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徐悲鸿《愚公移山》中的开拓精神

解读徐悲鸿《愚公移山》中的开拓精神

  (2)侧身站着的愚公人物形象

  另外一个重要的典型人物形象就是《愚公移山》故事中的愚公。在画作之中,愚公是侧部背面对着观画者,而愚公正在和邻居的孀妇金城氏以及她的孩子说话。徐悲鸿为了更好地表现出愚公的形象,特别绘画了隔壁邻居的孀妇金城氏以及她的孩子,以顶天立地的方式,塑造了这些劳动者和妇孺之间的愚公形象。愚公形象顶天立地,和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对于人物的塑造方法实际上是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这个场景和《愚公移山》原来故事当中愚公的形象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愚公在凿山开路的过程当中,比如智叟等人也曾经过来询问愚公这样做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愚公往往面对着非常多人的质疑和压力。所以愚公在凿山开路的行为里,是一个带头的劳动者,更是精神的引领者。金城氏的孀妇所留下的孩子还非常小,可是在《愚公移山》当中,金城氏非常坚决地将自己这些年纪还很小的孩子交到愚公的手中,参与到劳动里。这个场景也正是金城氏将孩子交给愚公的场景。愚公的头发已经是银白色的了,可以看出愚公凿山开路已经经历了许多年,而且愚公的背部仿佛是有点轻微的驼背,这也表明了愚公长期都在太行山和王屋山之间劳动,长期的劳动重担已经让他的身体承受着非常多的压力,但是画面中的愚公仍然拄着一把锄头,可以看出,即便是年纪已经非常大了,以及自己的身体已经逐渐出现苍老的状况,可是愚公仍然是不改初衷,继续在凿山开路的前沿处奋斗着。从愚公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愚公虽然以侧面示人,但是其凿山开路的魄力,仍然是展现出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尤其是愚公在画面中的手部动作,他用右手指着山上的地面,仿佛正在表达自己对巨山阻隔了道路的愤怒,以及开拓出一条道路的决心。这些在画面当中,徐悲鸿都通过一个侧面示人的愚公形象加以表达。

  (3)正对观画者的两个劳动者形象

  正面劳动的典型的人物形象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大腹便便的正面劳动者,另外一个是体形相对瘦小一些,但是也同样孔武有力的劳动者,这两个正面的劳动者实际上是对劳动者的再次刻画,和背面示人的`挑着担子的劳动者形成了一组劳动者形象。大腹便便的劳动者,他长满了胡须,而且肚子浑圆,嘴巴还稍微张开,仿佛正在喘着气,又仿佛是在喊着劳动时候的口号,他的魄力和英豪之气,和中国传统的小说中“鲁智深”或者“李逵”的形象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英雄魄力,和他赤裸上身的力量,都让整幅《愚公移山》展现出劳动者的张力。而在这位身材魁梧的劳动者身边,有一个体形相对瘦小,和正常人的体形差不多的劳动者,他在劳动的时候,也是把锄头高高挥舞起来,举在了身后,然后自己由于用力,将自己胸腔的肋骨也突显出来。他虽然和普通人的体形一样,甚至相对有点瘦弱,但是他用自己瘦弱的身躯,为愚公移山的重要目标奋斗着。这种英雄和魄力,也足以表现出愚公移山是愚公发动了所有身边的子孙和邻居才得以实现的。

  因此,从《愚公移山》几个典型的人物形象上看,可以发现徐悲鸿通过这些站立和角度不同的劳动者,表现出极为强大的劳动者的氛围和气场,将中国传统劳动人民的开拓精神蕴含其中,凸显出非常强大的魄力和精神感染力。尤其是徐悲鸿并没有完全着眼于愚公这一个人物形象的塑造,而是将普通的劳动者也纳入到视野之中,这样让《愚公移山》的画作更加生动地体现出劳动者的开拓精神,并且突出了一般普通劳动者在凿山开路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三、结语

  徐悲鸿是中国近代绘画历史重要的一位人物,其学贯中西,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西方的绘画艺术都有所吸收,在其创作的许多绘画作品当中,都能够看到徐悲鸿对于中西艺术的吸收。而《愚公移山》这一幅绘画作品,就是徐悲鸿吸收了中西绘画艺术的重要代表性作品。《愚公移山》是创作在上个世纪的四十年代,当时徐悲鸿应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邀请,为了抗日宣传才创作这一幅作品。《愚公移山》这一幅画作,非常好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劳动者的精神力量,极大程度地表达了徐悲鸿对于普通劳动者的关注和热爱。《愚公移山》打破了传统中国绘画当中对于劳动者的忽视,也吸收了西方人物绘画当中对于人物的塑造方式,以现实元素和典型人物两个维度,对《愚公移山》故事当中的开拓精神进行视觉塑造,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

  参考文献:

  [1]田兆元、邱硕:《愚公移山:20世纪的民族精神建构及其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王承昊:《放归历史还原时代――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再研究》,《艺术评论》,2009年第11期.

  [3]张安华:《以西润中――浅谈徐悲鸿改良中国画的艺术思想与创作实践》,《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09年第3期.

  作品赏析

  《愚公移山》取材于《列子·汤问》中人们熟悉的“愚公移山”故事,一个神话传说。画家创作这幅巨作,是希望中国军民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画家在处理这个故事时,着重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来传达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就空间布局,他作了数十幅小稿反复修改,最终以从右至左,从前往后的格局展开画面。画面右端有几个高大健壮、魁梧结实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砸向黑土。其姿势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呐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动态均呈蓄力待发之状,有雷霆万钧之势。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据画面大部分空间,人物顶天立地,有撑破画面之感。

  根据构图需要,左侧画面的人物排列较为松散,人物或高或低,树丛小景置于其间。一挑筐大汉和倚锄老者背对观众以加强空间纵深感,拉开与右半段紧张劳作者之间的距离,造成右半部是前线而左半部是后方的感觉。愚公与邻人“孀妻”对话,愚公左右各一小孩,一在吃饭,一在运土;老翁似乎正在语重心长地对下一代人叙述自己的愿望和信心,描绘着未来的美好景象。这组人物显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态生动自如。背景青山横卧,高天淡远。翠叶修篁。

  《愚公移山》作品画面中有一个像鲁智深的人物造型,这个人物的原型竟然是一位印度厨师。据介绍,《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在印度的大吉岭创作完成的,所以当时画面上的人物多是由印度人来做模特的。徐悲鸿也说过,“那个像鲁智深的模特,型体伟壮,且性格豪爽,工作严肃热情,吾甚爱之。故郑重保留画中,不作任何改造。”

  《愚公移山》创作于1940年,是徐悲鸿在印度期间历时三个月绘制完成的巨幅设色水墨画。“徐悲鸿突破传统绘画的格局,把众多剧烈运动中的人体引入中国画,可以说,这幅画代表了近代中国人物画的最高水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