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重点文言文全解析

第1篇:三峡重点文言文全解析

郦道元【北魏】

一、文学常识

1.课文选自《水经注》。本文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人。

2.三峡,指长*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二、原文

自(1)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2)阙(3)处。重岩叠嶂(4),隐(5)天蔽日。自非(6)亭午(7)夜分(8),不见曦(9)月(10)。

至于夏水襄(11)陵(12),沿(13)溯(14)阻绝(15)。或(16)王命急宣(17),有时朝(18)发白帝,暮到*陵,其间千二百里,虽(19)乘奔(20)御风,不以(21)疾(22)也。

春冬之时,则素(23)湍(24)绿潭(25),回清倒影。绝?t(26)多生怪柏,悬泉(27)瀑布,飞漱(28)其间。清荣峻茂(29),良(30)多趣味。

每至(31)晴初(32)霜旦(33),林寒涧肃(34),常有高猿(35)长啸,属(36)引(37)凄异,空谷传响(38),哀转久绝(39)。故(40)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注释

(1)自:这里是“在”的意思。(2)略无:一点没有,完全没有。(3)阙:通“缺”,断缺。

(4)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5)隐:遮蔽。(6)自非:如果不是。

(7)亭午:正午。(8)夜分:半夜。(9)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10)曦月:日月。(11)襄:冲上,漫上。(12)陵:大的土山。襄陵:涨上山陵。

(13)沿:顺流而下。(14)溯:逆流而上。(15)绝:断绝。

(16)或:有时。(17)宣:宣布,传达。(18)朝:早上。

(19)虽:即使。(20)奔:这里指奔驰的快马。(21)以:相当于“如此”“这么”。

(22)疾:快。(23)素:白*。(24)湍:急流的水。

(25)潭:深水。(26)?t(写作“山献”):山峰。(27)悬泉:从山崖流下的像是悬挂着的泉水。

(28)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29)清荣峻茂:这里指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30)良:确实,实在。(31)至:到。(32)初:刚刚。

(33)晴初霜旦: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34)肃:这里是“寂静”的意思。

(35)高猿:高处的猿。(36)属:连缀,连续。(37)引:延长。属引:连续不断。

(38)响:回声。(39)绝:断绝,消失。(40)故:所以。

四、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的沿途)中,峡谷两岸都是山连着山,完全没有断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岩和像屏障一样的山峰,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水漫上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路都被阻绝了。如果有君王的命令急于传达,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陵。这中间相距大约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出(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从山崖流下的像是悬挂着的泉水和瀑布,在峰峦间飞速冲荡。*水清澈,两岸山峰高峻,山上草木茂盛,确实是趣味无穷啊!

每到天刚放晴的日子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寒冷,山涧显得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在长声啼叫,叫声连续不断,声音非常凄凉,空旷的山谷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的巫峡最长,听到猿猴连续不断的叫声,泪水不禁沾湿了衣裳。”

五、字词、句式

1.字音、字形

阙(quē)嶂(zhàng)曦(xī)襄(xiāng)陵溯(sù)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山献(yǎn)飞漱(sù)峻茂涧(jiàn)肃长啸属(zhǔ)引凄异

2.古今异义词

词语古义今义词语古义今义

或有时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裳古人的下衣衣服

至于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疾快疾病

虽即使虽然

3.一词多义

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绝沿溯阻绝(断绝)绝?t多生怪柏(极,最)哀转久绝(断绝,消失)清回清倒影(清波)清荣峻茂(水清)

4.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短缺。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

5.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将降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⑤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6.特殊句式

①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

②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六、理解*默写

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写出三峡山高峡深的特点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从正面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夏季*水的特点是: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写水势凶险特点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写水流湍急特点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陵。

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写三峡景物一般特*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七、简答题

1.概括每段段意:

①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②写三峡夏天*水之大,水流之急。

③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④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

2.概括全文中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3.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峡深、连绵不断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5.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6.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势迅猛(水流湍急)--“朝发白帝,暮到*陵”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第2篇:中考课内重点文言文全解析:《爱莲说》

一、文学常识

1.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宋代理学创始人。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

2.说: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还可以发表议论(重在议论)的文体。

二、原文

水陆草木之(1)花,可爱者甚(2)蕃()。晋陶渊明独(3)爱菊。自(4)李唐来,世人甚(5)爱牡丹。予(6)独爱莲之出淤泥(7)而不染(8),濯(9)清涟(10)而不妖(11),中通外直,不蔓(12)不枝(13),香远益(14)清(15),亭亭(16)净(17)植(18),可远观而不可亵(19)玩(20)焉(21)。

予谓(22)菊,花之隐逸(23)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24)!菊之爱,陶后鲜(25)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26)乎众(27)矣(28)!

