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自守之道历史故事
第1篇:宋仁宗的自守之道历史故事
宋仁宗没怎么开疆拓土,发展经济也没有什么思路,然而,却被视为历史上少数明君之一,皆因为其懂得“自守之道”。
宋仁宗非常仁厚。某次,仁宗在宫内散步,不时回头看,随从们很不解。回宫后,仁宗对身旁的嫔妃说:“朕渴坏了,快倒杯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仁宗:“为何在外面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让自己忍着呢?”仁宗说:“朕屡屡回头,但没见他们准备水壶,我要是问的话,肯定会有人被处罚,所以只好忍着不说。”
宋仁宗生活简朴。某年初秋,有官员献上蛤蜊,仁宗问从哪儿弄来的,臣下说:远道运来。仁宗又问花了多少钱?臣下答:这些蛤蜊一共28枚,每枚1000钱。仁宗的脸立马拉长了,他说:“我常常告诫你们要节俭,现在这点蛤蜊就要28000钱,我怎么吃得下?”硬是没吃这些蛤蜊。还有一次,仁宗处理政务到深夜,又累又饿,很想吃碗热羊肉汤,但一直没说。第二天,皇后知道了,劝他:“陛下日夜*劳,想吃羊肉汤,随时吩咐御厨做就是了,怎能忍饥让龙体受亏?”仁宗说:“宫中一时随便索取,会让外边看成惯例,我昨晚吃了羊肉汤,御厨就会夜夜宰杀羊儿,一年下来就是数百只……伤生害物,其心何忍?”
宋代有个制度:“事无大小,悉付外廷议。”意思是国家的事无论大小,都要经过以宰相,御史为代表的行政、司法系统的讨论,皇帝不能独断专行。宋仁宗一直敬畏着这种法度。仁宗很喜欢张贵妃,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想做宣徽使(类似于皇家总管),张贵妃给仁宗吹吹枕边风。仁宗本来就是个糯米团子,很好讲话,立即满口答应。可仁宗的决定在“廷议”(类似于内*部长会议)时没有通过。过了段时间,张贵妃故态复萌,仁宗也再次答应。那天临上朝,张贵妃送皇帝到殿上,抚着他的背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宣徽使!”皇上说:“得!得!”果然下圣旨任命张尧佐做宣徽使,谁知包拯坚决反对,说这个动议不是早就否决了吗?皇上您怎么可能推倒前议?“反复数百言,音吐愤激,唾溅帝面。”最后仁宗只好收回成命。回到内廷,张贵妃前来拜谢,皇帝举袖拭面,埋怨道:“你只管要宣徽使,岂不知包拯是御史中丞乎?”
自己想办的事因为廷议通不过只好放下,宋仁宗内心里未必没有不满,但他真正可爱的地方在于始终信任并竭力维护这种皇权监督体制。一天,仁宗退朝回到寝宫,叫太监进来给他梳头。太监见仁宗怀中有份奏折,好奇地问这是什么,仁宗说是谏官建议减少宫中宫女和侍从的。太监说:“大臣家里尚且有歌伎*,升官了,还会增置。陛下侍从并不多,他们却建议削减,岂不太过分了?”仁宗没有做声。太监又问:“他们的建议,陛下准备采纳吗?”仁宗说:“对,朕准备采纳。”太监自恃是皇上宠信的人,于是发牢骚:“倘若采纳,请以奴才为削减的第一人。”
听到这话,仁宗立即起身呼主管太监入内,将梳头太监及29名宫人清退。皇后问:“梳头太监是陛下多年的亲信,又非多余,为何将他削减?”仁宗说:“他劝我拒绝谏官的忠言,我怎能将这种人留在身边!”
