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的教育
信息时代的教育
信息时代的教育1
摘要: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时代给。教育注进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信息时代的教育2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音乐,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和终身热爱并学习音乐的愿望。”从中不难看出我们应淡化学科意识,引入各种艺术门类,使音乐教学扩展成为一种综合的教育手段。21世纪社会的信息化,让我们的生活和教育网络化、虚拟化、国家化、个性化,从而使我们的音乐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及学习更为便捷和广阔。
信息时代的教育促使思想、观念、模式、方法、手段等发生了变化,它的高速发展引起了教育的变革。知识的迅速增长在教学上的要求是效率和质量的增长,由此也影响了教育体制、课程与教材模式的更新。既懂信息技术又懂教育的工作者和新一代的教师,是我们教育未来的代表。如何使广大的师生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新的问题。作为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的音乐教学也不例外,结合现代的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整合也成为一个新的亮点。更新音乐教育观念,调整音乐教学的内容、方法、程序和分解的目标结构,改革发展现有的中职音乐教学现状,逐步形成新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信息时代的中职音乐教学实践形式,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必须明确信息时代的中职音乐教与学的规律,构建新的信息时代的中职音乐教学,很多的音乐教师对此的认识还不够深,认为联系不大,它更适合其他学科。中职学校及学生发展的规划,中职音乐与人文学科融会的加深,知识环境的开放,与时代联系的紧密,使得我们使用的教材、资源日益丰富,教学的时间、空间、方法都有着相应的变化。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合理地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一、 逐步引导学生在“听”中学习音乐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运用多媒体丰富的音响效果,辨别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从而知道自己或别人唱得是否正确,通过听觉帮助学生学习音乐。
二、 逐步在“想”中学习音乐
学生通过听音乐后,对于这是什么乐曲、什么节拍、什么速度、想表现什么内容、产生疑问,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听、看,听后要启发学生多联想,在头脑中要构建情节,有音乐的画面,在想中感知音乐美的蕴含;在想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想中引发心灵的火花;在想中充分理解音乐。
三、 逐步培养学生在“唱”中感受音乐,在“做”中表现音乐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展示课题。通过“认、读、拍、打”复习巩固,加深印象通过“内在感受,外在表现”。通过节奏的“变化组合,多变多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活泼的课堂气氛;通过集体参与的教学效果,面向全体,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节奏填词、编创,激发灵感,初步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
四、逐步锻炼学生在“编”中创作音乐
音乐是综合的艺术,节奏是构成音乐的最主要的元素,也是推动音乐发展的基本因素。一切音乐的开始和基础便是节奏,音乐入门从节奏入手。节奏的教学可以采用奥尔夫的教学原则和身体韵律等充分体会节奏,多看、多听、多模,激发学生自然产生编创的激情和发展的空间。
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听、想、唱、做、编”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音乐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有:运用校园网上音乐画面的资料,运用实物投影的快捷方式,适当运用录音、幻灯等电教手段,为学生做示范性的演唱、演奏及乐理知识的讲解和教授。运用律动、舞蹈、表演、指挥或是手势,用挂图、照片、卡片、简笔画等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同学在课堂上有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多想、多感受、多理解、多表现,最后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中职学习时间是学生最易开发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阶段,开拓想象,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和音乐素养的培养。如教师在上《黄河大合唱》欣赏课时,可以加入历史性背景知识,声情并茂地朗读出词作者的长诗,同时配合历史性的镜头和画面背景,营造出庄严凝重、激荡奔涌的氛围,使学生在聆听的同时更能深刻地明晰当时的历史背景,更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如教师在上《四季歌》时,可以借助多维画面向学生提供信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室里还可以用美术绘画学科、建筑学的功能对教师进行精心的布置,放一些与情景有关的音乐,学生在聆听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时,很快便完全沉浸在其中。课堂上根据需要,安排学生的座位可以有T型、马蹄型、田字型等。此外我们教学中还可采用摄像机的拍摄、日常学生照片的收集等方法精心制作,配上音乐,让学生亲身参与制作和构思设计,达到良好的创作、享受、感受美的效果,音乐教育特殊的美育功效在其中也有所闪现。
信息时代中职音乐教学所产生的效应是值得不断研究和探索的,如何让音乐理论课程和现代教学手段良好结合,如何让音乐与其他课程通过信息化手段融合,如何让学生在音乐教学领域中感受与鉴赏美、学习音乐相关文化的知识都是不断需要调整和反思的。
信息时代的教育3
摘要 本文分析了信息时代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迫切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信息时代 媒体素养 教育
