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东山记》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东山记[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余两人坐延:邀请。

b.降跽谢过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加:超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遂扫石而坐弃*曳兵而走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其孰能讥之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今君与廉颇同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来源:高考资源网]

【*和解析】文言文选文变化较大,但也在情理之中,自2006年安徽自主命题以来,文言文选文可以说是“千变万化”,无规则*可言,2006年的“序”体文,2007年的“说”体文,2008年,人们猜测最热门的“记”体文并没有在人们的期望中出现,而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又回到了传统——“纪传”体。正在大家不知今年到底会考什么“体”的时候,“狼”终于来了——“记”体文出现了。命题者可能考虑到人们的“接受度”,文章阅读的难度不大,三个选择题的设置也没有像人们预测的那样有所变化,外甥打灯笼——照旧。但虚词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文言翻译把近三年试题中两句话翻译变为三句,这实际上也就是降低了难度。

【*】4.b5.c6.c

【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本题所考查的四个实词中的“谢”、“过”是老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中的。;“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

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7.

(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今年文言翻译选取三个句子,应该说难度更低。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认为译为“没有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发出”。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本人感觉*的翻译不够贴切,不如译为“先生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诗呢?”

杨士奇(1365—1444年)名寓,明代泰和(今属*西)人。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同为朝中重臣,是当时文学流派“台*体”的代表人物。朝廷诏令、奏议多出其手,文风平正纡徐,典雅工丽,于“三杨”中最为著称。

《游东山记》名为游记,却由写人开篇,以抒情结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东山一带宜人的景*,而是那些各具特*的人物情态:隐溪的持重,立恭的儒雅,千户的豪爽,道士的憨态,以及着墨不多的无名老者,无不呼之欲出,如在眼前。作者看重蒋氏父子的交往和陶醉于东山之游,正是因为那种古朴淳厚的人际往来与宁和幽远的田野之趣。而所有这些都以一种“极平不费力”的笔调淡淡写来,却叫人回味无穷,这正是杨士奇学欧阳修散文风格的成功之处。“东山”在湖北武昌东面。

参考译文:

洪武二*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

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给送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第2篇:《游东山记》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游东山记[明]杨士奇

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

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

(选自《东里集》,有删节)

[注]①丘:坟墓。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延余两人坐延:邀请。

b.降跽谢过谢:感谢。

c.过立恭宿别过:拜访。

d.而乐无加乎此加:超过。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遂扫石而坐弃*曳兵而走

b.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乐其无已乎其孰能讥之乎

d.遂与李及道士别今君与廉颇同列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

b.立恭*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

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

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

(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来源:高考资源网]

【*和解析】文言文选文变化较大,但也在情理之中,自2006年安徽自主命题以来,文言文选文可以说是“千变万化”,无规则*可言,2006年的“序”体文,2007年的“说”体文,2008年,人们猜测最热门的“记”体文并没有在人们的期望中出现,而让大家大跌眼镜的是又回到了传统——“纪传”体。正在大家不知今年到底会考什么“体”的时候,“狼”终于来了——“记”体文出现了。命题者可能考虑到人们的“接受度”,文章阅读的难度不大,三个选择题的设置也没有像人们预测的那样有所变化,外甥打灯笼——照旧。但虚词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文言翻译把近三年试题中两句话翻译变为三句,这实际上也就是降低了难度。

【*】4.b5.c6.c

【解析】“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本题所考查的四个实词中的“谢”、“过”是老大纲规定的120个词语中的。;“是游宜有记”的意思是“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再者一直未能写成,不仅仅是事务

繁忙,还因为“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7.

(1)老人知道了我们的心思,说:“我不需要(它们)了。”(于是我们)各自揣着书出来了。

(2)立恭折断一根竹子,凿出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一样的声音。

(3)一会儿道士又向立恭拱手行礼说:“为什么不给我诗呢?”

今年文言翻译选取三个句子,应该说难度更低。第(1)句中的关键字是“识”、“无用”和“怀”,分别是“知道、懂得、明白”、“不需要”(本人认为译为“没有用处”也可),“怀藏、怀揣”(如“怀其璧,从径道亡”)。第(2)句关键词为“窍”、“作”,分别是“凿孔”(本人以为“挖孔、钻孔”更贴切)、“发出”。第(3)句的关键词是“揖”、“奈何”、“与”,分别是“拱手行礼”、“为什么”、“给”。(本人感觉*的翻译不够贴切,不如译为“先生为什么不肯送我一首诗呢?”