宋仁宗看重自守之道,与其*格比较懦弱有关,但最重要的还在于宋仁宗对国家前途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感。在仁宗看来,个人的一些事能否办成不是特别要紧,真正要紧的是不能办错天下大事,让国家陷入危境。
宋仁宗的自守,不是无能,在某种意义上,它暗合了古人所说的“无为而治”。
第2篇:宋徽宗盗匾的历史故事
北宋时期,东京汴梁最繁华的朝正大街这天出了件怪事。一夜之间,各家酒楼商铺门檐上挂的匾额不翼而飞。作案者显然是乘着夜半人们熟睡之时动手的。能够飞檐走壁之人,手段自然高明,可这个人不盗金银,不窃珠宝,单单对着这匾额来神,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失了匾,酒楼和商铺老板们纷纷去请人重写。只有翠青坊的酒楼老板徐舰犯了愁,要知道他家的匾额可是价值万金。
“翠青坊”三个大字是徐舰的父亲徐若愚花了三千两银子,请了当时名重一时的大书法家唐金所写。唐金收了如此多的酬银,写字时也格外用心,反复用笔。足足花了一月时间,唐金才把“翠青坊”三个字用篆书写好,送到徐家。
据说徐若愚接字时,沐衣净手,燃香设案。接着,徐若愚又请了京城最好的金匠时大友,将字一个个以黄铜为模,白金镶面地筑好,这才择了黄道吉日,将匾挂上楼檐。
徐若愚一直极其看重这匾额,常说自家的店面全仗着这匾额生辉。如今徐舰接手翠青坊不久,匾额就失了窃,应当如何向父亲徐若愚去说这件事呢?再请唐金,一时半会儿做不好不说,还要花上一大笔银子。徐舰现在最缺的就是银子。
徐舰站在翠青坊的酒楼外,仰头看着空荡荡的门檐,心里说不出的懊丧。父亲早已不问酒楼之事,成天以进茶馆听曲为乐。只要瞒他一个月,就可以另外请人将这匾上的字写好。当务之急,是将父亲留在家中,不让他出门,尤其是不能让他进茶馆。茶馆尽是闲言碎语,上至朝廷大政,下到坊间琐屑,在哪里都可以听到。
主意打定,徐舰急忙让管家赵风赶去街后自己的家中,护送父亲去南方游览观光。徐若愚一直有去*南看看的打算,原先徐舰认为他年纪大了,出门不方便,没有同意。现在看来只有让父亲出远门了。
事实上徐若愚已经知道朝正街的这件怪事,他看见赵风进门,又听说让他去*南,心里就明白了儿子的用意。他故意装作没事人似的,对赵风叮嘱说:“这两天我有些倦了,哪儿都不去,连门都不想出。你回酒楼打点吧。记住,对少东家说,要把精力放在做菜上,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赵风知道老爷子的脾气,忙回去向徐舰报告去了。
徐舰听到赵风的话,不由地一愣:看来老爷子已经知道匾额失窃的事了,叮嘱的话里明显有不要再做匾额的意思。他一不发火二不质问,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啊。
徐舰这一天过得十分不安,心里既惶惑又紧张。其实他是个花花公子,因为常去青楼买醉,早将父亲经营酒楼时的积蓄挥霍殆尽。见着其他商铺酒楼一家家地在将匾重新做来,正架上云梯向门上挂,徐舰心里说不出的烦躁。
又过了一天,徐舰终于想出个主意来,他偷偷地叫来赵风,在柜子里拿出几十两碎银,如此这般地交代了一番。赵风依言而去。没料到这赵风出了门,却并没有按少东家徐舰所说的那样,随便找个落魄的秀才重写一幅字,而是直奔徐若愚那儿去了。赵风很看不惯少东家徐舰那个败家子样儿,只是碍于尊卑,一直没敢声张。如今,在赵风看来,酒楼等于是出了大事,便想把徐舰的馊主意告诉徐若愚。
谁知徐若愚听了赵风的话,付之一笑,接着就沉下脸来说:“既然他有这个意思,你就照着办就行了,这事别来问我,更别说我知道。”赵风一愣,连连点头说是。
就在赵风找秀才临摹唐金的字体之时,朝正街其他所有的商家都已将匾额重新做好,一一挂上了,又在匾额旁挂上两只大大的气死风灯。徐舰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个劲儿地催促着赵风快把这事办好了。
