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元文人画的审美思想

浅谈宋元文人画的审美思想

  宋元文人画在中国美术史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宋元文人画审美思想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宋元时期作为中国绘画史上开宗立派艺术变革时代,他的文人画在绘画史中更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可以说,宋元文人画艺术对文人画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关键词:宋元 文人画 文人 诗书画印 审美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在宋元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不管是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等,几乎在每一个文化领域都占有一席之地,绘画创作表现出时代的许多新特色。从而宋元文人画在中国美术史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重要组成部分。较于文人画在整段中国美术史中的继承与演变中,本文更加关注在宋元这一特定时期内文人画及文人画家所呈现出的审美认识。

  一、文人画的概念以及发展

  文人画,亦称“士人画”,宋代文人士大夫把绘画进一步视为文化修养和风雅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更注重精神的文化修养和书法造诣,强调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等要素,以别于宫廷画和民间绘画。宋元文人画多取材水墨山水和花鸟竹石等,借以抒发内心的主观感受或个人抱负。文人画在宋时发展立派至元代昌盛,不仅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次艺术变革,而且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唐代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奉为文人画的鼻祖,其绘画作品成为后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代代相传。这时期文人画的主要代表有文同、苏轼、米芾、李公麟、“元四家”等,宋元成为后世文人画家追随学习的典范,他们一系列美学观念对后世影响很大,其画风影响到明清及近现代文人绘画,使文人画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画坛主流。

  二、宋元文人画兴起的原因

  北宋时期科技文化艺术都有高度发展,但封建专制达到空前,为了摆脱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统治者在政治体制、经济文化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结果事与愿违,在此社会之下,知识分子感觉到空有一身才学却无处施展,文人志士在诗书画中寻求解脱,以纯净空疏之心去解悟人生,获得心灵的主观思想的表达与解放并且促使了文人画的发展,所以文人画的出现是中国历史情况下艺术发展的必然,是绘画艺术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再现。另外,北宋时期“三教融合”。为了逃避对现世的不满,文人士大夫将个人思想转向佛道,这是文人画中所体现佛道精神的思想基础。

  三 、宋元文人画的审美特点

  (一)诗书画印融为一体

  诗书画印及题跋的结合,是国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人画到宋元代臻于完备,诗书画印合而为一,绘画已发展成为文人寄托情趣的艺术。诗人杨维桢在《东维子集》中借评苏轼画表达自己的观点:“东坡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①宋元书法之所以受到后人高度评价,书法的盛行与绘画笔墨风格相互贯通,起到图文互补、增强绘画效果的作用。才气横溢的文人写诗于画面上不仅解释画意还抒发内心情感,意趣无穷。此时印章的出现为绘画增添了不少书卷之气。从宋元绘画作品上看诗书画印形成一体,这也标志着文人画形式的完善。

  (二)书法入绘画,重视水墨运用。

  宋元时期文人画家几乎全是书法家,如苏轼、黄庭坚、蔡襄、米芾父子等,以书法入画的实践丰富了水墨技巧。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需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钱选的“隶体耳”,柯九思论画竹“写竹杆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②书法中艺术的点、线关系以及笔画之间的“断与不断”与 “气”的相互关系,是构成绘画艺术形象的基本元素,也是书法入画独立审美价值的欣赏对象。

  唐代诗人王维之所以受到苏轼、董其昌等人的极力推崇,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在绘画创作中开创了水墨画的先河。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以单纯的墨色概括自然,并通过墨色的绘画效果来表达内在主观情感。这同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观念有直接关系,即传统绘画的创作目的不是真实地再现事物表像,而是把揭示事物的内在神韵作为最高艺术追求。

  (三)关于“遣兴抒怀”和“墨戏”强调主观情感表达。

  宋元文人画的创作题材尤其偏重于水墨山水树石及花卉。画家十分追求主观情趣的心理表现。倪瓒说:“余之竹,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吴镇说:“写竹之真,初似墨戏,然淘写性情,终胜别用心也。”③此时的绘画艺术家们已经把文人画作为一种 “写胸中之逸气”来表现主观情感的内在方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内游”的体验。到了元代画家特别注重通过“墨戏式”的绘画表达主观情感,这种观念和思想的进一步形成并确立,对文人画的创造和表现方法,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四)文人绘画中的宗教精神的体现。

  宋元时期文人画一方面受到佛教文化中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中“自性论”强调个体的“心”对外界事物的决定作用,从而影响着文人画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它的“顿悟说”主张直觉顿悟思维方式,影响了中国古代艺术家整体性思维模式,对绘画理论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道教思想对文人画的影响更深入文人的内心。道教思想对自然界山水的崇尚对人画家创作题材的选择有着十分重要意义,道家讲求自然而然,不事雕琢、天真率性的自然精神则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了文人画的品格追求。总之,宗教文化促进了宋元文人画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觉醒,并影响了中国文人画艺术家的个性,达到精神与创作的自由。

  宋元文人绘画的'形成与发展,是当时绘画审美追求的一种转变,它以“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以及诗书画印相结合的审美思想,加以笔墨技巧成为一种富有综合特质的文人绘画,更充分地表现出封建社会后期美学由外向内,更加重情感意趣和内心主观思想的转化进程。在长期的绘画历史演变过程中,文人画也形成并确立了自己相对的评品标准,对以后文人画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小结:

  在中国绘画史上流传久远的宋代文人画,就在“离形得似”这一思想潮流催动下萌生滋长,以清新淡雅的笔法渲染萧疏寂寥的气氛,传达淡薄虚静的清远之趣。其高雅清幽的绘画风格亦是创作者品格和审美情趣的表现。从某中意义上说,宋代文人画改变了中国绘画发展的常规性道路,即解脱了职业画家及宫廷画家重视技术,力求如何把外界事物的形貌尽量模仿的真实的束缚。在中国绘画发展画风转变的节点上,以独特的画风占据了中国绘画的主导地位,而这种独特的画风正是当时文人的复杂心理在绘画上的表现,对后世的文人画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近代以来,关于中国画发生了三次论争,其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以文人画为特质的中国传统绘画,是继承还是抛弃,是西化还是完全继承传统。第一次论争中,康有为、陈独秀等要求进行美术革命,并完全采用西方的写实手法改造绘画,而陈师曾等人则维护中国文人画的地位和价值,发表了《文人画的价值》一文,对中国文人画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总结和阐释。第二次是四五十年代徐悲鸿提出的“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主张在艺术院校里中国绘画的学习必须从素描开始,而潘天寿等人则主张恢复中国画系,中国画应摆脱西画的影响独立发展和教学。第三次是八十年代以来,吴冠中提出现代绘画理念,要对中国画进行彻底变革。从创作实践来看,近现代的中国绘画有这样三条道路,并各自产生了大师。一是完全继承传统绘画并继续探索创新的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陆俨少;二是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并借鉴西方绘画技巧的刘海粟、潘天寿、李可染;三是采用西方绘画技巧,并融合中西方各种流派的徐悲鸿、林风眠。以文人画为特质的中国传统绘画究竟走向什么地方,至今仍是一个不断探讨的问题。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文人画作为一个绘画门类、一种表现方法,或者更准确地说作为一种审美追求,是我们民族艺术遗产中很珍贵的一部分,它的内在精神和形式语言,永远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宝。纵观整个中国绘画美学和实践的发展,我们应该自豪的看到我们民族绘画达到的高度,其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是我们创造现代形态的民族文化所不可缺少的,是我们这一代必须继承的宝贵的遗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