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通用17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通用17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通用1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

  摘要: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上健康,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小学生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让孩子们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们的神圣职责。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缺乏生活经验,对生活没有正确的认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模糊,缺乏处理问题和分辨是非的能力,极容易走心理“弯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老师不仅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还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我就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教师自身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思想、言行、举止都会给学生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不但要拥有较高业务知识,还应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在教育教学中时刻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员”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无私地对学生倾洒爱的甘露,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学生只有在教师真心、真情、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

  二、关注学生心理,营造一个良好课堂心理环境

  作为教师,不但要重视学生的学业发展,还必须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虽然掌握了一些心理学知识,但还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心理,大多数教师认为小学生心理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迎刃而解。其实,小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特殊心理,他们的心理要比成人敏感、脆弱。工作中一些老师遇到“问题儿童”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原因,把问题移交给家长,而不是蹲下身子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这样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自信,变得沉默、孤僻,从而直接导致学生心理出现问题。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但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还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保障。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认同,心灵得到沟通,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规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得懂、学得好。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只有学生主动走近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三、满足学生合理需要,从小树立正确人生观念

  合理满足学生正当需要,是小学生形成和保持健康心理的基本条件。小学生的合理需要主要包括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需要、安全需要、交往和爱的需要、尊重信任的需要等,小学生合理的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尽可能地为小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遇,满足其需要,在小学生满足需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方法积极引导,使之基本能对事物的善恶、美丑、是非进行判断、甄别。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受到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和途径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识别,及时发现,及时有效地给予调节、治疗和引导,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多层次、全方位追踪学生心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很有必要。心理健康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发生。学生自己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补短。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艰难的过程,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们付出真心、真情、真爱,一切“从心”做起,我们就能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殷炳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13.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2

  1、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认识到目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就需要对症下药,积极分析现状、总结原因,然后切实的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品质,为打造高素质的健康心理人才而奠定基础。提高学生心理健康,不单单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家庭教育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早的了解小学生心理,引导其树立健康的心理标准,为推动学生心理健康而努力。

  1.1自身发展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小学生第一次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是为其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前提。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是基石,是其以后踏入社会的基础。如果能够在学生时代及时、尽早的了解其心理健康程度,并能够进行有效、恰当的引导,必然能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适时的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也能够帮助学生尽早的摆脱一些错误心理知识的诱导,提高其认知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其自身的发展。

  1.2家庭教育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第一步,是学生进入学校和社会的前提。学生的心理健康课,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家庭教育的延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切实的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状况,如年龄、性格、认知能力和心理接收程度等,制定出符合其自身的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性提升。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切实的与父母一道,帮助学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顺利施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升。

  1.3社会进步的需要

  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课也是社会进步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深入改革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心理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小学生作为未来时代的主流,其心理健康程度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作为教育环节,一定要从大处着眼,具有大局观,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教育主体的一部分主抓起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断的适应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自我改革,引导学生自身心理健康的提升,保证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全,实现学生心理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整体心理健康水平。

  2、总结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小学生教育的基石,只有坚持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才能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我国人口的整体教育素质,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3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创设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心理教育放到课堂并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小学生形式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开展心理辅导,家长密切配合,巩固小学生心理健康。

  当今社会迅速发展,新鲜的事物,新的知识不断涌现,儿童能能过网络,媒体,电视电台等途径,学习或涉及到许多新鲜的知识,他们的好奇心理特别强,特别喜欢刺激,新颖和东西,而这样东西有些是误导学生的,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加上外出务工家长很多,留守儿童数量增多,缺乏亲情教育和有效的监督,使学生产生放任,逆反的心理,给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影响。因此,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首位,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学校要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1、校园物质建设。学校应打造一流主环境建设,教学楼以崭新、整洁、明亮、美丽为主题,学校的活动场所应当是洁净卫生,充满绿色和生机的场合。学校周围应多种名花异草,茂林修竹,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小学生的情操。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建有文化长廊,布置好名人名句,名师观点等,多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身心,美化生活,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

  3、学校“四风”的建设。学校要打造一个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的建设,提升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使小学生信任学校,喜欢学校,让学校成为他们学习成长和感到温暖快乐的地方。

  二、心理健康教育关键的老师

  1、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人格,成绩,能力,隐私,做学生的学习楷模,让学生有亲师感。引导学生学习,交往,明白是非。使学生懂得为人处世,为祖国为集体争光的思想。

  2、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的思想,智力,成长都是有差异的,我们教师更要用正确的眼光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亲信的人,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爱,感爱老师的辛劳就是为了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

  3、关注每一位学生。我们教师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和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行为和生活。平时要多走进学生的生活,用儿童的目光,结合正确的认知,多了解学生的生活,走进儿童的心理世界,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生生活加以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烦恼。帮助他们形式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在学生校外的生活中。

  学生在公园,商场,大街上,农村中活动时,我们老师或家长有必要指导学生的行为。要求学生在玩游戏时要有先后顺序,玩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摆放整齐,在商场购物时,对挑选过不购买的商品要摆好,在村中活动时更不要破坏庄稼作物等,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学生的信心。

  四、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生存辅导三方面。让学生感受爱,接受爱的情绪体验,在和同伙,老师交往时懂得基本的交往原则,对尊重、合作、帮助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体验,有初步的真、善、美的感受能力,能以此来衡量别人和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形式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主意识等。更要向家长宣

  传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向学生家长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和操作方法,使他们配合学校的心理教育。并通过家访,了解小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场,社会各界和家庭更要配合好学校进行教育。不仅要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各科老师结合本科和学生实际,社会各界给予关心和支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适应未来的社会的需要,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4

  一、在小学管理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2)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教学工作做铺垫,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的支撑下,全身心、高效率地投入到学习中,提升小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发展进步的基石和保障。

  二、在小学管理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在小学管理过程中,定期举办一些有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有效果的。在心理健康讲座中,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或者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人员到现场进行讲座,将通俗易懂的道理与一些能够吸引小学生、引导小学生的生动事例相结合,让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一个简单的、正确的认识,并学会如何面对困难、挫折,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难题,如何与人交流相处等,让小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讲座,能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简单的认知,了解到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不好的,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一定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性、生动性,要多结合相关故事、事例,要注意通过适当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由于讲座的枯燥、难懂造成学生的反感。

  2、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

  在小学管理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因此,教师最可能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最可能发现心理不够健康的学生。教师对于班级内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观察,对于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观察,教师应当做到这几点:

