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名言集锦
第1篇:汉魏六朝名言集锦
司马迁《史记》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2.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6.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
8.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9.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10.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11.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班固《汉书》
1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13.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枚乘上书谏吴王》
14.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1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书东方朔》
曹*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1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
诸葛亮
18.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诫子书》
19.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20.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
2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陈寿《三国志》
2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3.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4.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2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傅玄
2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陶渊明
2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
2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
29.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
范晔《后汉书》
30.精诚所加,金石为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33.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34.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乐府名歌
35.*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南》
36.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
37.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敕勒歌》
38.独木不成树,独树不成林。《汉府诗集古乐横吹曲紫骝马歌》
杂家
39.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40.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新五代史晋书》
4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萧铎
42.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43.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邹阳《狱中上书自明》
44.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晋书》
第2篇:汉魏南北朝的名言名句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解读]积累千千万万的家产,比不上学会一种小小的技艺。这句话说明一个人不能靠家里的财产过日子,而应该学会一些技能,掌握谋生的手段,能够自食其力,这样才靠得住。今天,我们讲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其中的学会生活是最起码的。薄技:微小的技能,常用来谦称自己的技艺。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晋?陈寿《三国志?蜀书?秦宓传》
[解读]应该记住别人的好的方面,忘掉别人的过错。现实生活中,不少的人容易记住别人的过错,记住别人对自己不好的地方;而容易忘掉别人的好的方面,忘掉别人对自己的恩德。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解读]真诚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坚如金石的东西,也要被打开。愚公移山,感动了玉帝;程门立雪,感动了老师;韦唯唱的一曲《爱的奉献》,感动了无数的*人。程门立雪:指尊师重道。程:程颐,宋朝著名的学者。他本不愿收徒弟,一次,被两位站立在雪中苦苦等待的求学者所感动而答应受他们为徒。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解读]以静来修养自己的身心,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美德。学习、做学问,一定要静下心来,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目不窥园,离不开一个静字;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教学生练气功,就是要让学生能入静。入静则能放松,放松则能思考。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切美德都由节俭而来。一个人生活奢侈,挥霍无度,还能谈得上对他人、对社会有什么好处吗?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晋?傅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
[解读]靠近朱砂的就会变红,靠近墨汁的就会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环境可以影响、改变人的习*。交一个坏朋友,自己也不知不觉地跟着变坏。所以古人注重居家必须选择好的邻居,交游必须选择有德之士,这就是为了防止邪僻之气,而接近正直之人啊!朱:朱砂,红*的颜料。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解读]不辞劳苦的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直到死才停止。后人评诸葛亮的《出师表》为至忠之文,李密的《陈情表》为至孝之文。“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鞠躬:恭敬、谨慎。尽力:后人引用时引成“尽瘁”,竭尽劳苦的意思。已(yǐ):停止。
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劝学》
[解读]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一个好教师,胜过万本书。尊师敬师,拜师求学,是求知的捷径。
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秦策五》
[解读]一百里的路程,走了九十里才算走完一半。这句话比喻事情越到最后阶段越难完成。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不到最后完成决不可以松气,否则就会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解读]说出的话一定要算数,行动起来一定要坚决。一诺千金,敢作敢为,受人尊重;出尔反尔,优柔寡断,遭人鄙弃。果:坚决。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解读]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君子坦荡荡。仰:仰头。怍(zu):惭愧。
养心莫善于寡欲。??《孟于.尽心下》
[解读]饱食伤心,欲多伤心。修养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最好的办法是减少私欲。欲:情欲,贪欲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解读]成语“一暴十寒”出自这句话,原文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意思是: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凉它十天,没有能够长大的。比喻做事一日勤,十日怠,没有恒心,是不会成功的。虽:即使。暴(pù):通“曝”,晒。寒:冻。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荀子?劝学》
[解读]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也显得滋润;珍珠产在深渊里,连涯岸也显得不干枯。学问、韬略藏于胸中,自然会行为举止不俗,气魄风格不凡。若无内才,即使有漂亮的外表,也只是个凡夫俗子。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解读]想要快反而达不到目的。孔子的弟子有一些做官的,孔子教育他们干出政绩不要急于求成。事物发展有它的规律*,学习上也要循序渐进,不打好基础,就想攻克尖端科学,快出成果,也是办不到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解读]早上得知真理,即使晚上死了也值得。这句话说明了对真理的渴望。“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这首诗,正是表达了这种思想,对自由、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可以使人舍弃生命。
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孙子?谋攻》
[解读]了解自己这方面的情况,也了解敌方的情况的人,打一百次仗也没有危险。这是春秋末期吴*事家孙武的一句名言,它的适用范围不限于*事方面,只要和他人有关的,无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有一个知己知彼的问题。殆(dài):危险。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解读]知道的就承认已经知道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自作聪明的人总是把无知当已知。最后一个“知”(zhì):聪明。
