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郢二首原文及翻译

第1篇:哀郢二首原文及翻译

《哀郢二首》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组诗作品,表达了对宋朝国土丧失的痛惜。这是小编整理的哀郢二首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前来查阅。

哀郢二首⑴

【其一】

远接商周祚最长⑵,北盟齐晋势争强⑶。

章华歌舞终萧瑟⑷,云梦风*旧莽苍⑸。

草合故宫惟雁起⑹,盗穿荒冢有狐藏⑺。

离骚未尽灵均恨⑻,志士千秋泪满裳。

【其二】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⑼。[1]

注释

⑴哀郢(yǐng):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陵。

⑵祚(zuò):王业,国统。

⑶“北盟”句:战国时,齐晋两国都在楚的北方,楚与齐晋联盟,对秦争强。

⑷章华:指章华台,春秋时楚灵王所筑,遗址在今湖北。

⑸云梦:湖名。莽苍:苍茫广大的样子。

⑹草合:野草围绕。

⑺“盗穿”句:指荒坟被盗,狐兽当作巢穴。

⑻离骚:屈原忠心爱国,反受毁谤被放逐,作长诗《离骚》以抒发怨恨。《离骚》也是屈原辞赋的统称。灵均:屈原的号。

⑼废城:指郢城。荆榛:荆树丛。[2-3]

创作背景

公元1164年(南宋孝宗隆兴二年),张浚大举北伐,符离战败,宋朝廷再度向金屈膝求和,达成隆兴和议。公元1166年(乾道二年),官居隆兴(今*西南昌)通判的陆游,也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而被罢黜回乡。陆游在家乡(越州山*)穷居四年,方于公元1170年(乾道六年)出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初夏,他从家乡出发,沿长*西上入蜀,九月过荆州(今湖北*陵)。此地为战国时楚故都郢,他触景生情,怀古伤今,遂向慕屈子,慷慨悲歌,以屈原《哀郢》为题,写了两首七律,以抒发自己炽烈的爱国情怀。

作品鉴赏

第一首从回顾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着笔,与其衰落败亡的结局以及今日遗址荒芜的景象,作强烈的对比。“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是说楚国远承商周二代的王业,国统由来久长,在发展鼎盛时期,曾和齐晋结盟,对抗强秦。楚原是商的属国,后至周,又被周成王正式封为诸侯国。因此可以说“是远接商周祚最长”了。“祚”,指王统。

第二联顺接上联意,写楚国最终由盛而衰,以至为秦所灭。“章华歌舞终萧瑟”,写的便是这种历史的结局。“章华”,即章华台,楚国离宫,旧址有几处,此当指沙市之豫章台。当年章华台上的歌舞,早已萧索寂寥了,但是,“云梦风*旧莽苍”:楚地著名的云梦泽,气象依旧,风*迷蒙,阔大苍茫。这里,诗人以章华歌舞之短暂映照云梦风*之永恒,产生强烈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叹,揭示出历史发展之无情。

第三联由历史的回顾转为对眼前景象的描写:“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当年郢都宫殿旧址,如今已野草滋蔓,唯见雁群时时飞起;早已被盗掘的荒坟野冢,如今成了狐兔藏身之所。这景象是多么凄凉败落,它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又是当年楚国衰亡的象征。而导致楚国衰亡的原因,正是屈原在《离骚》中所尖锐指出的,贵族蒙蔽君王,嫉贤还能,朋比为奸惑乱国政。这一历史的教训,使得千秋仁人志士莫不感到感慨万分,热泪沾裳。末联“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是诗人对楚之衰亡所作的结论,也是全诗主旨之所在。“灵均”是屈原的字,“灵均恨”,既是屈原在《离骚》中所无法尽情宣泄的家国无穷之恨,也是陆游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与屈原共命之叹。

第一首以议论起笔,以抒情落笔,中间两联写景,情寓于景。第二首则首尾写景,中间抒情,情因景而发。第一联:“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荆州”,即指郢都;“徂岁”,犹言过去的岁月;“下阪轮”,即下坡的车轮,这里用以形容流光迅速。此联是说荆州十月便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时光的流逝的感慨,这是一个胸怀大志、迫切要求报国效命的志士的感慨,是在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中包含着对人事代谢现象的探寻。第二联由对屈原的怀想而抒发对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这是伤古,又是悼今。“天地何心穷壮士?*湖自古著羁臣。”写得极为沉重。是啊,天行有常,何曾有导致壮士途穷困厄之心;自古以来,皆因人事之非,以致多少像屈原这样的贞臣节士去国离乡,放逐*湖。这一切怎不令人顿生怨愤,非淋漓痛饮焉能排遣,非慷慨悲歌何以发泄。诗的第三联“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正是表达这样一种感情。但是,诗人心中那报国无门的怨愤和苦闷是无法解脱的,所以“淋漓痛饮”于长亭薄暮之中,更显孤独;“慷慨悲歌”于白发初生之际,自增惆怅。这种心情只有泽畔行吟的屈原可以与之相通,美人迟暮悲今古,一瓣心香吊屈平。但眼前却是“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末联勾画出的这种荆榛满地、霜露侵入的惨淡景象,深深地印在诗人的心上,也引起读者的沉思。