  (1)及时发现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在必要的时候和学生家长交流,告知家长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2)在平时的生活和授课过程中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采取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相处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和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产生自信心,通过健康、积极的环境影响,让学生的心理逐渐回到正轨。

  3、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目标

  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首先应当制订一套详尽、科学的计划,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内容、流程、参与人员、意外情况处理等,并为心理健康教育制订阶段性的目标,如此,方能有效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空洞化的情况发生。另外,不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相关的小学管理工作者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生人数、经费、课程安排等,灵活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工作不冲突的前提下,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阶段性目标的制订和严格实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率。

  三、结语

  当前小学管理中,对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越来越重视,这是我国小学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也是未来小学教育和管理的发展趋势。因此,相关小学管理者和小学教师都应当深刻认识到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实现小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提升。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5

  一、深挖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相关内容

  由于教学是教师的工作重点,教学能够为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教师必须要在学科的教学里找到和心理学相关的内容,从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例如,在教授“理想的风筝”一课时,教师可积极地引导学生,使其充分地结合自身的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假如大家身边也有如同刘老师那样的残疾人,那么其将会如何面对工作与生活呢?

  在思考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坚强执着以及积极乐观的重要性,充分明白心态才是决定一切的重要因素,同时帮助学生表达出其心得体会,引导其怎样面对与处理在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二、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而为小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开展专题讲座,举办多种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以及开展班会等,从而使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提高其学习兴趣,使其身心都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发展。同时,学校也可以因地制宜,积极地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借助于电教设备等手段定期向学生普及与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对师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美化生活以及陶冶其情操,使得师生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与融洽。

  三、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获得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及支持,必须要有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师不但要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其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在极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造成影响,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持续地提升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有效推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提升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四、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学校应该积极营造家校“心育”的优良环境,使家庭以及学校开展同步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可以借助于家长座谈会等方式,经常对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让家长了解一些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常识。帮助家长了解到和谐、轻松的家庭环境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表现,同时和家长积极配合,充分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在大量宣传家教知识的基础上,应该积极地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通过准确的方法与良好的行为教育以及影响孩子,保证教师与家长达成一致目标,从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五、总结

  总而言之,新课标坚持的宗旨即为“以人为本”,主张应该充分信任、理解以及尊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变成此环境下教育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校要积极地创设出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各个家庭也要积极地配合学校工作,营造出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在社会、家庭与学校的共同配合下,充分重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断地完善与升华小学生的人格与情操。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6

  摘要: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人才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综合素质对人才的社会竞争力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现阶段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正面临巨大的挑战。作为小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如何有效将这两项工作进行整合并高效开展成为了教师共同思考的问题。分析了现阶段小学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现状,同时提出了几点整合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整合

  当前,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度都在不断提高。而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小学学校仍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德育和德育教育投入的精力还明显不足。为了满足学生的社会发展需求,促进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并将二者有效结合是十分必要的。

  一、现阶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情况。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想要将二者有效结合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必须找出两种工作间存在共同点,并适时融合。但现阶段,小学学校中还缺乏这类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对两项工作进行整合的专业人才,部分学校中负责德育教育工作的教师还身兼其他工作,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没有过多的时间对德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合进行深入研究,还有部分负责德育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存在着经验不足等问题。

  其次,目前大部分学校还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进行整合的意识,校领导没有提出这方面的要求,教师也并未意识到工作的重要性。这导致了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或德育教育工作时思想陈旧、无法做到灵活变动,影响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路径。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进行实践整合。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进行实践整合,促进教学效益的提高。可以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适时加入到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例如在教学“让家园更美好”这一单元的内容时,可以适时为学生搜集一些如今我国环境、资源的发展现状,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学会与“花草树木和动物交朋友”,让他们从小养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好习惯。在教学“我在集体中成长”时,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可以是集体游戏、集体打扫卫生、集体表演等,让学生意识到集体的力量以及合作的重要性。

  (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参与活动情况、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交流合作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评价。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作为进一步针对性开展教学的依据。一次,我注意到一名学生在课堂上不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在活动中不善于表现自己,十分的内向和羞涩,于是我立即在这名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上记录下了她的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常常有意的提问她,不论这名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否,我都对她敢于回答的态度表示了充分的肯定与赞赏。在活动中,我让她参与活动的组织和安排,成为一个“小领导”,只见她把各项任务都安排的井井有序,其他同学也对他刮目相看。一段时间后,这名学生比之前开朗了许多,回答问题积极了,组织能力也增强了,整个人看起来充满了自信。

  (三)在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如今,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教师开展教学的形式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中,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以活动、游戏等方式展开。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角色扮演”的活动,让他们分别扮演交警、环卫工人,甚至是教师的角色。通过角色的互换,让学生们体会到每个岗位都对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学会尊重他人,并明确自身以后的发展方向。在活动中,学生们体会到了交警叔叔的不易,环卫工人的伟大,从心底里表达出了对他们的致敬,也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学生们纷纷表示以后不会再乱扔垃圾、无视红绿灯了,也学会尊重教师了。

  (四)利用心理绘画日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开展形式还需进一步多样化,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心理绘画日记对两项工作的展开和结合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所谓心理绘画日记就是让学生将所思所想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美好。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例如花坛中的花草开始发芽了、开花了,让学生观察花草的成长过程并用心理绘画日记记录下来,在课上,让学生将自己的绘画日记展示并加以说明,说一说自己在整个观察过程中有了哪些感悟,以实现从观察、绘画到体悟生活的过渡。对于表达内容积极、优秀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将绘画时的想法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并上交,教师以评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结语。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的开展方式有许多,而仅仅掌握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才能使德育教育真正发挥作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但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程,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耐心。教师要认识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间的紧密联系,科学合理地将二者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为学生走向社会后获得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和品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高霞.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新课程学习,2014,(12).

  [2]孙剑.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的经验分析[J].北方文学,2016,(03):186.

  [3]赵广,汪振德.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J].西部素质教育,2015,(18):17.

  [4]温朝明.以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德育教育的时效性[J].科教文汇,2011,(29):199.