媒体素养指对于各种形式的媒体信息所具有的获取、解释、分析、评估、使用和创造的能力。它是“人们面对媒体各种新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此处的媒体既包括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也包含互联网、手机通讯等新媒体。信息时代下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彻底颠覆了传统社会的运行轨迹,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交往方式。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国际交往、文化交流都将产生革命性的改变。青少年学生因其年少阅历浅,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受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影响更大。中国人民大学的喻国明教授就指出,目前我国青少年对社会的基本认识,对游戏规则的把握,甚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影响来自传播媒介。
一、国内媒体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
我国对媒体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学术界普遍认为1997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的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是我国对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开始。我国对媒体素养及媒体素养教育概念的引入并引起关注只有十来年的时间,到目前为止主要还只是处在引介国外相关理论、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初步研究以及探讨有关落实措施的初级阶段,而以往的高校媒介教育只限于知识传输,接受教育的学生也只是来自于与媒体相关的专业。
20xx年以来,随着网络媒体素养的负面影响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以及政府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大力宣传和引导,社会对媒体素养教育的认识度逐渐提高,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学术交流活动也随之增多。
网络媒体素养是媒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个体在现代社会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或者说是现代人信息化生存的必备能力。以往网络媒体素养大多单指网络的认知、或使用网络的能力,然而。网络的发展使网络媒体素养的内涵不断扩充,除了针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认识和使用网络检索信息外,还包括对网络信息价值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筛选能力;对于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对网络世界虚拟性及相对于现实生活真实程度的认知能力;认清网络媒体和网络信息对社会及其社会成员的影响力;以及网络伦理的观念;还有网络交友能力、认识网络为人类社会带来的多重影响的能力等。
到目前为止,我国学界尚没有对网络媒体素养的概念进行明确地界定。但综合网络的特点及涵义,素养的特性与内涵以及众多学者对网络素养的界定的探讨。笔者认为,网络媒体素养是指网络用户在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创造与传播信息,理性地使用网络信息为个人发展服务的一种综合能力。网络素养的内涵应包括知识、技能及非认知因素这三个层面,其中非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意识与道德这两方面。具体讲包括对网络媒体的认知、对网络信息的批判反应、对网络接触行为的自我管理、利用网络发展自我的意识,以及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道德素养等各个方面。
综观我国目前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媒体素养研究起步晚,研究主体主要是一些新闻传播学院的学者和有关青少年教育的社团组织,力量比较单薄。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媒体素养教育在观念、政策措施、传播导向、经费投入等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有效措施,媒体素养教育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在关于媒体素养教育的研究内容、研究水平上,依然停留在对国外文献的追溯和引用上,研究方法上侧重定性分析。从研究成果上看,结合国情提出有针对性的、真正有建树和有创新的观点不多。现有的青少年教育课程中几乎没有媒体素质教育内容,迄今为止,尚没有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媒体素养教育课程,也没有一本针对未成年人公开出版的媒体素养教材;媒体教育多年来一直局限于培养媒体从业者的专业教育,而非从普通公民的角度对公众进行大众化的媒体素养教育。
二、信息时代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前全球信息化浪潮推动下。新媒体的影响力正在逐渐超过传统媒体。在今天的社会,人们被各种信息包围,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媒体的影响。这些影响有进步向上的,如远程教育的开发、企业网上商务、政府公务上网、网络新闻的传播、个人网上购物等。也有消极负面的,如虚假信息、网络色情、暴力游戏等使网络媒介成为了信息污染的“重灾区”。
青少年学生因其本身的特点更易受到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影响。由于新兴媒体拥有许多让青少年学生乐于接受的特性,如体验、参与和互动等,迎合了渴望摆脱被控制、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学生们的口味,因此,新兴媒体就成了许多青少年学生如影随形的“伙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心态。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对于身心正在迅速发展、对外面世界充满好奇、正处在社会化进程中的学生来说,新媒体提供了一个比家庭和学校教育更为广阔的空间,他们可以利用这一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学习、交流思想及参与一些适当的休闲娱乐。从这个角度看,新媒体提供的无与伦比的便捷服务的确给学生们知识面的拓宽及能力的提高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让涉世不深的他们多途径地认识和了解社会,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另一方面,自身好奇心强、知识阅历浅、吸收力强、分辨力弱等特点,使他们很容易受一些不良信息的污染。青少年学生的知识水平较低,对信息的理解往往只能停留在其表层意义上,无法解读出信息发布的背景、目的、意图等深层次内涵,容易受控于媒介信息。青少年学生对信息判断力较弱,媒介知识欠缺,在主动寻求或被动接受媒介信息时,对信息内容的正误、优劣缺乏应有的判断力。