陆游的优秀诗篇大都回荡着爱国*。在这组诗中,诗人的一纸诗情,又是通过郢都古今盛衰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并且借屈原的千古遗恨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杨万里说陆游诗“尽拾灵均怨句新”(《跋陆务观剑诗稿》),正可概括这首诗的特*,读后,确如朱熹所云:“令人三叹不能自已。”(《答徐载叔赓》)公元年1178(淳熙五年)五月,陆游又写了《楚城》:“*上荒城猿鸟悲,隔*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皆抒发同一感慨。

第2篇:郢人原文翻译及寓意

导语:《郢人》是一个很经典的故事。就是知音可能一辈子你都遇不到的故事。下面是郢人原文翻译及寓意。欢迎阅读及参考!

(原文)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无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译文)

楚国的京城郢都有一个人在自己的鼻尖上抹了一点像苍蝇翅膀大小的一块白*粉,让一个叫石的匠人用斧头把它砍下来。匠石抡起带着呼呼风声的斧头砍下去。结果白*粉完全除掉了,而鼻子却一点儿也没有受伤。郢人不仅脸*未变,连眼睛都没有眨一下。宋元君听说这事后,让匠石给自己再表演一次。匠石回答说:“我确实曾经砍过,但是能够让我施展技术的那个人如今已经死去很久了。”

(寓意,启示)

比喻知音难遇之感,“知音”往往终生不遇,因而“匠石运斤”成了千年流传的成语。

(读后感)

《*堂语录》中有《郢人》一文,意味别有所属。老人引《庄子》卷八《杂篇·徐无鬼》中一则云:“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垩尽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然后,老人谈自己的意见:“鄙人向来甚喜此文,不独若蝇翼与运斤成风,形容尽致,此处亦是二难并,好汉遇好汉,正如金圣叹喜欢说的话,所谓好看煞人,末了则是庄公的牢骚,*冷的一句话,使后世讲《南华经》的人们与宋元君同样的感了一场没趣。郭子玄注云,非夫不动之质,忘言之对,则虽至言妙斫而无所用之。然而后人很喜欢引用这个典故,却又都弄得有点缠夹。《订讹杂录》卷八《郢削》条下引庄子文至立不失容,论曰,征此则垩鼻者郢人也,斫削着匠石也,今人曰郢削郢正郢斤,是以匠石之斫属之郢人,大非。胡氏语固不错,但可笑处不仅在此,即使以斧削属之匠石,而车载斗量的作者悉以郢人自居,恐匠石亦不敢轻易动手盖人人都会以石灰涂鼻子尖上,而难于能够立不失容也。我辈凡夫岂敢随便削人,亦并不好妄求人去削,还是自己用点心,诚实勤恳的写文章,庶几可以无大过失,亦已足矣。”

的确,能够以垩漫鼻端而立不失容者,诚唯老人之大兄(老人早年诗题《春日坐雨有怀予季并柬豫才大兄》)也,而此刻老人孤零零者已五、六载矣,所以“随便削人”固是不敢(客气?),“求人去削”亦为大难。悲夫!思兄之苦尽在其中矣。不知愚笨如余者,作此番悬揣确然否?至于令车载斗量之所谓当时郢人感到没趣,倒也不一定不是老人的另一番意味。老人最后说“自己用点心,诚实勤恳的写文章,庶几可以无大过失,亦已足矣”,大概既是慰地下长兄之魂,亦在止当世“郢人”谬托知己的哓哓之口耳。

第3篇:《别董大二首》原文及翻译

原文:

别董大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译文

就像鸟儿六翮飘摇自伤自怜,离开京洛已经十多年。

大丈夫贫贱谁又心甘情愿,今天相逢可掏不出酒钱。

千里黄云蔽天日*暗昏昏,北风吹着归雁大雪纷纷。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君?

注释

⑴董大:指董庭兰,是当时有名的音乐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称“董大”。

⑵黄云:天上的乌云,在阳光下,乌云是暗黄*,所以叫黄云。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⑶谁人:哪个人。君:你,这里指董大。

⑷翮(hé):鸟的羽翼。飘?(yáo):飘动。六翮飘?,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

⑸京洛:长安和洛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