  [5]齐爱军.新时期德育教育创新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5,(08).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7

  摘要:小学美术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其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美术可以帮助学生净化心灵、调节自我、克服脆弱或自卑的心理,增强其自信心,矫正孤独或封闭的心理。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净化心灵;增强信心;矫正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一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导致部分小学生的心理压力较大。目前,一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缺乏自信心、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低、思维贫乏、缺乏决断能力、缺乏观察力、缺乏表达力等。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与计划,有组织、有方法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多方面影响的教育活动。在实施过程中,美术教育不仅能满足人们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需要,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学者尹少淳认为,强调过程和娱乐性的美术活动,有助于帮助学生恢复信心,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

  一、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可以调节学生心理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欣赏美术作品是美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曾经说过:“没有油画、雕塑、音乐、诗歌以及各种自然美所引起的情感,人生乐趣便失去了一半,这就会给各种疾病的入侵开了门户。”

  ①笔者曾经研究过一堂美术欣赏课。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笔者对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这幅名画,你有什么样的感觉?”有的学生说:“文化课学习让内心烦躁不安,可在《蒙娜丽莎》面前似乎可以忘记时间,可以一动不动地一直注视下去。”有的学生说:“感觉她的眼睛是会动的,不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她似乎都在看着你、关注着你,她的身体也会跟着眼神转向你。”有的学生说:“《蒙娜丽莎》让人感觉舒适,似乎忘却了一切的压力和烦恼,心里只有这张画,眼里只有她和她的微笑。”还有的学生说:“蒙娜丽莎就像现实生活中的人,可以与她说话、聊天,而且她好像明白我的内心,使我的内心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蒙娜丽莎》的微笑是真实的、迷人的,让人感到心灵的净化,如沐春风。学生在欣赏时虽然心境不同,但得到的都是相似的平静感和净化感。在欣赏作品时,色彩影响着人的心理,它能使人产生轻松、紧张、烦躁、兴奋、安定等心理。正如柏拉图在谈到艺术对人们的心灵净化作用时所说的那样:“我们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闻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

  ②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在调节学生心理、营造和谐心态、净化心灵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作业教学可以增强学生自信

  小学美术教学的整个作业过程都处于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状态下,是帮助学生克服脆弱心理、自卑心理,增强其自信心的重要过程。美术作业是学生悉心创作的劳动成果。在作业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如材料的准备、理论的理解等。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解决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在作业过程中,学生还会出现某些问题:有的学生缺乏自信,常常根据教师的讲解、演示亦步亦趋;有的学生草草完工、应付了事;有的学生垂头丧气地坐在座位上,感到无从下手;有的学生的作品构思与别人雷同;有的学生的作品画面单调、空洞……针对他们遇到的困难与存在的某些心理障碍,教师要及时与学生沟通,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指导、启发学生,使其始终觉得“我可以、我行”。对于学生的奇思妙想应给予正确的引导,活跃其思维,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大胆想象,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增强其成功感,进而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三、小学美术活动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

  美术活动是指课堂教学场所以外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室外(校园里)、学校外(美术馆、博物馆、文化古迹、乡村等),主要有美展、竞赛、讲座、墙报、课外兴趣小组、校园美化等形式。美术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伸,它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活动,以自愿与鼓励为原则,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这些美术活动,教师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加学生交往、协作的机会,对矫正、克服学生的孤独心理、封闭心理具有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学在学生心理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教学日益显示出其教育功能的特殊性,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功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祝蓓里,谭和平.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李勇.美术教育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8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下面我来谈谈开展适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体会。

  (一)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教师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3、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三)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1、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2、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四)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随着社会的重视,目前学校教育已慢慢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这不仅仅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员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更需要其他各科老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两者有机结合,确保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为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能力上和心理上作好准备。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9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住、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梦未来实现音的素质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已成为政府、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第一,厌学问题小学生学习压力大,作业负担重,课外作业量普遍高于国家教委规定的标准,这t现象在农村小学更加严重很多农村小学的学生家长仍然把考大学当做是子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一条重要出路许多城市学生家长还给子女幵“小灶”,导致小学生学习时间过长,休息时间不够,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有的小学生放学之后还要参加特长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会产生恶心、呕吐等生理反应,会有抑郁、不自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消极心理现象,严重的导致厌学、逃学甚至辍学。

  第二,性格问题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快速时期,良好的性格养成对于他们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小学生自身经历、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身上存在着一些性格缺陷诸如“虎妈”“鹰爸”这种强势的家长容易给子女一种压抑感,久而久之造成子女性格懦弱胆怯,没有主见甚至抑郁家长对子女过度溺爱,容易导致子女没有自主性,对家长严重依赖,成为“奶嘴男”或“奶嘴女”,难以适应外部新环境调查表明:固执、任性(15.5%),依赖他人(12.4%),容易发火(12.4%),胆怯、害羞(10.3%),遇事犹豫不决。

  第三,人际交住障碍孩子被家长过度溺爱,是家里的小皇帝,普遍存在着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的特点以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去对待他人,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极度缺乏自信心,致使小学生难以与人正常交住第四,焦虑现象考试住住容易导致小学生产生焦虑情绪面对考试,低年级的小学生会紧张压抑,高年级的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因此对考试的担忧更加明显,会出现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出汗和失眠等症状。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第一,身心发育失衡小学生处于生理发育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社会阅历少,知识和经验贫乏,在认识、理解、思维等方面还不成熟甚至很幼稚这种生心发育失衡导致小学生出现许多疑惑和迷茫,更有甚音会产生心理障碍和严重的心理问题。

  第二,家庭教育失当有的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子女关怀备至,结果保护过度,使子女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对家人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宛如“小皇帝”一般当他们走出家门与他人交住,很容易遇到挫折,产生挫败感,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有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秉承“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方法,对子女过于严厉,甚至打骂和体罚子女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存在谩骂、讽剌侮辱的教育方法,伤害了子女的自尊心,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严重心理问题。

  第三,学校教育失误学校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过分重视升学率,重智力轻德育,重成绩轻能力,导致对学生的评价“唯成绩论”部分教师一味地给小学生施加压力要成绩要名次,导致小学生不堪重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

  三、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第一,家长要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家长要改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不少家长对心理问题认识不科学甚至存在偏见,谈“心理问题”色变他们存在认识的误区,把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混为一谈家长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多关注子女的生活和学习,高度重视对孩子的心理辅导要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注意倾听子女的心亩,及时发现子女的心理问题,促进子女健康茁壮成长。

