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选材
作文的选材
作文的选材
一、牢固树立文本观
平日里与考生闲聊时,很多考生不无遗憾地说:“我知道自己的作文内容空洞,材料贫乏,就是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谁叫自己的阅读面狭窄呢?”而有的考生则说:“要说自己的阅读面也算得上广博了,平日里也喜欢读书;可就是不能把所读派上用常”其实,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出现这种情况,与我们写作者个人有关,更与老师的引领有关。所以,我们明确提倡考场作文必须树立教材观,即必须强化一种选材意识——只要动笔写作,就必须首先想到去所学的教材中选材。这种意识需要不断地培养,如经常提醒自己必须重视所学的教材,因为教材是作文的素材库。这种意识还需要不断地强化,每学习完一篇课文,我们都要认真思考一下这些素材可以从哪些角度运用到自己的考试作文中去,并且动笔把它整理下来。坚持下去,努力使之形成一种习惯,像对待必修作业那样。为了真正强化这种回归意识,我们还要经常性地反思,反思一周来所思,反思一个月、一个学期的所思,而且要学会科学地辨析、分类与整合,即将那些观点相近、角度相近的素材整合到一起,最好为它命个比较科学的标题,以便于翻检和记忆。为了真正地强化选材的回归意识,我们还需要树立批判与创新的意识,即经常性地对已经整合的素材进行必要而科学的反思与批判,尤其是从求异的角度进行反思,力争有所创新。这样的意识要反复强化,这种做法要坚持不懈;要知道,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光经典的文章就读了上千篇,作文时派不上用场,那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更要知道,如果我们平日里都没有这样的意识,没有这样的精细化工作,作文选材时是不可能信手拈来的。我们以人教版(必修)《高中语文》第一册为例看看怎样分类、整合教材中的现成素材。
1.关于理想与志向的:《沁园春·长沙》中以毛泽东为首的早期革命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可用于“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也可用于“年轻人必须心系祖国,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还可用于“只有心胸博大,志存高远,才可能大有作为”。《我有一个梦想》中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的马钉路德·金的理想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美国真正消除种族歧视,实现人人生而平等,国家充满自由和正义。《我的呼吁》里史怀哲的理想就是毕生从事非洲困难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力所能及地防治大众疫病的爆发和流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各国政府寻求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问题并致力于避免一切会使现况恶化、危险化的事情。《〈呐喊〉自序》中鲁迅先生几易人生理想与追求:放弃医学救国梦,追求文学救国梦,不断求索,努力追求,终成世人景仰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关于爱国主义的:上述这些材料都可以从爱国主义的角度加以理解和运用。除了这些材料,像《死水》《赞美》《采桑子·重阳》《致大海》《预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
3.珍惜生命,坚忍、坚强:《致大海》中“我”的形象,《豹》中“豹”的形象,《我与地坛》中作者的形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为各国政府驱逐,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诽谤、诅咒的马克思,《我有一个梦想》中为黑人解放不懈努力的马钉路德·金,为了非洲医疗卫生事业辗转奔波的史怀哲。
4.学会生存,学会放松:《我与地坛》中的史铁生在双腿残废的最初几年里感到生命的残酷,于是天天一个人跑到地坛里去,思考地坛、感悟地坛,终于感悟出古老的地坛虽然荒芜但并不衰败,感悟出“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感悟出必须坚强地活下去,必须有所作为,因而灵魂得以升华,找到生存的途径,学会了生存。《荷塘月色》里的朱自清面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心里颇不宁静”,但又不失望更不绝望,于是一个人“悄悄地披了大衫”只身来到月下的荷塘。这短暂的“独处”使他获得了淡淡的喜悦,自然也冲淡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情绪,从而学会了生存,找到了未来的出路。《我的空中楼阁》中的李乐薇生于现代都市却厌倦现代都市文明,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与不快,作者在心中构筑了一个理想的家园——空中楼阁,那里清新、宁静、自然,远离烦嚣、喧哗、物欲横流的大都市。这个“空中楼阁”就是作者的灵魂栖息地、心灵的港湾、精神家园,作者于此也找到了生活的出路,学会了生存。
