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唐诗赏析

第1篇:《采莲曲》唐诗赏析

《采莲曲》

王勃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櫂兰桡下长浦,

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

*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

*南采莲今已幕。

今已幕,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倡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

何如*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

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

花红强似颊。

佳人不在兹,

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

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

新物徒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

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

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上风,

又值徘徊*上月。

徘徊莲浦夜相逢,

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千里外,

征客关山路几重。

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王福畤,途经*南时写下这首《采莲曲》,《采莲曲》虽乐府曲名,虽是袭用乐府旧题,写的却是*南农村的真实生活。莲即荷花。诗歌通过对采莲女子的形象塑造和心理刻划,表现出她们对征夫的深切思念和无限幽怨。诗人热情赞美和平宁静的劳动生活,对劳动*所承受的战争苦难深寄同情。

这是一首以七言为主的叙事诗,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大段落。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全诗采取倒叙手法,实是故事的结尾。采莲归来水湿衣裙,芙蓉指的不是荷花,梁元帝的《采莲曲》写道:“莲花乱脸*,荷叶杂衣香。”“绿水芙蓉衣”,在读者眼前所浮现的不正是面如莲花,衣杂荷叶香的动人画面吗?这个开头短小精*,有着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从“秋风起浪凫雁飞”句起,到“还羞北海雁书迟”句止,为诗的主要叙事部分。这一大段中又可分为几个小层次。首先“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櫂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点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在秋风吹起层层浪花的溪流里,采莲女子驾着小舟轻盈地向莲塘驶去,受惊的野鸭、雁儿阵阵飞起。生活的如平静的水面般美好,其实那“秋风起浪凫雁飞”,已激起她内心情感的涟漪。“叶屿花潭极望平,*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南采莲今已暮。”为第二个层次,先写采莲女子极目远眺,只见绿叶红花,好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这景致与从前一样,物是人非,岂能不令人感慨!舟儿渐行渐近,莲塘里飘来歌曲声,越来越清楚,声声诉的尽是相思苦情。

这目睹耳闻,使采莲女子胸中掀起了重重波浪:美好的日子不会久留。她思念,她怨尤:“塞外征夫犹未还”!“犹”字颇具分量,表达了离别已久远思之切,怨之深。“*南采莲今已暮”,既写实也兼比兴,意为光*易逝,就像采莲,转瞬就到黄昏;人生短暂,倏忽就到迟暮。这里通过对采莲女子相思苦的描述,揭开和平宁静生活的表象,使人洞见处于太平盛世的劳动*的真实的悲苦的一面。可以想象,生活在富饶美丽的*南女子,若不是对外战争使夫妻分离,她的生活本应是幸福美满的。“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上采莲花。”这第三层是写采莲女子对征夫表白忠贞的爱情和宽慰征夫的。说她既不会像倡妇对待荡子那样对待他,也不会像秦罗敷那样有碰到使君纠缠的麻烦。她虽被思念所折磨,*格却很豁达、坚强。“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似颊。”此为第四层,是写采莲女子在采摘莲花时,将自己与花相比。荷花开得那么稠密,并蒂连枝且有绿叶相伴,而自己,却是形单影只。荷叶虽翠但比不上自己的秀眉,荷花虽红但赛不过自己的面颊。她对自己的美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女为悦己者容”人虽美却无人欣赏,于是欣赏与陶醉之中,悲*、懊丧也与之俱来。“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徒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这最后一层里是写采莲女子叹息红颜不能长驻。她自矜青春美貌,又自怜形单影只。她的心上人不在身边,青春不能常葆,待丈夫归来青春或许已不再,不由得望着他们分别的地方惆怅感伤,回忆起从前“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的情景。那旧时的甜情蜜意的痕迹已经难觅,眼前是一片新的花枝。物换景移了,而我的那颗心却依旧没变。“不惜西津交佩解”,是反用郑交甫遇仙女的典故,说明虽然饱受相思,她与征夫的爱情至今也不后悔。而她对丈夫的迟迟不来信,却感到不满。她不忍心责备丈夫不给自己写信,只说“北海雁书迟”,这里用的是苏武的典故,意谓路途遥远,音书不能早日顺利到达。但采莲女似乎丝毫不认为丈夫不来信,意味着可能负伤或战亡,她抱着美好的希望在等待。这段诗可以说是采莲女子的内心独白。从这独白里可以看出她的心地是多么光明、纯洁与善良。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荡*上风,又值徘徊*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这是诗歌的结尾部分。前四句描写秋夜*畔莲塘的景象。明月当空照,清风吹拂着浩淼的*面,水波粼粼泛着银光。莲塘里传来阵阵歌声,采莲女们尚未歇息。最后四句,游客与众采莲女子相遇,目睹她们互相询问对方征夫的情况。这一群打扮得漂亮的采莲女子,正打点舟楫准备回家,尽管今宵良夜等待她们的却是空帏!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评这首《采莲曲》说:“末叙暮归曰:‘正逢浩荡*上风,又值徘徊*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不特迷离婉约,态度撩人。结处尤得*情之正。”

