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涎腺
2023年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涎腺
导语:涎腺又称唾液腺,由腮腺、颌下腺、舌下腺三大对涎腺以及位于口咽咽部鼻腔和上颌窦粘膜下层的小涎腺组成。口腔的小涎腺按其所在解剖部位分别称为唇腺、颊腺、腭腺、舌腺、磨牙后腺等。我们一起看看相关考点吧。
概 述
属于外分泌腺,分泌物经导管流入口腔,形成唾液,又称为唾液腺。
大涎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
小涎腺—唇腺、颊腺、舌腺、腭腺、磨牙后腺等
涎腺是导管开口于口腔粘膜的管泡状、局泌性、复合性、外分泌腺:
管泡状:分泌细胞的状态
局泌性:分泌时只有细胞的分泌物释放
复合性:有一个以上的导管进入主导管
外分泌性:腺体将液体分泌至游离面
涎腺的一般组织结构
实质—腺上皮:分泌单位--腺泡
(腺叶) 导管
间质—被膜、叶间或小叶间隔
一、腺泡 acinus
位于:最细小导管的末端
结构:由数个单层腺泡细胞围成的球形和管形,而在腺泡中央有一狭窄的泡腔
在腺泡外围有一层薄的基膜包绕
肌上皮细胞位于腺泡和基底膜之间
腺泡根据其形态、结构、分泌物不同,分为:
1.浆液性腺泡 serous acinus
光镜:
呈球状,由浆液细胞组成,常见不到明显的腺腔。
浆液细胞呈锥形,尖端朝向腺腔;核圆形,染色深,位于细胞基底区1/3,靠近基底膜;胞质弱嗜碱性,内含酶原颗粒;
分泌物稀薄,含唾液淀粉酶和少量粘液,也称为浆粘液细胞
2. 粘液性腺泡 mucous acinus
光镜:
呈管泡状,由粘液细胞组成,管腔明显。
粘液细胞呈三角形或锥形;分泌产物少时核较大,染色浅,分泌产物多时核扁平,位于细胞底部,染色较深。
染色明显浅于浆液性腺泡,胞浆透明呈网状。原因是在切片制备过程中粘原颗粒破坏所致,成分为粘多糖。
3. 混合性腺泡 mixed acinus
由粘液细胞和浆液细胞组成,其中粘液细胞占大部分,位于靠近导管(闰管)的一端,而浆液细胞数量少,排成新月状覆盖在腺泡的盲端表面,故又称之为半月板(demilune)。
粘液细胞紧接闰管,浆液细胞的分泌物一般认为通过细胞间小管进入腺泡腔
最近研究显示半月板是制片过程中的人工假象。用快速冷冻和冷冻替代使固定造成的变形和二维变化减至最小后,证明所有浆液细胞都与粘液细胞排列成一排,围成一个共同的`腔隙。
人工假象的原因:常规的固定使粘液细胞膨胀,致使浆液性细胞向腺泡的基底部移位而呈半月状。
3.肌上皮细胞 myoepithelial cell
位于:腺泡和小导管的腺上皮与基底膜之间;每个腺泡有一个,也可有二、三个
光镜:细胞体积小,扁平,胞核大而扁,细胞有多个突起(4-8支)呈放射状包绕在腺泡的表面,象篮子一样,又称篮细胞。
常规切片难以辨认
APT酶和碱性磷酸酶——新鲜腺组织锇酸处理
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含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收缩功能,协助腺泡或导管排出分泌物。
肌上皮细胞兴奋对涎腺的影响
加速唾液初始性外流(初始部位指腺泡、导管处)
减小腺泡腔体积
增加分泌压力
支持腺实质,减少液体回渗
来源:借桥粒与腺上皮相连,内含角蛋白等上皮细胞特征性物质,提示可能为上皮来源。
二、导管 duct
泡腔→闰管→分泌管(纹管)→排泄管(小叶间) 总排泄管→口腔
1. 闰管 intercalated duct
导管最细小的终末分支部分,连接腺泡与分泌管。
粘液细胞多—闰管较短(舌下腺)
粘液细胞少—闰管较长(腮腺)
光镜:常位于拥挤的细胞间,由4~6个立方状细胞围成的单层管;胞浆较少,染色较浅;核圆且较大,位于细胞中央
