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二小松》李群玉唐诗鉴赏

第1篇:《书院二小松》李群玉唐诗鉴赏

书院二小松

李群玉

一双幽*出凡尘,

数粒秋*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

琴声长伴读书人。

李群玉诗鉴赏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直入本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响。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或实写。“数粒秋*”,以“秋*”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使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新颖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中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嚣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迪,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独特之声,仍然紧扣题旨,而且与“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连贯,句连意合,构成了一个新颖而*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特的体验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底了。

第2篇:《书院二小松》李群玉唐诗鉴赏

李群玉

一双幽*出凡尘,

数粒秋*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

琴声长伴读书人。

李群玉诗鉴赏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或将苍松联想为飞龙,或赋贞松以比君子,这类诗篇数量不少。而李群玉的这首诗,却别开生面,是其中富于独创*而颇具情味的一首。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直入本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响。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或实写。“数粒秋*”,以“秋*”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使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新颖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中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嚣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迪,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独特之声,仍然紧扣题旨,而且与“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连贯,句连意合,构成了一个新颖而*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特的体验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底了。

第3篇:放鱼李群玉唐诗鉴赏

放鱼

李群玉

早觅为龙去,

*湖莫漫游。

须知香饵下,

触口是铦钩!

李群玉诗鉴赏

这是咏物诗中一首富于哲理的佳作,篇幅虽短,意蕴隽永。我国古诗中,最早写鱼的诗句见于《诗经·卫风》中的《硕人》篇。汉魏六朝乐府诗中的《枯鱼过河泣》,则是以鱼为抒写对象的完整的全篇。唐代咏物诗不少,然而写鱼的专篇仍然罕见,所以这首《放鱼》是独具一格的可贵之作。

这首诗,题材独特,角度新颖。作者既入乎其内,深入地体察了鱼的习*、情态和生活环境,作了准确而非泛泛的描写;又出乎其外,由尺寸之鱼联想到广阔的现实人生,言在此而意在彼,让读者受到诗中寓意的暗示和启发。这首诗从题目上看,是写诗人在将鱼放生时对鱼的嘱咐,全诗以呼告式结构成章。“早觅为龙去”,一开始就使用了一个和鱼有关的典故,妙合自然。《水经注·河水》:

“鱣鲤巩穴,三月则上度龙门,得度者为龙,否则点额而还。”在我国古代富于浪漫**的神话传说中,龙是一种有鳞有须、能兴风作浪的神奇动物,因此,为龙或化龙历来就象征着飞黄腾达。但诗人运用这一典故却别有新意,他是希望所放生之鱼能寻找到一个广阔自由的没有机心的地方。一个“早”字,更显示诗人企望之殷切。接着以“*湖莫漫游”句,顺承而下。“漫游”本是为鱼所独有的生活习*,但在这里,“莫漫游”和“早觅”的矛盾逆折,却又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悬念:为什么希望鱼儿要早觅为龙,又劝其莫漫游于*湖之中呢?这就引发了下文:“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铦钩!”“香饵”与“铦钩”,也都是和鱼的生活与命运紧密相关的事物。这两句诗一气贯注,分外醒人耳目。铦,是锋利之意,“铦钩”与“香饵”相对成文又对比尖锐,那触目惊心的形象可以激发人们许多联想,“须知”使诗人劝诫的声*更加恳切动人,而“触口”则更描摹出那环生的险象,传神地表现出诗人对鱼的怜惜、耽心的情态。寥寥二十字,处处围绕着题目“放鱼”来写,用语看似平易,运笔却十分灵活而巧妙。

“寄托”是咏物诗的灵魂。这诗抒写的是鱼入水的题材,但它又不止于写放鱼入水。诗人的目光绝没有停留在题材的表面,而是在具体的特定事物的描写中,寄托自己对生活的某种体验和认识,使读者从所写之物,联想到它内蕴的所寄之意。这首《放鱼》寄意深远。其特*一是小中见大地展开,二是由此及彼地暗示。写的是了具体的尺寸之鱼,却由鱼而社会而人生,抒发封建社会中善良的人们对于险峻的社会生活的一种普遍感受。所咏叹的是“放鱼”这一寻常事物;但诗人却手挥五弦,目送飞鸿,因而音流弦外,余响无穷,使人不禁联想到诗人自己和许多正直的人们的遭遇而深感同情。正如陶明濬《说诗札记》所指出的:“咏物之作,非专求用典也,必求其婉言而讽,小中见大,因此及彼,生人妙悟,乃为上乘也。”此诗可谓得其宗旨。

东坡说:“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何况是咏物诗。这首《放鱼》状物形象,含蕴深远,堪称咏物诗中的佳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