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读书笔记

个人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个人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个人读书笔记1

  一个人的朝圣,完成了三个人的救赎。主人公哈罗德带着对三个人的愧疚活了几十年,对死去儿子戴维的愧疚,愧疚未曾好好陪伴,未曾好好表达爱。对爱人莫琳的愧疚,愧疚未曾在她最需要的时候给与陪伴,导致两人像同在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生活了几十年。对奎尼的愧疚,因为他酗酒过度,在酿酒厂犯错后奎尼替他背锅,而他未曾对她说过一句感谢。八十多天的步行,一路上他走着回忆着,途径的每个过客的故事都让他回想起自己的过往,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的活着,他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他是否好好爱过自己的家人,他是否对该感谢的人表达过感谢。他的一生,平淡无奇,一直都是默默无闻,对家人和朋友的愧疚和对儿时遭遇的怨恨一直充斥着他的一生。他是否要继续这样再去,如果挽救这些还来得及吗?一个人的朝圣,一场自我的救赎。愿我们在该说爱的时候表达爱,该感谢的时候勇敢说出感谢,想做什么就去做,想说什么就去说,不压力给自己太多说如果的机会,不要有那么多遗憾,愿我们都可以活的任性。

个人读书笔记2

  今天,我拿到了简媜老师的《空灵》这本书,一拿到手就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

  空灵,看到这个标题,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高崖上,四周皆是环绕的山谷,山谷很静,闭上眼睛,风儿吹起我鬓角的头发,聆听从远方传来的声音,仿佛千百年前的诗人在召唤着我。

  我不知道简媜老师的旅人是什么样子,可在我的幻想中,他应该是一个年老的僧人,他的脸上饱经风霜,穿着一件破旧的袈裟,身后背着一个斗笠,手中柱着一根木棍,他走走停停,没有人知道他下一次要去哪里,也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停下来。

  怀着这种幻想,我翻开了第一卷《空山灵雨》,于我而言,感触最深的是领家老翁问旅人,上山的人和下山的人,你问哪一个?我没有急着去看后面的内容,而是想象了一下,如果是我,我会怎么选?我会选那个下山的人,因为他已经上去过这座山了,问他的话,应该会少走许多弯路。

  老翁同样是让旅人去问那个下山的人,可是直到旅人真正登上了山,他才明白了老翁的意思,我们的人生不正是如此吗?我们的父母,喜欢拿他们经历过的事情来教诲我们,希望我们可以少走一些弯路,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许多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过才能明白,旁人说的再多,终归无用。

  这是旅人一个人的旅行,繁华背后,每个人都是孤独者,不论是旅人,还是现实,在人生的旅途中会遇到许多的人,他们可能话不投机,可能一见如故,过程如何,都不重要,终将有一天会失落在历史的星辰中,不管是山水,还是人生,只能是一个人孑然独行的旅途。

  简媜老师的文笔是极好的,她用简单的句子,就可以让我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便是她笔下的旅人,遍赏着属于我的那一片山水。

  看书的时候,我的心寻到了一种久违的宁静,可以让我暂时的逃离尘世的烦扰,我在书上记录的感触是用电子设备完全表现不出来的,即便是相同的文字,可我已没有那般的心境,这便是纸质书的魅力吧,是电子书籍永远不会拥有的。

  我贪恋这种宁静,繁华的世间已经喧嚣了太久,久到让人忘记了它本来的模样,书,可以给我这种宁静,即使只有片刻……

  时间终归是苛刻的,我只读完了第一卷,只能寄希望于下一次相遇。

个人读书笔记3

  小班的家长送孩子入园时,家长常常以自己的意愿为孩子找位置,拿玩具。家长爱孩子,我们都能理解,但爱孩子,要有度,过分包办,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机会,适时放手,孩子才会成长。

  选位置。孩子有自己的主意,他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位置,而不是家长认为好的位置幼儿园读书笔记摘抄3篇幼儿园读书笔记摘抄3篇。

  拿玩具。孩子没有玩具时,他会和同伴去交流,可以从同伴那里得到玩具。孩子很聪明,如果从同伴那里得不到,他会想另一个办法,到玩具架去拿其他的玩具,同样玩得很高兴。在孩子拿玩具这一行为中,他学会了人际交往,学会了解决问题

  也有不会解决问题的孩子,一类孩子没有玩具就抢,这时需要老师介入,教给孩子与别人正确交流的方式,请给我一个玩具,好吗?我们一起玩好吗?如果别人不同意,我们还可以选择去拿其他玩具,孩子遇到困难,遇到挫折也是一种成长。另一类孩子,没有玩具就不玩,不去拿,也不去交流幼儿园读书笔记摘抄3篇读后感。这时老师会引导孩子去玩,还会为这类孩子安排一些活泼的孩子在身边,帮助他们成长。

  找位置,拿玩具,在家长觉得为孩子做了没什么,但却关乎孩子的自主性,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亲爱的家长朋友,如果爱孩子,就请你放手。

个人读书笔记4

  开学至今,我发现我们小班孩子们每次午睡起床时,午睡室里总是闹哄哄的。孩子们边穿衣服和鞋子,边津津乐道地谈论着自己的话题,他们一会儿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笑笑,一会儿告状声又此起彼伏,午睡室里一片混乱。不论老师怎么教育引导,都不管用。我试想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静心,就在这时我看到了和我搭班的杨老师正在为孩子们叠被套,于是我灵机一动,为何不让我们的孩子自己动手叠被套呢!