媒体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正确理解、运用媒介信息。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十分复杂,媒体上各种信息大量充斥,良莠不齐、真假难辩。如果缺乏对媒介信息的分辨能力,就容易被误导。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帮助学生分清信息的真假、良莠,从而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积极运用媒介信息和文化资源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完善自我。
通过接受媒体素养教育,学生能够掌握媒体语言和媒体信息技术的知识,了解媒体再现现实的特性,反思媒体信息的意义,分析媒体组织和传播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此基础上,能对媒介信息进行分析、选择,进而通过理性思考去影响、督促媒体改善其传播内容,从而提高自身和整个社会的文化品位。因此,开展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刻不容缓,教育工作者更应积极行动起来,尽快让媒体素养教育走进课堂,这将对我国的教育环境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媒体素养不仅是个体在信息社会应当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个体在信息社会应当具备的一种政治素质。媒体不仅具有信息传播功能,而且具有环境监视、社会调适等政治功能。对于每一位学生而言,接受“媒介启蒙”已经成为成长过程中的必要和必须。从一般意义上说,大众媒介一方面反映现实,另一方面也建构现实。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认知取决于媒介体制、传播者的意识形态、媒体对受众文化的认同和需求的理解等。对受众而言,大众媒介意味着知识、信息、主流文化甚至是权力。在这种情形下,通过媒体素养教育培养学生认识、利用大众媒介的能力和自觉理性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三、信息时代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对策
媒体素养教育应以培养人的媒体素养为核心,使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具备识别、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我国应通过媒体教育来提高学生认识和利用媒体的能力,具体地讲,媒体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了解媒体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体;学习判断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建设性地利用媒体来发展自我,
1 要以学校媒体素养教育为主导,带动家庭、社会媒体素养教育。学生接受媒体素养教育主要靠学校进行,因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门的教育人员。学校媒体素养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能对家庭与社会媒体素养教育的影响发生主导作用。我们既要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新闻媒体等场所和机构,又要依托学校。建立课堂教育、校外教育、网络教育等立体化、多样化阵地,给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创造条件和打下基础。
2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对大学生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可以以新闻和传播专业教育为基础,以原有的素质教育为依托,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活动中增添媒体素养教育内容,以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方式,将媒体素养教育与音乐、舞蹈等课外艺术活动放在一起进行。同时,充分发挥媒体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媒体素养教育,如大学可以与有关媒体联手开办有关媒体素养教育的知识讲座和讨论会,利用公益广告进行简单的媒体知识普及,等等。
3 中小学可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载体,开展媒体素养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仅要了解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更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教育就是培养人对媒体信息的识别和利用的能力,所以,媒体素养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最终目的是相同的。根据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可以将媒体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整合人信息技术课,在教会学生信息科学技术的同时,教授学生分辨、利用信息内容的能力。大众媒体与教育媒体信息传递过程相同,传递的信息内容不同,学习者对教育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及思辨的反映能力都可迁移到大众媒体。所以,可以将媒体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整合人信息技术课。
其次,应将媒体素养教育与其它课程整合,提高学生利用媒体信息的能力。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与信息技术课的整合,可以增进学生对媒体的认识,学会以批判的意识接触、辨别媒体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学生们还要掌握与媒体交往的常识,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体信息服务自我、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前者是媒体素养教育的基础,应尽可能地减少媒体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后者是媒体素养教育的提升,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利用媒体信息的水平。
