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背后的哲理故事

第1篇:官渡之战背后的哲理故事

对一个握有实权的管理者或者需要做出重大决定的决策者来说,固执就是一把刺向自己的利刃。有句话说:人生最遗憾的事情就是放弃了自己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东汉末年,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渐渐形成,主要有河北的袁绍、兖豫的曹*、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曹*挟持汉献帝,取得*上的优势。建安二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建安三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后来曹*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他又消灭了吕布等人,从而与袁绍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加上他以前在战场上无往不利,这就使他更加刚愎固执了。160年,曹*挟持汉献帝建都许昌。袁绍部属看到这样的情况以后就劝袁绍说:“我们的兵力多粮草充足,但是我们士兵的勇猛和果敢不能和曹*的士兵比。而曹*没有我们这样充足的粮草,所以战胜他的关键就是与他打持久战,否则后患无穷啊!”但是刚愎固执的袁绍根本没有听取属下的意见。

曹*与袁绍交战很多次也没有取得实质*的胜利,兵士开始疲乏。而曹*管辖下的老百姓因为赋税的原因都纷纷开始逃离。这样的情形让曹*感到十分忧虑,他让属下人积极想办法,希望能一举歼灭袁绍的部队。

这个时候有人给曹*写了一封信说:“袁绍将自己的*队聚集在官渡这个地方,打算与您与一决胜负。您的兵力比较弱,而他的兵力比较强。您这样去和他开战的话,无疑是以卵击石。袁绍最大的毛病就是刚愎固执,不愿意听取属下的意见。这个时候,您更应该广泛听取下属的意见,积极让大家献计献策,巧妙的计策一定能让您战胜袁绍的。”曹*觉得这个人说得十分有道理,于是,在袁绍开始向官渡开进的时候,曹*还是按兵不动。

不久,袁绍的运粮车到达官渡,有人向曹*献策说:“袁绍运粮车马上就要到了,这个时候如果您能派人袭击,就可以取得实质*的胜利了。”

曹*觉得他说得非常有道理,他问道:“你觉得什么人可以去劫烧袁绍的粮草呢?”

建议的人回答说:“徐晃可以做这件事情。”

于是,徐晃带着一部分精锐兵力,将袁绍运粮草的车成功劫烧了。袁绍又派了一些人运了另一部分粮草重新出发。这个时候,有部下向袁绍建议说:“要派一部分人在运粮草的队伍*看守,这样就不会轻易受到曹*的攻击了。”但是,袁绍根本没有听取属下的意见,还是按照原来那样做。

袁绍的部下对他说:“现在曹*经过几次战斗后,兵力已经非常少了,他只能用全部的兵力抵抗我们,根本无法顾忌许昌这个地方,不如我们派一支精锐的轻骑部队对许昌进行偷袭,这样就可以轻易将许昌拿下,曹*阵脚一乱,我们就可以打败他。”

袁绍固执地摇着头说:“不,我要先把曹*打败。”不久,向袁绍提建议的这个部下的家人犯法,被袁绍逮捕。这个人一怒之下就投奔了曹*。

曹*对他热情款待,并且积极听取了他很多意见,非常仔细地了解了袁绍的很多情况。根据这些情况,曹*在与袁绍作战的时候,一举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袁绍的兵力很强,最后却败给了曹*,其实这就是*格决定了命运。倘若袁绍不刚愎固执,而是积极地听取属下的意见,那么最终胜利的就不可能是曹*。

掌控大权的人,最忌讳的就是固执己见。任何时候,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记住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而且有时候,当局者往往没有旁观者看得清楚。所以,在作决策的时候,如果想让自己的决策正确,那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固执的观点,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离成功更近。

第2篇:《官渡之战》读后感

想必大家都看过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吧,它可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里面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精*纷呈的故事,还有许多历史典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官渡之战。官渡之战历时九个月,是汉末群雄混战和三国形成两个阶段中具有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二大战。

