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论文范文(精选10篇)
医学论文范文(精选10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医学论文范文(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医学论文 篇1
摘要:目的 PDCA管理方法在医院药学服务中运用,明显减少用药错误的发生,更加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门诊治疗患者160例,将他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其中对照组实行传统药学服务方法,观察组在药学服务中实行PDCA管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药学服务效果,总结相关的体会。结果 观察组用药错误的总发生率为11.25%,对照组用药错误的总发生率为31.2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管理在医院药学服务中应用具有显著成效,能明显降低用药错误的发生。
药学服务是药师应用药学专业知识向公众提供直接的、负责任的、与药物应用有关的服务,以期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宜性,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药师的职业观念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已成为全球药师共同的目标和责任。
PDCA循环或称戴明循环(Deming Cycle),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包括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处置)4个阶段,是一个循环的、持续向上的、永不停止的过程,因此也被称为持续改进螺旋。医院药学服务逐步引入PDCA管理,使医院药学的管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能有效提高医院药学工作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用药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用药错误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任何能导致药物错误使用的可预防事件;它可出现于处方、医嘱、药物标签与包装、药物名称、药物混合、配方、发药、给药、用药指导、监测及应用等过程中。伍玉玲等对90例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发现,药物使用错误发生最多,占38%,最常见的为药物错误、液体错误和患者错误。我们通过实际病例分析,PDCA管理在医院药学服务中的应用,明显降低了用药错误的发生,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门诊治疗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7例,女73例,年龄21~67岁,用随机抽样法将他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0例,年龄21~67岁,平均(43.26±1.11)岁,初中以下学历23例,高中42例,大专以上学历15例;观察组80例,年龄21~67岁,平均(43.24±1.12)岁,初中以下学历24例,高中43例,大专以上学历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基线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均自愿接受治疗并参与本次研究。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行传统药学服务方法,观察组在药学服务中实行PDCA管理。观察组的具体方法是:
①P—计划:根据临床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对疾病诊断要准确,然后制定治疗目标:一切为了患者身心健康。在对疾病和患者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以人为本,严格执行诊疗规程,确定最佳治疗方案。治疗方案要综合考虑疾病、患者各方面的情况和药物的药理学特征,按照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的原则,确定治疗药物、剂型和疗程。
②D—执行:治疗方案的实施,进行跟踪观察 在治疗方案的实施中,医师、药师、护师、技师精诚合作。药师充分发挥药学服务的专业技能,主动接触患者,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使药学服务在实施最佳治疗方案中起到很好的作用。
③C—检查:对治疗方案实施后取得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肯定取得的效果,在药学服务中推广应用;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
④A—行动:对存在和发现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立即整改 药师在药学服务中,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对发现和存在问题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立即整改。
1.3评价标准 总错误发生率为错误的患者发生率、错误的药物发生率、错误的剂量发生率、错误的途径发生率及错误的时间发生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x±s)表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错误的总发生率为11.25%,对照组错误的总发生率为31.2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药学服务是一种实践,不仅仅只停留在理论上,同时必须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并获得效果。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向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指导患者安全合理用药,这是每个药学人员应该仔细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在药学服务中运用PDCA管理,对提高公众身心健康和生命质量能起到更好的作用。
有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把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医院药物管理过程中,降低了药物使用错误的发生率,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药物管理意识,促进了各项制度的落实,充分显示了PDCA管理模式的优越性。本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PDCA管理周而复始进行,螺旋式上升,不断提高了药师在药学服务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患者提供了更优质、更高效的药学服务内容,提高了医疗质量管理水平,降低了不安全用药的发生;推动了药师、医师、护师、技师之间的精诚合作。PDCA管理在医院药学服务中具有显著成效,明显提高了医院药学管理水平,值得在医院医疗管理中广泛推广和应用。
医学论文 篇2
本人从医学生职业指导的背景出发,阐述了医学生职业精神的价值内涵和开展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价值回归,探索提出新的医疗环境下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价值回归指向,分析了新时期开展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主要措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医学生;职业指导;价值回归;医学职业精神
职业指导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升大学生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自民国初年引进我国以来,对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医学院校大学生具有职业面向单一性、指向明确性等特点,在新的医疗环境不断变换的当前,亟需要结合医学教育特点和要求,整合职业指导的新理论和实践经验,坚守本身的价值追求,促进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价值回归。
一、当前医学生职业指导状况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医学院校有序开展职业指导和构建科学高效的职业指导体系,进一步更新观念,提升职业指导能力,提高医学生综合能力是医学院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当前医学院校职业指导体系的系统化、科学化和实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形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丰富性需要提高,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对职业指导的认识存在偏差
许多高校对职业指导的深远意义认识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发挥职业指导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就业能力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方面的水平,他们一般将“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的概念混为一谈,把职业指导作为促进学生就业的一种手段,重视就业信息的供给,忽视职业信息的提供,重视学生求职技巧,忽视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处理就业与职业发展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耽误了大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就业指导一般理解为对要求就业的劳动者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好相关的咨询和服务工作;职业指导是帮助人们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做出职业方面的建议,完成个人职业定向,较好地实现人职匹配。可以理解为,就业指导是一次性提供就业服务,职业指导涵盖就业指导,更关注人长远的职业发展,从职业观、就业观等价值层次去思考职业发展的问题。
(二)职业指导条件保障不健全
一方面是医学院校职业人员配备、指导机构不健全。许多院校是近些年才开展职业指导,缺乏具有职业指导资格的专业职业指导师,工作人员主要由具有学生管理、思想教育或就业工作经验人组成,缺乏职业指导学科背景和实践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是职业指导的内容单一、方法陈旧。许多高等医学院校的职业指导内容上主要围绕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技巧等工作。职业指导形式上也很单一,基本上是上大课,理论式的讲解与灌输,缺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效果不甚明显。
二、医学职业精神的价值内涵
医学职业精神的主要内容是职业立场、职业目的、职业态度、职业理想,它秉承“医乃仁术”、“ 大医精诚”的医学价值风尚,强调全面优化医学价值追求。高尚的医学职业精神表现为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完善的职业人格,具有科学和人文并举的职业价值取向。医学职业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群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实然性与应然性的统一,其实质是医学职业群体对真善美的职业价值追求。
三、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价值回归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医学生职业指导的对象是医学生和医疗机构,它强调对医学工作者的职业发展提供服务和决策。它要服从医学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医疗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即“医乃仁术”、“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救死扶伤”等等的价值追求。新的医疗技术的发展,日益复杂多变的医疗环境对传统医学职业精神提出了挑战,不断修正着传统的医学职业精神。但医学发展的本质要求需要医学职业精神在进步的同时保持原始的纯朴,坚守医学价值追求的原始动力。