(四)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并行。目前,我国媒体素养教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都明显滞后,必须加快发展。在立足国内媒体素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既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国情,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本土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媒体素养教育是一项持久的工程,绝非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之事,需要长期的熏陶和不断训练。所以,我们既要注重理论研究,又要积极开展媒体素养教育实践,要通过研究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媒体素养教育理论,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实践活动,促进媒体素养教育的健康开展。
信息时代的教育4
摘要:
大学数学教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是许多专业的入门课程。在信息背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更是为学科的学习和基本提供了许多可能。但是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学急需改革,让数学更加适应未来的发展,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在信息化时代的数学探索能力。本文主要分析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信息背景下大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希望对大学数学教育有所参考。
关键词:
大学数学;信息背景;教学改革
目前许多大学的数学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信息时代更无法适应学生进步,学科发展,所以需要找出这些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终实现信息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
一、当前大学数学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数学教师并不能有效适应时代,不能吸收信息化时代的精髓,不能高效率地开展高校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这种不适应主要体现在高校数学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不统一,不能与时俱进。在数学教育中未能根据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依旧采用“教师主导,学生顺从”的单一教学,注重对学生数学知识的传递,而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在教学效果上依旧比较注重结果,忽略教学过程的考核模式。在信息化背景下,一些数学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也无法将数学研究融入更多的学科和专业中,导致学生数学学习与信息化发展脱节严重,制约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和发展。其次,在大学数学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不能有效适应信息化发展,严重影响高校数学教学改革。一些资质较老的数学教师在信息化时代不能有效掌握信息化技术,在大学数学教学中依旧采用“传统板书”的教学方式,简单依靠板书、粉笔和口授教学方法,对于信息化时代的学生而言,无疑增加了大学数学的枯燥感,不仅让学生无法体会大学数学的魅力,而且还让学生厌恶大学数学。在这种传统教学手段下培养的学生在创造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匮乏,不能接触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大学学生不能有效将多媒体技术以及信息技术融入大学学习,不仅加重学生的负担,而且阻碍学生的成长。最后,目前的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也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数学内容与信息化社会的需求不一致,在信息化发展迅速的时代,大学数学教学内容依旧还是过去式,不能反映数学知识发展现状,以及预测数学发展的未来。在数学内容的形式上依旧采用演绎体系而忽略了非常重要的非演绎内容,注重数学公式、定理的演绎,而忽略对数学知识背后的文化和研究的探索,更缺乏数学知识的出处和来源探究,让大学数学内容成为“无本之木”。内容的机械化,知识的单调性都让大学数学知识只是一种模仿的知识体,不能推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不能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发展。
二、信息背景下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观念和角色
在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学改革需要摒弃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落后观念,重新树立教师在信息化时代下数学教学中的角色。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落后的观念,需要全面培养数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对大学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实现信息化“熏陶”,让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知识和技术,并且能够运用信息化的眼光看待大学数学基础教学。另外大学还有积极培养新一代数学教师,利用年轻教师对信息化知识的掌握和接受,将大学数学知识融合在信息化中,实现教师的教学观念升级换代。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要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不能只是将教师定位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要摒弃标准化、程序化的模式,要以服务学生,利于学生发展和进步为基础,转变角色,在信息化背景下实现对学生的素质化教育,引导学生对大学数学进行探索和研究,启发学生创造力,真正成为学生的大学导师,而不是仅仅成为一名大学数学讲师。