  第二,学校要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摒弃应试教育的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人为本,科学办学学校组织学生经常听一些小学生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小学生学会倾诉以排解不良情绪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设立心理问题信箱,及时解答学生心理疑问幵设心理知识宣传画廊,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和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加强校医合作,定期邀请医院心理医生来校培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健康定期筛查制度,及时发现和治疗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成立小学生互助小组,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回归温暖大家庭,感受健康生活幵展校园文化活动,以游戏的形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小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健康心态。

  第三,社会要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型、预防型和治疗型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的是部分在学习、心理及生活上有潜在的或可能发生不适应问题的学生治疗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的是在心理、学习、社会适应方面产生重大问题或不正常状态,或性格出现偏差,非常需要心理指导的特定学生心理健康事关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中国梦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小学生的成长营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氛围,塑造小学生乐观、向上、阳光、开朗的心理品质。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0

  摘要: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小学生易出现孤独、自闭、依赖等心理健康问题,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既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积极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讨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存在问题

  近年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一方面家庭中的独生子女数量增多,孩子受到父母过分的溺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小学生处于瞬息万变的大环境下,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还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小学必须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不断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笔者根据实际教学经验,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专业人员,部分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许多小学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没有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都是由政教处主任、团委书记、德育副校长、班主任等监管,谁有时间谁抓,但是他们基本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教育培训,在工作中难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难以帮助小学生改变性格上的缺陷,造成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是齐抓共管,统筹兼顾,实际上都是表面文章,没有发挥实际作用。一些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个人素质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往往都是带领小学生观看教学视频或者电子课件等,不能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二)在辅导上偏重学校,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多偏重于学校教育,认为小学生只有在学校里才能够身心健康发展,完全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实际上,家庭和社会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个不和谐的家庭或者一个不安逸的社会都会造成小学生个性偏激,性格孤僻。一些小学还依旧施行“关门教育”的策略,以为通过上辅导课,搞心理辅导活动,或者聘请专家到学校进行讲座就可以促进小学生成长。其实,这样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脱离了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是片面的。心理健康的真正目标是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和能力,提高他们对于学习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三)存在错误的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当做摆设。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错误的认识,经常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从属地位,把心理健康当成摆设,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而且小学里常常将一些不能胜任一线教育工作的教师安排为心理辅导员,这些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使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似有实无。有些学校用闲置的教师作为心理咨询室,条件简陋,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学设施,也没有固定的资金投入,渐渐的小学生就对心理健康失去了兴趣。而且目前小学心理健康课程开设不完善,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教学体系中,只重视数学语文等学科的教育工作。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建立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小学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提上日程,积极开展师资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有扎实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心理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学校必须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因为小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如果不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很容易走上歧途。要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放到与其他学科教育同等的地位,并且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使小学生获得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心理健康辅导。要协调好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还可以给小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教育网。

  学校要注意到家庭和社会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积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让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启迪。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家长要给予小学生正确的教育,给他们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环境,鼓励孩子尊老爱幼和乐于助人。同时,学校要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的帮助,比如医疗、环保、公益等,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社会资源,让小学生享受开心快乐的童年。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只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统一起来,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重视程度。

  要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作用,就必须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可以根据学校的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基本的教育设施,选拔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改善小学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健康场所的现状。要根据不同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调节能力等,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了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并且定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

  三、结语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是小学生成长的需要,而且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秉承生本教育理念,遵循新课改的要求,加强师资配备,建立完善的协调机制,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加强与家庭、社会的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海宁.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分析[J].科技展望,2014年第17期.

  [2]董靖平.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考试周刊,2014年第14期.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1

  一、校园文化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的性格的形成,先天遗传占有较小比例,大部分是靠后天习得。班级同学每天的行为表现会在不知不觉中相互产生影响,特别是优良意志品质的陶冶。调查发现:约45%的学生会在有心事时找同学倾诉,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学会找信得过的同学倾诉,这不仅有益与我们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同学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和维持。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

  1、校方应从四个方面着手加强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

  校方在小学生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中国学校是由学校建立并实施日常的管理,要想全面细致的搞好小学生的校园文化,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校方必须积极努力,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去。

  1.1完善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构造美丽校园文化氛围。美好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校园基础设施和物质环境的建造,只有美好、舒适的校园环境更能让学生有“家”的温馨感觉,校园文化建设才更能得到学生的重视和支持,才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室里、走廊上,悬挂学生的优秀作品,可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张贴有关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等的格言警句,可促进学生树立道德及责任意识。

  1.2继续改进和完善校园各项规章制度

  在思想道德建设上,我们要以不带有约束性的正面引导为主要手段,但还要制定各种制度来规范学生行为。首先,《小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这样的基础规范要紧跟实际进行动态修订,其次,要制定更加详细和实际操作性更强的标准,促使学生行为主动化和自律化。并且要不断对这些制度进行反思,及时的修订完善,让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有效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2、学生自身和教师应做的努力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要想全面深入地建设小学生校园文化必须要充分发挥小学生自身的能动作用,同时班级的干部要发挥带头模范作用。

  2.1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创造良好物质环境。良好的精神面貌离不开清洁舒适的自然环境,在舒心的环境中,小学生的精力会更加充沛,行为也会更加积极主动,从而促进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因此,应提高学生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努力营造干净、舒适的校园环境。

  2.2充分发挥学生楷模带头作用

  学生楷模映射出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校园价值观,他们为其他学生提供可资借鉴的成功范本,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同时,他们也是学生与学校情感沟通的中介桥梁,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找到行动的抓手,规范自我言行,强化自身价值观,体现良好的学校精神风貌。

  2.3努力发挥教师的作用

  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教师担负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合格人才的繁重任务,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言行均会影响小学生行为价值观的确立,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

  2.4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效将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为一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真善美,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从而能更好地自我成长。要注意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的丰富性和创新性,要能满足不同特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需求。