当前,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教育,其价值导向也就成为影响职业指导效果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职业道德教育,即医德教育;生命观教育,即对生命的态度和认识的教育;职业观教育,即对如何认识从事职业的意义的教育,等等。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是职业自豪感、使命感不强。缺乏从医,做生命秩序守卫者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他们多把精力集中在未来就业的岗位上,把专业学习当做谋生的需要,缺乏对职业发展的全局把握和长远打算,职业情感缺乏。另外,由于医学生比较缺乏医疗临床实践,加上学校偏重强调就业,导致功利化思想比较严重,大家对医学职业道德修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就较为缺乏。
二是对生命的认识还不到位,缺少对医生的职业要求的掌握。部分医学生对生命的神圣和敬畏缺乏应有的情感,对从解决人类病痛疾苦,救死扶伤的角度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做人类健康的守卫者的定位还存在很大偏差。
事实表明,越是医疗外部环境严峻,医学科技发展出现伦理矛盾,医患沟通急需改善,越需要传统的医学价值回归,回归对生命本真的敬畏,对真善美的追求。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价值回归建立在对传统文化对“人”和“生命”完美解释的基础上。
四、“医者仁术”的医学生职业指导坚守
遵守《希波克拉底誓言》、《医师宣言》和《中国医师宣言》等对医生职业操守、职业道德的要求和规范,遵循医学职业发展的人文要求,积极开展医学职业指导,为医学生科学把握自身的职业发展,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健硕的双手,耕耘在医学这一神圣的殿堂,守卫生命的秩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大学全程化教育开展医学生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不是毕业前的就业指导,我们应当从新生开始就给予职业启蒙,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开展职业探索,形成个人的职业意愿,做好职业定位并开展尝试。大一期间,先是开展职业发展知识教育,帮助其逐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学习规划;大二期间,重在培养其职业能力,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树立职业理想,发现自己的能力优势,形成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制定方案,逐步尝试;大三、大四期间,积极开展专业实践教育,鼓励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大学生对医学就业市场、就业环境和形势的了解;大五期间,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开展考研教育和就业辅导,引导学生树立争取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主动获取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搜集、分析和处理就业信息,增强就业应聘技巧。
(二)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医学生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应以团体指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并在形式上采用多样化。一是积极开展课程教育,结合当前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积极编写讲义和教材,使之涵盖大学全过程的职业指导,提升职业指导的课程化建设水平;针对不同的需求群体、不同的专题开展讲座,并进行一些标准测验量表帮助学生明晰自己的职业爱好和职业价值观等等;积极开展校内外社会实践,到一些厂矿企业、医疗机构去感受就业氛围和工作环境,使得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未来的就业可能,增强其学习动力和针对性。
(三)建设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
高水平的职业指导队伍水平是高质量职业指导工作的保障。建设一支专业的职业指导人才,需要从业人员拥有相关的学科背景并获得相应的从业资质;加大对现有职业指导师的业务培训力度,促进职业指导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积极开展工作调研和交流,资源共享,建立长效的交流和沟通机制。
医学虽然渗透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但救死扶伤、接触人类病痛、维护人类健康是从医者共同的愿望和责任。在现代医学职业精神的语境下,积极探索医学生职业指导的价值追求与准则,对提升新时期医学生职业教育水平,促进职业指导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论文 篇3
我国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是医学长远发展的重点,该课题的研究对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新形势下医学检验实验室内生物安全防护的发展现状,并依据其调查的结果进行方案的设立,科学有效的处理好实验室内的各项工作,满足安全防护的基本需求。加强对生物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力度,强化相关人员自身的安全管理意识,在安全管理的基础上,总结出安全防护的要点,不断的改革并创新我国生物安全的防护措施。
医学检验;生物安全;防护现状;措施应用
在进行医学检验时,相关的工作人员需要去碰触一些生物样品,这些样品往往携带了一种具有感染性的病毒,其病毒的存在很容易给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威胁。所以医学检验是一项要求比较高的具有实践效应的工作,在实验室内,需要做好相关的安全防护工作,避免这些病毒给实验人员的身体造成伤害现象的发生,使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提高对实验室内生物的控制力度,尽可能的优化生物安全防护工作,了解实验室内生物的分布情况,并不断的完善实验室内各类设备。
1、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发展现状
1.1实验室内的管理机制
近些年来,我国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检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各类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严重的影响了医学研究的进程。大部分的医院内部的实验室中,其自身的规章制度缺乏一定的完整性,整体的体系构建不是很健全,存在着一些漏洞以及不妥之处。在医院初期的管理制度构建时,并没有深入的分析该实验室的需求,所以整体的规章制度缺乏一定的合理性。还有一部分的医院已经构建出了相关的规章制度,但是其制度的管理内容和其实际的`管理情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大部分的规章条例都无法满足实验室的实验需求。
1.2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
微生物实验室是对医院专业学生们进行知识传授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场所,在微生物实验室内,学生们要依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取相应的实验仪器,进行实验的操作和处理。学生们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接触一些微生物标本,甚至是致病的微生物。由于该门课程的开设时间比较短,起步时间比较晚,所以在整个实验中,学生们自身的保护意识比较低,并没有意识到自我保护的重要性,整个微生物实验室存在着各种潜在性的问题,对实验标本管理的重视成本也比较薄弱。
1.3免疫试验室
免疫试验室内主要是对一些艾滋病等进行检验,这类病毒的传染性比较强,学生们在进行实验室必须要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避免实验标本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但是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们对这类病毒的认知程度比较低,只能做到简单的保护。
1.4工作人员的安全保护意识
在医学检验实验室中,其工作人员需要面临的工作任务量比较大,每天都需要对不同的实验样品以及设备进行检测。长此以往,工作人员就会忽视该项工作的检测,自身的安全保护意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使得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没有进行安全操作,不佩戴口罩手套等,很容易在实验中感染相应的病毒。
1.5实验室内的设备管理
医学检验实验内的检验设备比较多,种类也比较齐全。想要进行安全的实验,就需要对这些设备的使用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大部分的实验人员在工作完毕后,没有对设备进行消毒等一系列的清洁处理,直接将设备放置在一旁,不予理睬;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在设备数据信息的记录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填写相应的内容;医学实验室内的设备没有设置专人对其进行管理,当设备出现故障时,无法明确其责任所在,使得维护工作无法顺利的开展。
1.6清洁消毒工作
医学检验实验内中,所接触的实验品种比较多,想要保证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就需要保证整个实验室的消毒工作开展的质量,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内,其工作人员并没有重视清洁消毒工作,大部分的设备在使用过后没有进行及时的清洁和处理,让细菌进一步的滋生。
2、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措施
2.1医学检验实验室内规章制度的构建
首先,要对整个实验的流程进行分析,了解其实际的操作要求,依据该要求,开展安全防护工作,例如,在进行细菌培养内容的讲解古城中,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讲授,让实验人员按照六部洗手法来保证自身手部的清洁程度,做好基础的保护措施,然后在实验室内,要对清洁区和污染区进行不同程度的安全防护。其次,在对一些免疫阳性标本的管理过程中,必须要确认该类标本的重要性,比如说,在举办生物安全管理会议时,相关的实验人员需要积极主动的进行实验室内废物的探讨,学习生物安全的防护知识理论,依据其生物安全标准以及各项准则进行临床的实验,并从实验当中归纳总结出相应的安全管理知识。
2.2清洁消毒以及管理
医学检验设备是医学实验室内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对其设备进行清洁是十分必要的,其更是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解决内容。必须要对实验内的各项仪器设备进行检测,并做好相应的消毒工作,时刻保持仪器的清洁程度。
2.3检验科实验室内布局符合生物安全
检验科实验室属于BSL—1实验室有:临床基础检验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免疫血清学实验室,染色体实验室,门急诊检验实验室;属于BSL—2实验室有: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基因扩增实验室。BSL—2相关实验室内要求区分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缓冲区。人流、物流和检验数据做到有效分隔。严格划分工作区工作台,使污染局限在工作区内的工作台上。
2.4实验室的设备不断完善,适应生物安全保障的要求
增加生物安全柜的使用,病原标本的接种,DNA(RNA)的抽提,标本离心后的去盖等工作都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不能用超净工作台替代生物安全柜使用。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基因扩增实验室,血清体液标本的离心区域及存在较大污染的学科实验室,应当参照BSL—2实验室建造。各实验室要求有独立的新风换气过滤系统,新风量要求足量。
2.5检验科各学科实验室内岗位