(二)大学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大学数学教育改革,所以在大学数学教学中需要运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转变一成不变的“板书+粉笔”模式,在推导演算过程采用板书的形式,但是在一些比较形象的知识中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数学知识转化成图形和影像,在短时间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合作,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吸收,同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这种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获得高密度的教学知识,提高课堂的利用率。还有在信息化如此发达的时代,大学数学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要延伸到课堂之外,多运用信息化手段,辅助学生在课外深入学习数学知识,例如利用大学数学微课,大学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寝室也能深入学习基础数学,在大学数学教育改革中应该更加积极获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引入网络学习和辅导,多借鉴国内外其余大学的公开课或者微课堂,让大学数学教育改革更有意义。
(三)对大学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信息化时代大学数学教育的内容需要更具前瞻性,不仅满足学生在学校达到要求,还需要满足学生未来的发展。所大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上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在信息时代借助信息的力量掌握任何一种技能和知识。所以在数学改革中要加大数学建模、数学实验课程的投入,多注重数学与其他专业知识的融合,探索新的数学应用。
三、结语
在信息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育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信息的迁徙能力,让学生在信息背景下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服务专业学习。
参考文献:
[1]李静,禹实.通识教育背景下大学文科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xx(02):106-109.
[2]薛冬梅.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大学公共数学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资讯,20xx(32):178.
[3]方艳溪.论数学素质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xx(03):43-46.
[4]庞伟.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法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xx(10):112
信息时代的教育5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面向21世纪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学会四种本领,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四大支柱要求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必须使受教育者不仅具备坚实的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本文就高校教育中易被忽视的心理教育作一探讨。
一、高校心理教育发展既况
我国高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与国外相比相对滞后,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老师、家长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重视不够,而且学生对于自己也不够了解,致使许多大学生带着种种心理障碍走入社会,给社会増添了许多不稳定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许多高校都己建立了心理辅导机构,承担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向相关学生提供心理咨询,虽然高校的心理教育己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并建立了一系列实体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客观方面
表面上看,我国高校心理教育己形成了一定的框架结构,并且初具规模,但从具体效果上看与我们所期望的有一定距离,这主要是一些客观原因制约了心理教育的实质性发展。主要原因是:
(1)模式陈旧,内容呆板,教育形式单一。目前,许多高校心理教育模式己跟不上新时期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其中,教师只能向学生讲解己有的心理教育理论,或提供心理咨询,学生的接受情况怎么样,教师只有通过测试来获取反馈信息,在这种教育模式下,
即使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也不易表现出来,而且教师对于学生的辅导、讲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不易深入学生内心,使其自我反省,并且呆板、抽象的内容不易有针对性地作心理方面的工作;另外,传统心理教育中并没有过多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只将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或心理需治疗的学习者。然而在中国这种特殊的独生子女的环境中,学习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具有强烈的自尊感而有的则极度自卑,于是单一的教育形式就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心理的教育,并影响着我国高校心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没有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所谓专是指专职从事心理教育工作,具有相关学科学位证书的专业人员。而兼是指非专职的热衷于此项工作的教师,他们往往是有做学生思想工作的丰富经验,或业余学习了一些有关心理学方面知识的人员,长期以来该领域的师资队伍常常是专者少,兼者容易流失,既严重缺乏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又往往是说走就走,彳很不稳定。这是高校心理教育工作不能长期、稳定、高效地开展下去的主要原因。
2主观方面
我国高校心理教育一直不能飞速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便是来自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有:
(1)重视不够,投资太小。一个学校的办学思路,具体政策的规划与领导的努力密不可分。以往高校教育中对于学生的专业教育特别重视,领导常常强调对于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心理教育,甚至有许多学校并没有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陈旧的思想必将导致重视程度减小,进而缩小投资力度,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心理教育的硬件建设。
