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小说《寻找无双》中的文学追求
王小波把对自由理性和智慧的追求附身小说,追求智慧、有趣,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关于《寻找无双》中的文学追求探究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前言
王小波在文坛边缘创作,"身后受到思想界的极大重视,他们反复凸显王小波的'自由撰稿人'、'知识分子'、'自由主义思想家'、'启蒙者'等等形象和身份,他作为小说家的身份被有意无意地'遮蔽'掉了".他的创作既处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过程之中,却又因为涉及对同性恋、虐恋等特殊话题而未能被社会主流文学所接纳,没有被纳入文学史的叙述,但这不影响读者对他小说的阅读选择.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去承担批判的责任,与作为一个小说家去创造想象的世界,是王小波小说创作的两种精神动力.他的小说散发对想象力的索求,《青铜时代》这个小说集收入的《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三篇历史题材小说,都是思维驰骋想象的巨著,他汲取"唐传奇"人物,向读者描绘一幅幅奇诡魅惑的图画.
《寻找无双》是王小波仿古题材小说中的一篇,在整个王小波小说创作中占据独特位置,它表达作为知识分子努力追求智慧的专属地位受到了读者的偏爱.从中我们感受到他于寻找智慧的执着与坚持,其基本情节是:王仙客到宣阳坊寻找"无双",在多番阻挠后不放弃寻找.简单的故事,在他的笔下显得别致.那王仙客能否找到无双?王小波想找的是什么,他又能否找到?这些问题显得扑朔迷离,耐人寻味,本论文将对此展开探讨.
一、寻找对象的不确定性
王仙客寻找无双,但他的叙述并不直观,而是模糊的印象,那无双是什么样子的?王仙客的记忆如下:矮矮的个子,圆圆的脸,穿着半截袖子的小褂子和半截裤管的短裤…….这样的描述太过大众化,"就这个样子而言,可以说是莫辨男女".难道他忘了未婚妻的长相?在他眼里的个性无法唤起宣阳坊人对无双的记忆,都说:没见过.
通过王仙客对无双零星的叙述,我们看到一个为人接纳的寻爱妻男子形象.无双描述的模糊并非他的错,是作者有意为之,这一模糊描述赋予无固定思维的想象,增添文本可变、多变的可能性,使小说发展不按读者预设的规律推演,构成文本自身按照人物特点向前推进的自由性,从而形成小说文本的开放性,达到作者所追求的那种对于不断转换的思维的快乐.
无双是谁?这是文本又一模糊的问题.王仙客前来寻亲受到排挤,那无双这个本地人又为何不能在乡亲的脑海存在呢?为什么人们选择了忘却一个人的存在?
其实"作为智慧的象征符号的无双自始至终处于官方的严密控制之下---因禁其身、败坏和销毁其名,她的'非法'身份对时人的记忆及舆论共识形成一片挥之不去的禁忌阴影".无双不再普通,被定位有"附逆"罪的她,特殊的身份非但不能提高找到她的可能性,相反,人们的"选择性记忆遗忘"加大了寻妻的困难.
无双的身份本来属可知性范畴内,但这种可知在特殊环境下产生了不可探求性,使得"宣阳坊吏王安以'君子'自居的诸位老板的'记性'发生了趋利避害的筛状变异---'对自己不利的事情都会漏过去'".这种由于"官方意志和权力规训"原因造成的不确定,使她的形象变得模糊造成小说中寻找对象的不确定性.
王仙客不具辨识度的叙述在表面上加大了难度,那乡亲的讳莫如深更是从根本上加大了寻找困难.王仙客和彩萍卖箭挣钱"他还要再回宣阳坊,找到无双","王仙客到宣阳坊里找无双,无双总是找不到",这种对先前铺垫的相继否定会引起读者的困惑,他能否找到?此类阅读陷阱使贯穿整个小说的问题又在作者的"提示"下困扰大家.对之前故事的"质疑"和"打击"使小说浮现出曲线向前发展,读者发现的多种可能性足以体现文本凸显出来的开放,这与他在寻找途中所遇的多变困境不谋而合王仙客对寻找真无双的彷徨构成文本中关于王仙客寻亲情节时发展的间断性,他的苦思冥想,打断了读者预想的剧情.
这样的刻意,是王小波追求的思维转换和完成跳跃的快乐,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安排和推动却到处充满了对于智慧的执着追求.基于对寻找路途的不确定和多样变化,文本追求的主题内涵的不同也由此展开,是追求无双,更是追求找寻过程中打败困境获得智慧重生的机会.
李银河曾在《浪漫骑士》中提到"在我心中,小波是一位浪漫骑士,一位行吟诗人,一位自由创作者".我们从王小波的文字感受到才气,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孤独者,字里行间的律动都经他特地的建造.文本中"我"以叙述者的姿态游离当代和唐朝,娴熟的叙述技巧在对唐传奇的借鉴中得到提升.时空转换让读者陷入阅读泥沼,而正是这种探寻精神使小说寻找对象不确定.
二、追寻主题内涵的不确定
王小波把对自由理性和智慧的追求附身小说,追求"智慧"、"有趣".《寻找无双》体现出对寻找的"无双"的主题内涵也是如此.小说通过王仙客对无双的寻找,想要表达什么主题?