明确,责任清晰,强化实验室内的流程管理,对不同岗位实行相适应的生物安全等级管理。加强检验科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定期培训,对不同工种的人员采取不同内容的培训,保证高危生物因子不危及到实验室人员、医院其他人员、家人、社会和周围环境。例如工作中的工作服、手套、口罩、帽子可能会被高危微生物物质污染,应当使污染局限在实验台和实验室内;实验室内的电话机、电脑及键盘、门把,休息室内的桌椅保持无危险生物污染。
2.6处理标本
相关实验室工作人员,善于应用各种渠道,弥补病人相对不对称的标本信息,包括标本生物危险度。
3、结语
医学检验实验室内生物安全防护处理工序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现阶段,我国医学检验实验室在生物的安全防护的处理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漏洞也比较多,这些问题的发生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医学检验工作的开展,并阻碍了其研究进程。除此之外,还影响着检验人员的身体状况。想要保证医学检验实验室内生物的安全,就需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建立健全安全防护的管理机制,让工作人员严格的按照其规定进行实验操作,选用科学性比较强的方案进行安全防护工作的改良,保证实验室内安全。
参考文献
[1]胡文琼,关于医学检验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09).
[2]殷智红,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初探[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S1).
[3]范丽娟,医学检验实验室人员安全与防护[J].中国卫生产业,2017,(11).
[4]冯修猛,闫海润,金红.医学院校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现状与措施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6).
[5]闫海润,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教育[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01).
[6]覃仕锋,徐红.医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04).
[7]章建伟,陈文光,蒋景华,等临床医学实习生职业损伤现状与干预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
医学论文 篇4
摘要: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从上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推广与应用,是对传统医学界的改革与创新。本文分析了PBL教学法的诞生与发展流程,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优势、不足以及具体的开展措施。
关键词:PBL教学法;医学教育;应用研究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最早应用在医学教育中,针对临床患者的各类表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1、PBL教学法的诞生与发展
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医学界发现了医学教育的危机,在理论知识的丰富下,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荷,不利于学生医德医风与实践能力的锻炼。进入到50年代,WesternReserseUniversity在前两年的教学课程中采用了PBL教学法,突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问题。在60年代,McMasterUniversity为了实现临床问题与基础医学研究之间的合并,为学生提供提问和讨论的机遇,提出了PBL课程的概念,自此之后,这一教学模式开始风靡世界。2000年,我国各主要医科大学的校长等负责人,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参加了《医学教育改革香港的经验》研讨会,学习了香港开办PBL课程的经验,此后,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应用了PBL教学法。PBL是一种经典的教学模式,有着独特的教学方法、过程和形式,以问题为核心,利用问题将各类课程内容相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强调将课堂内容直接联系,引导学生互动参与。
问题的解决并非根本目的,仅仅是简单的载体,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会获取到相关的知识,这对于锻炼他们的推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学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大有裨益。PBL强调以学生作为核心,在教师的带领下,针对某个问题来进行讨论,教师只有根据课程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策略,才能够体现出PBL教学模式的价值与意义。经典的PBL教学包括“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形成并论证假设、讨论和总结”等过程,PBL教学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等形式实现教学目标。PBL教学法打破了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PBL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PBL教学法已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医学院校得到了应用,并深受师生的欢迎。PBL教学法可以应用于医学教育并能发挥重要作用,PBL教学法有许多独特优势,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有显著效应。总之,PBL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它是教改的一种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PBL教学法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医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PBL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
2.1优势
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该种教学模式中,可以让学生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起来,通过思考与讨论,分析真实案例中的各类问题,掌握学习内容,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优势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不仅可以传授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综合能力;其次,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积极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更为扎实的知识技能。
2.2不足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PBL教学法也是如此,在该种教学模式中,小组讨论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如果把握不好,会失去控制,而学生的知识获取方面,也有着随机性的特征,缺乏深度,这是PBL教学模式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自学能力与临床推理能力,难以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知道怎样利用小组讨论来获取知识,尤其是在学生基数较大的情况下,教学活动常常会出现捉襟见肘的问题,这都会影响PBL的教学质量。
3、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措施
鉴于传统PBL教学法存在的不足,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PBL教学法对于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师能力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如果上述条件不达标,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要发挥出PBL教学法的优势,必须要从系统上进行改良。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针对具体情况来改革教学模式,领悟到PBL教学法的精髓所在,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参与者、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发挥出相应的作用,这是保证PBL教学法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确定教学主题后,要先设置好学习小组,一般情况下,一个小组6~7人即可,通过教师指导,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在每个学习周期之中,根据问题难度一一呈现给学生,适当增加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来挖掘出问题的真相,及时解决。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正确利用教学资源进行归纳与总结,设法解决难题,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各个单元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要注意到的一点是,教师并非教学中的知识库,仅仅是在关键时刻来发挥点拨与引导作用,组织好课堂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根据事情来创设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在与主动性,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来激发出学生的探索精神。
PBL教学模式的成功关键是利用问题的纽带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大胆的表达,说出自己的质疑,进行充分合理的解释。在PBL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将重心放置在提问与质疑上,交课堂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想问、好问、会问”,保证PBL教学法的成功。就目前PBL的应用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对于部分教师而言,他们对PBL教学法的认识不清晰,更加适应传统教学法,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无法保证PBL的教学质量。教学评价也是保证PBL教学质量的一个环节,就目前的考核情况来看,依然采用的传统教学评估方式,这无法让学生获取到真实、客观的评价。而在教学资源上,PBL教学模式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如数据库、图书馆馆藏等等,还需要大量的硬件与教材,但是大多数学校并不具备这一条件。因此,进行PBL教学模式要适时而行、量力而行,以积极和审慎的态度,结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PBL教学模式研究。
4、结语
国内外的实践显示,PBL教学法有效克服了传统医学教育的问题,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里程碑。PBL是崭新的教学模式,关于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并不多,鉴于我国的医学教育现状,PBL教学法的应用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要进行创新与改进,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现状。
参考文献
[1]卿平,姚巡,程南生,等.在八年制医学教育中独立开设PBL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5):397-402.