5.精于思考,讲究技巧,精于处事:讲究进谏技巧的邹忌,善于分析利弊、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心系祖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触龙,讲究斗争策略的马钉路德·金,马克思等,追求平等爱情的舒婷,为心爱的人无私奉献的裴多菲等。
6.善待自己,学会宽容:《〈宽容〉序言》里的反面例子,如无知的村民和守旧老人;心胸狭隘不懂得宽容自己不懂得珍惜生命的海子,坚忍、坚强、卧薪尝胆、立志复国的勾践,失聪不失志、凭借心灵伟大的贝多芬等。
7.平等、博爱、热爱自然:一生致力于非洲卫生和医疗事业、充满爱心的史怀哲,舒婷的平等爱情观,向往自由、自然、宁静、和谐生活的李乐薇等等。
……
二、牢固树立现实观
所谓生活观,就是指考场作文选材时一定要关注现实,选择现实生活中那些新近发生的新人、新事、新思想,因为这样的材料大多是典型的,而且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这样的热点或焦点问题容易引发读者的兴趣,更能凸显文章联系现实的能力,进而增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比如2008年年初南方罕见的冰雪灾害,5·12汶川地震,2008北京奥运,全球金融危机,美国大选;2023年的海地地震,中国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等等,这些材料本身都含有多角度的丰富的内涵,也一定具有适合考场作文的运用角度。作文中运用了这样的材料,文章就必然具有了现实针对性,也增加了可读性;这就是选材的现实观。值得注意的是,考场作文中这样的材料至少应该用上一个,而且一定要做到见解新颖、独到,观点深刻、透彻,具有启发性。例如2008年广西高考,一考生的《青山一道同风雨》中的一段:
五千米的高空有多高?问起参加救援的解放军战士,他们会告诉你:五千米是我们能否拉住受灾人民的'手的距离,是生与死的距离。五千米,这个国际专业领域深感不可能执行的跳伞高度,被解放军空降战士抛在脑后。拨不开汶川上空连天蔽日的迷雾,但他们必须拨开震区人民心上的乌云。就这样,“人民的军队”从五千米的高空降下,给灾区断绝天日、与世隔绝的乡镇带去了救命的福音。村民们激动地说:“解放军来了!”这壮烈的一幕便不只出现在革命战争年代,这是一地乡民与国家之间最动人的团聚。
三、牢固树立文化观
所谓选材的人文观,就是尽可能从文化的视角选择素材,以凸显文章的文化内涵。无论是高考的考场作文,还是平时模拟考试的考场作文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文章结构完美,内容也可谓充实,可就是称不上大器、深刻,总给人一种平淡、单调的感觉。这主要是所选择的材料缺乏深刻的文化底蕴造成的。所以,考场作文选材时一定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文化底蕴深刻的材料。为此,平时积累素材时,我们可以多关注那些本身就具有深刻文化底蕴或是人文情怀的材料,比如中外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事迹、中外著名哲学家的事例、颇具哲理的精小故事等。在考场上,我们应该牢固树立这样的意识,即时刻提醒自己一定要从文化角度选择一两个材料,而且开掘要深,做到小切口切入,然后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例如考试作文《在自然中生活》的开篇: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你是否总幻想着乘一叶小楫轻舟,在半人高的荷叶中穿行,让双手优雅地抚过带着露珠的莲蓬,深吸一口那股清香便已让你沉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你是否总向往着能在一个宁静的月夜,独自漫步于松林中,泉水叮咚是内心的旋律,诗情画意的时间在此刻为你停留。
再如高考优秀作文《带着感动出发》中的一段:
带着感动出发,才会体会那些高尚的情操。在人生绚烂的路途上,我们无比渴望受到高洁气质的熏陶。然而,怀抱一颗充满感动的心,那些美妙高尚的人格才会如花般灿烂地开放在你的眼前,永恒于你的心间。如果不是心怀感动,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淡然气质如何让你觉得心旷神怡?如果不是心怀感动,司马迁那“史家之绝唱”如何在你心间激起层层浪花?因为感动,因为带着感动出发,我们在人生的坐标上才不会迷失方向,我们才会被那些高尚的人格引向新的路途。
有了这样的材料,文章自然文化底蕴深厚,因而大器,令阅卷老师赞赏不已。而这样的材料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未必是人人都能够这样使用材料,这就如同苹果落地是人人都见着的,但只有牛顿从中发现并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一样。所以说,从文化的视角选择并使用材料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比较高超的写作能力。
总之,考场上选择写作材料时首先要树立文本观,即牢固树立回归教材的意识,到所学教材中选择写作材料。其次,是牢固树立现实观,即从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新近发生的新人、新事、新思想。此外,是牢固树立选材的文化观,即选择古今中外那些文化感厚重的材料,并且努力开掘,灵活运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