知子莫若父。??《管子?大匡》
[解读]没有比父亲更了解自己的儿子的了。知:熟悉。莫:没有。若:像。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解读]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总是宁可牺牲*命以成全大义的。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解读]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这是孔子晚年对自己一生学习修养的概括总结,说明他一生从不间断地学习修养,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个较大的进步,直至晚年达到最高境界。几千年以来,无数的人都把这段话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而其中的“而立”、“不惑”、“知命”、“耳顺”也分别成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的代名词而广泛流传。
[汉魏南北朝名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解读]时间像*河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一事无成,那就只好空留悲伤、后悔。人生积时为日,积日为月,积月为年,看似长久。年少的时候盼望着长大,常觉得日子过得很慢,来日方长。其实,光*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任其蹉跎,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甘暴弃,终于要后悔也来不及。
百闻不如一见。??汉?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解读]听得再多,不如亲眼看到一次。指看到的比听到的要可靠些。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曹植《七步诗》)
[解读](豆萁与豆)本来都是豆根所生,(豆萁燃烧着)煎熬豆子,为什么这么紧急?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违背天理,为常情所不容。告诫人们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嫉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如不做到,就将处死。曹植未走完七步,便作成了一首诗,后人称为《七步诗》。广泛流传的四句是:“煮豆然豆萁,豆在釜中泣。~,~。”萁(qí):指豆茎。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晋?傅玄《傅子?口铭》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
[解读]不进入老虎洞,就捉不到小老虎。比喻不亲身进入险境,就不能取得重大成功。也指不经实践就难以获得真知。不:亦作“焉”。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汉?无名氏《古诗?甘瓜抱苦蒂》
[解读]瓜是甜的,却有个苦的瓜蒂,枣是漂亮的,却长在荆棘上。比喻世上万物难以样样都好。
孤犊触乳,骄子骂母。??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仇览传》
[解读]一胎只生一个的牛仔子,吃奶时用力冲撞母牛的奶,娇宠坏了的孩子会骂父母。小牛吃奶时用力冲撞母牛的奶,是为了汲取奶汁,并无故意顶撞母亲的意思,由此联想到骄子对父母的顶撞,说明了对独生子过于溺爱,那只会助长其骄恣,结果反受其害的道理。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乐府诗集?君子行》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解读]为了祖国利益忘记了自己的小家,为了公众的利益忘了个人的利益。大禹治水,工作很忙,三次路过家门口都没有进去看一看,被传为佳话。*全心全意为*服务,成为全国*学习的好榜样。
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汉?贾谊《新书?容经》
[解读]凡事做过了头,就像做得不够一样,做过了头和不足都是不好的。凡事都需要掌握分寸,真理再往前跨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无名氏《古诗?行行重行行》
[解读]北方的马依恋北风,南方的鸟巢于向南的树枝。比喻人很难忘记故土。胡:我国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统称。越:百越,我国古代对南部和东南部各民族的统称。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解读]为了挽救国家的危难,投身于锋利的*刃中,把死亡看作如同回家一样。捐躯:牺牲生命。《白马篇》是乐府歌辞,诗题又作《游侠篇》,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精熟爱国壮士形象,歌颂了他的为国献身,誓死如归的高尚精神,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汉?刘向《说苑?正谏》
[解读]良*吃起来苦口却有利于治病,忠直的话语听起来有些不顺耳却有利于办事情。
前一句是喻体,本意落在后一句。从听话的一方来看,要学会辨别说话人的动机,仔细考虑他说的话是否有利于事情的成功,而不是看人家的话是否中听。从进言的一方来看,尽管是忠言,也还是要考虑对方是否能够接受,要尽量提高自己说话的技巧。逆耳:不顺耳,不中听。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解读]站在水边看见鱼,心里想得到鱼,不如回去织了网来捕捉更为现实。这句话的本意是说,治理国家不能空想而应有实际行动。由此可知,光喜爱、羡慕美好的东西是没用的,只有付出艰*的劳动才有成果。结:织。