[2]李晓丹,韦莉萍,李伟峰.PBL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现实意义[J].现代医院,2005,5(11):4-6.
[3]韩英,闵建新,伍庆华,等.信息对称理论视域下PBL教学法在生理教学中的效果探析[J].明日风尚,2017(2):202.
[4]陶元勇,李广宙,孙铭艳,等.PBL教学法在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12,19(3):22-24.
医学论文 篇5
[摘要]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是为我国临床医学检验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各课程的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效果,对我国医疗领域的发展影响较大。该文在阐述了高等医学检验教育的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策略。希望能够为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水平的提高提供保证,为我国医疗领域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等医学检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带教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居民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我国居民各类疾病的发病率显著提升,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等慢性病,以及手足口病等传染类疾病成为了影响居民身体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各类慢性病的检出率,提高传染类疾病的控制效果,加强实验室检验十分必要。但就目前的情况看,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中,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课程体系方面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实践能力与适应性差、信息处理能力不强等方面。从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习带教模式方面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则体现在教师专业素质不足、实习带教模式落后两方面。可见,加强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已经成为了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1]。
1、高等医学检验教育的内容
高等医学检验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学教育、免疫学教育、细胞学教育、病理学教育以及遗传学教育等:
①微生物教育: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以及真菌等,与人类生活以及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细菌以及病毒入侵人体,是导致感染及各类传染类疾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以手足口病为例:近些年来,春秋季节,小儿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该疾病属于传染类疾病的一种,如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极容易引发儿童大面积感染,对其机体健康以及成长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提高对高等医学检验教育的重视,可为国家以及医疗卫生部门培养更多的实验室检验人才,这对于以手足口病为代表的各类传染类疾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②免疫学教育:免疫学教育同样属于高等医学检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白血病等为主的各类免疫缺陷疾病,是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临床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案,仅可通过持续的治疗,延长患者的寿命。加强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多的人才,使之投入到对各类免疫缺陷疾病的研究中,对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及寿命的延长,都具有重要价值[2]。
2、高等医学检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较以往相比,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教学水平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实习带教模式方面看,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课程体系亟待优化
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在课程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2.1.1基础知识问题根据我国医疗卫生部门的要求,提高临床实验的标准化以及规范性水平,已经成为了各医院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注意的主要问题。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对于上述措施落实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但就目前来看,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中,还并未开展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很难得到提升。为解决上述问题,将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纳入到高等医学检验教育中十分必要。
2.1.2适应性问题随着医疗卫生领域技术水平的提升,临床实验室检验中对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常态。高等医学检验人才,对各类自动化设备是否有所了解,是否能够适应当前的实验室检验环境,是关系到人才是否能够快速投入到工作岗位之中的关键。当前,学生适应性差的问题,在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教学中显著存在。导致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与高校自动化设备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有关。学生在学校中,难以学习到与各类设备的原理及使用方法等有关的知识,因此也就很难适应临床实验室检验的需求。
2.1.3信息化水平问题随着临床实验室检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临床对高等医学检验人才信息化素质的要求也开始逐渐提升。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检验教育中,还存在着信息化水平低的问题。高校未能将计算机课程与专业课程联系到一起,两者通常互相脱离,对学生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不利。加强校医合作,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教学改革水平以及人才培养效果的必经之路。
2.2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高等医学检验教育课程而言,教师的素质对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理论素质与实践素质两方面。而当前高等医学检验教育中,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同样体现在上述两方面:
①理论素质:临床实验室检验领域技术更新速度快,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才能够适应时代以及临床的需求。但目前高等医学检验教师还无法达到这一要求。
②实践素质:导致当前高等医学检验教师实践素质低的原因,与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未有效落实有关。各科目教师基本无医院实验室实践的机会,理论与实践脱节,对人才的培养不利。
2.3带教模式有待更新
就带教模式来看,当前高等医学检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带教模式落后方面。带教过程中,学生仅仅能够处于从属地位,观察带教老师的操作方法,很难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且带教过程同样在无计划、无管理的环境下进行,对人才素质的培养,会产生较大的阻碍[3]。
3、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策略
3.1优化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是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为了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应对高等医学检验课程体系予以进一步优化,涵盖了质量检验、仪器检验以及信息检验等内容,并涉及到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学、细胞学以及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学、检验仪器学等课程。使高等医学检验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在教学中,首先要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并提高其对于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意识,进而实现医学实验室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由检验科管理人员负责临床检验质量管理方面的教学,利用其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在实践中的切身体会,能够更加准确的传达给学生,进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检验仪器学的学习则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生需要与临床实验室中的自动化仪器设备进行直接的接触,能够利用其掌握理论知识,正确、规范的进行操作。教师在向学生讲解医学检验仪器使用方法的同时,还需要进行操作演示,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能够工具临床检验的相关知识。兼具丰富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实践能力,这对于一名优秀的医学检验人才至关重要,能够为其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信息技术能力是当前医学检验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以适应当前医学检验发展的重要趋势。因此,信息技术教学是当前高等医学检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系统管理维护、数据保存处理等内容,掌握信息化管理技能。而检验信息平台的建立,则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4]。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除了改革课程体系之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同样十分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提高医学检验教学水平。加强医学检验专业与临床实验室之间的联系,以医院检验科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平台。通过高校与医院之间的合作,聘请经验丰富的检验科工作人员进行教学,学校与医院之间的资源共享。学生在医学检验课程的学习当中,能够直接接触到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学校根据医院检验科的实际工作情况,设置微生物、临床血液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教研室,由专业的检验工作人员进行指导,进而提高医学检验教育的深度,保障教学的专业水平,充分满足现代医学检验教学的需要,为检验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提升实习生的综合素质,在临床实践当中得以锻炼,帮助其更好的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为其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3.3建立实习带教模式
建立实习带教模式,对实习学生进行分组,由专业的检验人员作为带教教师,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根据医院检验科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完善的带教计划,合理安排其实习时间,以锻炼学生的临床检验操作能力。实习生能够参与到检验科的实际工作当中,并实际进行自动化仪器的操作和手工操作,由带教教师进行指导,每日进行总结和记录。定期对实习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进行考察,客观予以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积极引导实习生,指导其自主解决检验科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全面提高其实践能力,并锻炼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习生对于带教工作的满意度,有助于获得理想的带教效果。在实习之后,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并对临床工作实际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其临床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锻炼进而提升,为今后走向实际的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5]。
4、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医学检验教育应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为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保证。除此之外,还应优化课程体系、建立新的带教模式,这对于教学改革效果的改善,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都能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川,李筱梅.基于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条件下的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5):647-648.
[2]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CL02: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Z].2013:5.
[3]梅传忠.临床实验室管理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57-58.