杨士奇(1365—1444年)名寓,明代泰和(今属*西)人。与杨荣、杨溥并称“三杨”,同为朝中重臣,是当时文学流派“台*体”的代表人物。朝廷诏令、奏议多出其手,文风平正纡徐,典雅工丽,于“三杨”中最为著称。

《游东山记》名为游记,却由写人开篇,以抒情结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东山一带宜人的景*,而是那些各具特*的人物情态:隐溪的持重,立恭的儒雅,千户的豪爽,道士的憨态,以及着墨不多的无名老者,无不呼之欲出,如在眼前。作者看重蒋氏父子的交往和陶醉于东山之游,正是因为那种古朴淳厚的人际往来与宁和幽远的田野之趣。而所有这些都以一种“极平不费力”的笔调淡淡写来,却叫人回味无穷,这正是杨士奇学欧阳修散文风格的成功之处。“东山”在湖北武昌东面。

参考译文:

洪武二*年,我旅居武昌。武昌有位蒋隐溪先生,祖上也是我们庐陵人,已经八十多岁,爱读道家书。儿子立恭会写诗。父子二人都是气度旷达的人,平日深居简出,隐藏自己的志向和才气,不随便与人来往,只和我情投意合。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人带着四五个童仆,携带酒食,出门远游。天还没有亮,朝东走,走过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小路大约十里,穿松林,趟水过山涧。涧水清澈,深处可以泛小舟。溪边一块大圆石,能坐十几个人。青松翠竹,绿*掩映,十分茂密。这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盛开,香气飘拂沾染衣裳袭人,百鸟争鸣。于是动手清扫石面,坐在上面。

坐了许久,听见鸡叫声和*吠声。我招呼立恭起身,向东走了几十步,翻过一道山冈,只见田野平坦广阔,近处有十几间茅舍。于是前去拜访。一位约有七十多岁的老者,长长的头发像雪一样白,披落在双肩,面容红润光泽,好像是会饮酒的人。老者邀请我们两人坐下。窗下有几套书。立恭抽出一册《列子》,我拿起一部《白虎通》,都想把书带走却不便开口索取。老人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说:“这两部书我没有用处。”于是,我们两人各自将书揣在怀里,告辞离开。

回到石上坐下,分派童子摘来芋叶当盘子,把肉放在上面。立恭举起酒葫芦斟酒,传递酒杯依次喝了几轮,立恭乘兴写了一首七言近体诗,我和了一首。酒喝到一半,有一个骑马经过的人,竟是我

的老朋友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他先是感到惊讶,相视一笑,却并不停留,径直驱马离开。不久,便备办了丰盛的酒菜,带着一位道士一起来。于是我们和他们一起喝酒。道士拿出一帧《太乙真人图》请我们题诗。我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立恭不写,只一味地向道士敬酒。道士不能承受,躬身告饶,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李千户取出琵琶连*数曲。立恭也折断一根竹子,钻了几个孔,吹奏起来,发出洞箫般悦耳的声音。隐溪老先生也忍不住唱了一阕费无隐的《苏武慢》。道士翩翩起舞,两个童仆也跟在他后面拍着手跳了起来。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立恭提笔写了几首绝句,诗句更加新奇。于是重新喝酒,我和立恭酒量不大,都有些醉意。

不久,太阳西下,距离西边山峰只剩一丈多了,隐溪先生唤回我俩,说:“玩乐难道没有止境吗!”于是,我们和李千户、道士拱手作别。途中,隐溪先生指着道旁山冈脚下,回头对我说:“这里就是我修建坟墓的地方。”又指着路边的桃树嘱咐我:“明年赏桃花时就到这里来找我吧。”

回来之后,立恭对我说:“这次游览可得写篇游记。”可是当时我没有闲暇写作此文。

这年冬天,隐溪先生竟溘然长逝。我痛哭哀悼。第二年寒食节,与立恭相约去给老人家扫墓。没想到那时我又闹了一场病,未能如约前往。过了不久,我将要返回庐陵,临行特地到立恭府上留宿话别,这才动手追记东山之行。没有写完,立恭拿去读,边读边哭,我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于是再次搁笔。但是想到自己往日与蒋氏父子交好深厚,而且在武昌逗留期给送立恭。

