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荀鹤《泾溪》全诗及赏析
第1篇:杜荀鹤《泾溪》全诗及赏析
出自杜荀鹤《泾溪》
泾溪石险人兢慎,
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时闻说有沉沦。
【注释】
⑴泾溪:又称泾川、泾水,在今安徽泾县西南,发源于黄山北麓,东北流至泾县城关镇与徽水汇合后,称青弋*,然后到芜湖汇入长*,泾县,即以泾溪而得名。
⑵兢慎: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见《贞观政要·政体》唐太宗李世民所言:“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
⑶倾覆:颠覆、覆没。
诗意:
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
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赏析】
《泾溪》是唐代诗人杜荀鹤所写的一首哲理诗,它告诉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短短的二*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
泾溪由于滩多石险,水流湍急,船夫都很小心谨慎,所以一年到头都没听说过有翻船事故,反倒是水流平缓又没有石头的地方,时常听说有船只沉没。
这首小诗,阐明了河流的险阻或平稳,船夫的谨慎或粗心,同行船安危的辩*关系,具有一定的哲理*。
一件事情如果人人都知有风险,大家做的时候就会小心谨慎,最终反而能成功;而一件看起来很容易的事,常常会因为人们的轻视与疏忽而搞砸。
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溪险石危时,人人*惕,,自然安如泰山;平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第2篇:杜荀鹤《溪兴》赏析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这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即兴小诗。诗中描写的是这样一组画面:在一条寂静的深山小溪上,有一只小船,船上有一个垂钓的人。风雨迷茫,他卷起钓丝,走进篷底,取出盛酒的瓦罐,对着风雨自斟自饮;直饮到烂醉,睡着了;小舟一任风推浪涌,待醒来时,才发觉船儿已从后溪飘流到前溪了。这诗似乎是描写溪上人闲适的心情和隐逸之乐。他置身世外,自由自在,垂钓,饮酒,醉眠,戏风弄雨,一切任其自然,随遇而安。他以此为乐,独乐其乐。这似乎就是诗中所要表现的这一段溪上生活的特殊兴味。
然而,透过画面的情景和气氛,这种闲适自乐的背后,却似乎隐藏着溪上人内心的无可奈何的情绪。深山僻水,风风雨雨,气氛是凄清的。那垂钓者形单影只,百无聊赖,以酒为伴。那酒器“瓦瓯”──粗劣的瓦罐儿,暗示出它的主人境遇的寒苦。“醉来睡着无人唤”,让小舟在山溪中任意飘流,看来潇洒旷达,实在也太孤寂,有点看透世情、游戏人生的意味。
诗人身处暗世,壮志难酬,他的《自叙》诗写道:“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老来奔走无门,回到家乡九华山,过着清苦的隐逸生活。《溪兴》中所描写的这个遗身世外的溪上人,当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第3篇:泾溪翻译赏析_作者杜荀鹤
<泾溪>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荀鹤。其全文诗词如下: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沈沦。
[前言]
<泾溪>是唐代诗人杜荀鹤所写的一首哲理诗,它告诉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翻译]
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所以终年都不会听到有人不小心掉到里面淹死的消息。恰恰是在水流缓慢没有礁石的地方,却常常听到有人被淹死的消息。
[赏析]
诗写得曲折,理析得透彻。短短的二*个字中,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精妙的生命辨*。 南宋诗人姜夔在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经验时,用四个高妙来说明优秀作品:“(1)碍而实通曰理高妙;(2)事出意外曰意高妙;(3)写出幽微,如深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杜荀鹤的<泾溪>诗正是理高妙的杰作。从表面看,诗的事理是碍而不通的。因为行舟水上,遇险不倾,平流却覆,似乎不合常理。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不通的现象中,潜藏着大通的本质。因为舟是人驾的,舟的载沉,不取决于路的平险,而决定于人的状况。溪险石危时,人人*惕,,自然安如泰山;平流无石处,容易懈怠,往往舟覆人亡。这,正是杜荀鹤<泾溪>诗析理的高妙之处。