[4]张继瑜,陈茳晶,陈晓静,等.临床基础检验手工项目实际应用的现状调查[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87-88.
[5]李晓征,杨雪.规范化管理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11(22):2549-2550.
医学论文 篇6
摘要: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理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文章论述了在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法的实践应用研究。首先阐述了临床医学概要课程引入PBL教学法的必要性,其次基于铜仁职业技术学院2015级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课程教学应用PBL教学法的实例,分析了PBL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关键词:PBL教学法;临床医学;药品经营与管理
PBL教学法是由美国神经学教授HowardBarrow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其核心是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思考中进行学习,在学习中进行思考。与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的目的,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方法。
一、临床医学概要课程引入PBL教学法的必要性
临床医学概要是高职药品类专业通往临床药学实践的桥梁性课程,课程不但具有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实践应用性强等特点,而且还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性。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正确临床思维的建立与培养,也直接影响医学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运用临床思维指导患者安全、有效、合理用药的药学服务能力。因此,在有限的学时下,传统“一言堂”的授课模式不仅难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消化不良”,学习过程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学,这是违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因此,有必要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思考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临床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选取笔者所在学校2015级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1班和2班的高职生共106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进行实验。其中1班为对照组,共53人;2班为实验组,共53人。纳入标准为自愿接受临床医学概要PBL教学法的学生和未接受过PBL教学法的学生;排除标准为中职升入高职的学生和接受过PBL教学法的学生。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安排统一授课内容、统一学时数和统一授课教师,研究时间为2017年3月初至2017年5月底,总计12周,每周4学时,共48个学时。两组授课教材共同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唐省三、郭毅老师主编的《临床医学概要》(第2版)。对照组采取传统详细讲授法进行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最后进行病例分析;实验组采取PBL教学法进行授课。
(二)PBL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PBL教学法在授课时分为四个环节。
1、教师课前准备,提出驱动问题。教师授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认真备课,查阅相关临床资料,编写典型病例,以药师工作流程进行模拟演练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然后创设药师工作情境,结合病例精心设计并提出引导启发性的驱动问题,提前一周发给学生。病例资料的呈现与驱动问题要同步、协调,即一个问题引出一个疾病学习环节的知识点。首先以症状为线索,指出病人的患病事实(患者的诉说),引导学生运用诊断学知识进行病史采集,归纳问诊要点和主诉,逐步引出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要点及药物治疗方案。
2、学生查找资料,课前分组讨论。课前将学生按学号顺序12~13人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小组长,积极主动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建立小组多人聊QQ群或微信群。小组成员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对授课章节提前预习并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和学习,预约好时间在群里展开讨论。每位学生都应阐述个人解决问题的观点和思路,意见有分歧的时候,应以知识理论说服对方。教师在群里进行讨论监督及问题讨论方向的引导,调控小组讨论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探索、解决问题的兴趣。
3、小组讨论结果汇报展示。课堂汇报时,首先由小组长带头发言,以起“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本小组成员都能充分畅谈自己的观点。根据教师课前所提问题顺序依次汇报,小组长及时做好本小组成员的发言记录,并做出总结性的发言,向全班同学汇报本小组的学习情况,时间在10分钟以内。教师要特别关注性格内向、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及时给予学生肯定与表扬,以增强其自信心。4.教师点评总结。教师根据各小组的汇报情况进行梳理,依次进行点评,指出每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并进行量化打分,纳入平时成绩。在分析、总结过程中,穿插讲解相关知识要点。在分析总结后,教师对授课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进行精讲分析,并预留10~15分钟进行答疑解惑,清除知识盲点。最后,教师布置下次课的预习任务。
(三)PBL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期末考试成绩。由教务科从课程试题库中随机抽出一套试卷进行考试,总分100分;二是教学效果及满意度调查。对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效率、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五个方面进行评价,问卷回收率100%。考核评价均由与本项目研究无关的教师进行,将所有数据录入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軃±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照组和实验组教学效果评价数据分析发现,实验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在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效率、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及临床思维能力五个方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语
将问题作为学习起点的PBL教学模式,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注重学习结果转向注重学习过程,从教师“一言堂”转向学生群体讨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查找、综合多方面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理解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实现“学会”转向“会学”。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教学应用突显的优点,有着传统讲授教学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通过本项目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还是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有明显提高,尤其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与培养能够运用临床思维进行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理念一致,符合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以问题作为核心,需要下力气精心设计,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概要课程教学中,教学效果理想,学生的满意度高,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黄羽,张锡流.研究生病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广西教育,2017(2):68-69.
[2]陈昭玲.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204-205.
[3]魏东海.医学院校网络式PBL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100-105.
[4]刘军,陈生弟.PBL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前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4):5-6.
医学论文 篇7
摘要:介绍转化医学的概念、产生背景及研究内容等并结合中医学自身的特色,分析转化医学在中医学发展中的应用模式,针对中医学的发展规律和优势,提出应该尽快将中医研究纳入转化医学的轨道上来,以适应国际医学进步的大环境。
关键词:转化医学;中医学;应用前景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作为当今世界医学研究的新潮流,是从1992年美国《Science》上首先出现B—to—B的概念后,在1996年英国《Lancet》上正式提出Translational Medicine这一名词的。由于其理念符合当前医学以“患者为中心”的研究思路,迅速激起了医学界的共鸣,转化医学研究中心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转化医学时代到来之际,尽快融入到其中,对中医学未来的发展具有战略性作用,但由于其具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特点,这就决定了制定适用中医学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的转化医学研究思路至关重要。
1、转化医学的基本概念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或称医学的转化科学(translational science in medicine)是2003年由美国EA。Zerhouni在Science上发表的NIH路线图计划中提出并确定的[1]。NIH将转化医学定义为:在实验室体外发现和动物体内试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人体试验,强化临床研究,验证其效果及安全性,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转化医学就是从实验台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台连续反复,不断完善的过程。
2、转化医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转化医学的产生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随着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分工越来越细,对从事基础医学研究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使得基础研究渐渐与临床工作分离,导致两者之间出现了明显的脱节,因此客观上也迫切需要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促进其进一步健康发展。