这首《采莲曲》它的内容充实生动,言辞优美,是一首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优秀诗篇。华美的言辞,浏亮的音节,复沓的旋律,在这里不但没有铺陈之嫌,反而更完美地表现了诗歌的内容。毛先舒在《诗辩坻》中评说:“王子安七言古风,能从乐府脱出,故宜华不伤质,自然高浑矣。”结尾的构思精巧,笔力独到,诗人既善于描绘典型形象,又巧于进行高度艺术概括,使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正如明张逊业在《校正王勃集序》中说:“论曰:

‘王子安富丽径捷,称罕一时,赋与七言古诗,可谓独步。’”

第2篇:《采莲曲》唐诗鉴赏

采莲曲

王勃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

秋风起浪凫雁飞,

桂櫂兰桡下长浦,

罗裙玉腕轻摇橹。

叶屿花潭极望平,

*讴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驻;

塞外征夫犹未还,

*南采莲今已幕。

今已幕,采莲花,

渠今那必尽倡家。

官道城南把桑叶,

何如*上采莲花。

莲花复莲花,

花叶何稠叠;

叶翠本羞眉,

花红强似颊。

佳人不在兹,

怅望别离时。

牵花怜共蒂,

折藕爱连丝。

故情无处所,

新物徒华滋。

不惜西津交佩解,

还羞北海雁书迟。

采莲歌有节,

采莲夜未歇。

正逢浩荡*上风,

又值徘徊*上月。

徘徊莲浦夜相逢,

吴姬越女何丰茸!

共问寒*千里外,

征客关山路几重。

诗鉴赏

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王福畤,途经*南时写下这首《采莲曲》,《采莲曲》虽乐府曲名,虽是袭用乐府旧题,写的却是*南农村的真实生活。莲即荷花。诗歌通过对采莲女子的形象塑造和心理刻划,表现出她们对征夫的深切思念和无限幽怨。诗人热情赞美和平宁静的劳动生活,对劳动*所承受的战争苦难深寄同情。

这是一首以七言为主的叙事诗,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大段落。

“采莲归,绿水芙蓉衣”,全诗采取倒叙手法,实是故事的结尾。采莲归来水湿衣裙,芙蓉指的不是荷花,梁元帝的《采莲曲》写道:“莲花乱脸*,荷叶杂衣香。”“绿水芙蓉衣”,在读者眼前所浮现的不正是面如莲花,衣杂荷叶香的动人画面吗?这个开头短小精*,有着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从“秋风起浪凫雁飞”句起,到“还羞北海雁书迟”句止,为诗的主要叙事部分。这一大段中又可分为几个小层次。首先“秋风起浪凫雁飞,桂櫂兰桡下长浦,罗裙玉腕轻摇橹。”点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在秋风吹起层层浪花的溪流里,采莲女子驾着小舟轻盈地向莲塘驶去,受惊的野鸭、雁儿阵阵飞起。生活的如平静的水面般美好,其实那“秋风起浪凫雁飞”,已激起她内心情感的涟漪。“叶屿花潭极望平,*讴越吹相思苦。相思苦,佳期不可驻;塞外征夫犹未还,*南采莲今已暮。”为第二个层次,先写采莲女子极目远眺,只见绿叶红花,好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这景致与从前一样,物是人非,岂能不令人感慨!舟儿渐行渐近,莲塘里飘来歌曲声,越来越清楚,声声诉的尽是相思苦情。

