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课文原文

在山的那边课文原文

  梦想是山那边的大海,是风雨后的彩虹,是我们心田上绽放的花朵.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在山的那边课文原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在山的那边课文原文  《在山的那边》  一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

  妈妈给我说过:海

  哦,山那边是海吗?

  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

  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

  一一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给我的幻想打字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二

  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是海吗?

  是的!人们啊,请相信一一

  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研讨与练习:

  一、朗读全诗,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做参考)。

  1.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写山的颜色吗?)

  3.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山顶”的诱惑力在哪里?)

  4.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枯干”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三、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在山的那边》作者简介

  王家新,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教授。1957年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

  《在山的那边》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叙写童年时的“我”追寻山外世界的经历。

  第二部分:揭示了诗歌的象征意义,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理想并非虚无缥缈,只要百折不挠地奋斗,就一定会实现。

  在山的那边课文结构

  全诗自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童年的一次生活经历说起,这一部分又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小时候”到“山那边是海吗”):写自己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妈妈唤起了“我”的想望。

  第二层(“于是”到“打了一个零分”):写自己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第三层(最后一句):写自己童年时的疑惑。

  第二部分揭示了诗歌的象征意义,诗中自然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小节):承接第一部分结尾的疑问,写诗人长大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

  第二层(第二小节):诗人以“山”和“海”为喻,形象地告诉人们,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