  于是我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你们看,杨老师一个人要为我们这么多人叠被套,她是不是很累呀?那让我们一起来帮助她,好吗?”大家都很高兴地异口同声说“好”。在我的讲解和示范下,孩子们都认真的学着怎样叠被套!一个个很高兴。在后来的日子里,每次午睡醒时,午睡室再也不会闹哄哄的!都会认认真真叠被套,叠不好的孩子也会找朋友或是老师帮忙。

  看着他们满脸的笑容,我也不由地笑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只有一次,我们需要多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尊重、信任与鼓励,还有我们的爱。

个人读书笔记5

  航班因为天气原因延误,而我在机场看《一个人的好天气》,书很短,延误的时间很长,在排队登机时看完,全程没有理身边的小姐姐的我心里其实有点觉得欠妥,但无话可讲,便选择了沉默,尤其是上午还拒绝了小姐姐一起玩耍的邀请,然后享受了一个白天一个人的好天气,我觉得自己有点别扭,所幸书里的“我”比我还别扭,让我觉得自己不是那么不得体。

  书里的故事跨越了四季,天气有好有坏,但主人公的心情总体是阴郁与压抑的,春日的樱花带不来快乐,日暮时的微风却有丝暖意,这是一个典型的日式治愈系故事,看到结尾,虽然知寿还是一个有很多缺陷甚至是道德问题的人,但觉得她还是有一部分是被时间和老人治愈了的。

  或许是等待的时间太长,又或是书看的太沉重太累,一上飞机坐下就睡着了的人,都不知飞机是何时起飞的,在隐约有雨点敲打钢铁声的睡梦中,飞机已不知不觉在深沉的夜幕中飞行了很久,旁边的小哥已经看《狗十三》到啜泣的状态,在他抹眼泪的时候我递给了他一张纸巾。

  《狗十三》是个父母离异的小孩的故事,这本书也是,我没有什么感同身受,我的青春也并没有四十五度的忧伤,但我不得不承认,它们都是部不错的作品,没有脸谱化的完美人物,成长的孤独都是那么朦胧又无孔不入,李玩能平和的吃下狗肉,知寿也能一个人重新开始,每个人默默承受着命运的戏弄,就像车轧过一只蚂蚁,画面悄无声息。而我,看这本书和看《狗十三》时已没有了成长的感叹,思考的更多的是未来怎么做个能给孩子幸福感的家长,不让孩子这么忧伤,放佛自己也是一只蚂蚁。

  一个人的好天气,今日的广州下雨,接下来的一周也都是雨。

个人读书笔记6

  我想,老师只有做个有心人,从幼儿心理特点出发,用幼儿最易接受的进行教育,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效。

  一、读书的快乐

  放假和双休日,你知道我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吗?不是走亲访友,也不是无休止地看电视,我最大的享受是读几本好书。

  说实话,以前我是个从不读书看报的人,对书几乎有排斥心理。有一次,姜园长推荐我看一本书《特别关注》,我无意中打开了一页,便深深地吸引了我,从此便陷进去了,不可自拔,我情不自禁地陶醉于其中,我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了,亲情、乡情、恋情、家事、开心事、书中事、天下事——————涌动着真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的心情轻松了,我的视野开阔了。我陶醉于其中,时而泪珠滚滚,时而忍俊不禁,时而若有所思,我的心态也改变了很多。

  今年,幼儿园为我们每位教师订了许多套刊物,如《思维与智慧》、《青年文摘》、《祝您幸福》、《读者》等。我如获至宝,闲暇时便来细细品味。古人说:读书悦心。是的,快乐莫过于读书。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位挚友娓娓而谈,当掀开书页,就能感受到历史的风烟,人间的冷暖,世事的变迁,人间的美好。正如培根所说: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

  我们常常抱怨,工作太忙了没空看书,有了好的做法就是写不出来。知识需要积累,读书则是积累知识的最好途径。书读多了,视野开阔了,词汇丰富了,思维深刻了,好的便会信手拈来。

  二、角色换位

  我第一次去给孩子开家长会,七十多名家长挤得是水泄不通,老师姗姗来迟,用小棍在桌上一拍:“啪!”把正交流得热火朝天的家长吓了一跳。“不要讲话,现在开会。”刚讲了两句,清脆的手机铃声回荡在寂静的室内,我一皱眉,心想:“是谁这么没礼貌?”却见老师泰然自若地拿起手机:“喂”一转身出去接电话,把家长搁一边去了。接下来家长的手机声和交头接耳声不断,会议效果可想而知。

  因为我也是一名教师,所以很注重自己的形象和修养,这位教师的表现,着实让我大吃一惊,也感到羞愧。教师是这样以身示教的吗?也许这位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什么不妥,反而觉得潇洒,而旁观者清,作为一名家长,我一下子就对教师失去了信任,尽管只是第一面,只是一个细节。

  这次角色换位,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家长对教师的期望程度,教师的每一个动作,一个很小的细节,对家长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日常工作,是不是也是有时不顾细节,孩子穿倒鞋也看不见,有的流着鼻涕,有的衣衫不整,有的孩子彩笔丢了找不到,对家长说话不用普通话,说不出孩子吃了几碗菜——————你平时工作再好、再努力,但只一个细节没注意,家长就会记住,失去了信任再想弥补会有多难!

