如此。

铚是最古老的收获农具。《说文解字》:“铚,获禾短镰也。”《释名·释用器》:“铚,获禾铁也。铚,断黍穗声也。”说明钰是专门用来割取禾穗的一种短镰,它是从原始农业收获工具石刀和蚌刀发展而来的,因此早期的铚就保留了石刀和蚌刀的形态。如河北省平山县灵寿城出土的陶铚范和云南省呈贡县出土的铜铚,其形状都是仿制有孔石刀(图三六)。安徽省贵池县和江苏省句容县出土的铜钰则呈腰子形蚌壳状,刃部铸有斜线纹锯齿,更为锋利,可明显看出是仿制蚌刀的,也是蚌刀向镰刀演变的过渡形态(图三七)。春秋以前使用的是铜铚,战国以后则多为铁铚。汉代以后,铁铚逐渐减少,铁镰成为主要收获农具。但是铚并未完全消失,至今在华北农村尚有使用,称之为“爪镰”或“掐刀”,辽宁省也叫作“捻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