  3、结语

  总之,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并且当前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还需要更多的人不断地在实践中发现探索,才能总结出更好的建设校园文化的措施,才能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2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啦啦操,通常称为“拉拉队运动或啦啦舞”,其英文名称为“cheerleading”。它是一项集竞技性、艺术性、观赏性和娱乐性为一体的新兴运动项目。啦啦操是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运动员完成高超的啦啦队特殊运动技巧,并结合各种舞蹈动作,展现青春活力,体现团队凝聚力,追求最高团队荣誉,其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亲睐。啦啦操运动自传入我国后,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在中国体育总局体操中心的引领与大力推广下,啦啦操成为时尚、健康、快乐的现代大众健身项目的代表之一,其具备的强烈的视觉冲击感,感染力、号召力以及竞技性,符合现代小学生的审美需求,且啦啦操运动与中国教育部门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相吻合,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体现学生的青春活力,磨炼其坚毅的意志品质,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因此,研究花球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能够丰富小学花球舞蹈啦啦操理论研究内容,提高学校啦啦操技术技能水平,帮助小学生正确认识啦啦操的锻炼价值,有助于啦啦操运动在小学更好地普及与开展,并可形成学校特色文化项目,为其他中小学啦啦操队伍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无锡市××学校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无锡市××学校是一所新开办的公办学校,自2014年9月开办以来,一直在摸索与尝试,具有校园特色的体育项目。学校体育项目从枯燥乏味的广播操发展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操,现在又有了新引入的啦啦操,体育课、大课间、课外活动以及啦啦操训练使校园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一改懒洋洋的运动态度,他们现在一听到音乐就活力四射,花球啦啦操的引入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经过短短一个多月的推广与训练后,学生发生了从零基础到问鼎2014年12月份的全国啦啦操冠军赛校园花球示范套路冠军的巨大变化,活跃了教学氛围,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为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的确定指明了方向。

  本文采用实验研究法,研究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实验组学生参加啦啦操训练,控制组学生不参加啦啦操训练。实验周期为一年。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自我认知的影响

  在学生啦啦操训练过程中,每个动作与配合都要求有美的展现—动作美、姿态美、线条美,这样有利于学生良好身体形态的塑造以及自信心的培养。啦啦操所特有的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激情口号,使学生在啦啦操运动中尽情释放压力与表现,培养自信。啦啦操需要极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学生在训练中,更清楚地明白一人之力微不足道,全体队员之间的完美、默契配合才有更大的爆发力。然而,不参加啦啦操训练的学生,他们在动作技术上对自己的要求较低,认为学会动作就已经学会了,对动作的发力与控制的认识,以及对团队协作能力的认知存在误区。因此,啦啦操运动员比一般学生能更客观、更正确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他们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欣赏他人。进行啦啦操训练能让学生不断完善与提高认知能力。

  2、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团队精神是啦啦操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需要运动员之间协调配合,完成口号、配合动作以及队形的变换等,营造彼此信任的团队氛围,提高团队凝聚力,激励队员的斗志。在啦啦操训练中,既强调团队完成动作的高度一致性,也注重个体能力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动作的一致性,在啦啦操训练中,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贯穿整个训练过程。交流从团队建设出发,对于难以记忆的动作或队形,大家往往表现出更强的团结合作能力,以使大家能够动作统一,有鲜明的层次变化等。配合技巧是啦啦操的特色,很多配合难度都需要大家相互信任与齐心协力,在训练中,团结协作配合能力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同时小学生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也能得到极好的促进。

  3、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社会适应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啦啦操也在不断翻新,啦啦操动作的编排、难度的大小、音乐的选择、队形的变化也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生活化。从全国第一套啦啦操规定套路的编排到全国第三套啦啦操规定套路的发行,舞蹈与音乐越来越国际化、多元化,越来越能让运动员产生共鸣,这比其他项目的发展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学生通过啦啦操的训练,更能融入多元的社会环境,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啦啦操能够强身健体,提高学生心肺、耐力、柔韧、力量、团结协作等各项身体素质。另外,啦啦操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增强大家相互协作的能力,提高学生之间的责任心和责任感,增进队员之间的信任感等。當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学生不会因为身体素质不好而感觉难以适应,相反他们会尝试利用团队的协作能力来将难题解决。经过啦啦操训练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往往比没参加训练的学生强。

  4、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意志行为的影响

  啦啦操训练往往因为动作难度大、花样多、节奏快而使身体负荷加大。在这种大负荷下训练的学生要比一般学生更能吃苦、更加坚毅。尤其是参加比赛的学生,更能理解只有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离自己的目标更近一步的道理。学校啦啦队的孩子不仅在啦啦操方面表现突出,而且在学业成绩中也名列前茅,在游泳、跑步、舞蹈、演讲等比赛和活动中,都能体现啦啦操积极向上和不服输的精神。学生即便面临各种压力、挫折、失败甚至打击,也不会轻易放弃,而是能更勇敢坚强地面对,能更积极自信地迎接挑战。

  5、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生活态度的影响

  舞蹈啦啦操刚柔并济、激情四射、奔放洒脱,是一种典型的青春文化,传递着人们对青春生命的渴望,非常符合小学阶段学习压力大、家长期望值高和运动不足的学生,通过啦啦操训练中肢体语言与富有节奏感音乐的结合,能让学生释放出那些负面压力,有利于学生心情的放松,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走出室外,以积极心态迎接生活。参加啦啦操训练,通过各类啦啦操比赛,提升学生的竞争力,让他们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从而学会生活,享受生活。

  综上所述,啦啦操训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啦啦操训练能使学生产生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锻炼学生健全的意志行为、平衡学生的生活态度具有积极的影响。啦啦操运动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其可作为学校的特色体育文化,在中小学范围内广泛开展。

  啦啦操虽然很受学生喜爱,但由于啦啦操师资力量薄弱,所以很多学校尚未开展,学生也从未了解和学习过啦啦操。学校领导应对学校体育项目的开展有长期有效的规划,应督促体育教师进行啦啦操教学,鼓励体育教师定期参加教学培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其他任课教师也应积极配合,促使啦啦操能够长期有效地发展。同时,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啦啦操的支持与推广力度,给学校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教材,以促进啦啦操更好地开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3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教育是至为重要的环节,以课堂为主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精心呵护,避开心理受到伤害,从多角度把握学生心理,使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环境;学生心理;沟通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进步的阶梯。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的知识水平提高了,但是嫉妒、依赖、压力等等,这些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各种心理反映,往往是不易觉察的,表现在小学生身上常常就出现:厌学贪玩,好斗生非;不讲诚信,说谎作假;好逸恶劳,浪费无度;不爱公物,是非不分;心胸狭窄,不够谦让等现象。究其根本,主要在于心理教育功能的确实。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解决好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心灵健康成长

  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疏导学生心理必须有一个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一)拥有良好学习氛围的学校环境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令学生身心愉悦、陶冶学生的情操首先要有一个的良好的校园环境。如在教室一角放几盆花草,让学生赶到舒心怡神;教室的环境布置要注意色彩与内容的相互搭配;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倡导学生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提高。老师要精心组织这样的学习合作小组,在课外根据学生兴趣、能力、学习情况,采取差异互补、自愿结合的原则,组成互助小组,每个人可以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包括学习、生活、兴趣、心理、情感等,让大家共同讨论,提出自己的解释。另外,建立优生和后进生“一帮一”的学习组织活动,老师鼓励督促,推动后进生在学习上的转化。