  珍视细节,时时处处注意教师的形象,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谨记在心的。

  三、小鱼上钩了

  吃饭时,为了激发幼儿食欲,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尤其是有序地送碗,在送碗环节,我把小朋友变成了小鱼,采用钓小鱼的形式,效果很好。

  饭前,我会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食欲:“这是一个美丽的大海,

  大海里有许多的小鱼,可是他们都累了,饿了,我给小鱼儿准备了丰盛的午餐,希望小朋友们进餐愉快!”

  孩子们情绪愉快地进餐了,食欲大增,有一部分幼儿已陆续吃完了。

  “我要把吃饱的小鱼钓上来,谁吃得干净安静,就先钓谁”。孩子们都耐心等待,眼巴巴看着老师钓鱼,我把一个手指一钓:“钓上一条大鱼!钓上一条小鲤鱼。”孩子都会心神领会,一个一个排队来送碗,非常安静有序。

  我想,任何一个活动,需要我们多动脑筋,采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方式,师幼情绪愉快,就能真正做到轻轻松松抓常规。

  四、我们班的失物认领箱

  经常有孩子丢了东西不好意思找或找不到,还有很多时候拣了东西但找不到失主。其中水彩笔,笔帽丢得最多。老师经常举着东西问:“是谁的?”效果不好又浪费了时间,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做了一个有趣的“失物认领箱”贴在墙上,上面画了一个哭脸,写着:“谁是我的小主人,快把我领回家吧!”

  这样,孩子们捡了东西先问问是谁的,周围的小朋友,如没有找到失主,就主动放在失物认领箱里,丢东西的小朋友也会到失物认领箱里认领,这样方便有趣了好多,孩子们更加珍爱自己的东西了。

  我想,老师只有做个有心人,从幼儿心理特点出发,用幼儿最易接受的方法进行教育,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良效。

个人读书笔记7

  《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个人读书笔记8

  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深入领会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对于实施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起着纲领性作用,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语文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次国培学习,观看专家视频及专题文本,下面就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及其教学应对策略的学习笔记整理如下与同学们共享,有不妥之处请辅导老师及同学们批评指正。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构建的过程。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每个学生都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本身就是课程建设。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材中学到的多。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情境.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正是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本次教育课程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

  (一)“以人为本”的新课程发展核心理念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一种价值观取向的问题。新课程价值在于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了课程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浓缩为一句话就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包括三层含义:1.面向每一位学生;2.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3.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倡导大教育观

  时代发展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这使学校的课程目标表现出以下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三是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四是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五是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六是强调国际意识的培训。融合性课程目标体现出的就是一种大教育观。这个总目标有四个特点:1.把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终身学习联系起来;2.强调健康体魄.健康心理和健康生活方式;3.把德育目标与时代要求联系起来;4.突出实践能力,环境意识,科学和人文素养及创新精神。

个人读书笔记9

  《一个人的朝圣》是英国资深剧作家乔伊斯.蕾秋的小说处女作,该书曾荣获20xx年英国最佳小说新人奖。写剧本的作者写起小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场景鲜明,二是对白细腻,三是金句频出。有了这么三个特点,读这本书的感受就是两个字:不累。

  这本小说虽说出自剧作家之手,但是它却并不戏剧化,故事朴素、人物平凡,让人感动的正是字里行间的那种简简单单的细腻质感。这不禁让我想起周杰伦的《安静》:“睡着的大提琴,安静的旧旧的。”就像该书的宣传语:“有关自我发现、爱的回归、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这本书之所以能一度成为欧洲最畅销的小说,大概是因为主人公哈罗德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他的经历、思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可能会经历的。简单地说,平凡人的故事、平凡人的信念,直指平凡人也就是我们的心灵。

  在《一个人的朝圣》的扉页上节选了第五章的一段文字:你还以为走路是世上最简单的事情呢?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实际上做起来多么困难,吃也是一样的,说话也是。还有爱。这些东西都可以很难。正是因为很难,所以我们不妨跟着哈罗德一路向北,一同发现生活、发现自我。

  本书将从十个主题点来带大家领读:

  1、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1-3章)

  2、不趁着现在偶尔疯狂,日子就没什么盼头了(4-6章)

  3、生活充满了令人恐惧的未知,但一切都会好起来(7-9章)

  4、把目光集中在比自己伟大的事物上,希望无比丰盛(10-12章)

  5、想要坚持一件事情,你得站定你的立场(13-15章)

  6、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16-18章)

  7、人生最后悔的事,莫过于没有搏一搏(19-22章)

  8、人要学会放手,放开自以为离不开的东西(23-25章)

  9、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26-28章)

  10、爱的威力让一切都开朗起来(29-32章)

  周国平说: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会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是的,走一条自省的朝圣之路。

个人读书笔记10

  我外出上学时,只有寒暑假才会回家。没回家的时候,妈妈总是打电话一而再再而三的确认我的归家日期,每次到家都有一大桌美味佳肴在等着我。可待不了多久,妈妈就会嫌弃我睡懒觉,不收拾屋子,问我为啥还不回学校。

  妈妈是同一个妈妈,可为何差别待遇如此之大?读《一个人的朝圣》时,我亦发现了这个问题。莫琳是同一个莫琳,可为何对哈罗德态度变化如此快?