(2)认识不够,观念亟待更新。在我国传统思想影响下,许多人认识不到自己己患心理疾病,甚至有许多人极力否定,躲避事实,更不愿去接受治疗。这既与他自身的认识有关,又与整个社会的观念密不可分。古时候,人们将精神的渊源定为心,认为精神由心而生,这种观点的延伸就是今天社会上将心理病等同于精神病的错误认识。学生不仅要克服自身心理认识,又要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去心理辅导机构接受治疗,社会给予患者的压力可想而知。
二、新时期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设想
信息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高校心理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在该时期,心理教育又面临诸多问题,其中对心理教育有直接影响的主要有:
1.心理教育手段和方式相对落后。信息时代的特征之一便是大信息量,传统心理教育中用来测试、治疗患者的许多手段和方式己显得无力,许多患者积累了大量的心理知识,简单的测试无法反映患者的心理障碍,从而在形式上成为患者的测试游戏。
2心理教育的范围过于狭小。学生现在越来越多的是自主学习,心理教育必须从以往的学校扩展到学生家庭以及社会中,拓宽教育的范围,否则学生所受的心理教育将是残缺不全,狭隘的。
针对以上新、老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讨论现代心理教育的新模式,提出一些新的思路,仅供参考:
(1)实现心理、学科教育双结合。其实,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老师应及时为学生辅导,日积月累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并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甚至科研动手能力,也可应用不同的.心理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増强其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可适时穿插一些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利害关系的教育内容,并介绍一些増进心理健康的有效方法,还可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和表现,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2)注重课外心理教育。除课堂教学以外的许多心理教育活动都可称为课外心理教育,它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过课外的一些团体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増强学生自我调节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创设情境,构建心理教育新模式。在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高校心理教育也得跟上时代的步伐,与现代高新科技紧密相连,创设所需情境,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实现优化教学,使课堂成为心理教育的重要一环,并通过情境创设,来对学生进行高效的心理治疗。彻底打破传统模式,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模式。
(4)树立全局意识,把握教改机遇。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未来教育前途。因此高校领导必须从全局出发,把重视心理教育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软硬件建设入手,结合具体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当前正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的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着诸如扩招、提高教育质量等多种问题。心理教育也同样面临挑战与机遇,教育者们只有真正意识到心理教育的重大意义时,心理教育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鼓励心理教育的理论研究。在开展心理教育的同时,鼓励教师钻研心理教育理论,努力营造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气氛,为心理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实现中国高校心理教育朝着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6)引导、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落实心理教育。实践表明,一切面向学生的教育只有当学生自身参与其中,其教育目的才可实现。学生在任何形式的教育中都应处于主体地位,而老师只是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调控自我,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自我心理调整,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使自己不仅具备坚实的知识基础,而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一名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的人才。
信息时代的教育6
一、信息时代心理学教育面临的新情况
信息时代心理学教育面临的新情况主要有以下四点:
1.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受到了信息社会的极大影响
对于互联网,不仅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宝藏,也是不良信息的集散地。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人们不但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还会潜移默化的改变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类产生极大的影响。若一些心志不够成熟的青少年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那后果是极为严重的,会在信息垃圾中迷失自己,形成不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毁了自己的一生。
2.在信息时代中,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极大的冲击
会导致一些道德问题成为时代迷思。在这样的状况下,很容易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同时,互联网社交平台的发达,使得一些别有目的的人以网络为媒介,传播不良信息,宣泄个人不良情绪。长期受到这样的网络环境的影响,人们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最终突破道德底线。