  (二)拥有和谐乐观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更是培养孩子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品质兴趣的重要的场所。人是大自然中唯一懂得暗示的动物,孩子又最善于仿效,所以大人的一言一行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暗示的意义具有强大的干扰力。不良和错误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都会导致孩子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有些父母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一概不知,对孩子的优良表现从来不闻不问,但对待孩子的错误,却非常在意,殴打起孩子毫不含糊。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往往暴躁,对学习兴趣不高,并经常与周围的人发生矛盾。所以,学校要通过开办家长会、建立家庭教育研究会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让家长明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单方面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是一个全面、长效的过程,效力有时候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大多数家长都接受过初中以上教育,普遍思想开拓,接受信息快捷,他们更善于学习现代教育的理念,只要学校引导,教师引导,家长一般都会主动配合学校,做好家庭教育。家长如何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呵护学生的心灵成长:要让家长树立一个教育信念:呵护孩子的心灵,培育孩子心灵的成长比读书考试更重要。老师要主动积极的联系家长,相互密切配合,做好训诫与勉励双管齐下的教育,不能学生在学校受到老师批评,在家里又受到家长变本加厉的批评,伤害孩子的心灵,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老师批评后,要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化解心理的忧虑,分析老师批评的原因,鼓励孩子改正错误缺点,乐观面对老师的批评,让他们觉得家庭是温暖的,父母的怀抱是温馨的。老师和家长要把握好批评与鼓励宽容的尺度,不能过分严厉,也不能过分宽容。健康阳光乐观的性格不可能在训斥与溺爱中形成,适度的批评和表扬比严厉的处罚或物质的奖励更能有效促成孩子优良品性的形成,表扬孩子与约束批评孩子的不良行为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批评与鼓励并行是奠定孩子愉悦人生的基础。

  2.家长必须认真倾听孩子的诉求:家长要以平等和关爱的姿态和孩子对话,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理,要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诉求的机会,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及时疏导。特别性格内向的孩子,家长更应该和孩子多交流,鼓励他们大胆说话,说错了也不要紧。家长不能以任何理由忽略孩子的存在,更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和孩子感情、思想的交流,尤其父亲必须要有耐心和爱心,和孩子一起游乐,一起学习,一起散步锻炼,关心他们的关注的问题,及时引导他们的情感和认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正确引导孩子参加集体活动:人都是社会的个体,在引导孩子接近自然陶冶淳朴性情,关爱自然生态的同时,要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服务意识与合作协作的意识,比如夏令营,比如社区公益活动,比如校与校之间的联谊活动,比如参观博物馆等,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培养孩子的健康完善的人格。

  二、老师要注意自己的楷模形象?

  小学生最善于模仿,善于崇拜,在他们心灵中教师的形象是伟大的,在他们看来老师是慈爱、知识、公信、道德的代言人,老师的一言一行就是社会的最高标准,是他们仿效学习的楷模。小学生会在某些行为发生的第一时间。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衣着整洁,精神振作;语言要亲切、自然,可以批评,但不能辱骂;行为要热情大方,经常关爱帮助学生,不体罚学生,为学生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一)对待学生要真诚平等

  一切伤害莫过于心灵伤害,尤其老师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巨大。一旦学生的心理上经常受到老师或同学的伤害,他们就容易走向极端,会变得冷漠孤僻偏执,处理关系容易冲动,偏离理性轨道,容易产生攻击性、报复性、破坏性等,以此发泄心理受到伤害的不满。为了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变化,要以平等真诚的姿态对待学生的失误,尽量减少对学生心理的伤害。遇到问题多从学生的角度来深思,认真倾听学生的诉求,仔细观察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寻找与学生沟通的话题,在沟通中寻找学生发展的基石。

  (二)让嫉妒心理远离学生

  对学生来说,嫉妒心理不仅影响身心健康还影响学习。同班同学之间的矛盾很大一部分是由嫉妒引起的。例如:别人的分数高了,就说提前知道答案,或者老师提前辅导过等,这就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大家都想躲开他,不愿与他交往,逐渐被孤立。又如因嫉妒他人成绩而“打小报告”,散布谣言,从而给自己造成不良的影响,导致人际关系氛围不好,于是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在班上打架斗殴,沦落为问题生等。因此,教师要及时适时地帮助他们。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机会,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定位。教育学生要全面认识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发现并开拓自己的潜能,不断提高自己,开创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要转移学生的嫉妒心理。小学生嫉妒心理的产生大多是因为出现学习差距引起的,如果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差距产生原因,发掘弥补差距的动力,把嫉妒心理转化为积极努力的精神,每个阶段给自己确定一个奋斗目标,不断奋进,随着学习进步,嫉妒心理也会慢慢弱化,逐渐消失。

  (三)多角度引导学生,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的引导,为人师者不仅要交给学生知识,更要能够从多方面去把握学生,从多角度去引导学生。对“管不了的学生”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解决。

  1、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惩罚批评容易使人产生人格、自尊受到损害的自觉心理,为了获取人格的尊重,人们常常会采取对抗的方式反对处罚批评。小学阶段的学生发展成捣乱生,大多数情况都是因为老师过度处罚批评,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造成的。所以,老师对待“管不了的学生”应该首先要从尊重他们人格的角度入手,发现其优点和长处,创造适宜其展示自我优点的平台,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爱,对他寄予的厚望,体会成功的幸福,促进其进步。

  2、采取多元的教育方式。对于上课学习不投入,爱做小动作甚至打架爆粗的学生,教师一味采取批评的方式有时候会产生较好的效果,但如果面对学生不同的问题教育的方式一成不变。久而久之师生都会失去耐心和信心。老师不妨根据他的情况,找出深层原因,分析原因,从尊重关心的角度,从帮助寻找学习策略的角度入手,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不断的给予正面的激励,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促使他提高学习热情,树立自信,让他感受到老师的信任,慢慢树立自己是个成功者的意识,这样慢慢会步入学习的正轨。

