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在这个名称的背后,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一种酸楚的生活状态。当他们最需要父母拥抱的时候,父母却为了生活,远离家乡,一年到头只能见上一两次面。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欢迎阅读。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1

  一、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1、自我封闭 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2、情绪失控 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3、认知偏差 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4、 敌对

  “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搞破坏、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严重者有的参与盗窃、抢劫,最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措施

  1、加强家庭教育,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和监护人的责任。父母尤其是出外打工的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交流和沟通,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身体和学习外,更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不但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紧张、焦虑心理,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来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负责抚养监护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应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过分溺爱和放任,给孩子以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从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2、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功能。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要完善健康教育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要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教育优势,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心理上的体贴与温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让孩子有一个稳定的情绪、积极的情感,营造和谐大家庭的氛围,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其次,学校要组织班主任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和跟踪管理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常见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管理。

  3、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要注重对留守儿童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家校结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

  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因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我认为留守儿童本身应该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学会正确应对挫折和逆境,培养坚强的意志,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从而使自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5、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搭建留守儿童爱心教育平台。政府要针对部分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的现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把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2

  1.认知障碍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一年中可能只有春节期间才能与孩子团聚,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三种错误认识:一是忽视父母的存在,由于长期不在一起生活,幼小的孩子逐渐淡忘了父母,父母好不容易回一次家,但孩子对父母敬而远之;二是挣钱重要,自己不重要,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父母很少关注孩子,即使关注也只能通过电话问候,缺少细微和深入的关爱,孩子就逐渐形成了挣钱重要的认识;三是挣钱重要而读书不重要,在外务工的父母大多数读书也不是很多,再加上把正在读书的孩子留在家里,孩子就形成了挣钱比读书重要这样的错误认识;四是有钱就有一切,由于隔代管护溺爱多于教育,物质满足多于心理满足,再加上父母一年半载回家一趟,为了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思念与愧疚心理,便给孩子在物质方面较多的补偿,更坚定了孩子的这种错误认知。这样的认知使留守儿童极易形成厌学心理,进一步形成留守儿童的学习障碍。

  2.情感障碍

  城市留守儿童由于主要由祖辈管护,其次由亲戚或兄长(姐姐)管护,这些管护以物质方面的管护为主,缺少有效的沟通与教育,更缺少对孩子的心理指导与要求,孩子有了心理问题要么自己解决,要么只能与自己同样为留守儿童的同学交流,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留守儿童容易形成焦虑、冷漠、消极等情感问题。这些情感问题如果进一步发展,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3.人格障碍

  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四个方面的人格障碍:一是自卑心理,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与有父母的孩子相比,他们经常觉得低人一等,看见其他的孩子由父母领着上学或玩耍时,非常羡慕,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归宿;由亲戚管护的孩子,有寄人篱下的感觉,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卑心理。二是内向孤僻,父母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父母之间的交流以及与孩子的交流对培养孩子的自信与人际交流能力十分重要,但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缺少这样的机会,因此留守儿童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明显减少,容易形成内向孤僻的心理。三是任性,由于隔代教育对孩子的溺爱和娇纵,容易助长孩子任性的心理,这种心理对孩子走入社会又进一步带来负面影响。四是压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缺少解决的渠道,渴望父母关怀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长期下去,就会形成压抑的心理。

  4.行为障碍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监管不到位,他们在出现一些行为方面的`错误时缺少监督改正的机会,使小错误发展成大错误,逐渐形成行为障碍,主要包括小偷小摸、抽烟、打架、抢劫、敲诈勒索等。这些行为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解决,将会导致他们进一步走上犯罪道路。湖南作家阮梅在《罪童泪》一书中,介绍了11个儿童犯罪的案例,其中留守儿童犯罪占了多数。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3

  一、学习上有畏难、依赖的心理

  二年级有个学生叫小威,该生在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整天想随心所欲地玩。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有很强的依赖,如迟到了一定要奶奶把他送进教室,生病了一定是让奶奶帮做作业,当作业过多时,就不断地吵,并让家长帮做。成绩不理想。我家访的时候,他奶奶跟我说:“老师啊,说起来可笑啊,我的孙子有一次不会做作业就请教我,我说我不会做,他就哭着,闹着说‘你这么老了,难道不会做作业吗 ?快教我啊!’我说真的不会做。还给他解释,以前我要带弟、妹,不得上学的,我不识字。所以不会教你完成作业啊。”(心理健康论文 )后来她还给孙子讲了好多没有文化吃亏的故事。叫他不走自己没有文化的老路。面对这样的学生,我经常给他补课,找他聊天,还充分利用“心理辅导”和“主题班会”进行疏导他。平时他成绩一有提高,我就及时表扬,经过多方努力,该生发生了令人兴奋的变化,成绩直线上升。