东山春游的第二年,八月初三日记。

第3篇:徐霞客《游雁荡山记》的阅读*解析及原文翻译

游雁荡山记(节选)

徐霞客

自初九日别台山,初十日抵黄岩。日已西,出南门三十里,宿于八岙。十一日,二十里,登盘山岭,望雁山诸峰,芙蓉*天,片片扑人眉宇。又二十里,饭大荆驿。南涉一溪,见西峰上缀圆石。奴辈指为两头陀,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五里,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二里,山半得石梁洞。洞门东向,门口一梁,自顶斜*于地,如飞虹下垂。由梁侧隙中层级而上,高敞空豁。坐顷之,下山,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一转山腋,两壁峭立亘天,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如骈如笋,如挺芝,如笔之卓,如幞之欹。洞有口,如卷幕者;潭有碧,如澄靛者。双鸾五老,接翼连肩。如此里许,抵灵峰寺。循寺侧登灵峰洞,峰中空,特立寺后。侧有隙可入,由隙历磴数十级,直至窝顶,侧?然如平台圆敞,中有罗汉诸像。坐玩至暝*,返寺。十二日,饭后,从灵峰右趾觅碧霞洞。返旧路,抵谢公岭下。南过响岩,五里,至净名寺路口。入觅水帘谷,乃两崖相夹,水从崖顶飘下也。出谷,五里,至灵岩寺,绝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劈一寰界。寺居其中,南向,背为屏霞嶂。嶂顶齐而*紫,高数百丈,阔也称之。嶂之最南,左为展旗峰,右为天柱峰。嶂之右胁,介于天柱者,先为龙鼻水。龙鼻之穴,从石罅直上,似灵峰洞而小,穴内石*俱黄紫,独罅口石纹一缕,青绀润泽,颇有鳞爪之状。自顶贯入洞底,垂下一端如鼻,鼻端孔可容指,水内自滴,下注石盆。此嶂右第一奇也。

(选自徐霞客《游雁荡山日记》)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疑即老僧岩,但不甚肖甚肖:非常好看

b.危峰乱叠,如削如攒危峰:山峰高耸

c.峰中空,特立寺后特立:孤高挺立

d.鼻端孔可容指容指:容纳手指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

b.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

c.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

d.过章家楼/始见老僧真面目/袈衣*顶宛然兀立/高可百尺/侧有一小童伛偻于后/向为老僧/所掩耳自章楼/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游雁荡山之前赶路的情形。作者日程紧迫,步履匆匆,到达黄岩时,太阳已偏西,但作者还走了三十里路,足见其对雁荡山向往已久,游览心切。

b.灵峰道上美不胜收。一道山梁从山顶斜*到地,像从天落下的飞虹;两道峭壁耸入天际,像两马并驾又像双笋并立;座座奇峰翅膀挨着翅膀,肩连着肩。

c.灵岩寺被顶天立地的悬岩峭壁合围,这里别有一番天地。其中,屏霞嶂右边的龙鼻水是一大奇观:龙鼻孔里有水自动滴出,注入龙鼻下面的一个石盆。

d.本文记叙作者初十一日和十二日游览雁荡山的所见所感,剪裁精当,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写景状物,生动传神,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由右麓逾谢公岭,渡一涧,循涧西行,即灵峰道也。

(2)南向,背为屏霞嶂。嶂顶齐而*紫,高数百丈,阔也称之。

参考*

4.【*】a

【解析】甚肖:很像、很逼真。该项设置有一定的干扰*。“甚肖”解释为“非常好看”,似乎文从字顺,“我猜测它是老僧岩,但又不太好看”,句子很通顺,意思好像也很合理,容易误解为“俏”的通假字。其它三项可根据句子大意,结合语境将其推出。

5.【*】c

【解析】用抓“双音节词”的技巧应对,即抓住两个字组合的词语,这类词语不能断开。就本题而言,抓住“始见(才看见)”、“侧有(旁边有)”、“于后(在后面)”、“向为(一向被、一直被)”等词语即可,只要不将其割裂开来,此题必对无疑。,故可断定c项正确。