  莫琳擦好桌子、洗好衣服、铺好床单时,很庆幸哈罗德不在家。哈罗德在家,她大概又有更多的事情好忙活了。可这庆幸之情未过一刻钟,她又有些焦虑了,为啥哈罗德还未回家?他以前从不会这么晚回家。

  仔细想想上述的问题,不过是因为待一起的时间久了,会产生厌烦感。就像一成不变的生活,总要有点新鲜事才能与众不同。

  我拿起水杯,浅浅地抿了一口白开水,静静地继续往下读。

  莫琳想找点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可随处都是哈罗德的影子。给他打电话,电话又在楼上。找不到人,不知道他身在何处,莫琳内心开始慌乱,脑子开始乱想。

  忽然她的脑子里蹦出一个可怕的想法:哈罗德遗传了他父亲的老年痴呆,他会不会迷路?又或者没被人发现?莫琳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找到鞋子和钥匙就往门外冲。可冲到门外又觉得自己真荒唐,又回到门内。

  慌慌张张确实有些滑稽,可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因为这种事情,我经历过,所以我懂。

  去年某日大半夜,凌晨1点左右,我朋友在微信里跟我说她的车抛锚了,停在了半路,真是倒霉。当时我已经进入梦乡,早上睡醒看到她发的微信被吓得半死。

  一个女孩子,三更半夜车子抛锚,想想都后怕。我立马翻身坐起,忙打电话,可只听到冰冷的女音:欢迎使用来电助手业务……气得我差点把手机扔了。

  那一整个上午,我都不在状态,实验频频出错,脑子总是走神,对同事也是爱理不理。满脑子都是我朋友的影子,她会不会出事?她该怎么办?我一边安慰自己她不会没事,可一边又静不下心来。直到接到她的平安电话,我才回到正常状态。

  当隔壁的好心人雷克斯打电话询问哈罗德有没有回家时,莫琳选择了隐瞒,她说:已经到家了。有人说这个善意的谎言是为了让雷克斯放宽心,但我更觉得这个回答是让莫琳自己相信哈罗德没事,相信他会平安到家。当时的莫琳内心定是无比惶恐,她怕哈罗德出事,她只能一遍遍自我安慰。或许这个答案本就是下意识的回答。

  当莫琳接到哈罗德的电话,她是欣喜的。终于,听到了他的声音。可当她知道哈罗德要走路去看奎妮时,她开始慌了。那么远的距离,他一个六十五岁的老人竟然要走路去?莫琳一次次地阻止他,希望哈罗德从实际出发,她希望他不要去。

  哈罗德一副势在必行的样子,似乎只是告知他的妻子莫琳,而不是与其商量。莫琳生气、发怒,可电话忽然就断了,她的劝说于事无补。哈罗德还是上路了,她要去看奎妮,去那个遥远的地方。他相信只要他在路上,奎妮就不会死。

  可莫琳就可怜了,她一个人在家担心受怕忽,这件事对她来说却是噩耗。毫无疑问,莫琳是爱着哈罗德的,他和她一起牵手走过长长久久的岁月。

  可原文却在此埋下了伏笔: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些久埋的回忆,开始在她身体里簌簌发抖。

  回忆里的那些东西是什么?

  哈罗德、奎妮、莫琳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

个人读书笔记11

  学习传播学或者一直关注网络营销的人,大抵都看过这两年流行的几本书,诸如《引爆流行》、《引爆点》、《世界是平的》乃至《长尾理论》等。修源的这本小书,基本阐述的也是上述这些书的观点,但是它更简洁明了——只关注“流行”的成因,并且通过当前身边最新也最本地化的例子(例如电影《海角七号》的营销造势)来印证他的观点:诸多“流行”,都遵循“创新扩散S型曲线”的规律,如果你对网络传播有点好奇但是不太了解,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引导。

  提及豆瓣网(douban.com),常常有这样几个标签,比如Web2.0,长尾……的确,豆瓣向众人昭示了长尾的力量,“长尾”这条曲线,可视作豆瓣的特征之一。通过观察与归纳豆瓣网四年来的用户增长情况,修源发现豆瓣的用户增长,一直遵循另外一条曲线——创新扩散S型曲线的规律。由此,他揭开了“创新型曲线”的面纱,长驱直入,通过分析SARS病毒的传播,HI-PDA论坛的成长,iPod,自己的电子杂志创业经历,《海角七号》的营销与流行这几个安全,极为形象化的地阐释了“创新型曲线”的几个重要阶段,而“流行”的秘密,此刻也就水落石出了。书名《豆瓣,流行的秘密》其实重点在“流行”,豆瓣只是它的一个引子。

  案例新鲜生动,理论阐述得通俗易懂,是本书的优点。除此之外,我更欣赏的是修源的洞察力,他并不止于就案例谈案例,而是思考得更深,比如他不满意安德森对“长尾理论”成因的解释,他说:

