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我读《李姬传》

第1篇:《李普曼传》读后感

首先简单说一下我关于《李普曼传》这本书的切身感受,其实我并没有跑到图书馆去借阅这本书籍,因为个人的的确确不怎么喜欢看书。但是当老师布置了关于这本书的作业,我不得不强迫自己去看这本书。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室友桌上,厚厚的一大本,我其实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吸引的,封面上的李普曼眼神深邃,长得也没有老师上课给我们描述的那么胖,甚至这个照片看起来都无法想象他本人是一个矮胖之人。发际线特别高,这也是能理解的,有几个搞学术的不是少头发就是*头的,所以这样一个脑袋里到底装了些什么,他的一生到底是怎样的,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由于这本书有522页,所以也让我在很多时候都是跳着读。但是我依然过目不忘的是封面对李普曼的介绍是:“他一生活了85岁,其中持续写作60余年,创作1000余万字,他并不指挥千*万马,然而他却有左右舆论的巨大力量,他是美国时代最伟大的新闻记者。”作为新闻学院学生还是知道一些新闻界的伟人,但是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所以这次既然这门课程《舆论学》和李普曼这个人物关系这么大,更加激发了我对李普曼生平的好奇。

好了,正式切入主题,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以为这本书只是子啊简单的介绍李普曼的个人的一篇传记,其实纵观全书以后才发现不仅仅如此,这本书还是对一个世纪来美国的*,经济,社会和外交事务都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载,也正是因为李普曼拥有这种巨大的舆论力量,才对美国造成了如此深远的影响,也对新闻界产生了世界瞩目的影响力。关于李普曼伟大的一生可能已经有过很多的说法,那我就谈一下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地方。

说实话,我一般看书都是开始看的比较认真比较仔细,所以第一章节我记忆是最深的。对于这本书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章节是《独生儿子》,李普曼从小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家庭,所以有着从小被接受高等待遇的机会,也就为他后来的学习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虽说李普曼得童年依旧活在一个战乱颠沛流离的时代,这也正将他的思维提升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层面。李普曼自小就很崇拜意志坚定胆大之人,这也能看出来小时候的李普曼就有着与众不同的强人*格。所以那个时候的他总是以优秀之人为榜样,并一步步确立自己的目标,朝着自己定的方向前进。这也正是现在我们很多人缺乏的地方。还有当李普曼在面临一些自己内心的恐惧时,他坦然承认自己的害怕和恐惧,并且利用自己的理*去克服这一恐惧。仅仅从这些小的细节就足以使我们感受到李普曼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即使他的生活无法自己去*纵,即使他不能左右身边的一切事物,甚至很多决定*的事情都不是本人自己去选择的,这就好像生活就只是一个舞台剧,台上的演员的角*都已经被安排好了,就连生死的命运都已经被安排就绪,只是中间的表演过程可以自行发挥,期间的放任和驾驭能力只能靠自己去琢磨。也许那个时候的李普曼就已经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在这个”表演“期间,竭尽全力的去弄懂自己想懂的东西,去追逐生活背后的东西。

伟大之人最伟大的地方往往就是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一下与常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也与自身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但也逃脱不了自身的努力。关于李普曼的一生,根本就不是一本书能写完的,他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成就,能对新闻界乃至美国产生巨大影响,还得对李普曼的一生再多加了解,也许当我们完完全全读懂了李普曼的一生,可能会对我们未来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吧。

第2篇:李鸿章传读后感

我读了<李鸿章传>颇有感触,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他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读者在了解李鸿章生平的同时,也使人对当时国民*和国人的劣根*有了初步了解。

作者一开始并未直接给李鸿章盖棺定论,而是要读者树立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其为非常之奸雄与为非常之豪杰姑勿论,而要之其位置行事,必非可以寻常庸人之眼之舌所得烛照而雌黄之者也。?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评价一个人并不能单纯的说他是好或者坏,而是应该站在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所处的位置去看待这个人。以前在我对李有粗略认识的时候觉得他实在是*-贼一个,然而看了此书之后觉得李的内心是爱国的,其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没几个人可以超越。虽然也知道李也有过错,但是李确实是可称为一代豪杰人物。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和常胜*,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作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后来又写李兴办洋务,实乃为了救国图存而已。他所办的洋务,主要在*事和商务两方面。然最主要的还是*事,他创立北洋水师舰队,成为*水*的主力。作者也说中日*午战争之后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就是李?兵事上之声誉终,而外交上之困难起。?从此李的外交生涯开始,然而这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之处。后人多因此事而骂李之*,?李鸿章之外交术,在*诚为第一流矣,而置之世界,则瞠乎其后也。?虽然李之外交确实不够英明,然而这实在是被-迫无奈之举,要知道?弱国无外交?。试想当时*之处境,李之举措实在是迫于无奈,后人也应该可以理解吧。晚年是李的投闲时代,在朝中没有居其要位,被派去治水,到了?义和团?起,李又被重用。实在是说明李在当时*的重要*。最后作者客观地把李同许多历史名人相比较,李也是有长有短,说明作者治学严谨,也说明李虽为当时英雄,也有缺点。从中我们可以更加客观的看待李,看待历史。