曹*用荀攸之计不救颜良围住的白马先到延津,假装袭击袁绍,使袁绍调兵救援。袁绍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阻击曹*。曹*见袁绍中计,就派主力袭击白马,颜良猝不及防,被大将关羽斩杀。袁绍因损失爱将暴跳如雷,让全*渡河追击,曹*发现袁*纪律不严,就利用这个缺点,在地上堆满战利品,袁*果然中计,曹*接着亲帅大*,大破袁*,并斩杀大将文丑。后来,曹*和袁绍打攻防战时,袁绍的谋士许攸离开袁绍,加入曹*,并透露袁*粮草全堆集在乌巢,于是曹*在夜晚火烧乌巢,使袁*补给断绝,袁绍只好逃跑,通过这次战役,曹*基本统一了北方,而袁绍精兵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通过这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出,曹*是一个善于调兵遣将,富于谋略的人。因为在白马被围攻时,他不先救白马,而是采用谋士荀攸的“声东击西”的方法,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使袁兵分散,再用主力兵去解白马之围,斩杀颜良,又用计杀死文丑,火烧乌巢,最终取得胜利。同时曹*还是一个善于用人的人,他广交天下名士,用人方面知人善用,不计前嫌。最好的例子就是曹*收留了杀死他的勇将典韦的贾诩,让他为自己效力。而在官渡之战中,众谋士都对许攸投降一事表示怀疑,只有曹*力排众议,相信许攸,从而火烧乌巢粮仓,取得了战役获胜的转折点。

大家想一想,刘备才几员大将啊?除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就没其他可以独挡一面,能在前线领兵作战的将领。而曹*手下战将千员,慕名而来的更是不计其数。袁绍虽然兵力强大,但不善于用人,刚愎自用,当田丰、许攸劝他勿与曹*开战时,他不但不听,还将田丰投入大牢,将许攸赶了出去,兵败后不仅未悔改,回来后还斩杀了谋士田丰,使下面群臣人人自危,再也不敢进言,而当关羽斩杀颜良后,袁绍不听别人的劝告,出兵渡河,结果损失惨重,文丑被杀,一败涂地。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我们从他们身上能够吸取许多经验教训。

我们做人就要像曹*这样胸怀大志,用人不疑,心胸宽广,而不能像袁绍那样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最终导致身败名裂。从近代来看,我们的周总理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从小就立下雄心壮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为之而奋斗终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一个永远活在*心中的好总理。一言以蔽之,人的一生不能虚度,要奋斗自己的人身,就像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一样: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忆往事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我们只有立下远大理想,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付出一切,年华才不会虚度。

第3篇:官渡之战读后感

东汉末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在公元200年二月,袁绍集中了十万精兵,派沮授为监*,从邺城出发进兵黎阳。他先派大将颜良渡过黄河,进攻白马,企图诱曹*离开官渡,然后一举消灭之。这时,曹*早已领兵来到官渡,听说白马被围,给于去救。曹*先派一支人马到达黄河,假装要渡河,袁绍听到消息后,急忙派大兵阻拦。曹*趁机带轻骑兵突袭白马。等曹*到了离白马十里之地,颜良才发现急忙仓促应战,被曹*先锋———暂降曹*,急于立功离去的关羽所斩杀。袁*群龙无首,顷刻间孤奔鼠窜。

袁绍闻讯,气得双脚跳。派大将文丑率六千轻骑兵为先锋,全*追击曹*。曹*把重武器丢在地上,让文丑认为曹*投降了文丑到时,以为曹*投降了,便领将士捡武器。霎时曹*见袁绍*乱成一团,就命令部队冲出去。袁绍*顿时慌了,来不及抵抗,被杀得七零八落,文丑也被关羽所杀。曹*大获全胜,形成了袁.曹两*对峙。

在这场强弱分明的战斗中袁绍为什么会输?我认为有三点:第一点是袁绍不采纳属下的建议,这是袁绍最大的败点,主要体现在两处:第一处是在战前,袁绍不听田丰、沮授的话执意开战。第二处是在曹*率大*进攻乌巢之际,袁绍不听张郃,高览之言,进攻曹*大营,而不救乌巢,致使张郃,高览叛变,让袁绍的战事雪上加霜;第二点是袁绍指挥不好,导致颜良、文丑过早被关羽斩杀,以至于最后无将可用;第三点是袁绍不能够充分信任其手下,导致许攸叛变,唆使曹*派兵火烧乌巢;当然,曹*获胜的原因也有两点,第一点是他能稳定*心,在危险前很镇定;第二点是曹*很能利用袁绍的上当之心,才取得了成功。

《官渡之战》让我明白了:在危险中要镇定,善于利用别人的缺点,这样才能成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