  仔细深入思考长尾理论的时候,我发现,要造成长长的长尾,那么必须需要有人有需求,不停的个性化的需求最终造成了长长的长尾。

  我们还是从有限的产品中进行选择,而不是人一条漫无目的的长尾中进行选择。我们多样化的选择制造了长长的长尾,而不是因为长尾制造了我们多样化的选择。

  但是为什么大家会有这样那样的选择呢?还是因为“信息的流行“。我们每个人能接触

  到的信息都足够多,才最终可能进行多样化的选择。

  我发现,很多市场出现先行者的时候,他们都或多或少地赚取了不少利润,于是更多人开始进入,于是,竞争加剧,如果你没有非常出色得让别人选择你而不是别的公司的时候,这样的事情看起来就会变得不美好。如果你属于迟缓者的话,那么你进入这个市场竞争的胜算就会低很多。

  在第一次电子杂志创业失败后,他选择了番茄树正品鞋专卖,也遵循了书里提到的“流行的秘密“第二个条件——基于大众市场的定位。而他能顶着巨大压力坚持下来,也因为他清晰地认识到并深深地相信:

  当你的用户积累到某个点的时候,会有很神奇的现象发生,只是,你要专注于在此之前的营销和推广,无论有多困难。

  5种不同的人群你是哪一种呢?

  罗杰斯还把创新扩散的采纳人群分成了5类:

  1、创新者(Innovators):他们是勇敢的先行者,自觉推动创新。创新者在创新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s):他们是受尊敬的社会人士,是公众意见领袖,他们乐意引领时尚、尝试新鲜事物,但是行为谨慎。

  3、早期采用人群(Early Majority):他们是有思想的一群人,也比较谨慎,但是他们较之普通人群更愿意、更早地接受变革。

  4、后期采用人群(Late Majority):他们是持怀疑态度的一群人,只有当社会大众普遍接受了新鲜事物的时候,他们才会采用。

  5、迟缓者(Laggards):他们是保守传统的一群人,习惯于因循守旧,对新鲜事物吹毛求疵,只有当新的发展成为主流、成为传统时,他们才会被动接受。

  创造流行的四个条件

  1、传播者。拉扎斯菲尔德和其他调查者提出了“两级传播”(Two-Step Flow If Communication)的思想:

  在传播中,有些人起到了意见领袖的作用。这些人接触了大量的相关领域信息(类似韩寒、李开复),他们拥有广泛的人际传播关系,而那些媒体接触少,知识较为贫乏的人往往从意见领袖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和建议(即思想易为意见领袖所影响)。意见领袖会把他们得到的信息连同自己的看法观点,一起传播给其他人。

  因此这里“传播者”就是具有“意见领袖”功能的一群人。

  2、基于“大”众(相对于小众)市场。

  3、各种促成流行的因素:

  苹果iPod在产品上的优势:1如三步操作能找到想要听的歌曲(简单,任何产品都必须注意的原则,叫Mooers定律);2领先其它产品的各项特色(性能);3区别以往事物的概念或设计(差异化竞争)。

  4、引爆点效应

  当前三个要素具备了之后,这个要素指的是两点:1要流行,就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产品尽快达到“引爆点“,如《海角七号》在正式放映前向社会各个阶层的人进行了免费试映,形成口碑(最主要的是让看过的大众成为了传播者);2在没达到引爆点之前,要坚持。

  长尾效应产生的原因

  原因是互联网的产生,使得整个世界的信息传播门槛降低,让信息传播的效率大幅提升,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人们能够轻易了解到互联网时代之前所无法知道的内容,因而能够选择的机会变多,人们在面对各类产品时,能够根据各自的偏好来进行选择。

  安德森把长尾理论没有办法在沃尔玛等传统的地方应用归咎为:沃尔玛无论是商品货架还有库存,都需要成本,无论是人力成本还是库存成本,导致沃尔玛销售的CD必须要卖出10万张才有可能回收成本,而真正能够达到这个销售量的唱片不足1%,这使得99%的唱片被沃尔玛拒之门外。

  作者修源认为这不仅仅是成本的问题,还有用户面临的选择压力问题,当用户被抛掷在一个很大的周围很多选择的地方,用户往往是很少能做出选择的(这个或者也可以称为机会成本,用户面对众多可选商品前,无法确定选择哪一个才划得来,进而产生焦虑与抗拒选择心理)。

  这与互联网长尾形成的不同在于,互联网信息是由用户自己进行搜索或者浏览来查找,

  每次找到的相关信息是基于用户自身喜好的考虑,假设有1000张CD的存在,用户会根据喜好而查找其中少量的进行比对,而不是直接接受1000张CD展示在眼前的选择压力冲击。

  因而,是用户的选择造成了长尾的产生,而不是长尾的产生制造了用户多样化的选择。

个人读书笔记12

  《一个人的朝圣》讲述了一位65岁的老人哈罗德,收到近乎20年失去联系的老友奎妮身患癌症时写下的一封道别信,在震惊、悲痛中带着回信去投递,路上尘封许久的记忆零零星星不断浮现在脑海中,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邮箱,在一处加油站停歇就餐时,受到一个女孩的启发,内心腾起一股信念,只要徒步从自己所在的英国最西南一路走到奎妮所在的最东北,那她便可以活下去。在没有计划、没有手机,甚至没有一双徒步专用鞋子的情况下,哈罗德仅是凭借信念历时87天、行走627英里,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来到了奎妮的身边,见到了这位苦苦支撑等待他到来的老友,虽然这场饱含希望的徒步行走并没有挽救奎妮的生命,甚至相见时场面令人痛心,但是此番一个人的朝圣既是结束亦是开始。

