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舞记》原文及赏析

第1篇:《观舞记》原文及赏析

原文:

我应当怎样地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的**,渲点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如同一个婴儿,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但是除了咿哑之外,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但是,朋友,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哑?

我不敢冒充研究印度舞蹈的学者,来阐述印度舞蹈的历史和派别,来说明她们所表演的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出*当行。

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地说出我心中所感受的飞动的美!

朋友,在一个难忘的夜晚──

帘幕慢慢地拉开,台中间小桌上供养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真是光艳的一闪!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了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

她端凝地站立着。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形容尚小而工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最精采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这种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他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印度的广大*群众。

卡拉玛和拉达还只是这颗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虽然卡拉玛以她的二十二年华,已过了十七年的舞台生活;十二岁的拉达也已经有了四年的演出经验,但是我们知道印度的伟大的大地母亲,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刚显示给**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的早春,找不到像她们的南印故乡那样的丰满*芳的花朵,我们只能学她们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充满诗意的说法: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地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那里去,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暂时送来的盛意!

赏析:

这是一篇如诗似画的优美散文。

将近四十个年头过去了,时光如水,早已把人们大脑皮层上的种种印象冲淡,然而,作家当年以她那清词丽句,绘声绘*地记下了这两位年轻舞蹈家的风姿,随着她那深情的赞美,又唤起了我们对那美好夜晚的回忆。

舞蹈原本就是与诗歌、音乐结合为一的艺术,那么,用柔曼的诗句给予描写,自然是最合适的技法。

于是我们看到,作者以颇为作难的设问,引出的四个排比的假设句中,用准确而调和的**,勾画出这一对舞蹈家的变幻多姿的旋舞、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以及她们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可是,作者对这些饱含情意的艺术语言,用来表达她心头的惊喜,似乎尚感不足,她又重新设喻,用婴儿的纯真双眼,突然看到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以这些鲜活的形象,来描画她心中所得的总的印象,和她的满心的欢喜和激动。

我们知道,*心对印度的古老文化素有研究,她的最初的诗作,就是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中受到启迪而得以飞翔;她翻译过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泰戈尔诗选》和其他论著,翻译过印度作家安纳德的《石榴女王》;1953年底参加*中印友好协会代表团对印度作了一个多月的访问后,归来不久即翻译出版了《印度童话集》。她自然熟谙印度舞蹈的历史,以及它们同宗教的渊源,然而这篇散文不在于作学术论述,作者只是以一个欣赏者的身份,来说出她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感受,可是,就在她谦逊的表白中,也还是为我们指出了她们所表演的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正是在这一提示下,我们可以方便地翻检有关资料,从而了解到这派舞蹈流行的地点和它的主要特*。

倘若我们把文章的第一部分比之为*画中的写意,因为它的用笔是这样简练,而又如此形神兼备地点染出了作品的意境,那么,这文章的第二部分可以视之为工整细致的工笔画法了。

你看,作者用她那丹青妙笔,细腻地描绘了台上的装置和它所氲氤的静穆气氛之后,又给我们刻划了舞蹈家*亮相时的那美妙的一瞬:她似乎是低头合掌来到台口,那绚丽的服装正让人耀眼,她缓缓抬起头来,以她那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把全场的观众的视线吸引过去。人们屏住呼吸,一切赞叹、欢呼,全然缄默于胸,深恐任何一丝声响,会把这位再生之光惊逝。

作者写舞蹈家如何随着乐声翩翩起舞时,先概述她怎样运用四肢五官、服饰脚铃,以及她那时缓时疾的舞步,来表达繁复的人间亘古难以诉说的离合悲欢之情;然后再作细部的工整描绘,忽而颦蹙,忽而粲然,忽而垂睫,忽而嗔视,忽而温顺,忽而威武。而对作者为之心折的蛇舞,更是作了细致入微的描摹,从颈的轻摇,到肩的微颤,再写到平展的双臂如何作柔韧的蠕动,我们从这里不仅是看到了无可疵议的风姿,更感受到那扣人心弦的旋律。

泰戈尔在他的散文诗集《再次集》中的《剧本》篇中,曾经用诗的语言对散文的艺术魅力作过如下的阐述:

散文时而喷*火焰,时而倾泻瀑布,散文世界里有辽阔的平原,也有巍峨的山岭,有幽深的森林,也有苍凉的荒漠散文没有外表的汹涌澎湃,它以轻重有致的手法,激发内在的旋律。

我们以此来印**心的这篇散文,不是更有助于对这一佳作的理解与欣赏么?