这目睹耳闻,使采莲女子胸中掀起了重重波浪:美好的日子不会久留。她思念,她怨尤:“塞外征夫犹未还”!“犹”字颇具分量,表达了离别已久远思之切,怨之深。“*南采莲今已暮”,既写实也兼比兴,意为光*易逝,就像采莲,转瞬就到黄昏;人生短暂,倏忽就到迟暮。这里通过对采莲女子相思苦的描述,揭开和平宁静生活的表象,使人洞见处于太平盛世的劳动*的真实的悲苦的一面。可以想象,生活在富饶美丽的*南女子,若不是对外战争使夫妻分离,她的生活本应是幸福美满的。“今已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倡家。官道城南把桑叶,何如*上采莲花。”这第三层是写采莲女子对征夫表白忠贞的爱情和宽慰征夫的。说她既不会像倡妇对待荡子那样对待他,也不会像秦罗敷那样有碰到使君纠缠的麻烦。她虽被思念所折磨,*格却很豁达、坚强。“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似颊。”此为第四层,是写采莲女子在采摘莲花时,将自己与花相比。荷花开得那么稠密,并蒂连枝且有绿叶相伴,而自己,却是形单影只。荷叶虽翠但比不上自己的秀眉,荷花虽红但赛不过自己的面颊。她对自己的美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女为悦己者容”人虽美却无人欣赏,于是欣赏与陶醉之中,悲*、懊丧也与之俱来。“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故情无处所,新物徒华滋。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这最后一层里是写采莲女子叹息红颜不能长驻。她自矜青春美貌,又自怜形单影只。她的心上人不在身边,青春不能常葆,待丈夫归来青春或许已不再,不由得望着他们分别的地方惆怅感伤,回忆起从前“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的情景。那旧时的甜情蜜意的痕迹已经难觅,眼前是一片新的花枝。物换景移了,而我的那颗心却依旧没变。“不惜西津交佩解”,是反用郑交甫遇仙女的典故,说明虽然饱受相思,她与征夫的爱情至今也不后悔。而她对丈夫的迟迟不来信,却感到不满。她不忍心责备丈夫不给自己写信,只说“北海雁书迟”,这里用的是苏武的典故,意谓路途遥远,音书不能早日顺利到达。但采莲女似乎丝毫不认为丈夫不来信,意味着可能负伤或战亡,她抱着美好的希望在等待。这段诗可以说是采莲女子的内心独白。从这独白里可以看出她的心地是多么光明、纯洁与善良。

“采莲歌有节,采莲夜未歇。正逢浩荡*上风,又值徘徊*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这是诗歌的结尾部分。前四句描写秋夜*畔莲塘的景象。明月当空照,清风吹拂着浩淼的*面,水波粼粼泛着银光。莲塘里传来阵阵歌声,采莲女们尚未歇息。最后四句,游客与众采莲女子相遇,目睹她们互相询问对方征夫的情况。这一群打扮得漂亮的采莲女子,正打点舟楫准备回家,尽管今宵良夜等待她们的却是空帏!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评这首《采莲曲》说:“末叙暮归曰:‘正逢浩荡*上风,又值徘徊*上月。徘徊莲浦夜相逢,吴姬越女何丰茸?共问寒*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不特迷离婉约,态度撩人。结处尤得*情之正。”

这首《采莲曲》它的内容充实生动,言辞优美,是一首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优秀诗篇。华美的言辞,浏亮的音节,复沓的旋律,在这里不但没有铺陈之嫌,反而更完美地表现了诗歌的内容。毛先舒在《诗辩坻》中评说:“王子安七言古风,能从乐府脱出,故宜华不伤质,自然高浑矣。”结尾的构思精巧,笔力独到,诗人既善于描绘典型形象,又巧于进行高度艺术概括,使诗歌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正如明张逊业在《校正王勃集序》中说:“论曰:

‘王子安富丽径捷,称罕一时,赋与七言古诗,可谓独步。’”

第3篇:刘方平《采莲曲》唐诗赏析

采莲曲

【年代】:唐

【作者】:刘方平

【内容】:

落日清*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赏析】:

《采莲曲》是乐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南采莲妇女的生活。历来写采莲曲的很多,但写得出*也颇不容易。而这首小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维妙维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劳动妇女形象。

首二句写日落时分,*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诗一开头就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南日暮的迷人景*。第二句起首巧用“荆歌”二字进而渲染了*南气氛,接着作者又抓住最具特征的细腰来勾勒提掇*南女子的轻盈体态。此处“艳”字用得极妙,不仅与上句里的“清”字相映成趣,而且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她的美丽外貌,一字传神,足可与“春风又绿*南岸”中的“绿”字媲美。联系首句,不由得使人想象到红*的晚霞给她披上了绚丽的衣裳,给她增添了姿*;她的美貌与动人的歌声,也为“日暮清*”增添了风光。

已经日落黄昏,她还在*上干什么呢?唱的又是什么歌儿呢?诗的第三句揭了这个谜,原来她在采莲。傍晚还在采莲,表现了她的勤劳,边采边唱,勾画出她开朗的*格和愉快的心情。至此,有声有*,有景有情,有静有动,一幅充满浓郁水乡生活气息的采莲图跃然纸上。但是诗人并不满足于绘声绘*地描写一个采莲的场面,而着重于刻画采莲人。由“从小惯”三字,我们一方面可以知晓她采莲熟练,另一方面也说明她健康朴实,从小就培养出勤劳的品质。联系日暮采莲,自然让人了解到采莲是项繁重的劳动,反映出当时劳动*的艰苦生活,顺势带出第四句“十五即乘潮”,使意境更深一层,原来她在小小年纪就能驾驭风浪,该是多么勇敢多么勤劳啊!这两句不仅写出采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种健康纯朴的美。

这具“象牙微雕”是从环境描写到人物外貌到人物心灵逐层深入,情景兼容,由于诗人择词炼字功力很深,使人恍若身历其境。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民歌味道很浓,寥寥数语,涵盖万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