  这一路,是发现自我的道路。当用一个窗帘隔开室内与外界的连接,整个人呆坐在一把椅子上,一坐一整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错过的不只是鸟语花香,还有人生的各种可能性。是奎妮的这封来信促使哈罗德走出家门,起初只是觉得回信的分量太轻便不断的走到下一个邮箱,后来当察觉到了内心的舒畅,体会到了自由的味道,尤其是萌生强烈的信念时脚下的步伐便更加坚定。这一路风餐露宿、食不果腹,哈罗德在行走的过程中欣赏着身边的美景,学会了辨识种类繁多的`植物,掌握了通过日月星辰判断天气、方向和时间。一路上,哈罗德由最初的与他人说话含糊不清到可以侃侃而谈,目光从躲躲闪闪到可以坦然直视。一路上,哈罗德一直在和自己的身体做斗争,学着让身体和劳累、疼痛达成和解。一路上,哈罗德一直和肯定、否定两种不同的声音做斗争,在回忆带来的痛苦与现实中的艰难双面夹击的情况下,他绝望到几近放弃,却又再次出发。

  这一路,是自我救赎的道路。哈罗德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父亲酗酒、母亲不带一点眷恋的离开了这个没有温度的家,随后父亲带不同的女人来家里厮混,在他刚刚年满16岁时又被父亲赶出家门,这使得他的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怯懦、敏感、内向。当儿子戴维出生后他实际满心欢喜,却不懂得该如何去爱,他羞于在儿子面前直接表达情感和爱意,总是显得冷漠、自私,甚至冷血。在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他的第一反应会是像鸵鸟一样躲避。在戴维自杀后,他陷入到了深切的自责与悔恨中。一次酗酒后他去酿酒厂砸了凶残老板保留的母亲遗物,是他唯一的好友奎妮为他顶罪,但是他却没有勇气站出来说出真相,在奎妮被解雇离开时,也没说过一句对不起,亦或是谢谢。当无法面对这些时,遗忘便成了最好的止痛药,正是这一路的行走让自己内心的爱意再度涌出,虽然痛苦但是能够直面曾经的错误,渐渐平静的接受自己。

  这一路,是爱回归的道路。哈罗德与莫琳曾经也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在儿子戴维自杀后,双方都难以承受那份撕心裂肺的痛楚,由最初的不断争吵到最后的形同陌路。当恨与责备成了常态,爱不但不会再次出现还会被忘却。在哈罗德最初离开家时,莫琳对这一疯狂的举动表示不理解,愤怒、焦虑、不安,后来经过认真的思考内心逐渐平静下来,发现了那些过错原来不只是出现在对方身上,发觉了哈罗德对儿子和自己深沉、细微的爱意。于是莫琳由客房搬回了主卧,重新整理了衣柜,将两人的衣服相互搭配并挂在了一起。点瓜种豆,再次将荒废的菜园子打理的生机勃勃。拂去岁月的蒙尘,原来自己内心深处对丈夫依旧充满了爱意。哈罗德在这一路的走走停停之间,大脑不断由一个个昔日的生活片段填充,他对妻子和儿子的爱逐渐复苏,是生活的苦难遮挡了最温情的记忆。

  掩卷而思,感觉自己也跟随着哈罗德的脚步行走,灵魂也随着他的救赎得到了净化。哈罗德,一个性格上有缺陷的普通人,就是凭借一个让众人看来近乎疯狂、妄想的信念,给自己、妻子的生活带来了重生,也促使奎妮和死神做着顽强的斗争。这一路,与其说是一个人的朝圣,不如说是芸芸众生行走在人生道路上去朝圣的一个缩影,信念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一个梦想,践行一句诺言,履行一份责任,亦或是扮演好一个角色等等。人生这条朝圣路充满着未知,需要勇气,去面对悲欢离合甚至天灾人祸;人生这条朝圣路充满着孤独,需要智慧,学会与自己和谐相处、学会在众说纷纭中坚持判断、学会拒绝诱惑不忘初心;人生这条朝圣路充满着平淡,需要激情,给漫长、平凡的岁月不断赋予色彩和意义。

个人读书笔记13

  在我们身边,不乏残疾人克服自身的种种困难,以坚强的毅力实现人生价值的示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张海迪,我们小时候,几乎每个小学生都会知道张海迪的故事。现在,随着年岁的增长,张海迪的故事逐渐远去,另一个澳洲的残疾人却用一种现代人独特的积极的方式又一次给我们带来了心底的震撼,他的名字叫做力克胡哲。从一个风趣激扬的演讲视频初识力克,从《人生不设限》这本书理解力克,这个可敬、可佩、可爱的大胡子小伙给人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心灵冲击。

  在仔细品味《人生不设限》这本书之后,我觉得力克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个词:信仰、豁达和坚持,信仰是人生动力之源,豁达是人生态度,而坚持则是成功途径。力克从他的实际人生经历,完美阐释了这三者对个体的作用。