三、注释

(1)之:的。(2)甚:很。(3)蕃:多。

(4)独:仅,只。(5)自:自从,从。(6)甚:更,特别。

(7)予:我。(8)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9)染:沾染。

(10)濯:洗涤。(11)清涟:水清而有微波的样子,这里指清水。

(12)妖:美丽而不庄重。(13)蔓:生出枝蔓。(14)枝:生出枝节。

(15)益:更加。(16)清:清*。(17)亭亭:挺立的样子。

(18)净:洁净。(19)植:竖立。(20)亵:亲近而不庄重。

(21)亵玩:玩弄。(22)焉:相当于“呢”。(23)谓:认为。

(24)隐逸:隐居不愿做官的人。(25)噫:相当于“唉”。(26)鲜:少。

(27)宜:当然。(28)众:多。(29)矣:相当于“了”。

四、译文

水中、陆上的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晋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开始,世上的人很喜欢牡丹。我只喜爱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可以靠近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说。对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很多了!

五、字词、句式

1.字音

蕃(fán)予(yú)淤(yū)泥濯(zhuó)清涟(lián)蔓(màn)亭亭净植亵(xiè)玩焉(yān)隐逸噫(yī)鲜(xiǎn)

2.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蔓:名词用作动词,生出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生出枝节。

香远益清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

3.古今异义词宜(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合适,应当。

4.一词多义

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暮寝而思之(代词)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无实意)远香远益清(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可远观不可亵玩焉(距离长)清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香)

5.特殊句式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被动句。染,受沾染。

六、理解*默写

文中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写出莲的可爱之处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文中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文中与“洁身自好”意思相近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

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互为反义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文中描写莲花品质、直接表达作者人生态度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中通外直。

文中最能概括(集中表现)莲的品质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文章的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文中表达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的句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文中表达了作者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文中说明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社会现象的两个句子:

①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②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在“简答题”的第六项的表格里,也包含一些理解*默写的题目。

七、简答题

1.概括文章主旨(概括作者所言之志)。

课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2.概括课文段意。

第一段--细致描绘莲的形象,说明自己爱莲的原因。第二段--以花喻人,点明中心。

3.本文的感情线索:爱

4.本文的写法:托物言志、衬托(菊是正衬,代表隐逸者;牡丹是反衬,代表富贵者;而莲代表君子)。

5.课文三次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找到这些句子并总结它们的作用:

①晋陶渊明独爱菊……濯清涟而不妖--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

②予谓菊……花之君子者也--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

③菊之爱……宜乎众矣--表现作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6.作者一开始就写与陶渊明、世人不同的爱好,说明了什么?

衬托自己爱莲,不愿隐逸,不谈富贵,在污浊的世间,能够坚贞不屈地保持自己正直*守的生活态度。

7.本文除了描写莲花之外,还描写了菊和牡丹花。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是衬托手法。写菊、牡丹是为了衬托莲的高尚品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也表达了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8.作者写莲的具体内容(作者爱莲的原因):

方面对应句子莲的品质君子应该具有的品质

(ab)生长环境(a)出淤泥而不染,(b)濯清涟而不妖(a)高洁(b)质朴比喻君子(a)不与恶浊世俗同流合污,(b)又不以孤高自诩。

(c)体态(d)香气(c)中通外直,不蔓不枝,(d)香远益清(c)正直(d)芳香比喻君子(c)通达事理,行为端正,(d)美名远扬。

(e)风度(f)气质(e)亭亭净植,(f)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ef)清高比喻君子(ef)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佩而不敢轻侮。

谈一谈你对“出淤泥而不染”一句的理解(可以参考上表回答):这句话从莲的生长环境的角度描写莲花,突出它高洁的品质,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俗同流合污。

9.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该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目的是什么?

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表明他对追名逐利、贪图富贵的人的鄙弃。

10.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比拟不睦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用意是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1.写出几个与莲花有关的诗句: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2.短文赞扬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两种观点实际上讲的是人与环境(或社会)的关系问题。一个人如果自控力强,能不受环境影响,就可以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高尚情*。反之,一个人如果自控力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就有可能跟着坏人学坏人,也就是“近墨者黑”。

13.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我们要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这样可以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第3篇:三峡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2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1或王命急宣(或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连词】承上启下(到了)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4泪沾裳(裳古义:古人的下衣

今义:衣服)

5不以疾也(疾古义:快

今义:疾病)

6良多趣味(良古义:真,实在

今义:好)

7属引凄异(属古义:连续

今义:属于)

8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声古义:几声,不是确数

今义:三声)

【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