而且,当前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使用,但由于临床医生知识的局限性,对于基础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并不了解,所以很难深入到分子、细胞及基因水平深层次地认识临床中遇到的问题,致使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效率大大受到限制。同时基础研究、药物开发与临床工作之间缺乏快速转化的有效机制,使得这种固有的屏障更加阻碍了研究成果转化的速度。因此,通过多学科优势互补、联合攻关,推动医学进一步向前发展是大势所趋,转化医学正是顺应了国际医学科学发展的新形势,才迅速发展起来。可以预见,转化医学研究模式必将引领世界医学开创新纪元。
3、转化医学的研究内容
转化医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医学研究模式,是由包括分子生物学、临床医学、生物信息学、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众多领域参与并共同组成的团队,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以“病人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针对临床中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的基础研究,并通过往复式的交互沟通,迅速获得可以用于临床的新技术和方法,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加快医学研究成果转化的效率和速度。
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1 充分体现中医学特色和优势 中医学是我国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发展之始就体现了转化医学的基本理念,即从临床到基础理论再到临床的发展过程,但是由于其与现代医学研究方法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中医学中建立转化医学研究模式必须在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和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特色和优势,针对证候的辨证分类、治则治法、方药运用、证候传变、疗效评价等关键环节,从临床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广泛吸收和应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合理运用现代科技研究成果,开展不同层面的症候发生、发展、分类、治法方药和疗效评价相关联的敏感性生物标志物群的筛选,并给予其脏腑和四诊信息定位等的中医内涵及其临床应用研究[2]。
4.2 在中医学中全方位推进转化医学体系建设 转化医学的兴起和发展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可喜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其建设将为进一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为中医学走上国际医学之林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所以全面推进中医学中转化医学体系建设将开创中医药辉煌发展的新纪元。
首先,应该重视中医界转化医学人才培养。当前中医药基础研究的人才队伍建设还比较薄弱,整体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知识结构也比较单一,学科渗透和交叉能力欠缺,对国际医学进展和前沿动态信息了解迟缓,创新动力不足,因此在中医教育,特别是高层次的研究生阶段,培养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技能扎实又具有良好的现代医学研究知识和技能的中医复合型人才,是决定转化医学在中医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必须从顶层设计和制定中医学转化医学研究体制。中医学转化医学研究的过程涉及诸多学科、众多部门,包括基础研究、临床工作、新药研发、市场营销、患者需求及其他多个边缘学科,目前各个环节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只有在顶层及政府部门设计和制定行之有效的体制,才能将各部门、各学科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研究团队,从而为建立体现中医学特色的转化医学体系奠定基础,仅靠一般的研究和医疗机构是无法完成的。
最后,还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医学发展的转化医学运行机制。中医学积极开展转化医学研究,紧跟国际医学发展的潮流,将促进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但中医与西医存在诸多不同,其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独立的理论体系,所以必须探索适合中医学发展的转化医学运行机制,比如虽然中医学具有先进的防治疾病的理念,但其技术手段仍比较落后,存在严重的创新不足,在基础研究方面还很难规范化和标准化,而且中医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尚不完善,因此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困难还很多。所以,转化医学的兴起对中医学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以临床为基础的中医药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为中医药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5、讨论与展望
目前,国内转化医学整体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全国各地也逐渐建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召开转化医学高峰论坛,传播其方法和理念,而且其已经被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将其纳入了《健康中国2020》科技支撑战略,加强了政策的导向作用,在转化医学研究的道路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但是尽管如此还是应该认识到,我国的转化医学研究水平与国外比较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中医学的转化医学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以后的中医学研究中重视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应用和体现,加快中医转化医学体系建设,是中医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1]Zerhouni E.The NIH Roadmap[J].Science,2003,302:63-72
[2]蔡红兵,杨明会,孙学刚,等.中医中药应尽快纳入转化医学的轨道[J].新中医,2011,5(43):8-9
医学论文 篇8
[摘要]“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属于不同的学科概念,前者包括科学、技术和临床三方面知识,而后者主要是应用技术知识。面对新的形势,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技师型检验人才,更需要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结论只有创建现代化的检验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才能获得新生。
[关键词]医学检验;检验医学;转变分析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科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高技术的渗透必将不断引申生物医学领域深刻的革命。医学检验从形式上而言,由原始手工操作发展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操作。从内容上而言,以分子生物学技术、免疫标记技术的出现为代表,为医学检验赋予了新内容和新的发展空间。循征医学的提倡,又为检验医学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实验医学、临床医学飞速发展以及二者不断结合,使医学检验这个以实验技术为主的学科逐步走向前台。以下从三方面阐述由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
1、检验技术水平的转变
1.1仪器方面的转变
目前大型医院的仪器从单机自动化到成组仪器组台(例如将血液分析仪、自动血涂片染色机、网织红细胞计数仪及血凝仪构成一个血液学分析仪模块式组台)以至整个实验室通过传送带连接各种仪器,构成全实验室自动化(Total Laboratory Automa—tion简称TLA)。
1.2检验方法实现标准化
过去测定一种化学成分有不同方法,即使用同一种方法,具体步骤也有微细差别,所得结果和参考值也不一致,给临床医师、病人以及检验人员带来困扰。现在国内外不少学术组织都在研究和推行一个国家或地区以至全球的方法标准化。方法标准化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使全球方法和结果表达得到统一,有利于统一诊断标准,而且更便于试剂生产,质量控制和保证检验准确性和可比性。尤其是在这个人性化的时代,除了准确快速地检验出各项生理指标外,病人在各个医院甚至不同地区医院的化验结果能够通用也是十分必要的。医学检验的标准化就是为实现“一单通”提供保证。
2、科研力量和工作理念的发展促使转变
2.1随着大量有关人类组织细胞结构、功能、代谢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信息被发现,医学研究的目标均是通过一组数据全面反映人体特定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等。过去检验医学多是对特定单一项目的定性、定量分析,难以反映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貌,如今众多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希望和挑战,科研力量的强大使得检验项目向整体化方向发展。
2.2工作理念的转变,检验管理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
医学检验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纽带,是多学科的组合体。现代的医学检验是一个庞大的部门,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能够进行上千种试验,每天发出成千上万的报告。如何管理好这一庞大部门,保证其正常地科学地运行,特别是保证其发出报告的可靠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50~60年代,依靠几台显微镜、离心机就可以完成三大常规工作,有一台目测比色计就可完成大多数生化测定项目,依靠医师的知识和经验就能管理或控制检验科的检查质量。
3、检验医学发展中的问题
从“医学检验”转变成“检验医学”,不仅是文字顺序的颠倒,但确蕴藏着深刻的内涵。检验学科发展的理念与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检验科工作的重点已不再是方法学的研究,而是在及时、准确提供报告的同时,协同临床进行诊断和治疗。此外,是为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院管理,或是循证医学的发展,都要求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
检验通过与临床有效沟通,可促进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和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及应用;同时又可从临床获得许多反馈信息,借此进一步综合评判实验方法学及其临床价值,以便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并推进新项目的开展和普及。
4、结论