6.【*】b

【解析】“一道山梁……像从天落下的飞虹”不属于“灵峰道上”的美景。第一处要求翻译的句子是关键句,句中的“即灵峰道也(就是通往灵峰寺的路)”是*此题的节点。由此节点可看出,前面的内容不是“灵峰道上”的美景,故而将b项判为错项。解答此类试题,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要注意对关键词的辨析。

7.(1)由右边的山脚翻越谢公岭,渡过一条山涧,沿着山涧向西走,就是通往灵峰寺的路。

(2)南面,背后是屏霞嶂。嶂顶平整,紫*,高几百丈,它的宽度(和它的高度)相称。

【解析】关键词是:(1)麓(山脚)、逾(翻越)、循(沿着)、即灵峰道也(就是通往灵峰寺的道路)。(2)背(背后、背面等)、齐(平整)、阔(宽度)、阔也称之(它的宽度(和它的高度)相称))。

【参考译文】

从初九日那天告别天台山,初十日到达黄岩。(这时)太阳已偏西,我们出黄岩南门走了三十里之后,在八岙住宿。十一日,走二十里,登上盘山岭,遥望雁荡山的几座山峰,它们像美艳的芙蓉花那样*入云天,片片花瓣映入眼帘。又走了二十里,我们在大荆驿吃饭。从南面度过一条溪水,看见西峰上悬挂着一块圆石。跟随我的佣人们用手指着说那圆石像两个四方云游乞食的僧人,我却猜测它是老僧岩,但又不很像。又走了五里,过章家楼,这才看见老僧岩的真面目:身穿袈裟,*顶,好像直立的样子,高约百尺。侧面有个小童,弯腰曲背藏在老僧的后面,一直被被老僧岩挡住了。从章家楼出发走二里,在半山腰有石梁洞。洞门向东,门口有一道山梁,从山顶斜*到地上,像一道飞虹从天落下。(我们)由山梁的侧面的空隙中一层一层地登上去,上面地势高而且宽敞明亮。坐了一会儿,下山,由右边的山脚翻越谢公岭,渡过一条山涧,沿着山涧向西走,就是通往灵峰寺的道路。刚一转过山腰,(就看到)两道峭壁高高耸立一直延伸到天际,高峰重重叠叠,像*削一般又像人聚集在一起,像两马并驾又像双笋并立,像挺拔的灵芝草,像笔那样挺直,像头巾那样倾侧。山洞有洞口,像幕布因风卷起;水潭有?美的石头,像纯净的靛青。双鸾峰和五老峰,翅膀挨着翅膀,肩连着肩。像这样走了一里多,抵达灵峰寺。

沿着灵峰寺的一侧登灵峰洞,山峰中间是空的,孤高地突出挺立在寺庙的后面。侧面有空隙可以进入,由洞隙踏过几十级石磴,直到洞顶,就出现一个幽深的像个又圆又宽敞的平台,平台中见有好多罗汉像。(我们)坐在那里玩直到天晚才返回灵峰寺。十二日,饭后,(我们)从灵峰寺右边的山脚去寻找碧霞洞。(然后)按原路返回,抵达谢公岭下。从南面越过响岩,走了五里,来到净名寺的路口。从路口进去找水帘谷,原来是两道山崖相夹,流水从崖顶飘下来形成的。出了山谷,走了五里,到灵岩寺,陡峭的山石从四面合围,顶天立地,沿曲折的山路进入(山石合围的地方),就像进入了另一个奇妙的世界。灵岩寺居山崖中,南面,背后是屏霞嶂。嶂顶平整,紫*,高几百丈,它的宽度(和它的高度)相称。屏霞嶂的最南端,左边是展旗峰,右边是天柱峰。屏霞嶂的右胁(腋至肋骨尽处为胁),处在嶂右和天柱峰之间的地方,前面是龙鼻水。龙鼻的孔穴,从岩石的缝隙一直往上,像灵峰洞但要小些,鼻孔内的岩石*都是黄紫*,唯独石缝口有一缕石纹,是微红带黑,有明朗的光泽,很像鳞爪的形状。从顶部一直通到洞底,下垂的一端像龙鼻子,鼻孔可容纳人的手指,水从里面往下滴,注入下面的一个石盆。这是屏霞嶂右边的第一奇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