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那么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快来随小编一起阅读了解吧。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赛龙舟: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涂雄黄酒:端午前后,我国南方很多地区都已步入梅雨季节,天气条件有利于蚊蝇、害虫的活动和繁殖。而雄黄是一味解毒、杀虫的中药,内含有毒的砷盐成分,害虫闻之食之即会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在端午节,将雄黄掺在酒里制成雄黄酒,甩洒在居室的墙角和床下,具有较强的灭蚊和杀虫作用。由于雄黄能从皮肤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积涂擦,以防中毒。

  插艾叶: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东北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1、吃粽子

  端午节吃的习俗中,排在首位的便是粽子。南北方粽子口味虽不同,可表达的内容却是相同的',吃粽子除了古代的祭祀意义外,现今,已变成了南、北方口味的PK,美食的意味更加浓重。

  黄米小枣粽子是东北传统的粽子,粽子主料为糯米,糯米难于消化,一次不宜食用过多。特别是老人和儿童,以及心血管病、胃肠道病、糖尿病患者更要少吃。吃粽子最好搭配蔬菜和水果,以增加纤维质的摄取,使营养更加均衡。

  2、吃茶叶蛋

  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茶叶蛋。蛋有鸡蛋、茶叶蛋、鹅蛋、咸鸭蛋等。最初的关于端午节吃蛋的习俗,应该就是为了躲避重午的瘟疫,在这个接近夏至的节日里,阳气高涨至正端,阴气初施,阳气隆盛,天地气交,补充蛋白质就是最当务的要事了。在东北地区,每到端午节,人们都会煮茶叶蛋吃。

  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其它地区均以煮食为主,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鱼虾而拯救屈原,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3、克仗斗石

  辽宁省阜新和黑山地区庆祝端午节的方式非常特别,至今保留着“克仗斗石”的传统。“克仗斗石”是由两村相互掷石为戏的传统斗石活动,原本是村庄内部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发展为人们端午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端午节这天清晨,两个村子的十二三岁的小孩子,站在山丘上互相叫阵,并朝对方扔石头;再过一会儿到了上午,由岁数较大的长者出面叫阵,一边叫阵一边继续互扔石头;11时左右,各方回家吃午饭。等到午后两点钟,“克仗斗石”正式开始,这时候,种地的也不种了,小商小贩也不卖货了,家家户户关上门窗,跑到山丘上去看热闹,每个人都是兴冲冲的。双方互掷石子,在这一天,被石子打伤、打残都不能报官、不索赔、不怨恨。

  4、吃打糕

  在我国朝鲜族人较为集中的地方——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端午节是朝鲜族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但端午节朝鲜族人主要是吃“打糕”。

  打糕就是用专门的打糕锤在配套的木槽或石槽中捶打出来的食品,原料主要是蒸熟的糯米或粘黄米。除了吃打糕外,端午节这天朝鲜族还有传统的体育活动,如荡秋千、跳跳板和摔跤等。姑娘们荡秋千,小伙子们则进行摔跤比赛,非常热闹。

  5、饮酒

  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饮用和喷洒雄黄酒就是端午节的一种传统民俗。谚语道:“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因为古时的人们迷信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是毒气最重的一天,所以,在这天,人们会将采来的蒲草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泡白酒加以饮用,认为这有驱蛇辟邪之效。

  而对于年龄太小、不适合喝酒的孩子,大人就将少量雄黄酒涂抹到孩子的脸颊、耳鼻等部位,用以消灾祛病。但现代科学证明,喝雄黄酒对身体有害,所以不喝为好。

  6、踏青

  在黑龙江地区过端午节,一般都是清早要出门去郊外,野地或公园等地方散步,叫做“踏青”。折一些树枝或买些艾草回来,系上各种颜色的葫芦挂在门沿和窗户上。

  踏青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曾有记载:“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7、挂纸葫芦

  早晨,在自家的门楣上挂上葫芦,象征家族人丁兴旺。另外,家里还可以挂上用五彩线和布条做的辣椒、簸箕、扫帚等,这些东西都是寓意吉祥,赶走五毒,扫除瘟疫的意思。

  民间挂纸葫芦还有一段故事来历:据说唐朝起义军首领黄巢曾得到一位老太太的帮助。黄巢临走时对老太太说:“日后兵荒马乱时,你就做个五彩纸葫芦挂在门上,我就能搭救你。”后来恰巧是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黄巢率大军攻进长安,老太太和她的邻居挂上了彩纸葫芦,都得到了起义军的保护,这段传奇一直流传至今。

  8、系五彩绳

  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五色线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9、插艾蒿

  相传西周时每逢五月初五,人们便在门户上插挂艾叶(也称人文艾蒿)和菖蒲,意为攘毒气、避邪气。此习俗历代相传,至今本溪地区的人们仍沿习这一习俗。

  五月初五日,居住在东北的汉、满、回、朝鲜族等民族,都在清晨太阳未出时,家家房檐遍插艾蒿,门楣插桃树枝,枝上系以黄布缝制的小猴子和青麻捆扎的小扫帚。儿童的手腕、脚腕和颈上都结双五色线。男男女女多早起,结伴去山野、河边,趟露水,用长流水洗脸,拔艾蒿盘顶头上,俗谓免灾祛病。

  

  韩国:艾草糕+樱桃茶+醍醐汤

  在韩国,端午节用于祭祀祖先、祈求丰年、保佑身体平安。端午节期间韩国人多喜食艾草饼与艾草糕、品樱桃茶、喝醍醐汤。[107]

  日本:粽子/槲叶糕+菖蒲酒

  粽子在日本古代称为“茅卷”,呈圆锥形。最初是将粳米蒸熟捣碎成年糕状后用茅叶包裹,再如水煮熟。后来改用菖蒲叶、竹叶、芦苇叶等包裹,制作方法也逐渐多样化。

  新加坡:娘惹粽

  每年端午节,新加坡人也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其中娘惹粽是新加坡特有的端午美食。独特香料“芫荽粉”配上酱油,精心腌制上等瘦肉,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条混炒,最后裹入透白晶莹的糯米之中。

  越南:黄姜糯米饭+方形粽子

  端午节时,越南人会准备黄姜糯米饭,来感谢祖先的恩惠给子孙后代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并祈求祖先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越南人认为黄姜饭里的黄姜有避瘟疫、解毒和防疮等功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