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的功能和脊髓损伤的解剖特点

脊髓的功能和脊髓损伤的解剖特点

脊髓的功能解剖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脱位最严重的合并症,也是对人打击最大的一种致残性疾患。脊髓损伤多发生于年轻人,80%为40岁以下的男性。脊髓损伤多发生于颈椎下部,其次为脊柱的胸腰段。严重的完全性脊髓损伤,至今难以完全恢复,可导致终身严重残疾,对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和负担。
1脊髓的功能解剖
1.1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于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接,下端脊髓圆锥终于第1腰椎下缘水平。实际上脊髓仅占椎管的上2/3,全长40~45cm。脊髓呈扁圆柱形,全长粗细不均,平第5、6颈椎水平有颈膨大,平第12胸椎水平有腰骶膨大。两处膨大从此分别发出到上肢和下肢的神经,神经细胞相应增多,而致两处脊髓膨大。脊髓腰骶膨大以下逐渐变细,称脊髓圆锥,再向下是无神经结构的终丝继续下延到尾骨。脊髓表面有数条纵行的沟裂,前面有前正中裂,后面正中线上有后正中沟。前正中裂两侧有两条浅沟,称前外侧沟,后正中沟两侧有两条后外侧沟,脊髓全身自前外侧沟依次穿出31对前根,由运动纤维组成。后外侧沟自上而下附着31对后根。每个后根上附有一个脊神经节,该节由假单极神经元组成,其周围突参加组成脊神经;而中枢突组成后根,自后外侧沟进入脊髓。因此,后根在椎间孔处与前根合并成一条脊神经根,距各自的椎间孔自上而下愈来愈远,结果脊神经根在椎管内自上而下逐渐倾斜,最后腰骶部的神经根近乎垂直下行。这样,在脊髓圆锥下方,腰骶部神经根连同终丝称为马尾。成人马尾占据椎管下1/3,故临床腰椎穿刺常在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不致损伤脊髓。
1.2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由灰质和白质两大部分构成。在脊髓横切面上,可见中央有一细小的中央管,围绕中央管周围是呈“H”形或蝴蝶形的灰质。每侧灰质前部扩大部分称为前角,后端较细称后角,后角稍扩大的末端称后角尖。前、后角之间的区域称中间带,第1胸节至第3腰节的中间带向外侧突出形成侧角。由于前角、后角和侧角在脊髓内上下连贯成柱状,故也称前柱、后柱和侧柱。在中央管周围的灰质称灰质连合(又称中央灰质),连接两侧的灰质。中央管前、后的灰质分别称为灰质前连合和灰质后连合。
2脊髓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传导功能和反射功能两方面
2.1传导功能脊髓白质的上行或下行传导束是传导功能的重要结构。除头面部以外,身体的深部、浅部感觉以及大部分内脏感觉,都通过脊髓传导到脑。另一方面,脑对躯体和四肢的骨骼肌运动以及部分内脏的管理也要通过脊髓才能完成。因此,脊髓是上行或下行传导过程中的中继站,是脑与周围神经联系的重要通道。
2.2反射功能许多肌、腺体和内脏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脊髓对肌、腺体和内脏传入的.刺激进行简单的分析,通过中间神经元完成节段问与高级中枢的联系,并实施肌、腺体反射性活动的执行功能。反射功能在脊髓内完成,其反射弧并不经过脑。完成脊髓反射的结构是脊髓的固有装置,由脊髓灰质、固有束和脊神经前、后根组成。
脊髓反射可分为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躯体反射是指骨骼肌的反射活动,又可分为深反射和浅反射两种。刺激肌、肌腱、骨膜和关节内的感受器而引起的反射称为深反射,如牵张反射、屈曲反射等。刺激皮肤的浅反射感受器引起的反射称为浅反射,如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内脏反射中由刺激内脏感受器而引起的反射,称内脏——内脏反射;而由刺激躯干感受器而引起的反射,则称躯体-内脏反射。内脏反射有竖毛反射、排尿和排便反射等。
牵张反射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被牵拉的骨骼肌能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反射弧的路径简述如下:感受器在肌梭及腱内,冲动经脊神经后根传入脊髓,与脊髓的中间神经元发生突触,继而激动同节段或多节段的前角运动神经元,再将神经冲动传给效应器(骨骼肌),从而引起骨骼肌收缩或肌张力增高。膝反射即属于牵张反射。牵张反射是维持躯体姿态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屈曲反射:当肢体远端皮肤受到刺激时,被刺激的肢体屈肌发生快速的反射性收缩以逃避这种刺激。这是一种防御反射,具有保护性意义。其反射途径为皮肤感受器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冲动沿脊神经后根传入脊髓后角,再经中间神经元传给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引起骨骼肌收缩。
3脊髓损伤后的表现
3.1脊髓横贯性损害和脊髓休克当脊髓被完全切断时,脊髓与高级中枢的联系中断,受损平面以下的全部感觉丧失和运动障碍,肌肉松弛、肌张力低、反射消失,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髓休克。数周至数月后,脊髓本身原有的反射功能可逐渐恢复,但由于传导束纤维很难再生,脊髓不仅失去了脑的易化作用,也失去了脑的抑制作用,因而恢复后的腱反射和肌张力等比正常时高,但离断水平以下的感觉和运动不能恢复。
3.2脊髓半侧损害脊髓可因外伤和肿瘤压迫导致一侧结构发生横断性破坏。受损平面以下肢体瘫痪和深感觉、精细触觉丧失,对侧痛觉、温度觉丧失,而两侧粗触觉均保留,称为布朗——塞卡尔综合征。
3.3白质前连合病变综合征在白质前连合内,有许多纤维经此逐节交叉,其中包括脊髓丘脑束的交叉纤维。因而白质前连合病变时,可损伤上述传导束,引起两侧对称性节段性痛觉、温度觉消失;而因后索完好,故深感觉和精细触觉正常,这种现象称分离性感觉障碍,多见于脊髓空洞症、髓内肿瘤等疾病。
3.4脊髓前角受损主要损伤前角运动神经元。由于反射弧中断,表现为这些细胞所支配的骨骼肌呈弛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肌纤维失去神经支配后,其新陈代谢发生障碍而导致肌萎缩,一般发生在病变后2周,但无感觉障碍,这些症状总称为下运动神经元综合征。此类病变常见于脊髓灰质炎(或称小儿麻痹症)患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