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汉?司马迁《史记?苏秦列传》
[解读]羽毛未长成的鸟,不能够飞得高远。喻指国家的实力不强大就不可以征服四方。也常用来比喻人的学识修养不够,不可以担当起重任。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三国?魏?曹*《短歌行》
[解读]山不厌烦高耸,土石越多越好;海不厌烦深,水量越多越好。这个比喻表达了曹*为了实现统一大业,求贤若渴的心情。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解读]水太清净了,没有鱼能够生存;人过于苛察,对别人求全责备,就不会有朋友。徒:追随者,朋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王朗传附王肃》裴松之注引《魏略》
[解读]书读上百遍,书中的意思自然能心领神会。见:同“现”,出现,显露。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共雷。??汉?王充《论衡?雷虚》
[解读]相隔千里所刮的风不一样,百里内所响的雷声也不相同。比喻地方不同,风俗各异。我们不要讥笑异地的风俗,最好是入乡随俗。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一》
[解读]牢记前人的教训,以后做事情就可从中取得教训了。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牛顿说过,我之所以比前人站得高一点,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师:借鉴,教训。
巧伪不如拙诚。??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名实》
[解读]伪装再巧妙,也比不上笨拙的诚实。假,往往与丑、恶联系在一起;真,往往与善、美联系在一起。考试舞弊,哪怕考的分数再高,也比不上真实的成绩,这里面蕴含了一个基本的美学原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
[解读]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就是前汉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就是后汉衰败的原因。用人的原则应是任人唯贤,任人唯亲小人就会蜂拥而至。亲;亲近。远:疏远。兴隆:兴旺。倾颓:衰败。
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
[解读]一个人只怕不能立定志向,又何必担忧美名得不到显扬呢?立志是成就事业的基础,有志者,事竟成。有志不在年高。令:美好。彰:显扬。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解读]每个人都难免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连一根鸿毛的价值也不如。死,是自然规律,不可抗拒,但如何对待死却是每个人都应认真对待的严肃的问题。有人受到一点小委屈,或是被老师、家长批评了几句,就以死相威胁,值得吗?固:本来。或:有的人。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
[解读]有个住在边塞的老人的马丢了,你怎么知道这就不是好事呢?塞翁失马: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变为好事。一个人遭到暂时的挫折、或身处逆境时,不应灰心丧气。塞(sài):边塞。翁:老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列传》。
[导读]桃李有着*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它不必向人打招呼,人们也会在树底下走来走去,欣赏它的花朵和果实,以至于走成一条路。比喻实至名归,人应注重实际,不要图虚名。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
[解读]我不能为那微薄的官俸弯腰行礼,侍奉乡里的小人。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郡里派督邮(官名)前来巡视,县里熟悉官场规矩的小官吏说,上司来巡视,县令应穿戴整齐地去拜见长官。陶渊明叹息说“~,~!”于是留下官印,离开县衙,回家种田,过起了隐居生活。五斗米:指微薄的官俸。折腰:弯腰腰行礼。拳拳;奉持之貌。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解读]不要认为小小的坏事,做了也没关系;也不要认为小小的好事,做了也没用。这是刘备临终前告诫儿子刘禅的话。人的修养,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问题,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产生质变。小恶做多了,便成大恶;小善积多了,便成大善。勿:不要。
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汉?刘安《淮南子?道应训》。
[解读]事物发展到极点就转向衰败,欢乐之极就转向悲哀。人逢喜事精神爽,但不可得意忘形,乐极生悲,好事变坏事。
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汉?班固《汉书?贾邹枚路传》
[解读]除非自己不做坏事,做了坏事必定会有人知道。古人云:“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这里引用这句话不是宣扬封建迷信,而是*戒世人莫做亏心事。