  力克天生没有四肢,没人相信他这辈子能做成什么事情,他被同学视为“外星人”,他自己也曾自暴自弃,甚至于试图在家里的浴缸自杀。力克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他们用上帝的胸怀包容了力克的一切,在力克读了圣经之后,上帝给他的启示出现了,他开始信教,心情开始平静,他把残疾认为是“上天的礼物”,而后我们看到了现在的力克。信仰给力克带来动力、带来人生目标、带来快乐豁达的心态,这是最精彩的精神力量,因为信仰,所以人生不设限,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女,都是被爱的,所以每个人都没理由自己看不起自己。

  我们经常说,现在的中国缺失最厉害的是信仰,我们努力工作、赚钱养家糊口,但我们并不快乐,就像力克看到的,在最脏乱的垃圾场生活的人却有着很强的幸福感。当我们迷失在金钱与权欲堆积起来的虚幻时,我们人生没有目标,有人挣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却还总是要担心各种问题;有人看着同龄人有着不同的起步线,开始埋怨为什么自己不生在富贵之家;有人幻想着自己的祖居什么时候拆迁,幻想着昨天中了一亿彩票的人就是自己,幻想着像有钱人一样买房买车买美女,但我们却从来没真正考虑自己想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没有自信,没有挑战的勇气,这也是来源于我们的信仰缺失。在这里,不是说上帝就是唯一好的信仰,也不是说信了上帝,人就有了以上的一切。不同的土地,孕育着不同的环境和信仰,我们应该放下虚幻,追求真实的人生目标,追求真实的美好。

  力克在演讲时谈笑风生,对自己的残疾身躯丝毫不以为意,还得意的把自己病态化的左下肢和两个脚趾称为“小鸡腿”,用自己的“小鸡腿”和颈部肌肉,力克做了很多常理来说四肢缺失的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吃饭、打字,甚至于游泳、骑马、钓鱼,让人目瞪口呆。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更表现在力克不再害怕被人骂作“怪物”,走出躲在角落一个人吃午餐的世界,主动接近他人,我能想象这种不易;表现在敢于做一些正常人才能完成的事情,那是彻底摆脱了身体桎梏;更表现在力克选择了一条通过坦陈自己心路历程,以幽默有趣、轻松快乐的演讲鼓励别人,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道路。现在的力克激励了数亿普通人,力克曾经害怕自己不能给任何人拥抱,但现在人们争相拥抱力克。力克在《人生不设限》这本书一开始,就直截了当的表达自己“幸福的不像话”,他鼓励读者找到自己生命的目的,走向好得不像话的人生,这两个“不像话”正是力克这种豁达态度的最好诠释。

  其实,中国人都会有接受这种要豁达大度的教育机会,每个人都会在别人碰到什么事得时候让他“想开些”,然而事情真正到了自己面前,那自己就想不开了,豁达的态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我们经常觉得自己做不了有些事,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足,因为自己没有具备必要的条件,这是在害怕什么呢?做了不成功会损失自己什么呢?这需要我们保持勇于尝试、勇于创新的品质。豁达的态度要求自己少些顾虑,多些实际行动。再比如,我们经常的一个表现是,工作的时候想着休息,休息的时候想着工作,结果工作不在状态,休息无法过瘾。也有些人天天觉得自己的才能被埋没了,觉得身边的环境根本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觉得自己就该拿至少一倍的薪水,但这些想法并没给自己带来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状态,豁达的态度要求我们少些幻想,多些脚踏实地。我们经常说自己很明白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能做什么样的事,但在机会面前,我们总是犹豫不前,害怕失去现在的东西,又害怕收入不及付出,我们经常用阿Q精神为自己找借口,总是谈论某某人已经什么级别,赚了多少钱,想当年也是穿开裆裤的,总是感叹时运不济。豁达的态度要求我们少些计较,多些闲云野鹤。

  力克最终能走出这样一条感动世界的道路,他本人坚毅不屈的品质绝对是其中的关键。毕竟缺了四肢的人要完成这么多无法想象的工作,那是需要多少的付出和努力啊,我们完全能想象他本人在练习用“小鸡腿”握笔时的难度,能想象他只用头穿衣服的滑稽与无奈。没有对人生目标的坚持,那最后只能庸庸碌碌,一事无成。力克在书中描述了本来没手没脚的人偶然发现畸形的下肢也能干点什么,而通过手术,分离出来两个脚趾,力克马上学会了灵活地使用这个“小鸡腿”,对他而言,这个分离手术就像是突然多出了一只手。他在书中这样劝读者:“只要拒绝放弃,就会有超乎想象的美好在前方等着你。”

  我们曾经经历过多少次放弃?也许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几年前,一部只讲“不抛弃、不放弃”这么六个字的电视剧《士兵突击》就把大家都感动了,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自己在抛弃自己,在放弃自己,这实在是令人遗憾的事情。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力克这样找准生活目标,为这个目标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很多年轻人,大学之前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高考,而当这个目标结束之后,来到大家,突然一下子就觉得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干啥了。这种情况也许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制度因素,但作为个体,找准人生目标,即使只是简单的让家人高兴,这是坚持的基础,也是坚持的意义所在。力克有一段话说:“我深知其实我最大的残障是恐惧,而非我身体上的缺陷,只有恐惧才能阻碍我继续向前走、尝试新事物及达到目的。”只有克服对未来的恐惧,不再逃避现在,才能迎难而上,放弃拒绝。

