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户籍制度的变迁

  中国的户籍制度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关于中国户籍制度的变迁,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户籍制度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

  西周时期就有了原始的户籍登记管理办法。在封建社会中,户籍制度的管理功能不断被强化,逐渐成为政府征调赋役、行政管理、执行法律的一种工具。辛亥革命之后,户籍制度被废除,迁徙自由权再次得到承认和保障。

  1958年,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户籍制度再一次被启用。今年7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被取消。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人口管理制度究竟经历了哪些变迁?

  1949-1958酝酿阶段:户籍制度的初步形成

  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其第90条规定:“公民具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虽然迁徙自由被写入了五四宪法,但是据说在宪法起草过程中,就有起草人对此提出异议。

  不少人认为,中国的户籍制度起源于1958年的户口登记条例。但罗马不是一天建起来的。我们可以从此前的很多政策中看出端倪。

  20 世纪的上半叶, 中国民众几乎一直是在战乱中生存和生活的。当新政权建立起来之后,他们必须承担起城市重建所面临的一切任务,建立公共秩序,恢复生产,抑制通货膨胀,控制失业现象。

  户籍制度则是解决办法之一。在初期,政府采用的是非强制手段,把户口管理与说服、动员工作成功地结合起来,以促进了公共秩序的恢复,城市社会问题的缓解。

  而从表一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个过程中,户籍制度已渐渐趋向于以界定和区分家庭和个人身份,对人进行分类控制为目标。随着政府对粮食进行集中控制,粮食及日用品供应和分配与户口开始联系起来。

  1958-1976严管阶段:反城市化和城乡二元体系

  1958年1月9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91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该条例规定:户口登记工作由公安机关主管,户口登记制度包括常住人口登记、暂住人口登记、出生登记、死亡登记、迁出登记、迁入登记、变更更正登记等七项内容。并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城市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因此而生成。

  1958-1976 年的户籍制度基本遵循一种反城市化的逻辑,政府一味强调用行政命令来控制城市和城市化的发展。这实际上把矛盾积压到农村,使整个社会系统的整合程度降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越显突出。它使工业化与城市化不能协调。从理论上或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工业化总与城市化相伴而行。城市工业大裁员、知青的大遣送,强行地制止了城市化的进展,使得城市化率处于负增长状态,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

  1976-2005微调阶段:城乡矛盾逐渐凸显

  1978 年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选择了渐进主义的策略。渐进主义策略的目标不是彻底改造既定的社会结构和秩序,而是先要在思想上进行、改变观念,把精力集中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去。搞好经济建设需要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秩序,所以政府不敢对户籍制度进行大的改革。

  这一时期,户籍制度有所松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户籍制度弊病越发凸显。各个城市对落户的严格限制,和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人、财、物自由流动根本相悖。暂住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流动人口的问题。但是,由于户籍上附着的利益很多,许多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政策与户籍挂钩,暂住证严重限制了流动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权利,不能真正解决流动人口的问题。

  2005至今改革阶段:逐步破除户籍制度坚冰

  2005年以来,中国开始着手改革户籍制度,拟取消农业、非农业户口的界限,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

  2023年,《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通知》出台,分类迁移政策落地。

  2023年,中国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桑顿中国中心主任李成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改革举措之一。户籍制度改革对中国经济有巨大推动作用,有可能成为最大的内需动力。

  2023年2月15日,中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即将印发实施。本次改革提出,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