一目之罗,不可以得鸟。??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解读]一个网眼的罗网是捕不到鸟的。比喻对贤人无礼,得不到贤者的支持,个人再能干也将一事无成。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学习、考试方面,如果不多学点东西,只想抓几道题目碰运气,是不会有好成绩的。目:网眼。罗:网。
[解读]有坚定地志向的人,事情终究会成功。有志者会去拼搏,有拼搏终究会有成功。竟:终于。
志当存高远。??三国?蜀?诸葛亮《诫外甥书》
[解读]一个人应当有远大的志向。“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挥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高尔基《论文学》)志:志向。
小时了了,大来必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解读]小时候聪明的人,长大以后不见得就有出息。聪明和有出息不能划等号,生*聪明而没有勤奋努力,也不可能做出成绩来。了了:聪明。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梅经>》
[解读]刑天挥舞着盾牌和大斧,它勇猛的斗志永远不衰。赞扬刑天的勇猛,表现出陶渊明隐士*格的另一个方面??鲁迅称之为“金刚怒目”,即对当时现实的极为不满。刑天:神兽。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解读]那小麻雀怎么能够知道天鹅的志向呢?比喻胸无大志的人,不会理解志士的胸襟。安:怎能。
第3篇:汉魏六朝诗歌
汉魏六朝诗的用韵
汉魏六朝诗的韵例,继承了诗骚的传统。四言诗和五言诗一般是隔句为韵,也就是说偶句的末一字用韵。例如古诗《迢迢牵牛星》的韵脚是"女,杼,雨,许,语";左思《郁郁涧底松》的韵脚是"苗,条,僚,朝,貂,招"。偶然有一般押韵处而不用韵的,曹*《步出夏门行o观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中"字就是一个例子。但是这只是极其个别的情况,后人也没有仿效的。
五言诗首句可以不入韵,也可以入韵。首句不入韵的情况比较常见,不必举例。首句入韵的例如: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上山采蘼芜)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马篇)
五言诗以不换韵为比较常见,但也可以换韵。例如古诗《行行重行行》的韵脚是:|离,涯,知,枝‖远,缓,返,晚,饭|,共用两个韵。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的韵脚是:|窟,骨,卒‖程,声,城‖里,妇‖舍,住‖子,鄙,子‖举,脯,柱‖君,关,全|,共用七个韵。换韵后的第一句有的入韵,有的不入韵。这里不再举例。
七言诗在南北朝以前是句句入韵的,曹丕的《燕歌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人把这种七言诗叫做"柏梁体",因为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君臣共赋七言聊句,就是句句入韵。其实句句入韵的七言诗,与其称为柏梁体,不如称为汉魏古体,因为汉魏时代就只有这一类七言诗。直到鲍照才写了一些隔句为韵的七言诗。
来自民间的杂言乐府诗,在韵例方面,比五言诗、七言诗都要自由一些。试看《战城南》: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这一段前两句不押韵,后三句句句押韵。《有所思》的韵例更加特殊,前七句的韵脚,"乃在大海南"、"双珠毒瑁簪"、"闻君有他心"三句相押;"用玉绍缭之"、"拉杂摧烧之"两句;"缭"和"烧"押韵。后九句的韵脚则是"之灰思之凉之";其中"兄嫂当知之"和"东方须臾高知之"的"知"也可以认为押韵。《有所思》押韵的情况毕竟是个别的,杂言乐府诗主要还是隔句韵和句句韵。
有一点值得提一提,汉魏六朝的文人诗一般是避免重韵的,乐府诗却不避重韵,例如《上山采蘼芜》既有"新人复何如",又有"手爪不相如"。著名的《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也有类似的情况。
以上谈的是韵例。至於汉魏六朝诗的韵部系统,由於这一时期没有韵书留传於世,而作品的地域分布又比《诗经》时代广阔,所以还不容易弄清楚。大致说来,汉魏古诗的用韵接近先秦韵部,晋以后的诗韵,越到后来越接近隋唐韵部。依照一般的看法,汉魏诗的用韵是比较宽的。我们可以用合韵的眼光来了解汉魏时代的宽韵。例如曹*《步出夏门行o观沧海》的韵脚是"海,峙,茂,起,里,志",就是之幽合韵,其中的"茂"字是幽部字。合韵不是漫无标准的,必须邻韵才能通押。
曹植《汉二祖优劣论》
有客问余曰:“夫汉二帝,高祖、光武,俱为受命拨乱之君,此时事之难易,论其人之优劣,孰者为先?”余应之曰:“昔汉之初兴,高祖因暴秦而起,官由亭长,自亡徒召集英雄。遂诛强楚,光有天下。功齐汤武,业流后嗣。诚帝王之元勋,人君之盛事也。然而名不继德,行不纯道。身没之后,崩亡之际,果令凶妇肆?酷之心,嬖妾被人豕之刑;云赵幽囚,祸殃骨肉;诸吕专权,社稷几移。凡此诸事,岂非高祖寡计浅虑以致。然彼之雄材大略,倜傥之节,信当世至豪健壮杰士也。又其枭将画臣,皆古今之鲜有,历世之希睹。彼能任其才而用之,听其言而察之。故兼天下,有帝位,流巨勋,而遗元功也。不然,斯不免于闾阎之人,当世之匹夫也。
世祖体乾灵之休德,禀贞和之纯精,通黄中之妙理,韬亚圣之懿才。其为德也,聪达而多识,仁智而明恕,重慎而周密,乐施而爱人。值阳九无妄之世,遭炎光厄会之运。殷尔雷发,赫然神举。用武略以攘暴,兴义兵以扫残,神光前驱,威风先游。*未出于南京,莽已毙于西都。破二公于昆阳,斩阜、赐于汉津。当此时也,九州鼎沸,四海渊涌,言帝者二三,称王者四五,咸鸱视狼顾,虎超龙骧。光武秉朱光之巨钺,震赫斯之隆怒。夫其荡涤凶秽,剿除丑类,若顺迅风而纵烈火,晒白日而扫朝云也。若克东齐难胜之寇,降赤眉不计之虏,彭宠以望异内陨,庞萌以叛主取诛,隗戎以背信躯毙,公孙以离心授首。尔乃庙谋而后动众,计定而后行师,故攻无不陷之垒,战无奔北之卒。是以群下欣欣,归心圣德,宣仁以和众,迈德以来远。于时战克之将,筹画之臣,承诏奉令者获宠,违命犯旨者颠危。故曰:建武之行师也,计出于主心,胜决于庙堂。故窦融闻声而影附,马援一见而叹息。股肱有济济之美,元首有穆穆之容。敦睦九族,有唐虞之称;高尚纯朴,有羲皇之素;谦虚纳下,有吐握之劳;留心庶事,有日昃之勤。乃规弘迹而造皇极,创帝道而立德基。