4.1实际上,检验学科的发展更多体现在检验医学理念的变化上。在确保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前提下,在发展大型精确的自动化分析手段的同时,“床边检验”技术也有自身发展所特有的应用价值[2],各类床旁试验(pointof care test,POCT)使检验人员可在患者身边进行各项试验并即刻得出结果,大大方便了病人和临床,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医院检验科从事检验工作,医生或病人把标本送到实验室,再将检验结果报回临床,被称为“医学检验”。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实验室工作不再是机械的标本检查,要综合病人变化、临床诊断,结合数据做判断,还要对临床医生得出的试验诊断提供咨询,称为“检验医学”。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不仅是一个词汇顺序的变更,对学科发展理念、服务模式、工作范围、知识结构都有深远影响。过去检验科“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目的”,而现在检验医学“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
4.2“检验医学”与“医学检验”属于不同的学科概念,前者包括科学、技术和临床三方面知识,而后者主要是应用技术知识。面对新的形势,社会需求的不仅仅是技师型检验人才,更需要复合型检验医学人才[3]。尽管国家教委规定医学检验系本科定位于“检验医师”,但高校的专业设置取决于市场需求。我国检验科大多没有医师岗位,所以本科毕业生是在从事技师工作,从而导致高校培养模式仍是培养技师型检验人才,尚不能就临床问题与医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检验人员将报告单送临床医师参考,但并不负责解释其临床意义。而临床医师又不甚了解检验项目的原理及过程或对检验结果存有疑虑,久而久之造成检验与临床之间隔阂愈演愈烈的现状,正如杨运昌教授所言:“现行独立建制的检验科不具有什么特色,是没有跟上现代医学潮流的落后体制。只有创建现代化的检验医学专业,医学检验才能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谭红军.我国检验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检验医学教育,2006,13(4):1-5
[2]仝人斌,陶启敏.自动化免疫分析的进展.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6,19:329-331
[3]康红.对现代医学检验人材培养与定位的几点思考--兼论检验医学基地教学人才构架建设[J].中国临床实验室,2002,3:14-15
医学论文 篇9
摘要: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从上世纪50年代诞生以来,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推广与应用,是对传统医学界的改革与创新。本文分析了PBL教学法的诞生与发展流程,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优势、不足以及具体的开展措施。
关键词:PBL教学法;医学教育;应用研究
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最早应用在医学教育中,针对临床患者的各类表现引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帮助他们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1PBL教学法的诞生与发展
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医学界发现了医学教育的危机,在理论知识的丰富下,给学生造成了严重的负荷,不利于学生医德医风与实践能力的锻炼。进入到50年代,WesternReserseUniversity在前两年的教学课程中采用了PBL教学法,突破了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问题。在60年代,McMasterUniversity为了实现临床问题与基础医学研究之间的合并,为学生提供提问和讨论的机遇,提出了PBL课程的概念,自此之后,这一教学模式开始风靡世界。2000年,我国各主要医科大学的校长等负责人,在香港大学医学院参加了《医学教育改革香港的经验》研讨会,学习了香港开办PBL课程的经验,此后,各个高等院校纷纷应用了PBL教学法。PBL是一种经典的教学模式,有着独特的教学方法、过程和形式,以问题为核心,利用问题将各类课程内容相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强调将课堂内容直接联系,引导学生互动参与。
问题的解决并非根本目的,仅仅是简单的载体,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会获取到相关的知识,这对于锻炼他们的推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学能力以及沟通交流能力大有裨益。PBL强调以学生作为核心,在教师的带领下,针对某个问题来进行讨论,教师只有根据课程的特点来设计教学策略,才能够体现出PBL教学模式的价值与意义。经典的PBL教学包括“提出问题、收集信息、形成并论证假设、讨论和总结”等过程,PBL教学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等形式实现教学目标。PBL教学法打破了学科界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PBL教学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PBL教学法已在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的医学院校得到了应用,并深受师生的欢迎。PBL教学法可以应用于医学教育并能发挥重要作用,PBL教学法有许多独特优势,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有显著效应。总之,PBL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它是教改的一种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PBL教学法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医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PBL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
2.1优势
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该种教学模式中,可以让学生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起来,通过思考与讨论,分析真实案例中的各类问题,掌握学习内容,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优势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不仅可以传授理论知识,还能够培养综合能力;其次,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技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最后,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积极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更为扎实的知识技能。
2.2不足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PBL教学法也是如此,在该种教学模式中,小组讨论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如果把握不好,会失去控制,而学生的知识获取方面,也有着随机性的特征,缺乏深度,这是PBL教学模式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自学能力与临床推理能力,难以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知道怎样利用小组讨论来获取知识,尤其是在学生基数较大的情况下,教学活动常常会出现捉襟见肘的问题,这都会影响PBL的教学质量。
3P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措施
鉴于传统PBL教学法存在的不足,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PBL教学法对于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师能力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如果上述条件不达标,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要发挥出PBL教学法的优势,必须要从系统上进行改良。作为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针对具体情况来改革教学模式,领悟到PBL教学法的精髓所在,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出参与者、组织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在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发挥出相应的作用,这是保证PBL教学法得以成功的关键因素。在确定教学主题后,要先设置好学习小组,一般情况下,一个小组6~7人即可,通过教师指导,以小组为单位来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在每个学习周期之中,根据问题难度一一呈现给学生,适当增加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来挖掘出问题的真相,及时解决。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正确利用教学资源进行归纳与总结,设法解决难题,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与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各个单元的重点与难点知识,要注意到的一点是,教师并非教学中的知识库,仅仅是在关键时刻来发挥点拨与引导作用,组织好课堂教学模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根据事情来创设出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出学生学习的积极在与主动性,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来激发出学生的探索精神。
PBL教学模式的成功关键是利用问题的纽带作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大胆的表达,说出自己的质疑,进行充分合理的解释。在PBL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将重心放置在提问与质疑上,交课堂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想问、好问、会问”,保证PBL教学法的成功。就目前PBL的应用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对于部分教师而言,他们对PBL教学法的认识不清晰,更加适应传统教学法,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无法保证PBL的教学质量。教学评价也是保证PBL教学质量的一个环节,就目前的考核情况来看,依然采用的传统教学评估方式,这无法让学生获取到真实、客观的评价。而在教学资源上,PBL教学模式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持,如数据库、图书馆馆藏等等,还需要大量的硬件与教材,但是大多数学校并不具备这一条件。因此,进行PBL教学模式要适时而行、量力而行,以积极和审慎的态度,结合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现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PBL教学模式研究。
4结语
国内外的实践显示,PBL教学法有效克服了传统医学教育的问题,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里程碑。PBL是崭新的教学模式,关于PBL在医学教育中的实践应用,并不多,鉴于我国的医学教育现状,PBL教学法的应用还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经验,要进行创新与改进,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现状。
参考文献
[1]卿平,姚巡,程南生,等.在八年制医学教育中独立开设PBL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5):397-402.
[2]李晓丹,韦莉萍,李伟峰.PBL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现实意义[J].现代医院,2005,5(11):4-6.
[3]韩英,闵建新,伍庆华,等.信息对称理论视域下PBL教学法在生理教学中的效果探析[J].明日风尚,2017(2):202.
[4]陶元勇,李广宙,孙铭艳,等.PBL教学法在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12,19(3):22-24.