我对于李的评价是功过参半,但是我还是十分佩服他的。他尽力维护*的利益,洋务图强,然而无法改变*落后的现实。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实在是无*可救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到像李这样吧,当时国民的愚昧麻木,实在是让人心寒。即使有人想救你出去,你却安于现状不愿改变现状,这实在是叫人悲哀。李就是那个想救国的人,然而黑暗的社会终究不能让他实现心中的抱负。

但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终究是好事,为了国家的强大而拼搏也是让人敬佩的情*,因此不管怎样我还是敬重李的,至少我们也应该向他一样树立自己的理想并且为之奋斗。


李鸿章传读后感(二)

读了梁启超著的<李鸿章传>,因为梁启超与李鸿章属于两个*派别,所以感觉本书应该相对公正,起码不会过分褒奖李鸿章。

本书中的李鸿章与中学历史教材中的明显不同。教材中的李鸿章是一个卖*、封建卫道士。但本书中的李鸿章却是一个中心报国的?英雄?(更多的是在他自己心中)。李鸿章怀着一颗报国的心,在曾国藩的提携下,再加上各种机遇,先后评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成为了大权在握的权臣。他推进洋务运动,训练新*,组建北洋舰队,周旋于西方各国列强之间,成为*外交第一人。但是他始终超越不了自己的思想局限,他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他注定是一位封建制度的守护者。尽管他内心深处想帮助国家富强,但是他始终意识不到,*的落后是有落后的封建制度所决定,而不知道*为何物,更不知道**为何物。他只能在封建统治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而封建保守派的阻挠,他更加难以施展拳脚。

外交中,李鸿章先后代表清*与各国列强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因此,他被冠以卖*的称号。可是在当时的情形下,诸多条约的签订都是无法挽回的,无论哪位外交家去谈判,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李鸿章所能做的,就是尽量减少列强从*攫取的权利。中日*午海战后,李鸿章在一本与伊藤博文商议<马关条约>的过程就能说明这一切。当时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多次商讨,一直难以达成一致,李鸿章在回旅馆的路上遭遇*击,伤势严重,但依然坚持商讨玩条约条款,日本方面处于歉意,在条约中做出一定让步,最终双方达成共识。弱国无外交,没有国家实力作为后盾,外交实力必然软弱。如果当时换做他人,未必就强过李鸿章。

所以,个人觉得不能全面否定李鸿章这个历史人物。从主观角度讲,他应该属于一个正面人物,只是他的思想局限*决定了他的失败。


李鸿章传读后感(三)

李鸿章是我们都熟知的近代著名历史人物,梁启超先生对他的评价应当最公正。他的评述方式不同于*传统的名人列传。根据他对李鸿章认识的基础上,本人再次对李鸿章进行了简单的评议。

李鸿章是权臣?

我们都知道*主义*制度是以皇权为中心的权利分配体系,古代历史上,由于在法律上没有规定*平衡的权利分配原则,当皇权的威望丧失的时候,一般很容易让外戚、大臣或者宦官、伶人等接近皇权*中心的力量掌控。但是随着*主义*集权制的发展和完善,掌控国家*大权的大臣受到各种*力量的制衡,已经不可能出现踢开皇帝自己干的情况。李鸿章是个典型的例子,李鸿章在*近代史上位极人臣,但是他不能主导*历史命运,他的那些头衔其实只是些幌子。所以,但凡称他为权臣,应当只是个表面现象,近代史上李鸿章种种*行为不过是皇权的旨意。但必须承认,这位不是权臣的权臣比历史上那些贪恋权力的权臣起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作用。

李鸿章*?

李鸿章被梁先生认为是有苏秦张仪之辩才的外交家,但是作为不幸时代之*大臣,*缺乏强大的国家综合力量,其外交行事便不得不以妥协来求得*安宁。其主张可以被理解,但大多数国人并不耻于此,往往诟病于李。李的外交思路固然可取,但是往往拘泥于此而不敢有所突破,以至于出现不败而败得惨事。但是李鸿章不能主导整个*的行政大事,即使他对洋务运动倾注心血,力图改变*国运,但是往往遭受集权力量的牵制,有志而不得伸。同样,李鸿章签*条约其实无外乎西太后懿旨,李能做到的也只能是尽量减少*的损失。

李鸿章是兵家?