卡拉玛姐妹都还年轻,她们的技艺固然出众,但在古老的印度文化面前,只能是榕树上的两条柔枝。这是作者的比喻,也是作者对年轻舞蹈家的期望;赞美不同于溢美,这正显出作者的仁慈敦厚,并且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第2篇:《观舞赋》原文赏析

原文

惟钦明之昌运,应灵图而嗣?。纽三代之离术,正千龄之差朔。可以治定制礼,可以功成变乐。实磐石之攸寄,固维城之斯属。欣微生之多幸,滥高选於名藩。列通籍之渥惠,承置醴之殊恩。晨曳裾於东*,夕侍宴於西园。於时霜气敛霭,夜景澄廓撤层台,*销连*。流月华以昭耀,间星文而灼烁。岩桂偃而未?,宫梧纷而就落。於是罗荐周设,黼帐高舒。露凝珠网,风清玉除。*浮辉於缇幕,烛笼光於绮疏。尔乃咀清哇,扬激徵,金石奏,丝桐理。奇调间发,新声互起。促宴冶而忘疲,欢情畅而未已。於是燕馀齐列,绛树分行。曳绡裾兮拖瑶?,簪羽钗兮珥明?。擢纤腰之孤立。若卷旌之未扬。纡?袂而将举,似惊鸿之欲翔。退不失伦,进不逾曲。流而不滞,急而不促。弦无差袖,声必应足。香散飞巾,光流转玉。若乃巴姬并进,郑媛俱前。对席齐举,分庭共旋。乍差池以燕接,又飒沓而凫连。止有馀态,动无遗妍,似两艳之同发,类双花之偶然。进止合度,俯仰若一。节缓则顾迟,唱速则回疾。殊姿异制,不可殚悉。若夫金翠的?,缃绮参差。方趋应矩,圆步中规。飞钿雪落,颓鬓?垂。舒类飞霞曳清汉,屈若垂柳萦华池。既而曲变终,雅奏阕。清角止,流商绝。顿华履以自持,整文?而伫节。始绰约而回步,乃迁延而就列。於是君王悠然怀古,怡然自适。迁思回虑弛县改夕。揖ゼ藻之宾,引良谈之客。然后讨?八索,诋诃六籍。语妙则众绝希夷,论远则喻穷开辟。议先哲之往轨,考前王之馀迹。方欲革登封之颂,勒?亭之石。与日月而齐明,同天地之不易。

赏析

唐初应诏诗和应诏赋依旧极为普遍,谢偃《观舞赋》、《听歌赋》即为应诏赋。谢偃(599-643),汉族,隋末唐初卫州卫县(今浚县卫贤,隶属省辖市鹤壁市)人,仕隋为散从正员外。时李百*工五言诗,谢偃善作赋,时人称为李诗、谢赋。出为湘潭令。集十卷,今存诗四首。

第3篇:《鸲鹆舞赋》的原文及赏析

《鸲鹆舞赋》

原文

谢尚以小节不拘,曲艺可俯。愿狎鸳鸯之侣,因为鸲鹆之舞。於是褫貂裘,岸章甫。在容止可观之际,方见翼如;当管弦互奏之时,俄逞退旅。伊昔王导,延为上宾。陪谒者让登之处,遇群贤式燕之辰。俎豆在列,尊卑且伦。始服膺於末席,方酬赏於主人。导曰:久慕德音,众皆倾想。愿睹ェェ之态,用答嘤嘤之响。非敢玩人以丧德,庶使栖迟而偃仰。徒欲见长觜利距之能,岂比乎弋林钓渚之赏。公乃正*洋洋,若欲飞翔。避席俯伛,抠衣颉颃。宛修襟而乍疑雌伏,赴繁节而忽若鹰扬。由是见多能之妙,出万舞之傍。若乃三叹未终,五音铿作。贪若燕而蹙频,德如毛而矍铄。众客振衣而?望,满堂击节而称乐。且?皇々之奏未终,而泄泄之容自若。於是愧饮啄,尽欢娱。听式歌而调兼吐凤,观屡起而势若将雏。以乐忄舀忧,既醉者於焉已矣;手舞足蹈,冁然者岂得而无。是知因此名闻,那辞迹屈。同渔阳之慷慨,鄙五原之噎郁。将美其率尔不矫,怡然任真。自动容於知已,非受侮以求伸。况乃意绰步蹲,然後知鸿之志,不与俗态而同尘。

赏析

鸲鹆舞,一作?鹆舞。晋代舞蹈。因舞者模拟鸲鹆(鸟名,俗称“八哥”)动作,故名。《晋书·谢尚传》载,东晋谢尚善此舞,曾在司徒王导及宾客座前著衣帻而舞,俯仰屈伸,旁若无人,宾客为之抚掌击节。《?鹆舞赋》描述他的舞姿:“公乃正*洋洋,若欲飞翔。避席俯伛,抠衣颉颃。宛修襟而乍疑雌伏,赴繁节而忽若鹰扬。”此舞姿态矫健,气势奔放,主要表现昂扬奋发的“鸿鹄之志”,因而能产生“满堂击节而称乐”的效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