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席断交的励志故事
第1篇:割席断交的励志故事
管宁和华歆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俩总是形影不离,一起吃饭,一起读书,一起睡觉,相处得很融洽。
一次,他们一起在菜地里锄草。突然,管宁的锄头碰到一个坚硬的东西,发出“当”的一声。管宁非常奇怪,用锄头拨了拨旁边的泥土,在黑黝黝的泥土中,出现了一块闪闪发光的东西。管宁蹲下身发现是块黄金,说道:“我当是什么东西呢,原来是一锭金子。”接着他继续干自己的活,好像刚才的事没有发生一样。
“什么?金子!”在远处干活的华歆扔了锄头跑了过来,捡起金块捧在手心里仔细地端详着。管宁看着华歆的样子,带着责备的口气说道:“钱财是靠自己的双手获得的,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该贪图不劳而获的东西。”华歆听了,嘴里说:“这个道理我也知道。”但手却还捧着金子,一副舍不得丢下的样子。管宁一直盯着华歆,华歆不好意思了,才心不甘情不愿地丢下金子干活去了。但是,华歆心里还一直惦记着那块金子,时不时地看上几眼,干活不再像之前那样带劲了。管宁看了看他的样子,也没再说什么,只是暗自*。
又有一次,他们俩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突然外面沸腾起来,敲锣打鼓的声音夹杂着人群看热闹时吵吵闹闹的声音。于是,管宁和华歆走到窗前想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是一个达官显贵乘轿经过这里,轿子旁边跟随了一大队佩带着武器的随从,威风凛凛,非常有气派。管宁看了看,又坐回席子上继续看书去了,毫不理会外面的热闹,似乎外面根本没有发生什么一样。但华歆不一样,他完全被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嫌趴在窗子上看不清楚,便干脆丢了书,跑到大街上跟着人群认认真真地观看着车队。
管宁看着华歆的所作所为,抑制不住内心的失望,叹了一口气。等到华歆回来后,管宁就用*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心但决绝地说:“我们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不适合做朋友。从今以后,我们的关系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一*两断。”
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如果两个人没有内在精神上的默契,只是表面上非常友善亲密,这样的朋友无法真正地沟通,可以说这根本不算是朋友关系。只有与自己志趣和奋斗目标一致的人在一起,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想法,而与志趣和目标不相同的人在一起,往往话不投机半句多。
一个志趣不同的人,是很难理解自己的理想和行为的。所以志向各不相同的两个人,最好各走各的路,不要在一起,免得两个人互翻白眼,冷眼相对。
第2篇:读割席断交故事有感
“割席断交”这个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现常被用来表示,不可以与志向不相同的人结交为朋友。
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世人褒赞有佳。而华歆拾起来,知道是一块金子后也随手抛弃,不也体现了他不在乎钱财吗?世人又何为贬损?何来“志不同道不合”之说?又两人同席温书,见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华歆之所以出去看热闹,也只能说明他读书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够确切地评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宁、华歆、炳原皆为三国名士,有“一龙”之称。华歆是龙头,炳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管宁与华歆又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宁又怎会只因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热闹就闹绝交,这难免让人在看文章时引起怀疑。是管宁的“小题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说?
由于社会时代的因素,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谈,一部分文人尤显得特立独行,守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世姿态,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如此,管宁成就了超逸之名,华歆畅达仕途反而流俗。管宁成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华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宁饱读诗书后明白了世情,从而选择全身远祸,还乡做了隐士,与华歆的满腹经纶用于经天纬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浊孰清?据记载,华歆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且功就之时,他不计前嫌,不萦私怀,屡荐昔日故友管宁出仕,大有让位以贤之高态,实在让人感佩。华歆如此德才兼备之人,后世的声誉却一直因“割席”而受累,着实令人扼腕!
[读割席断交故事有感]相关文章:
第3篇:割席断交读后感
割席断交的故事,世人耳熟能详,讲得即为管宁与华歆的故事。现常被用来表示,不可以与志向不相同的人结交为朋友。
故事中,管宁见了金子“挥锄与瓦石不异”,世人褒赞有佳。而华歆拾起来,知道是一块金子后也随手抛弃,不也体现了他不在乎钱财吗?世人又何为贬损?何来“志不同道不合”之说?又两人同席温书,见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华歆之所以出去看热闹,也只能说明他读书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并不能够确切地评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宁、华歆、炳原皆为三国名士,有“一龙”之称。华歆是龙头,炳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管宁与华歆又为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宁又怎会只因为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热闹就闹绝交,这难免让人在看文章时引起怀疑。是管宁的“小题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说?
由于社会时代的因素,魏晋时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谈,一部分文人尤显得特立独行,守着“世人皆浊我独清”的傲世姿态,远离世俗,归隐山林。如此,管宁成就了超逸之名,华歆畅达仕途反而流俗。管宁成为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范,华歆注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宁饱读诗书后明白了世情,从而选择全身远祸,还乡做了隐士,与华歆的满腹经纶用于经天纬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浊孰清?据记载,华歆不仅为官清廉,而且为政清明,颇有治国安邦的高策良谋。且功就之时,他不计前嫌,不萦私怀,屡荐昔日故友管宁出仕,大有让位以贤之高态,实在让人感佩。华歆如此德才兼备之人,后世的声誉却一直因“割席”而受累,着实令人扼腕!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