  3、要学会保护学生隐私。创设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心理测试、治疗的环境和氛围,运用合理而巧妙的“保密方法”,要对测试的真实、可信度提供保障。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实效性,让学生毫无顾虑地说出自己的心声,及时做好保密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尽可能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老师要正确认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当今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应努力对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创设更好的校园、班级、家庭等外在环境,合理运用教材内容、和谐师生关系,重视精神环境的建设。大数据时代的基层教育,对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时,应尽量做到家校结合、师生结合、家长和老师结合,巧妙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进行不同层面、不同方法的心理健康干预,寻求最适合学生个体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尽可能减少学生内心的矛盾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今后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许会采用多种途径和多样化的方法,这有待教育专家和基层教师进一步学习研究。基层教师应该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梳理,提高自身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阳光的发展。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4

  科学技术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不正之风和xx现象日益横行,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两个,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校教育更加突出重要。为此,教师学习和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尤为关键。

  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般情况下,家庭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学校教育则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教学着重学生智能的发展,如果忽视了教学心理卫生,学生智能发展不但受到影响,其身心健康也会受到损害,仅就负担过重而言,引起的学生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后者。长期疲劳就会造成学生视力减退、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血压升高、失眠、心情忧郁、情绪不安、信心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严重的还会引起学生精神失常,甚至轻生。学校教育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及日常管理中去。这就对教师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不同的教师所带的学生也存在不小差异,教师正是用自己的一切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首先教师自己要能够面对现实、积极乐观,对前途有信心;具有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认知能力。有独创性,能运用有效合理的方式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活动能力;有健全的人格,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敬、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怀疑、憎恶、嫉妒等)。教师的心理常态应是不卑不亢,不愠不哀,宽严适度,既有激情,又很理智。教师无论处于何种状态下,都必须表现出心理状态的稳定性。教师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大大超过学生,要做“宰相”,豁达大度,心胸宽广,气量宏大,能容人之过,甘当人梯,喜欢学生超过自己。举止大方,态度端庄,不论何时都不忘记为人师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态度保持均衡,不能凭自己的好恶感,偏袒、庇护和鄙视、冷淡学生。遇事冷静,不随便发怒,不以威压人;处事的公平合理,不抱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要和每个学生的心理距离应是一致的、等距的。教师自己也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自我心理的完善。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是一名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的教师,看到他自尊但不自傲、自重但不自夸、自信但不固执,能正确对待挫折、乐观向上、尊重自己的事业、尊重他人、言行一致,可以想象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会怎样。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模仿性很强,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所以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我们教师应首先拥有同样健康的心理。

  教师拥有了健康的心理,还需要良好的教育方式。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

  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总体结构中的奠基性工程。可以说,没有健康的心理,一切形式的素质教育都是无从谈起的。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5

  进而新时期以后,我国社会各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虽然为人们的生活创造了许多便利,但是与此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了许多心理压力。各个年龄层的人们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其中学生阶层面临的压力更加显著,学生要面对来自社会、来自家庭、来自同学甚至是来自自已的多重压力,不仅学业压力大,而且由于年龄较小,在社会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压力[1]。因此,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突出。本文就是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一、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重视

  虽然新时期中素质教育开始提出并得到了实施,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使得很多教师与家长还是片面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身心是否得到了健康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忽视。而且虽然我国大部分学校中虽然都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但是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却没有设置,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流于形式,再加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少都是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来进行教学的,因此就导致本就缺乏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二)学生心理健康程度较低

  小学虽然是学习的初级阶段,但是学生的学习任务却并不轻松,不仅家庭作业繁重,而且在课外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教师与家长都对学生投入了极高的期望。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本就比较低,身心稚嫩,难以适应这种高要求、高强度的学习,因此就逐渐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抵触的心理,学生心理十分紧张压抑。而在目前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却没有做到良好的疏导,在以一概全的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压力难以得到真正的缓解[2]。

  二、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不论在哪一阶段的教学中,师生关系一直都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而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健康成长都十分有利。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与学生之间进行密切真诚的交流,对学生予以充分的尊重与关爱,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解决其遇到的难题,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一个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泄压力的地方,让学生尽快将不良情绪摆脱,为心理的健康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二)加强学生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一直都受到了很多忽视,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家庭教育的作用更加明显,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关键部分。对于学生来说,真正的启蒙老师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造成深远的影响,家庭环境的好坏更是影响学生人格品质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对家庭教育引起更多重视,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联系,教师要与学生家长之间进行沟通,让学生在家里也能按时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家长还要对学生的学生采取鼓励政策,改变过去片面重视学业成绩的观念,将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发展上,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心理状态才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3]。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适当的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到课堂中,尊重学生存在的学习差异,在课堂上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要大力表扬,对于存在不足的学生也要进行鼓励,不断让学生树立起更多的自信心,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4]。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引导学生的心理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生活创造一个健康的心理条件。结语综上可知,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环境之下,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不仅有着新的契机,同时也还会面临着一些困扰与挑战。因此,为了保证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加快采取措施来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各界也要共同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健康的大环境。

  参考文献:

  [1]潘晓敏,蔡泽玲,潘泽敏.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9:189-190.

  [2]李春梅,颜春元,郝仕儒.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7:145.

  [3]韦磐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问题及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146-148.

  [4]梁丽.拉萨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以拉萨市实验小学为例[J].西藏教育,2012,05:53-54.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6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住、升学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梦未来实现音的素质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已成为政府、社会、学校、老师和家长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第一,厌学问题小学生学习压力大,作业负担重,课外作业量普遍高于国家教委规定的标准,这t现象在农村小学更加严重很多农村小学的学生家长仍然把考大学当做是子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一条重要出路许多城市学生家长还给子女开“小灶”,导致小学生学习时间过长,休息时间不够,睡眠时间不足9小时有的小学生放学之后还要参加特长班小学生学习压力大,会产生恶心、呕吐等生理反应,会有抑郁、不自信、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消极心理现象,严重的导致厌学、逃学甚至辍学。

  第二,性格问题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快速时期,良好的性格养成对于他们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小学生自身经历、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身上存在着一些性格缺陷诸如“虎妈”“鹰爸”这种强势的家长容易给子女一种压抑感,久而久之造成子女性格懦弱胆怯,没有主见甚至抑郁家长对子女过度溺爱,容易导致子女没有自主性,对家长严重依赖,成为“奶嘴男”或“奶嘴女”,难以适应外部新环境调查表明:固执、任性(15.5%),依赖他人(12.4%),容易发火(12.4%),胆怯、害羞(10.3%),遇事犹豫不决(6.8%)。