是以计功则业殊,比隆则事异,旌德则靡愆,言行则无秽,量力则势微,论辅则力劣。卒能握乾图之休征,应五百之显期,立不刊之遐迹,建不朽之元功。金石播其休烈,诗书载其勋懿。故曰:“光武其优也。”
汉魏六朝散文之《恨赋》欣赏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若乃赵王既虏,迁于房陵。薄暮心动,昧旦神兴。别艳姬与美女,丧金舆及玉乘。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千秋万岁,为怨难胜。
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陇雁少飞,代云寡*。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至乃敬通见抵,罢归田里。闭关却扫,塞门不仕。左对孺人,顾弄稚子。脱略公卿,跌宕文史。赍志没地,长怀无已。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郁青霞之奇意,入修夜之不?d。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此人但闻悲风汩起,血下沾衿。亦复含*茹叹,销落湮沈。若乃骑叠迹,车屯轨,黄尘?康兀?璐**稹N薏谎潭匣鹁??展侨?铩?/p>
已矣哉!春草暮兮秋风惊,秋风罢兮春草生。绮罗毕兮池馆尽,琴瑟灭兮丘垄平。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汉魏六朝诗的各特点
1.汉魏六朝诗的句式
汉魏六朝诗的句式,上承诗骚,下启唐宋。现代民歌的句式,和汉魏六朝诗也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句式和字数是有密切关系的。偶字句和奇字句是显然不同的两个类型。所谓偶字句,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所谓奇字句,主要是五言和七言。
《诗经》和《楚辞》的《离骚》《九章》等是偶字句的一类。《诗经》以四字句为主要形式;《楚辞》以六字句为主要形式,兮字不算在六字之内,例如《离骚》的"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哀郢》的"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诗骚的偶字句发展为汉赋、六朝赋以及骈体文的句式。
《诗经》和《楚辞》也有一些奇字句。例如《静女》:"俟我于城隅","匪女之为美";《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是五字句。又如《七月》:"二之日盘*冲冲,三之日纳于凌*";《离骚》:"谣诼谓余以善淫","夫孰共道而相安"。这是七字句。但是我们一般不说五言诗和七言诗始于诗骚,因为诗骚中没有全篇都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的,而且真正五言诗和七言诗的一般句式也和诗骚中的五字句七字句不同,这一点下文还要谈到。
真正的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文人写的五言诗则是到东汉才出现的。七言诗又比五言诗出现得晚些。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现在讨论偶字句和奇字句的句式。
四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二,这就是说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二字,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是一致的,这种句式继承了《诗经》的传统。试举曹*《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里的几句为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五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三,这就是说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三字。这种句式是四言的扩展。在二二的当中*入一个音,或在后面加添一个音,就成为五言。这样,二三可以细分为二一二或二二一。例如: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行行重行行)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曹植白马篇)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左思郁郁涧底松)
(以上各例可以细分为二一二)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迢迢牵牛星)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曹植白马篇)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左思郁郁涧底松)
(以上各例可以细分为二二一)
七言诗的一般句式是四三。这是五言的扩展,因此细分起来是二二三。试举曹丕的《燕歌行》为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全篇诗的句式都是四三,这里只摘引了八句。每句前四字又可以细分为二二,后三字可以细分为一二或二一。
