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探讨的论文
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探讨的论文
(一)阅读本位的语文教学之弊
1、常态教学,阅读塞满课堂。据调查了解,在我们的常态语文教学中,90%以上的课堂是没有写作训练的。为什么?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殊不知,写作虽然“耽误”了一点时间,却能够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素养得以快速提升,长期来看,“慢”其实就是“快”。但许多教师只顾眼前利益,宁可眼前“快”,不管其实变成了“慢”。
2、公开教学,写作“挤”进课堂。在公开课中,我们一般都会看到写作环节。但细细观察就会发现,现场写作的时间很少,少到有时做课教师会这样说:“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写了,现在就来说说吧。”说和写虽然都是输出,但差别是很大的。可以看出,做课教师把写作环节带进课堂,实在是无奈之举;或者说,因为少了写作,教学环节就有了“硬伤”,不得已才将写作挤进了课堂,应景之举罢了。
3、课程设置,阅读重于写作。在课程设置中,阅读、写作被硬生生地分成两块。在课时分配及教材编写上,阅读明显重于写作。在一周课时的安排上,写作一般只有两课时,而阅读至少是四课时。仅由此我们即可看出,阅读重于写作。正因为阅读、写作被分了家,阅读课上少了写作环节也成了正常现象。同时,阅读与写作分开教学,阅读多,写作少,而且课文与写作内容联系不紧密,学归学,用归用,学了用不上,岂不尴尬!
(二)写作本位下的语文教学之弊
1、人文让路于工具。强调写作本位,名之曰语文就应该学习语文方法,形成语文技能。这并没有错,问题是,如果一味地凸显写作技能训练,就不合理了。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人文性特别强,教师如果因为写作本位,硬是不见“人文”——体验情感,而是大谈“工具”——感悟写作方法,岂不大煞风景?比如,一位香港老师教学《毕加索与和平鸽》一文,重点教学第三段。这位老师引导学生“画人物动作流程图”: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操作——情景练习——回家独立操作写片段。有专家认为这就是在教语文,我不敢苟同。面对血淋淋的场面,教师竟然视而不见,而只看到了杀人过程中的动作,并自认为是在引导学生学会并掌握“用连贯动作描写人物”的写作技能。我想,如此教下去,学生岂不真的成了工具?
2、形式重于内容。在写作本位的语文课堂中,对于易于模仿创作的课文,教师一般很少引导学生体悟、朗读课文内容,而多是引导学生归纳方法,然后便进行仿写或创生。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时,开门见山地介绍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当学生读完课文后,就带着学生按照议论文一般结构寻找相关内容,最后得出结论:这篇课文是比较合乎规范的议论文;接着让学生仿写一篇议论文。客观地说,这是较好的语文教学方法,但问题出在教师偏重了议论文范式的学习,而忽视了对其中论证内容的细细品读:为什么选三个正面例子而不是选两个或者四个?为什么还要选一个反面例子?正面、反面例子中哪些词句对论点证明力度大?指导朗读品味,其实不就是在细细感悟语言,慢慢习得方法吗?
反思:阅读、写作互为本位是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一)“修身”信念形成阅读本位:偏重人文,强调过程
语文学科课程形态是在传统读经教育的基础上嬗变而来,一直沿袭选文学习方式,所选文章第一向度应是为精神打底。因此选文偏向崇高的、向善的、尚美的文章,极具文学性,偏重“人文”,重在培育人的精神。阅读时也就必然要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化为营养,融入血肉。在含英咀华过程中,秉承“但求耕耘莫问收获”的信念,向着“修身”至高目标迈进。能否达到无关紧要,读文修身才最为重要。如此看来,读文修身形成传统,传承至今形成阅读本位,也在情理之中。
(二)“成器”惯性形成写作本位:偏重工具,强调结果
现代社会竞争更加激烈,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的影响也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似乎学校不是在培育人,而是在制造一种“器具”,忽视了立人的精神,而只重视授人技能——成“器”的必须的`技能!语文教学,似乎只关注中考、高考乃至一切跟语文相关的考试,名之曰这是在学习语文方法,形成语文技能。至于学生读了多少书,人品怎么样,很少被关注。悲哉!学生最终掌握了写作技能,成了写作的工具,又能怎样?须知,他已经不像人了!