李鸿章乃团练淮*起家,曾力挫太平*和捻*,兵锋所指,无所不破,力挽大清于狂澜,但是李与曾国藩一样,虽然能运筹帷幄,但是往往有谋略,而无战略眼光。李家之淮*虽不同于绿营、八旗之辈,但其*队仍然不是近代*队,士兵缺乏*事素养,也不懂爱国保家之责任。当然也可以认为李鸿章的淮*虽挂名清*兵勇,但实际上是私人豢养的*队。清**并未视其为嫡系,虽然重用,但是时时防范。中日*午战起,清**本应当倾全力支持淮*与日*一战,但是西太后出于权利平衡,以维系其*权威之考虑,竟然随意挪用北洋海**费,以致海*设备无法更新。而李鸿章自然也不是坚决爱国之英雄,视北洋海*为其私人财产,竟然不让海*与日*决死一战。李鸿章越是老去,其心态越趋保守,结果武备尽失,京畿难保。被迫签定城下之盟。

李鸿章的洋务时代

李鸿章与各洋务大臣起办洋务,原来也是以消灭太平*与捻*的手段,而且近代以来外患不断,必然需要加强*事武备,以备国防。故而起办以*事工业为主的重工业。这种情形使*近代海防开始进入现代化的行列,应当说李鸿章功不可没。但是洋务运作并不采纳西方制度,其生产效率低下,后来因为*事洋务没有足够的*费,被迫开展经济洋务,从而把洋务运动推向高潮。这次大规模的引进西方科技的做法使得*重新了解世界,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开始重视西学。但是这次应当举国参与的运动并没有使大多数国人能够清醒的认清世界形势,仍然有许多保守派不愿意改革。()这样,洋务运动步履维艰。而洋务派也没有足够的主观意识认识到向西方学习是一场深刻的社会*,仅仅将皮毛转送到***手里。但李鸿章就是那个时代最为进步的改革者,但是他的改革却是小心翼翼,进展十分缓慢。

梁启超先生对李鸿章的褒扬和批评都揭露了一个事实,李鸿章既不是一个纯粹的*者,也不是一个绝对的民族英雄。他对*的进步有贡献,一个是消灭了违背*传统伦常的太平天国,另一个是兴办洋务,但是晚清帝国官僚统治机构的*也使李鸿章不可能完全脱离官场的颓靡之风,所以,*之巨,仍然令人侧目。但是无论是他糟糕的*记录还是他惨淡的外交业绩,李鸿章等人的存在彻底改变了清代官僚机构重用满族贵族而少用汉官的*结构,也由此使得安徽之地的官员顺利进入清**机构,成为后来*时期皖系*阀的源头。梁先生的介绍也彻底改变了我们先前对于李鸿章的认识,由此比较*近代历史之人物,李鸿章的确是伟大的开拓者。其历史的悲哀一方面在于**,一个方面在于*国运的不幸。

第3篇:《李世民传》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唐太宗李世民的传记——《李世民传》。本书记录了李世民从幼年到老年的辉煌业迹。本书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就是说只要意志坚定,事情一定能够办成。李世民就是这样一个人。

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可以说是传奇的一生。他幼年熟读兵书,立下理想;少年投身行伍,出谋划策;青年发动玄武兵变,从此君临天下。他一生心系万民,勤奋工作。李世民靠韬略谋定大局,靠理想开创盛世。李世民虽然只活了53岁,却带给历代皇帝一个又一个道理。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五部分:少年英发、南征北战、同室*戈、贞观之治、从善如流。李世民从小就励志做皇帝,并救了父亲右骁卫将太原守备李渊。李世民广招天下豪杰,劝父起兵反隋。二十岁时为父登上皇位,自已被封为秦王,创立了唐朝。大唐立国后,四周并不安宁,许多*阀都想成就帝业。李世民为了剿平各路*阀势力,南征北战,终于统一天下。可李世民不满足于封为秦王,想起了他伟大的理想,终于他的兄弟李建成、齐王李元吉想杀了他,不料李世民却先发制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之后,他成为了皇帝,年号为贞观,开创了绝前的盛世——贞观之治。李世民到老年时,却仍能从善如流,真是难得的一代明君。

李世民以理想为目标,因理想而坚持,最终取得胜利,这是我从《李世民传》中得到的道理。

生活中,我们不能“胸无大智”而“枉活一世”,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励志成才。只要你努力去追寻理想,就一定会成功的,正所谓“山立在地上,人立在志上”,记住有志者事竟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