由此可见,五言诗七言诗的一般句式和上文所引的《诗经》《楚辞》里的五字句七字句是不完全相同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诗句都是依照这种句式写成的。例如曹*《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以观沧海"、"若出其里"、"水何澹澹"等是一三;古诗《行行重行行》的"各在天一涯",陶渊明《饮酒》第五首的"而无车马喧",第九首的"且共欢此饮"是一四;第九首的"问子为谁欤"是一三一。但是这些比较特别的句式不是诗句的主要形式,对后代的影响不大。
以上所述的一般句式,是就文人的作品来说的。至于来自民间的乐府,句式就比较自由了。
2.汉魏六朝诗的用韵
汉魏六朝诗的韵例,继承了诗骚的传统。四言诗和五言诗一般是隔句为韵,也就是说偶句的末一字用韵。例如古诗《迢迢牵牛星》的韵脚是"女,杼,雨,许,语";左思《郁郁涧底松》的韵脚是"苗,条,僚,朝,貂,招"。偶然有一般押韵处而不用韵的,曹*《步出夏门行o观沧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中"字就是一个例子。但是这只是极其个别的情况,后人也没有仿效的。
五言诗首句可以不入韵,也可以入韵。首句不入韵的情况比较常见,不必举例。首句入韵的例如: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上山采蘼芜)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曹植白马篇)
五言诗以不换韵为比较常见,但也可以换韵。
例如古诗《行行重行行》的韵脚是:|离,涯,知,枝‖远,缓,返,晚,饭|,共用两个韵。陈琳《饮马长城窟行》的韵脚是:|窟,骨,卒‖程,声,城‖里,妇‖舍,住‖子,鄙,子‖举,脯,柱‖君,关,全|,共用七个韵。换韵后的第一句有的入韵,有的不入韵。这里不再举例。
七言诗在南北朝以前是句句入韵的,曹丕的《燕歌行》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后人把这种七言诗叫做"柏梁体",因为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君臣共赋七言聊句,就是句句入韵。其实句句入韵的七言诗,与其称为柏梁体,不如称为汉魏古体,因为汉魏时代就只有这一类七言诗。直到鲍照才写了一些隔句为韵的七言诗。
来自民间的杂言乐府诗,在韵例方面,比五言诗、七言诗都要自由一些。试看《战城南》: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这一段前两句不押韵,后三句句句押韵。《有所思》的韵例更加特殊,前七句的韵脚,"乃在大海南"、"双珠毒瑁簪"、"闻君有他心"三句相押;"用玉绍缭之"、"拉杂摧烧之"两句;"缭"和"烧"押韵。后九句的韵脚则是"之灰思之凉之";其中"兄嫂当知之"和"东方须臾高知之"的"知"也可以认为押韵。《有所思》押韵的情况毕竟是个别的,杂言乐府诗主要还是隔句韵和句句韵。
有一点值得提一提,汉魏六朝的文人诗一般是避免重韵的,乐府诗却不避重韵,例如《上山采蘼芜》既有"新人复何如",又有"手爪不相如"。著名的《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也有类似的情况。
以上谈的是韵例。至于汉魏六朝诗的韵部系统,由于这一时期没有韵书留传于世,而作品的地域分布又比《诗经》时代广阔,所以还不容易弄清楚。大致说来,汉魏古诗的用韵接近先秦韵部,晋以后的诗韵,越到后来越接近隋唐韵部。依照一般的看法,汉魏诗的用韵是比较宽的。我们可以用合韵的眼光来了解汉魏时代的宽韵。例如曹*《步出夏门行o观沧海》的韵脚是"海,峙,茂,起,里,志",就是之幽合韵,其中的"茂"字是幽部字。合韵不是漫无标准的,必须邻韵才能通押。
3.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
汉魏六朝诗以五言诗为主,此外,也有四言诗、六言诗、七言诗等。五言诗可举古诗十九首为例。四言诗如曹*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七言诗如曹丕的《燕歌行》,六言诗非常少见,不举例。乐府又有杂言诗。所谓杂言,是说诗句的字数多寡不等,如《有所思》、《上邪》等。杂言的乐府诗是很常见的。这对后人的古风有相当大的影响。例如李白,他就很喜欢写杂言的古风。
就语言的形式说,汉魏六朝诗和散文的区别并不很大。五言诗(或四言诗、七言诗)只有两点不同于散文:(一)每句字数一定;(二)押韵。至于杂言诗就更和散文近似,因为除了有韵以外,和散文就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了。当然,杂言诗的句子一般要比散文的句子短些,但是那很难说就是杂言诗的语言特点。随着骈体文的写起,魏晋以后的诗比较多用对仗。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二十句中竟有*句用了对仗。但是这也不成为这个时期的诗歌语言特点,因为当时一般的散文,由于受到骈体文的影响,也喜用对仗。再说这个时期诗用对仗是带有很大的随意*的;用对仗,只是一种修辞手段,不是形式格律上的固定要求。
从另一方面说,多用口语词汇却是汉魏六朝诗的特点。乐府歌辞多数来自民间,口语词汇固然非常显著。
例如:
何用问遗君?双珠毒瑁簪。(有所思)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同上)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上山采蘼芜)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同上)
就是当时文人的作品,也是比较接近口语的。例如:
何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迢迢牵牛星)
男儿宁当格门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作书与内舍,便嫁莫留住!(同上)
报书与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同上)
诗歌口语化,这是优良的传统。唐诗宋词都是循着这条道路发展的。至于元曲,那就更加口语化了。
汉魏六朝散文之《雪赋》欣赏