(三)“修身”“成器”并重,阅读、写作互为本位:语文教学的应然追求
“修身”“成器”这二者能否融合呢?答案是肯定的!现实中道德、文章俱佳的人比比皆是。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重视对文章内涵的感悟理解、品析赏鉴,又要重视对文章修辞结构手法的学习掌握、创造运用;既要重视通过文章培养学生立人的精神,又要通过文章训练让学生掌握写作技能。如此,既重视学习过程中培育人,又重视学习结果成就人,岂不是双赢?“修身”“成器”合二为一,阅读和写作互为本位、相互协作,这样的课堂才是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课堂。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互为本位,即是从过程到结果都在培育人。我们两手都要抓,而且两手都要硬,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从成人走向成才。
策略:基于阅读、写作互为本位的教学范式重构
根据教材内容、情感、结构和形式,我以为,教材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对学生精神世界能够产生强烈刺激的、初步奠定学生思想基础的文章,曰人文性强的课文。这类课文重在“写了什么”,写作内容一般强烈指向人心、人情、人性,读后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第二类是写作方法表现比较明显,易于学生掌握并运用其结构、形式、模式,从而形成写作技能技巧的文章,曰工具性强的课文。这类文章重在“怎么写的”,内容也因其形式而更出色,读后易于让人对写作方法印象深刻。第三类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文章,曰人文性、工具性均衡的课文。这类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表现突出,让我们在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感受作者写作方法的高超。下面就针对这三类课文进行语文教学范式探究。
(一)人文性强的课文教学范式:文内读写
对于此类课文,阅读教学主要是为学生的情感积淀打底,写作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感情升华。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凭借的都是文本本身,无须再另选文本,这样便于集中力量,使学生体验、感受更深刻,为学生人文精神扎实奠基。教学范式一般为:(1)阅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浅触情感;(2)选择敏感点进行文本细读感悟,体验情感;(3)指导朗读,体验课文文字背后表达的深情厚意;(4)就课文相关内容,进行或补白或综合等写作训练,提升学生情感。
请看特级教师陈建先老师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的流程:(1)让学生用“因为……所以……”就课文内容说话,目的是理解课文大意,浅触“要重视环保”的主旨;(2)引导学生抓住塞特凯达斯瀑布“雄伟壮观”“奄奄一息”两幅画面,细读文本,品味文字,体验“很需要重视环保”的情感;(3)引导学生对比朗读描写两幅画面的文字,把“特别要重视环保”的情感通过声音传达出来;(4)小组合作,代表巴西总统,写出在葬礼上对巴西人民发表演说的演讲稿,然后扮演总统进行演讲,提升学生“一定要重视环保”的情感。在这样的教学中,阅读、写作互为本位,相互促进,写作语言漂亮,阅读情感到位。得言得意,夫复何求?
(二)工具性强的课文教学范式:读内写外
对此类课文,阅读教学主要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学习相应的写作方法;写作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写作方法,从而练习形成相应的写作能力。文内阅读掌握方法,文外模仿创作巩固方法。教学范式一般为:(1)阅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主要写作方法;(2)抓住最能体现文本独特写作方法的语句进行文本细读,感受文本写作方法的独特魅力;(3)欣赏同类型写作方法的文章或片段,加深对文本独特写作方法的理解;(4)模仿、创生习作或片段训练,形成相应的写作技能。
例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课的流程:(1)说说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人,哪些描写让你难忘;(2)引导学生就“伸着两个指头”“反复摇头”“不得断气”等几幅画面细读文本,体会作者夸张的细节描写方法;(3)欣赏《范进中举》片段:“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理解夸张的细节描写方法,进一步感悟其妙处;(4)引导学生运用夸张的细节描写方法写一个片段,如描写一个“酷爱读书”的人。如此,阅读教学理解内容、方法,方法运用又促进阅读理解,相得益彰。
(三)人文性、工具性均衡的课文教学范式:读写从文内走向文外
对于此类课文,阅读教学促进情感体验,理解文本构造方法;写作教学促进文本构造方法的掌握,知深情感体验程度。阅读与写作带着情感与方法从文内走向文外。教学范式一般为:(1)文内读写,初步理解文章思想情感及文本创作方法;(2)改写文本,加深对文本情感的体验,加深理解文本创作方法;(3)文外创作,巩固文本创作方法,自我设置思想情感内涵,自我提升情感及思想认识。
如特级教师靳家彦老师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流程:(1)在扎实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喜欢哪个角色及其理由。(2)把寓言改成小话剧当堂演出,领会思想情感:不能以己之长比人之短;理解寓言创作方法:故事中蕴含道理。(3)角色互换,学生进行现场创作,加深对文本思想情感的体验,加深理解文本创作方法。(4)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创编一个寓言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巩固寓言故事创作方法,自我提升思想内涵。
当然,对于三类课文的划分,由于认识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教师对同一篇课文的归属有不同的看法,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学习文本,理解文本,对文本分类,有一个原则要把握:对于争议较大的个别文本,“人文”优先于“工具”。向上、向善、尚美的精神立起来,崇高的人格也就形成了,在此基础上掌握写作技能,才能书写更美好的人生。
再者,无论是哪一类课文,我们都应一视同仁地进行阅读、写作互相促进的感悟、理解、训练,绝不偏向阅读、写作任何一方。
展望:课程重构,经典教材跟进,加强序列性
(一)课程设置中,取消独立的作文课
课程设置中,阅读、写作应合并,还语文教学读写一体的本来面目。要明确提出,语文教学阅读、写作不能分家,应是互为本位、相互促进的一体两翼。阅读离不开写作的深化,写作中应有阅读成果的体现。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教材,在课文后明确提出写作要求,或片段或整篇安排训练,有序推进阅读写作同步进行,共同提升。
(二)经典教材跟进,序列加强
教材编写过程中,应按照三类标准(即偏重人文精神、偏重写作工具、二者皆重)在一定的单元主题下均衡选文,有序推进;选文尽量经典,囊括古今中外、经史子集,根据学生理解水平、认识层次进行通盘考量,全程编排。
如此,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即是写作,写作亦即阅读,一以贯之,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怎会低下?语文素养焉能不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