  第三,人际交住障碍孩子被家长过度溺爱,是家里的小皇帝,普遍存在着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的特点以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去对待他人,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极度缺乏自信心,致使小学生难以与人正常交住。

  第四,焦虑现象考试住住容易导致小学生产生焦虑情绪面对考试,低年级的小学生会紧张压抑,高年级的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因此对考试的担忧更加明显,会出现头晕、胸闷、心慌、呼吸急促、出汗和失眠等症状。

  二、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第一,身心发育失衡小学生处于生理发育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社会阅历少,知识和经验贫乏,在认识、理解、思维等方面还不成熟甚至很幼稚这种生心发育失衡导致小学生出现许多疑惑和迷茫,更有甚音会产生心理障碍和严重的心理问题。

  第二,家庭教育失当有的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对子女关怀备至,结果保护过度,使子女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对家人颐指气使发号施令,宛如“小皇帝”一般当他们走出家门与他人交住,很容易遇到挫折,产生挫败感,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有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秉承“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方法,对子女过于严厉,甚至打骂和体罚子女还有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存在谩骂、讽剌侮辱的教育方法,伤害了子女的自尊心,形成反抗、疑惧、胆怯等消极心理品质,诱发严重心理问题。

  第三,学校教育失误学校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过分重视升学率,重智力轻德育,重成绩轻能力,导致对学生的评价“唯成绩论”部分教师一味地给小学生施加压力要成绩要名次,导致小学生不堪重负产生诸多心理问题。

  三、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第一,家长要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家长要改变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不少家长对心理问题认识不科学甚至存在(扁见,谈“心理问题”色变他们存在认识的误区,把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混为一谈家长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多关注子女的生活和学习,高度重视对孩子的心理辅导要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注意倾听子女的心亩,及时发现子女的心理问题,促进子女健康茁长成长。

  第二,学校要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摒弃应试教育的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以人为本,科学办学学校组织学生经常听一些小学生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小学生学会倾诉以排解不良情绪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中心,设立心理问题信箱,及时解答学生心理疑问幵设心理知识宣传画廊,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和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加强校医合作,定期邀请医院心理医生来校培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心理健康定期筛查制度,及时发现和治疗小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成立小学生互助小组,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回归温暖大家庭,感受健康生活幵展校园文化活动,以游戏的形式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小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健康。

  第三,社会要幵展心理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分为三大类型,即发展型、预防型和治疗型发展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的是部分在学习、心理及生活上有潜在的或可能发生不适应问题的学生治疗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的是在心理、学习、社会适应方面产生重大问题或不正常状态,或性格出现偏差,非常需要心理指导的特定学生。

  心理健康事关小学生的健康成长,事关中国梦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为小学生的成长营造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氛围,塑造小学生乐观、向上、阳光、开朗的心理品质。

  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篇17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逐渐打破了单一的知识传递、能力训练与文化渗透的模式, 并给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更高的关注, 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社会发展多元的背景下, 小学生在心理环境塑造中会受到社会、家庭、网络、校园暴力等多方面的冲击, 这对其未来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 深厚的人文价值使得其与心理教育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应积极面对当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并结合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做好心理辅导, 以帮助小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关键词:小学; 心理健康; 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极有必要, 对于有效应对当前小学生所存在的以自我为中心、共情能力不足等心理问题不可或缺。教师应根据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转变教育理念, 创造心理健康教育条件;明确教育目的,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抓住教育要领, 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一、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自卑、焦虑、抑郁、耐挫力差、以自我为中心, 共情能力不足等种种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小学生在外在行为上表现出孤僻、语言表达能力不足、暴躁、偷窃、逃学、甚至校园暴力等行为, 这些学生在学校教育中通常会被打上“差生”的标签, 但是“贴标签”并不能帮助教育工作者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 从心理角度出发, 对小学生的诸多不良行为进行分析, 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 并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样不仅能够为学生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更能够在心理健康发展上给予其支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语文是一门蕴含着丰富人文情感的学科, 诸多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感刻画为我们探索心理问题提供了路径。在小学阶段, 基于课程目标, 许多教师都将语文课程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基本学科, 而忽略了其中包含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能够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 让学生在文字的带领下认识并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其次, 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让学生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中, 学会总结、反思, 强化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最后, 能够丰富语文教学内涵, 让语文学科突破文化知识的限制, 从人文角度实现情感挖掘, 进而拓宽学生的语文视角。那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如何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呢?接下来笔者就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简要探析。

  (一) 转变教育理念, 创造心理健康教育条件

  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 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条件。首先, 教师应注重师生关系的改善, 传统教育模式中, 师生关系的隔阂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求助, 更是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障碍,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关系, 用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并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给予帮助;其次, 树立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 从时间上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义, 明确当前某些不当的教育行为会对学生造成的心理阴影, 并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 构建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最后, 教师应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 在基本的语文教学素养前提下广泛涉猎心理学知识, 从而为语文教学与心理教育的融合做好准备。

  (二) 明确教育目的, 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与个体的思维发展与意志品质塑造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深入挖掘语文学科中的情感资源, 为学生的思维培养与意志品质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一方面要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锻炼小学生坚强的意志, 结合文学阅读引导学生正确定位自我价值, 避免因为一时的失败否定自我, 提高其抗击挫折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 思维是心理活动中的重点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转折期,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以促进学生对自我心理问题的思考、分析与解决。

  (三) 抓住教育要领, 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要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对心理问题进行全面分析, 了解其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并在语文教学中加以体现。首先, 教师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整合语文教学目标, 这其中不仅包括学生智力的发展、文化素养的提升, 更包括心理、情感体验;其次, 构建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的引导下, 及时反思自我, 并获得有效的心理指导, 如在《窗前的气球》《假如》等课文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情境构建,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并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品质;最后, 打破单纯的语言讲解, 将学生带领到实践中来, 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认真观察、合作互动的过程中改善心理环境, 并提高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

  总之, 从当前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来看, 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的培养局限在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训练上, 而是应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 挖掘学科中的教育资源, 在小学生心理环境构建的初级阶段, 引导学生逐渐突破心理困境, 更加从容地面对社会、面对他人、面对自己, 为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亚文.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学周刊, 2016 (7) .

  [2]任耀春.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华夏教师, 2017 (5) .

  [3]韩玉双.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S2) .

  [4]邹紫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小学科学 (教师版) , 2016 (7) .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