  二、生活上有孤单、恐惧、害怕的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幼小的心灵得不到呵护。有心理话无法与亲人表达,有委屈无处倾诉。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祖孙同堂”。他们之间沟通比较困难。容易产生孤独、冷漠、甚至恐惧害怕心理以及焦虑、任性、暴躁、叛逆、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少数留守儿童天不怕地不怕,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胡作非为;不听监护人的话,我行我素,甚至夜不归宿。如原来我班有个学生叫小卓,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只有年老的爷爷,长期以来,缺乏沟通、交流,养成了孤僻、怪异的性格。有一次,爷爷喝酒醉了,没有做饭给孙子吃,小卓就去同学家吃饭、过夜。第二天下午,他爷爷才找到我说,他孙子昨晚上没有回家睡。不知道去哪了,叫我查看,是不是在同学家。我费了好大功夫,才打听到在同学的家(那位同学也是留守儿童的)。后来我经过了解知道,是因为小卓觉得生活上孤独,心理孤单,没有人和他说话,沟通,爷爷又照顾不周到。所以周末就到同学家玩,一整晚都不回家。我教育他,你夜不归宿是不对的,很不安全,小心被拐卖啊!这样做,爷爷找不到你,会担心的,父母也就不能安心做工了。你应该帮爷爷学做点家务活啊。他点点头。

  三、心理扭曲,有轻生想法

  “留守儿童”由于生活上缺乏血缘亲情的呵护,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学习滑坡、厌学逃学。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陷入恶性循环。如果“留守儿童”不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思想上的疙瘩不能及时消融,长久的瘀结,他们或沉闷抑郁或自暴自弃。以上种种原因会产生心理扭曲,有轻生想法。我班三年级学生叫小科,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忙,很少管他。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厌学、成绩差,同伴们的冷嘲热讽。有一天,他突然嘣出一句话,“我跳楼死算了”。我问他为什么想死,他伤心地说:“同学都不和我好,爸妈不在家。”我慢慢开导他,你吃的,穿的,用的都是父母做工得来的,他们还想攒钱给你读大学呢!至于同学不和你好,是因为你不合群、孤僻。当天的班会上,我还从侧面教育了他。从那以后,他的成绩提高了,他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对一名后进的留守学生,老师只要对他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就能让他体验成功和快乐。

  我在班级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学会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交往。那个学期我们学校也开展“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活动, 使他们能听到爸爸妈妈的声音,让他们觉得父母虽远犹近,父母就在身边。从各种活动的交流和沟通中寻找温暖和友谊。 经过半年多来的教育活动和引导,加上他本人的努力,教育的效果是令人兴奋的。

  我体会到,班主任教育工作要认真分析留守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把学生看作朋友,主动接近他们,拿出更多时间与他们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他们谈话沟通,把他们的困难放在心上,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甚至给予特别的照顾,让他们把你当作知心朋友,他们就愿意跟你说心理话、说真话,将心中的苦恼、愤怒、悲伤向你倾诉。平时多创造一些愉快融洽的场合。在课文教学中与“留守儿童”问题结合起来,善于辨证地、发展地看待每一位留守学生,真正做到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空间。使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 篇4

  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在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的过程中,很多农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因为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关心,情感丰富而脆弱,在认识、价值观上容易产生偏离,因而也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之后,留守儿童成为了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这也是一个充满各种问题的群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偏离正确的轨道。那么,我们要如何应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呢?

  1、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就是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达到某一目标或完成某一项任务的心理状态。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管教,而隔代监护人爷爷奶奶等又常常溺爱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

  留守儿童要学会正确评价自己。“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要死盯着自己的短处,要善于发掘和发展自己的优势,“避己之短,扬己之长”,对自己做出公正全面的评价。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去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大的事情,如帮爷爷奶奶做一些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克服自己学习上的一些不良习惯等,即使很小的事,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起到增强自信心的作用。

  2、抗挫折能力培养

  挫折可以称为是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紧张情绪状态。挫折感在留守儿童的心理上表现很明显,他们常常会由于考试的失败、学业的担忧、社交的障碍、缺少父母的关爱等方面的原因体验到挫折感。他们的情绪常常处于失望、焦虑、沮丧等紧张状态。

  遇到挫折时应进行冷静的分析,从主客观、目标、环境条件等方面找到受挫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要善于根据自己的优势确立奋斗目标,在前进过程中发现不切合实际时,要及时调整,化压力为动力。其实,适度的刺激和压力能有效地调整机体的积极因素,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要有一个辩证的挫折观,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学会悦纳自己。

  3、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但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较为严重,常常不愿与人交往,心理压力较大。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班级和学校的各种活动,为他们展示和表现自己提供一定的平台。应该鼓励他们克服自闭心理,试探着主动与人交往,慢慢获得成功的体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