电镜:基底部胞浆内有少量粗面内质网,顶部胞浆有高尔基复合体,偶见分泌颗粒,细胞顶部有微绒毛突入腺腔,导管细胞的外围可见肌上皮细胞
闰管细胞可视为干细胞,在需要时可分化为腺泡细胞、肌上皮细胞及分泌管上皮细胞
2. 分泌管 secretory duct
与闰管相连续,管径较粗,管壁由单层柱状细胞组成
在接近闰管处,还可见肌上皮细胞
光镜:胞浆丰富,强嗜碱性;核圆,位于细胞中央;近基底部的胞质中可见与基底膜垂直排列的纵纹——纹管
电镜:近基板处的细胞膜反复向细胞内折返,形成平行排列的与基板垂直的皱褶,皱褶内胞质中含大量垂直排列的线粒体——纵纹
功能:分泌管具有转运电解质和水的功能
当腺泡分泌物流经时,保钠排钾,转运水,等渗变成低渗,类似于肾远曲小管。
3. 排泄管 excretory duct
也称集合管,起始于小叶内,再进入小叶间结缔组织,称小叶间导管
光镜:管壁细胞成柱状,胞浆淡染,管径变粗,壁细胞逐渐变成假复层,再次为复层鳞状上皮。
排泄管也参与唾液的离子转运、由等渗转为低渗的过程
三、结缔组织
形成涎腺被膜、叶间及小叶间隔并围绕涎腺导管和腺泡,内有支配腺体的神经及血管
●含有浆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不仅对腺体构成结构上的支持,而且有助于维持口腔内环境的稳定
第二节 涎腺的分布及组织学特点
一、大涎腺
腮腺
颌下腺
舌下腺
1.腮腺 parotid gland
解剖特点:
●最大的腺体,外层有一结缔组织被膜
●位于外耳道及乳突前、颧弓下方,下颌升支的侧后方、咬肌表面
●浅叶—外耳前方;深叶—下颌后凹
●导管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所对颊粘膜
组织学特点:
1.纯浆液腺(新生儿可见少量粘液细胞)
2.闰管长,有分支;分泌管多
3.腺体内常伴有淋巴组织(周围淋巴内可见腺体);
●可能同胚胎期涎腺围绕颈静脉淋巴囊发育有关
●这也是涎腺发生良性淋巴上皮病变、腺淋巴瘤及恶性淋巴瘤的组织学基础
2. 颌下腺 submandibular gland
解剖特点:
●外有明确的被膜
●大部:颌下三角内;
少部:下颌舌骨肌游离缘后上方
●导管开口于舌系带两侧的肉阜
组织学特点:
●混合腺,以浆液性腺泡为主
●闰管较短;分泌管较长
●导管周围常伴有弥散的淋巴组织
3、舌下腺 sublingual gland
解剖特点:
1.无明确的结缔组织被膜
2.位于口底粘膜和下颌舌骨肌之间
3.主导管—颌下腺导管,
小导管—舌下腺主导管、颌下腺导管、舌下皱襞
组织学特点:
●混合性腺,以粘液腺泡为主
●闰管、分泌管发育不良,腺泡可直接连于排泄管
二、小涎腺 minor salivary gland
均无被膜包绕,位于粘膜固有层和 粘膜下层。
涎腺的功能
主要产生和分泌唾液
量:1000~1500ml/天
成分:水(99%)
无机离子—钠、钾、钙、碳酸氢根
有机物—糖蛋白、淀粉酶、过氧化物酶、溶菌酶、球蛋白等
1.消化功能
(1)乳化并溶解食物。
(2)直接消化作用:淀粉酶消化淀粉;
脂肪溶解酶对甘油三酯的胃内分解起协同作用。
(3)维持味觉功能:味觉素
2.润滑、防御和保护功能
(1)润滑作用:粘多糖
(2)形成保护屏障
(3)软组织修复:上皮生长因子
(4)冲洗作用
(5)缓冲作用:
(6)结合钙的蛋白质形成唾液薄膜,能与牙齿直接发生离子交换。
(7)脂蛋白凝血激酶等缩短凝血时间。
3.抗菌功能
(1)过氧化酶
(2)溶菌酶
(3)免疫球蛋白
(4)乳铁蛋白
4.内分泌功能
(1)腮腺分泌管分泌腮腺素
(2)在导管细胞内发现血管舒缓素
(3)生长因子
涎腺的增龄变化
●唾液的量降低
●腺泡变性萎缩与纤维化
●脂肪组织代替腺泡
●导管内出现沉积物
●腺体内嗜酸细胞增多:大的排泄管内
●出现分泌活性下降、体积增大、细胞核固缩的细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