王仙客找的是无双,那作者通过小说"找"什么?有研究者认为:王小波的《寻找无双》堪称科学、真理、智慧、求知权利等遭遇主体合法化危机的一个寓言,"无双"是它们的异名和代号.也有人认为,以"性"和"政治"作为对王小波小说的主题的高度概括,其包容性显然不够,它们只是"迫害"与"寻找"这两大主题包含的众多功能中的两种.
笔者认为,《寻找无双》的主题指向也许是对人生思维快乐和乐趣的探寻实践,小说所呈现出来的不确定主题都是他对思维快乐的孜孜不倦的探寻.这种对智慧的探求可以从作者自身的创作追求上得到展现,也可以从读者借此体会到的人生追求上得到表露.《寻找无双》中,何为王小波的创作追求?
作者曾说,他受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情人》影响甚大,他认为《情人》"叙事没有按时空的顺序展开,但有另一种逻辑作为线索,这种逻辑我把它叫做艺术---这种写法本身就是无与伦比的创造".在《寻找无双》的叙事上,王小波也精心构建安排了小说的叙事格局.他两度寻妻惨遭失败,作者不是为了让他找不到而策划这些陷阱;相反,小说向我们传递出来的是王小波对王仙客能否在重重困境之中最后寻得无双的关注.猜想引导读者投入故事,专注发展,构成文本发展秩序的转换,不确定性难以把握情节的格局,饱满小说的张力.
王仙客的自我调整,利用智慧夺得一场场恶战的主导地位.这种自发的防备和抵御,是寻求智慧途中必不可少的.作者说:"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寻找的路途有美景相伴,终究有"蓝蜻蜓"的相随.正如戴锦华教授所说,王小波灿烂而沉重的戏谑笑容背后是一颗浪漫骑士的心灵.
作者在小说中多处利用逻辑学思维突出王仙客在困惑中的自我辨析,其实这向我们传达一种他对思维辨析的热衷,他是个会制造"乐趣"的作家.作者跳进对话现场,应用对现世的看法,诸如"信心这个东西,什么时候都像个高楼大厦,但是里面却会长白蚁"表达王仙客的丧失信心,受到围困.王仙客最后得出的结果却是"开始淡忘无双,把自己和鱼玄机联系起来",使自己陷入思想的围困境地;作者甚至用罗素悖论分析孙老板对"假无双"彩萍的拆穿.这些逻辑学的思索是作者植入到王仙客身上的,体现的都是他对这种"乐趣"的寻求.至于王仙客最后有没有找到无双这也是未解之谜,存在不确定性,"王仙客临终时说,他始终也没搞清楚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梦……梦具有一种荒诞的真实性,而真实有一种真实的荒诞性",梦境和现实的思索,表面上是作者在王仙客身上赋予的找寻环境的不确定性,都是他在诱发读者对比人生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探寻,但不管经历多少苦难都会坚持.
王小波的创作追求智慧有趣,这是小说文本的一种主题阐释;读者从王仙客身上又获取到了怎样的人生追求信念?这个"文坛外高手"追求智慧,"这是本关于智慧的遭遇的书".王仙客在寻妻途中所遇的困境也是人们在寻求智慧和理性路上会碰到的坎坷,但他没想过放弃,而是在坚持着.作者有意识地安排圈套、陷阱是为了增添寻找路途的乐趣,尽管这样的路布满艰险,可对真正勇于探求智慧的人来讲都是微不足道的.
对于"理想"即对无双的寻找,王仙客曾徘徊过,但他的毅力有了坚持换来的效果:他的坚持最终使他知道了彩萍不是无双,鱼玄机也不是无双的事实.我们发现理想之余现实的差距,存在于内心世界和外部的打磨;即便有困境,都可以像他一样通过"自救"追求理想.这也是《寻找无双》文本主题内涵的多样性体现,这种复杂带给读者的冲击不再是阅读障碍,更多的是激发人类对人生理想的坚持与执着追求.
对"理想"和"职业"坚持不放弃追求的王仙客带给读者的领悟也是小说文本主题内涵的另一种诠释.一个文本或许主题鲜明,不会受到很大的争议,但就《寻找无双》而言,它由不同的主题构成,留给我们不单一的想象.它可以是来自作家自己对创作和人生的追求,也可以是来自读者的遐想和感悟,主题内涵由此升华起来,形成文本的饱满张力.
结语
综上对《寻找无双》中寻找对象和追求主题内涵不确定性的论述,笔者认为,文本的不确定性虽然对读者的传统阅读期待构成冲击,但这形成了文本张力,突破传统小说单一模式及明显主题,这是王小波对小说创作的"有趣"和"智慧"的追求,也是他人生追求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市场化转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39.
[2]韩袁红.王小波小说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王小波.寻找无双[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7,5,3,54,24,45,57.
[4]张川平.求知者和智慧遭遇困境的寓言---解析王小波的长篇小说《寻找无双》[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2).
[5]李银河.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家---《时代三部曲》代跋[A].青铜时代[C].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621.
[6]李丹.叙事冒险:王小波小说叙事策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
[7]任小娟.王小波小说的叙事学分析[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1.
[8]王小波.用一生来学习艺术[A].理想国于哲人王[C].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9.
[9]戴锦华.智者戏谑---阅读王小波[J].当代作家评论,1998(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