推而广之,杜荀鹤在这里绝不仅仅说明行船的道理,他也在比拟人事的成败。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中说:“诗穷而后工”,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叙>中列举了文王、孔子、左丘明、屈原、韩非五人遭遇困厄,发愤著书,终成大器的故事。其中的道理,与<泾溪>诗是完全一致的。<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亡于*。”句中的“忧患”正如泾溪的“险”;句中的“*”正如泾溪的“平”;句中的“兴”、“亡”正如泾溪的“不闻倾覆”与“沉沦”——水*与人*在此又一次严密吻合。 究其载沉原因,比拟人事成败,有以下四个方面:
(1)懈怠。<吴越春秋>载:吴王夫差兴于忧患之时,励精图治,打败了越王勾践。后来,昧于*,怠于治国,最终被越所灭。这个故事正好反映了兢慎则成,懈怠则败的教训。韩国著名围棋国手曹熏铉对其天才弟子李昌镐进行评价时断言:最容易毁掉弟子前程的是自我管理失败(即盛名之下的懈怠)。结果,李昌镐事事兢慎,如日方中。倒是李昌镐的对手,怠于人事的聂卫平棋圣毁掉了自己的大好河山。这,又是泾溪诗意的精确注解。
(2)麻痹。众所周知,危险的局面使人*惕,平顺的局面促人大意。而失败的毒素,往往存在于大意之中。陈寿<三国志>记载:蜀汉大将关羽统兵伐魏,围困樊城,水淹七*,兵锋所指,无不望风披靡。于是,关羽骄傲起来,放松了对其后路东吴的戒备。结果,吴将吕蒙袭夺荆州,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这说明了大意与麻痹的危害。需知世上无顺事,事顺则藏险。如果居安不虑危,当然是取败之道。明乎此,也就能洞悉太平洋战争中,美国珍珠港内不可一世的太平洋舰队覆灭的奥秘了。
(3)固步自封。有一位老人说过:“如果和平与繁使人不思进取,固步自封,那么,真正的危险就在其中孕育。”*午战争,泱泱中华大国竟然被*丸的日本击败。原因很简单,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中华自恃地大物博,完全无所作为。两相比较,胜负的天平自然倾斜。同理,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挡不住精勇骠悍的纳粹雄兵;万里长城巨大屏障,挡不住北方草原的强大铁骑;中原*的太平梦想,常常被游牧民族搅得满目疮痍。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危险,于此可见。
(4)*。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这样的故事:曹*打败了袁绍的主力,袁绍病死了。他的儿子和女婿精诚团结,退据北方。曹*急攻不下,便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引兵撤退。危险暂时消失了,曾经并肩战斗的袁家子弟们开始了争权夺利。他们自相残杀起来,结果是两败俱伤。曹*顺势北进,彻底消灭了袁家的残余势力,统一了祖国北方。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对人*的毒化作用。危险消失了,人心也就散了,曾经有过的齐心协力、共度时艰的局面不复存在。试想同舟不共济,南辕却北辙,能不遭受灭顶之灾吗?
以上四点当然不是问题的全部。但是,已经具有触目惊心的巨大震撼力。在杜荀鹤<泾溪>诗中,过往船只的倾覆出于何种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是,绝对和平流中的舟人失去兢慎有关。万事成功都得缘于进取,大凡失败莫不是堕志。水如此,人如此;古如此,今如此。谁也不能例外。
今天,我们的国家渐渐强盛,国民的生活渐渐富足,忧患的日子渐渐远去。但是,歌舞升平的表象里下面,却汹涌着极其险恶的暗流。东有美日,北有强俄,内有台岛,政经隐忧……当此希望与忧患并生的时刻,我们重读<泾溪>诗,其现实的意义不容低估。它能使我们洞察和平背后潜藏的危险,重温“兴于忧患,亡于*。”的古训,理解“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凝聚民族复兴的伟岸张力。帮助我们寻找正视挑战,长治久安的治国良策。
这,正是水*与人*的实质,也是杜荀鹤<泾溪>诗的真正价值。寓含的哲理:告诫人们要居安思危,处盈虑亏,枕戈待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