岁将暮,时既昏。寒风积,愁云繁。梁王不悦,游于兔园。乃置旨酒,命宾友。召邹生,延枚叟。相如未至,居客之右。俄而未霰零,密雪下。王乃歌北风于卫诗,咏南山于周雅。授简于司马大夫,曰:"抽子秘思,骋子妍辞,俟*揣称,为寡人赋之。"
相如于是避席而起,逡巡而揖。曰:臣闻雪宫建于东国,雪山峙于西城。岐昌发咏于来思,姬满申歌于黄竹。曹风以麻衣比*,楚谣以幽兰俪曲。盈尺则呈瑞于丰年,袤丈则表于*德。雪之时义远矣哉!请言其始。
若乃玄律穷,严气升。焦溪涸,汤谷凝。火井灭,温泉*。沸潭无涌,炎风不兴。北户扉,裸壤垂。于是河海生云,朔漠飞沙。连氛累霭,日韬霞。霰淅沥而先集,雪粉糅而遂多。
其为状也,散漫交错,氛氲萧索。蔼蔼浮浮,弈弈。联翩飞洒,徘徊委积。始缘甍而冒栋,终开帘而入隙。初便娟于庑,未萦盈于惟席。既因方而为圭,亦遇圆而成璧。眄则万顷同缟,瞻山则千岩俱白。于是台如重璧,逵似连璐。庭列瑶阶,林挺琼树,皓鹤夺鲜,白失素,纨袖冶,玉颜掩。
若乃积素未方,白日朝鲜,烂兮若烛龙,衔耀照山。尔其流滴垂*,缘承隅。粲兮若冯夷,剖蚌列明珠。至夫缤纷繁骛之貌,皓缴之仪。回散萦积之势,飞聚凝曜之奇,固展转而无穷,嗟难得而备知。
若乃申娱玩之无已,夜幽静而多怀。风触楹而转响,月承幌而通晖。酌湘吴之醇酎,御狐貉之兼衣。对庭之双舞,瞻云雁之孤飞。践霜雪之交积,怜枝叶之相违。驰遥思于千里,愿接手而同归。邹阳闻之,懑然心服。有怀妍唱,敬接末曲。于是乃作而赋积雪之歌。
歌曰缩:携佳人兮披重幄,援绮衾兮坐芳褥。燎熏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又续写而为白雪之歌。歌曰:曲既扬兮酒既陈,朱颜兮思自亲。愿低帷以昵枕,念解而褫绅。怨年岁之易暮,伤后会之无因。君宁见阶上之白雪,岂解耀于阳春。歌卒。王乃寻绎吟玩,抚览扼腕。顾谓枚叔,起而为乱。
乱曰:白羽虽白,质以轻兮,白天虽白,空守贞兮。未若兹雪,因时兴灭。玄*凝不昧其洁,太阳耀不固其节。节岂我名,节岂我贞。凭云升降,从风飘零。值物赋象,任地班形。素因遇立,污随染成。纵心皓然,何虑何营?
汉魏六朝诗的句式
汉魏六朝诗的句式,上承诗骚,下启唐宋。现代民歌的句式,和汉魏六朝诗也有一定的继承关系。
句式和字数是有密切关系的。偶字句和奇字句是显然不同的两个类型。所谓偶字句,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所谓奇字句,主要是五言和七言。
《诗经》和《楚辞》的《离骚》《九章》等是偶字句的一类。《诗经》以四字句为主要形式;《楚辞》以六字句为主要形式,兮字不算在六字之内,例如《离骚》的"帝高阳之苗裔(兮),联皇考曰伯庸";《哀郢》的"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诗骚的偶字句发展为汉赋、六朝赋以及骈体文的句式。
《诗经》和《楚辞》也有一些奇字句。例如《静女》:"俟我於城隅","匪女之为美";《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是五字句。又如《七月》:"二之日盘*冲冲,三之日纳于凌*";《离骚》:"谣诼谓余以善淫","夫孰共道而相安"。这是七字句。但是我们一般不说五言诗和七言诗始於诗骚,因为诗骚中没有全篇都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的,而且真正五言诗和七言诗的一般句式也和诗骚中的五字句七字句不同,这一点下文还要谈到。
真正的五言诗起源於西汉的民谣,文人写的五言诗则是到东汉才出现的。七言诗又比五言诗出现得晚些。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
现在讨论偶字句和奇字句的句式。
四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二,这就是说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二字,意义单位和节奏单位是一致的,这种句式继承了《诗经》的传统。试举曹*《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里的几句为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五言诗的一般句式是二三,这就是说全句的节奏是二字加三字。这种句式是四言的扩展。在二二的当中*入一个音,或在后面加添一个音,就成为五言。这样,二三可以细分为二一二或二二一。例如: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行行重行行)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曹植白马篇)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左思郁郁涧底松)
(以上各例可以细分为二一二)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迢迢牵牛星)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曹植白马篇)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左思郁郁涧底松)
(以上各例可以细分为二二一)
七言诗的一般句式是四三。这是五言的扩展,因此细分起来是二二三。试举曹丕的《燕歌行》为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全篇诗的句式都是四三,这里只摘引了八句。每句前四字又可以细分为二二,后三字可以细分为一二或二一。
由此可见,五言诗七言诗的一般句式和上文所引的《诗经》《楚辞》里的五字句七字句是不完全相同的。
当然我们不能说所有的诗句都是依照这种句式写成的。例如曹*《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的"以观沧海"、"若出其里"、"水何澹澹"等是一三;古诗《行行重行行》的"各在天一涯",陶渊明《饮酒》第五首的"而无车马喧",第九首的"且共欢此饮"是一四;第九首的"问子为谁欤"是一三一。但是这些比较特别的句式不是诗句的主要形式,对后代的影响不大。
以上所述的一般句式,是就文人的作品来说的。至於来自民间的乐府,句式就比较自由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