谁知,当夜各家酒楼商铺的匾额再次失窃。这事一下子轰动了全城。做个匾额多少也得花些银子,众商户心疼了,一个个吵吵嚷嚷来到官府报案。官府接了案子,一连几个月下来,就是破不了。这么多匾,光是一个个摘下来要花多少时间,更何况还挂得那样高。显然其中另有蹊跷,官府没有十足的信心,先将案子往上交,接下来就只好用上拖字诀。
拖的日子久了,众商户见九门提督将案子压在那里,什么也不说。瞅着这光景,大家都心知破案无望,也不再做匾额,户户空着门檐,倒成了京城里的一件奇观。
就在全城的人将失匾额的事添油加醋、有鼻子有眼地说着传闻时,翠青坊的新匾也做好了。徐舰此时也没了主意,到底挂还是不挂呢?挂上了,没准儿也像其他人一样,一夜之间没了影;不挂吧,放在这儿也不是个事儿,老爷子一来,准看出这匾是伪造的。
徐舰正犹豫间,徐若愚匆匆地来了,他瞥了一眼新匾,连声责问徐舰道:“你这小子,家里的银子也不能像你这样用啊,得留些做本钱。你可倒好,将银子花到这块匾上去了。”
徐舰挨了骂,心里闷闷不乐,看来老爷子并没有老眼昏花,一眼就看出来真伪。徐若愚却又说:“我还有一点私房钱,共计三千两。以后可要好好做生意,切不可乱花钱。”徐舰听了这话,心里是又惊又喜。惊的是自己寻花问柳的事儿可能被父亲知道了,喜的是账面上又多了一大笔银子,这回可真要把精力用在酒楼上了。
第3篇:宋仁宗认母的故事
家喻户晓的狸猫换太子是发生在北宋宋仁宗身上的故事,而在历史上真存在有宋仁宗认母之事。
宋仁宗(1010~1063年),即赵祯,宋真宗之子。5岁被封为寿郡王,8岁封升王,立为太子。1022年即位称帝。后任范仲淹为宰相,整顿吏治,施新改革,但很快又废止了。在他即位之初由于年幼不懂事,由刘太后垂帘听政,待刘后病死,宋仁宗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李氏才是自己的生母,于是演绎了一段故事。
刘皇后,本是山西太原人,父亲追随开国皇帝赵匡胤南征北战,死于征战太原途中,后来母亲一病而亡,家门不幸,只身一人无以为靠,由于她天生聪明,会打花鼓,就卖艺为生,来到了当时京城。
后来刘后被宋真宗纳为侍女,德妃在真宗即位后被封为美人,不久又被封为修仪,进位德妃,她善于逢迎,在后宫之中深得宠爱和信任,在郭皇后(宋真宗第一位皇后)死后,她开始同其他妃子争夺皇后之位。郭皇后连生三子,都生下不久就死了,真宗求子心切,德妃看出这是一个大好机会,由于自身不能生育,于是她移花接木,让自己身边的宫女李氏代侍候真宗,果然生下一个小子即后来的宋仁宗。刘德妃就把他当做自己的亲儿子抚养,刘德妃也被封为皇后。
真宗驾崩,仁宗继承皇位,刘德妃就成了皇太后,由于仁宗年幼不能理政,由刘太后垂帘听政代为管理天下。当时朝中大臣畏于太后之威也不敢对仁宗说出实情,他也不知道自己生母是李氏。在仁宗生母李氏病重时,刘太后将其由宫女晋升为宸妃,不久李氏病故,刘太后按皇后之礼给予厚葬。
过了若干年,刘太后逝世,朝中有人告诉仁宗:“陛下的生母是李宸妃,宸妃是被人害死的。”言下之意,宸妃乃刘后所害。仁宗一听犹如五雷轰顶,自然要查清事实真相。好在宸妃灵柩保存完好,于是仁宗亲自查开棺验尸。宸妃遗体用水银保护,就如生前容貌,并不像被人害死模样,她身上穿的的确是皇后服装。这就*了当初宸妃确实是病死的,刘太后也确实将宸妃按皇后之礼安葬。仁宗看到这一切,感慨地说道:“人言哪能相信啊!”。
生母虽然厚葬,但仁宗心中仍是无限愧疚,他要让自己的母亲享受到生前未曾得到的名分。经过朝廷上下一番激烈争论,最终,将郭皇后列于太庙之中,而另建一座奉慈庙分别供奉刘氏、李氏的牌位。刘氏被追谥为庄献明肃皇太后,李氏被追谥为庄懿皇太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