  人们在读同一本书时,各人从书中品味出来的感觉不尽相同。力克的故事精彩绝伦,《人生不设限》这本书更是内涵丰富,我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这本书,从中品味不一样的人生经历,确是从心底认同的共同感受。

个人读书笔记14

  87天,627英里,一个退休老人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决定出发,以其精神力量挽救生命垂危的老友,随即克服大量难以想象的困难徒步穿越英格兰,以其执着和勇气将不可能变为现实,用实际行动塑造了一段传奇。然而,当我们跟随《一个人的朝圣》的作者蕾秋乔伊斯的笔触,抛开纷杂与浮华,一步步揭开明亮的光环下所隐藏的真相时,却渐渐发现故事的主人公哈罗德不仅仅是普通人中最不起眼的一个,甚至,按当下的流行说法,他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一位loser,木讷寡言的他不过是凭着一份最单纯的初衷,以最为质朴的方式在回报一份埋藏在心底多年的良善与歉疚。

  人生如同一个错综复杂的迷宫,每个岔口的不同选择都指向千差万别的结果。《一个人的朝圣》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过六十的退休老人哈罗德弗莱,他的一生没有任何闪光点,没有朋友也没有敌人,干了四十年的销售代表,既无升迁,连最后的告别仪式都没有,和妻子疏离,退休后更是循规蹈矩,每天重复一样的生活,走的最远的路就是门口到车里。这样的一个人,受了加油站女孩的一句关于信仰的话的刺激,开启了他的627英里的旅程,更是一段内心的旅程。

  其实,追究他出发的动机,你会觉得,哈罗德的一生都是在封闭自己的感情,他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所有的喜怒哀乐全都压抑在自己的心底。母亲的出走,父亲酗酒,儿子的死去,和妻子的疏离,他的木讷和收拢,让自己的一生都平淡甚至失败。唯有一次就是和莫琳相识的那一晚,也是他做的最成功的选择。封闭太久的感情在收到奎妮的信后,轰然倒塌,他焦灼不安,奎妮是唯一一个朋友,但单薄的文字无法表述他内心的澎湃,于是在这个时候——也许是加油站女孩随意说出的安慰之词,也许是突如其来的死亡穿透了他的壁垒,哈罗德决定徒步去看自己的朋友,用如此坚定的信念换来奎妮一丝求生的希望。

  627英里,不仅是用脚迈过的距离,是地理上的穿越,更是用心灵和回忆丈量的旅程,是真正的人生之旅。也许是当身体放归大自然时,心灵更容易找到最本真的记忆,更容易从逝去的岁月中寻回隐匿的自我,那些蛰伏的思绪渐渐奔涌,那颗早已日渐麻木的心也开始悸动。也许是因为扩大的视角、开放的交流容易让人在接受和思辨中学到更多。旅途中的哈罗德不仅渐渐读懂了人生,学到了只追求最珍贵的亲情、爱情、友谊,而放弃其他一切外物,更学会了接纳自己,从而感悟到要直面人生,了解它的本质,一些不能接受和理解的东西要学会理解并渐渐放弃。也正是因为自己对过去的痛苦和遗憾,不肯放手,造就了他的痛苦。

  走到最后的时候,哈罗德还是很痛苦,他一开始笃定的相信只要他一直走,奎妮就会活下去。可实际上并非这样,奎妮即将死去的事实摆在那里,他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没有他,一切都是照旧,尽管他努力过,依然无法改变结局,他的这次旅程似乎也没了意义。不过在莫琳的陪伴下他渐渐释然,因为一切确实有所不同了。如果说旅程改变了什么,那不是事情的结局,而是看待世界的方式。他终于能自然的接受命运给予的一切,不再纠结于内心的痛苦,甚至让负罪感毁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而是学会了珍视他人和卑微的自己,去接纳,去爱,更要去放下。

个人读书笔记15

  真正使我坚持下来的原动力,应该是关于蛮荒时代人类祖先如何挣扎求生的一些模糊记忆。

  大约320万年前,南猿演化成了第一个具有人类特征的猿。某些科学家认为他们弥补了人类演化史上“缺失的一环”。

  南猿与人类相近的特征并非那只有人类1/3大的大脑,也不是他们毛绒绒的皮肤,他们只是做了一件别的猿类都没有做的事,直立行走。从字面意义上讲,他们迈出了人类的第一步。

  南猿随后进化为两种已知的人类,尼安德特人是其中一种。如果在3万年前你也许认为他们更应该存活下来,因为他们更强壮,体格更魁梧,可能还更善于狩猎。

  但尼安德特人却不懂迁徙的道理。他们整年都呆在同一座山谷里,在不深的山洞里躲避严冬的侵袭。冰河时代来临,他们只有坐以待毙,我想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是好的行者。

  另外一个分支是我们的共同祖先,他们在冬天迁往南方。于是我们得以存在,并统治今天的世界。我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告诉我这是完全正确的。行走是我最基本、最自然的生存本能。我渴望行走。行走使我活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