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优秀教案设计
第1篇:《泊船瓜洲》优秀教案设计
配图解诗,整合资源师:因为是(上北下南)好,我们把它们的位置调换。请大家对照自己的图画,你觉得这位同学的图还需要补充吗?
生:(板画)要补上月亮和诗人。因为"明月何时照我还"是说明亮的月光什么时候照诗人回家。
师:那"明月"画成小船样好呢?还是画圆月好?
生:随便怎么画都行,只要能照诗人回家就行。
生:画圆月好。因为"明月"是说明亮的月光。
生:我也觉得画圆月好。因为圆月有皎洁的月光,仰望星空,更能勾起诗人无限的思乡情怀。
生:八月十五,中秋月儿圆,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圆月更能看出作者想还乡。
生:(板画)除了画圆月,南岸要画些绿草。因为"春风又绿*南岸"是说春风又吹绿了*南岸。
师:那北岸画吗?
生:不用。诗中只说"春风又绿*南岸",没说长*两岸。
生:我觉得要画。长*两岸不就是隔着几十米,最宽上百米吗?春风会把两岸都吹绿了。
生:那"春风又绿*南岸"应该理解为春风又吹绿了长*两岸。
师:是啊,春风又吹绿了长*两岸,可诗人为什么只说"春风又绿南岸"呢?
生:因为诗人家乡在南岸,春风吹绿了南岸,强调诗人难忘家乡。
生:其实两岸都有绿意,诗人只是突出南岸,因为南岸有自己的家,他是多么想回家啊!
师:大家能结合生活体验,说得很有道理。据说,这"绿"字作者曾改过几次,最后选定它。你们猜猜作者原先可能用什么字?
生:吹,春风又吹*南岸。
生:来,春风又来*南岸。
生:……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看作者为什么最后选定"绿"字?
生:因为"绿"可以看出春天来了,到处充满绿*。
生:因为"绿"可以看出万物复苏,富有生命力。
生:这"绿"字看出景*美,体现作者热爱家乡。
师:同学们理解的很好,有从内容领会情感,又从情感这个高度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这又是一个学习的好方法(内容——情感——内容)。现在,我们对照课文*图,看看它与我们画的什么不同?
生:多了两只大雁。
师:为什么多画两只大雁?
生:画面更好看,有静态,又有动态。
生:说明长*两岸环境好,有"绿"才引来了大雁。
师:看来,春风吹绿长*两岸,还吹来了大雁,有静态美,还有动态美,课文*图的作者水平就是不一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生:知道,课本封底有写着。
生:*图作者有四个人,我们不知道是哪一个?
生:他们可能是合作画的。
师:这有可能。我们不是也在提倡合作学习吗?
生:写封信给*教育出版社问一问不就明白了吗?
师:对,凡事就要弄个明白。同学们写信问的时候,顺便帮老师问个问题:课文*图,为什么把诗人画在下边呢?你们知道吗?
生:(交流)
师:(提示)人在北岸,景在南岸,这样的图看起来给人感觉会怎样呢?
生:作者这样画,符合生活(视觉)实际。人看景物,画图总不能人在远处,景在近处。
师:作者画图,总是与生活实际相吻合的,这又是画技高超的一个体现。为便于理解,我们可以给书中*图加个方向标,怎么加呢?
生:画个箭头向下,写个"北"字。
师:现在给大家一个机会,把自己的简笔画补充修正,使它符合生活实际。
……
感悟:
一、探究学习。语文学习带有很大的主观*,形象*,学语文重在感受、体验。教师让学生诗意图示形象化,刺激学生兴奋神经,并且以此引导慢嚼、细品、深悟,极大程度的调动了师生情感的积极参与,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巧设问题,情中有理,理中有情,让理*的语言伴随感*的形象深深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
二、资源整合。拓展语文空间,建构多种资源整合的立体的语文校本资源,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整合了美术绘画、自然地理(方向、圆月)、环境保护等学科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索,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三、回归生活。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师努力增强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沟通生活库存与言语实践的联系,使儿童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课程学习的广阔开地。
第2篇:泊船瓜洲优秀教学设计
导语:如何选择泊船瓜洲优秀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够达到背诵,默写的水平。
2、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了解丰富多*的祖国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的表达思想感情,品味欣赏“绿”“还”等字在诗中的作用。
【教学流程】
一、背诵比赛,激趣导入。
1、背诵关于思乡的古诗词。
2、家乡,是每个人心中那根最脆弱的琴弦,谁一触动它,就会发出最缠绵的思念之音。今天我们就随
着古诗《泊船瓜洲》,与王安石共*一曲思乡曲吧!
二、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揭题讨论:你知道“泊船”的意思吗?“瓜洲”在这里指哪里?
2、正确、流利朗读诗歌。
(1)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读懂字音(特别是诗中六个多音字)。
(2)提出朗读要求:字字读得响亮,做到不漏、不添、不错,读顺了再读几遍。
(3)指名朗读,师生点评。
(4)全班齐读
(5)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想想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
人想回家的这一念头。
[让学生借助图、课后注释,以学生自己对诗歌内容的领悟来寻找诗眼,放手让学生学,理清思路,为下面学习打好基础]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赏析:春风又绿*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说一说:读到这句诗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2)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3)指数名学生说。
(4)描述关于绿的好词: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绿”过*南的美丽景*?
(5)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通过想象,换词,感情朗读等形式来体会“绿”的妙用]
(6)知道吗,这小小的“绿”字里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呢!
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7)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8)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
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9)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
2、赏析: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⑴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朗读一、二行诗。
⑵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和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名学生在图上标出位置。结合图和注释理解诗意。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一水间”“只”“数重山”的意思。
⑶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三个地方之间的距离,他到底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京口和钟山离得很近,这与作者有什么关系呢?
①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4)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5)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6)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1、读:读出语气、节奏、重音。
2、评:评议读法,注意把握节奏、语速、重音。
3、背诵:将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4、小组合作,把这首诗改编成小故事或作画。
[改编诗作,为诗配画,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而且也是展示学生的创造*思维的表现。]
五、课外作业
收集思乡思亲的诗作,特别是王安石、张籍、纳兰*德的诗。
第3篇:关于泊船瓜洲教案设计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泊船瓜洲
2、理解诗题,同学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瓜洲”,教师随机画画简图。
(2)“泊”,教师提示注意字音与字意的联系。
3、了解诗人。
同学交流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同学背背积累的王安石的诗,
并适时提示同学注意王安石与*苏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亲在*苏南京当过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就是王安石接到圣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写下的。)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同学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解决前三个读音——理解第一句。
借助简笔画理解。
(2)解决第四个读音——理解第二句。
引导同学联系创作背景进行理解。(明月下,遥望家乡,自然想回家:“huán”)
(3)同学连起来说说诗意。
3、品读,深化理解。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发生?
引导同学发现问题:
A、、瓜洲隔着宽阔的长*,中山距离京口相当遥远,但在诗人笔下那家乡似乎离得很近,这是为什么?
B、为什么寄希望于明月将自身照着返回家乡?
(2)引导同学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之思乡心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师描述情境:皓月当空,微风拂面,远眺家乡,诗人的心儿早已飞回故乡。故乡的美景仿佛宛在眼前。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引导同学运用积累的描写*南春景的诗句进行描述。
2、引导同学将想象与实际作对比,体会诗人思乡且无奈的内心。
3、有感情朗读。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