医学论文 篇10
摘要:
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事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的必备能力之一。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我国现阶段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经过多年摸索,我们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设语言训练类课程和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3方面来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效果显著。
关键词:
语言沟通能力;预防医学;培养模式;医学语言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公共卫生问题日趋复杂,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妇幼和老年人健康问题等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存在相对较低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除了急需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外,还对其所从事的医务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与所服务的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良好的语言沟通是协调关系、彼此信任的重要途径,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事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的必备能力之一,也是我国现阶段医学教育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1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势在必行
1.1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实现医疗改革目标的需要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新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医改)的主要内容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方案立足国情,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将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要求“到2020年,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改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不仅了解、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了解、熟悉人群的心理、人格特征等,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医群关系。因此,医群沟通技能培养是实现医疗改革目标的需要,也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1.2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医务人员的必备条件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这是对所有医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增强,从事基层医疗服务活动的人员必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作为医疗队伍的后备力量,必须掌握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提高人性化医学服务水平,成为现代医学模式所要求的合格医务人员。
1.3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提高实践质量的有力保障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仅仅掌握书本上的基本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所学理论知识,锻炼各种能力。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成长必须经历实践阶段。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医学思维、锻炼应变能力的必由之路,而人群是影响实践质量的关键因素。要圆满完成实践任务,提高实践质量,就必须加强与人们的交流沟通,建立和谐医群关系,才能取得人们的信任与配合,获得更多实践经验。
1.4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高尚医德的本质反映
“言为心之声,语为情之感”。医学语言运用问题,从形式上讲是掌握医学语言艺术、遵守医学语言规范和要求的问题,实际上它是医务人员对人群情感、态度的体现,是医德医风的本质反映。医务人员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反映出不同的精神面貌与道德修养。医务人员要态度和蔼、真诚,通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来展示自己高尚的医德。
2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语言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需要综合型、复合型医学人才,除了要求医务人员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外,还在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医疗改革工作的推进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语言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语言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如下。
2.1对语言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医群沟通、医群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健康”定义的认识,低估了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目光只停留在医学知识传播上,而忽视了人群心理与情感需求。这种只关心疾病不关心病人的现象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现场实践中普遍存在。有的学生仅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师交给的任务或满足于医学知识传播,不愿真正关心服务对象,不与服务对象交流或交流很少,使后者感觉不到被关注、被关爱、被重视,进而影响自己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2没有掌握必要的语言沟通技巧
以往医学院校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三基”上,在语言沟通方面没有针对性训练,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经验与技巧。在与人群接触时,有的学生忽视了对服务对象心理因素的观察与研究,讲解知识时语言生硬、缺乏亲和力,询问病情时只顾收集信息,不能全面考虑病人的感受,让对方心里不舒服。有的学生因说话方式不恰当,导致沟通过程不愉快,无法达到预期沟通效果,从而影响了现场实践的正常进行。
2.3轻视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
很多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忽视了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社会化程度很低,不了解风土人情,对人群缺乏理解、同情与关怀[1]。现场实践时,由于实践内容和方式、生活环境、接触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往往表现出与环境不协调、与人群沟通不畅等问题,大大阻碍了现场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严重影响其将来的就业和发展。
3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途径
我院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上述情况,采取以下措施,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强化实践能力与技巧。
3.1实施专业能力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在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时,实施专业能力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其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课堂教学中实施PBL、TBL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践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具备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充分运用于实践,通过课题研究与论文(调研报告)写作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公共卫生问题能力。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在不同学期进行,而课题研究则结合教师的课题或者暑期“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参与进去,培养其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2开设医学语言学课程,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
医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医学活动中医务人员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学科,和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联系[3]。学习医学语言学,不仅是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医学模式转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医学语言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广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正确认识医学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运用医学语言的基本技能,把握医学语言职业变体的客观规律,提高医学语言的表达能力,适应各方面对医学语言的要求,尤其是医疗改革对语言沟通能力的要求,为今后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传统医学教育体系中没有医学语言学课程,普通的人文学课程又脱离医学专业实际。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对医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专门训练,完全是在毕业后漫长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4]。由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致使一部分学生语言素养差,与人沟通时语言简单,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和群众交谈时语意模糊不清,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方式缺少创造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群关系的和谐发展。我院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客观情况,面向大二以上学生开设医学语言学选修课,分别从医学语言的本质、特征、类别、应用等几方面进行介绍,重点讲述医务人员加强语言修养的必要性、语言修养的内容及途径。从医务人员和人群的语言沟通入手,结合实际,通过课内外大量实践训练,提高学生书面语和口语表达能力。课堂上我们设置特定场景由学生演示再展开讨论,课外组织学生结合实习、见习生活围绕某一主题开展辩论活动,从而加强语言沟通能力训练。课内外语言沟通能力训练不仅使学生从理论上深入理解了医学语言,而且提高了其口语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语言具体、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3.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现场实践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
知识和能力都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尤其重要。我院根据教师专业和研究方向,组成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与生殖健康、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等导师团队,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着力点,建立了一批以课题研究(重点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如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与营养健康状况监测等)为中心的现场实践基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实践性预防医学专门人才。
3.3.1农村社区妇幼保健课题研究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建立了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幼保健项目为中心的陵水县农村社区妇幼保健实践基地,每年承担美国犹他大学医学生社会实践带教任务,利用暑期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课题研究,2006—2009级部分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也全程参与。4年来,我们和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一起与陵水县妇幼保健院合作开展农村社区妇幼保健工作,包括收集妇幼人群健康信息、主要健康问题与原因调查分析以及健康干预等;同时,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技术指导。在陵水县妇幼保健院及各乡镇卫生院开展的中美大学生联合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到目前为止,我院与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共同撰写发表科研论文15篇,其中SCI论文两篇。我院长期与美国犹他大学合作开展农村妇幼营养改善工作,将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运用于基层,同时也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一开始就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合作经验,不仅学会如何与国际同行交流、与基层群众有效沟通,而且提高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3.2城市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控课题研究海口市美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示范区,承担辖区内城市居民的社区诊断、慢性病监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高危人群发现与干预及患者管理等综合防控工作。我院已与海口市美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该单位成为我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城市社区慢性病防控实践基地。我院2007级两名学生在该疾控中心实习,由于专业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都非常突出,毕业后留在疾控中心工作,一年后成了单位的骨干力量。
3.3.3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与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健康教育课题研究2013年,在海南省教育厅和海南省卫生厅的支持与领导下,我院开展了海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项目,对琼中县1440名中小学生的营养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协助琼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现场工作。同时,与琼中县教育局合作开展中小学学生营养问题调查和营养状况监测,主要工作包括学校营养午餐的食谱制定、师生及家长的营养健康教育、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和学校营养午餐的效果评估等。琼中县也为我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在该县的中小学长期开展学生营养监测、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等课题研究。在这些课题实施过程中,从课题总体策划、调查问卷设计、调研过程具体实施到后期数据处理、论文(调研报告)撰写等,全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从没有头绪到思路清晰,从羞于现场问卷调查到轻车熟路,从看着一堆数据无从下手到多种统计方法、统计软件运用自如,进步非常明显,不仅锻炼了项目策划能力、现场实践能力,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下,我院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已逐渐成为海南省各级公共卫生机构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均得到用人单位较高的评价。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是因为其将来服务的对象是渴望得到关怀、渴望解决健康困惑的人群,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与人群健康息息相关。医学以人为本,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就必须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储备、语言沟通能力、现场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实践性预防医学专门人才,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