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全诗出处、作者及赏析

第1篇: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全诗出处、作者及赏析

别董大(其一)??作者:高适年代: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名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别董大》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着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似乎也变成了黄*,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黯然失*,如同落日的余晖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前两句直写目前景物,纯用白描。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后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着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前两句写漫无边际的层层*云,已经笼罩住整个天空,连太阳也显得暗淡昏黄,失去了光芒,只有一队队雁阵,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如此荒凉的时候各奔一方,自然容易伤感,但此诗的情调却明朗健康。后两句劝董大不必担心今后再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不会示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物呢?这两句,既表达了彼此之间深厚情谊,也是对友人的品格和才能的高度赞美,是对他的未来前程的衷心祝愿。送别诗能够写得如此豪迈向上,实在难得。

在唐人赠别诗篇中,那些凄清缠绵、低徊留连的作品,固然感人至深,但另外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诗作,却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为灞桥柳*与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高适的《别董大》便是后一种风格的佳篇。

这首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又如何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第2篇:《孤雁》全诗及赏析

【诗句】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出处】

唐.崔涂《孤雁》

【意思】

我想,你今后的飞程呵,月冷云低。纵然不遭受利箭的伤害,也总叫人担心疑虑。

【全诗】

《孤雁》

.[唐].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注释】

①几行两句:指失群之雁。意谓同飞的几行全已回到塞上了,你却飞往哪里呢?尔:你。之:往。

②失:失群。寒塘句:指孤雁盘旋空中,孤踪自怯,故欲下又不能下。所谓“相呼失”,应是一阵暮雨中,惊散了雁伴,要想呼唤时已感失群了。

③渚云句:指孤雁飞度渚上很低的浮云,反衬飞得高。渚:水中小洲。

④未必两句:是说孤飞虽不一定丧生,失群毕竟可以疑惧。矰(zeng):短箭。缴(zhuo):系在箭上的丝绳,后以矰缴喻伤人之物。

【鉴赏】

在唐代的众多咏雁诗中,杜甫和崔涂的两首《孤雁》诗一直倍受后世推崇。二诗不但描写“孤”字入神,而且成功地将孤雁和诗人自己的形象融合在一起,以至于千年之后的读者仍能够通过吟咏其诗,想见其人。

首联即描述此雁的孤单失群,点明题中的“孤”字。“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两句先以“几行”和“尔独”进行对比,然后又以诗人的疑问发出,这样就造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越发突出孤雁的孤单、可怜。也正因为如此孤单、可怜,所以当它从诗人的眼前飞过时,诗人立马就联想到了羁旅他乡、漂泊流离的自己。由此可知,“念尔独何之”一句其实包含了多种复杂感情,既是诗人询问孤雁,也是诗人自问;既是诗人怜悯孤雁,也是诗人自怜,故语意极为**、悲凉。

颔联则述说孤雁失群的原因及失群以后的仓皇行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傍晚,一群大雁不顾气候恶劣继续北上,然而毕竟风急雨大,飞行艰难,不一会儿,其中的一只就发现自己掉队了。它惶恐不已,急切地想找到自己的同伴,于是在风雨中呼号着、哀鸣着,声音无比凄厉。失群的恐惧已让它心神俱伤,再加上风雨的打击,它几乎承受不住,好容易看到了一个萧瑟的池塘,想下来栖息却又迟疑不敢,在空中几度盘旋,最终还是没有下来。这两句把孤雁的仓皇神态和惊惧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究其原因,除了诗人的写作功底深厚外,关键还在于其本人的亲身经历。若不是感同身受,何以能写出如此逼真的文字?在诗人看来,这只失群哀鸣的孤雁就是孤寂忧愁的自己啊!

颈联紧承前两句,进一步描写孤雁的凄惨遭遇。“渚云低暗度”一句,说明孤雁一路行程的*森恐怖,突出它飞行的艰*;“关月冷相随”一句,则说明孤雁一路飞行的寂寞凄凉,突出它的形单影只。这两句写尽孤雁失群以后的苦楚。

尾联则表达诗人对孤雁的美好祝愿和深切担忧。前一句诗人安慰孤雁不要过于担心,虽然孤单失伴,但是未必就会遭逢暗算。显然,这一安慰没有太大的说服力,因为紧接着诗人自己又说孤单失伴总是可疑虑的事。为什么可疑虑呢?毕竟路途艰险、矰缴无情啊!而这多么像诗人自己的人生遭际啊,世路峻险而又孤单无依,看来忧雁仍是忧己。

此诗句句咏孤雁,却又句句咏己。通过传神地描摹大雁之“孤”,诗人自己的羁旅之情和身世之叹亦表露无遗。

第3篇:《诗经·国风·郑风·子衿》全诗出处作者及翻译赏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意思是“青青的是他的衣领,日日萦绕在我心里。”

诗经名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作品赏析: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如此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孔颖达疏进一步解释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可是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纠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管锥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