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格物致知为话题

在学识的浩瀚海洋中,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不过是沧海一粟。而格物就是那茫茫学海中的一叶扁舟,引领我们遨游。在弹指而过的草木流年间,翻飞绚丽的光影;在浮光掠影的尘世中,通过格物,获取学识,探究世界的奥秘。

格物然后致知,是获取知识不变的道理。我国五千年绚丽的文化瑰宝与科技成果离不开先人的格物。华佗一生勤于钻研,喜欢博览,通晓经书,在多年的临床经验中,广泛搜集药方,多方面接触病例,总结群众经验,著有《华佗内事》等等国医臣作,格物实战和理论求知相结合,方成为千古名医。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几次科考不第,在奔波中见百姓疾苦,回到家乡后,致力于在劳动中总结经验,图文兼有地写成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工农业生产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为后人留下璀璨名珠。伟大的学问都来自深入的格物,格物然后致知,已成为必然的顺序。

格物然后致知,是创新学问必然的结果。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在采访中提出:“书本和电脑很重要,但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秉持着格物精神的袁老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地亲自下到实验田中去,细致地观察,大胆的创新,在一次次格物中,农田里种出高产量的新一代杂交水稻,攻破育种难题,不断刷新亩产记录。在某种意义上,袁老的格物然后致知地用一粒粒粮食,把饥饿的国人从死神手里拉回来。格物然后致知,也许可以在民族危亡之际中流击水,力挽狂澜。

格物不仅是一种形式,更是致知的必然条件。书本的知识是丰富的,但丰富的书本知识没有“格物”这一重要环节,一定是贫血的。先人格物的果实很鲜美,但只抱着书本不放,便有可能错过亲自品尝的机会。胸有成竹的成语家喻户晓,而我竟惊奇地发现自己不知道竹笋长什么模样!这给我拉响了警钟。理论和实践是亲兄弟,格物永远是致知的前提,空有理论知识而不具备格物能力是万万不可取的。

依笔者之见,培养格物然后致知的精神,就要在生活中积极观察,主动把书本中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用实践来发现,用双手来度量知识,然后致知,是顺序,也是真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