3.信息世界纷繁复杂
有很多的内容吸引着人们,将大把时间消耗在网上冲浪上。人们通过网络进行社交活动,忽视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很多人因此染上了网瘾,网络幻想症,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
4.信息时代会给人们带来了诸多的好处
人们通过网络获得了许多的学习途径和学习方式,但是,我们也应看到,信息时代加剧了竞争的激烈、残酷,所以人们在信息时代中,需要直面压力,需要学会承受心理冲击,直面挑战。
二、信息时代教育心理学改革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已经进入了崭新的信息時代,人们对信息采集和处理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在现代科学技术技术的帮助下,信息的传播也越来越便利和快捷。与此同时,具有“魔力”的网络正在深层次的影响着我国青少年的成长,并且改变着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样的变化使得心理教学工作者在心理学教育工作中面临着新的挑战。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主体精神的健康,同时促进受教者积极主动的进行心理疾病的预防,使得受教者的心理处于良性的循环,形成优质的心理元素,培养健康向上的兴趣爱好。在信息时代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在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行业,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对人的影响越来也大。我们无法避开时代的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合理的心理教育,帮助人们规避风险,在信息化浪潮中游刃有余的发展。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实施多年,并日趋于普及,但与信息时代面临的新特点结合不够紧密。如何在新形式新背景下促进教育心理学的改革,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既需要规避信息时代带来的风险,又要运用信息时代带来的丰富的科技技术,提高教育心理学改革的质量和效率。
三、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措施
面对新的形势,针对上述问题,作者经过精心缜密的思考,并且结合多年的关于心理学的教育教学经验,得出了信息时代教育心理学改革的良策,主要有以下几点供大家参考:
1.要找准心理学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标和突破点
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心理学教育的改革,要认清与时俱进的方向,明确完善受教者心理素质的目标,看重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因素,积极主动的去调动和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学习积极性,挖掘出他们的内在潜力。因此,心理学教育改革一定要具有行之有效的开新措施来实现上述目标,教育者不仅要熟知心理学知识,还要善于充分合理的利用网络这种新兴的传播手段,通过新鲜有趣的授课内容,来满足青少年对知识的需求。
现代教育观倡导者认为,教育所授课程本身不是一种包裹形式,它应该是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参与者通过不断的反思,获得知识的提升和个人的升华,而课程也会随着教育的深入,环境的变化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之中。学生通过课程有选择的进行吸收理解,最后转化成自己的行为意识。学生和老师的地位与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老师的权威和主导地位受到了撼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老师更多的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成为新型教育模式下的主要参与者。同时学生应具有批判意识,在先进科学技术的面前,要学会不断质疑和探索,推动社会对进步。因此心理学教育工作者应该懂得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青少年着想,创造出心理学教育新的方法和方式。
2.利用心理学教育重新塑造孩子的心灵世界,教育者和受教者需共同努力
在信息时代,心理学教育的改革一定要抓住规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按照规律展开改革工作,依照规律不断创新,遵循规律向前发展。只有抓住规律,才能找到关键点,才能以不变应万变,适应当下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紧跟时代的进步。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心理学教育既有一般规律、长期规律,也有特殊规律、短期规律。这些规律需要教育者在进行心理学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进行总结、探讨、理顺,然后再用这些已经掌握的规律去指导心理学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心理学教育。教育者只有在掌握了大量心理学方法论后,才能够高效的完成心理学教学任务,创造出可行性高的教育理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3.化消极为积极,借住信息化技术实现教育心理改革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心理学教育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同一把双刃剑。负面影响其实并不可怕,如果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样的变化和发展,并主动去预防和避免其中的不利影响,便可以化消极为积极,强化心理学教育的成效。心理学教育的改革,还要借助于先进的网络技术,利用受教育者对网络迷恋及网络渠道的畅通,依托网络平台,把他们关注的学习热点问题以新颖的方式体现出来,帮他们剖析各种学习难点。依托网络交流平台,调动受教育者主动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对心理学的兴趣,在主动学习和交流中找到进步和提高的突破点,更好地实现心理学教育改革的目标。
四、结束语
在本文中,我们针对信息时代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剖析,分析出了信息时代心理学教育面临的新情况,阐明了信息时代教育心理学改革的重要性,并且针对信息时代面临的教育心理学改革问题给与了三点改革意见,我们认为,信息时代教育心理学改革,一定要要找准心理学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标和突破点;教育者和受教者需共同努力,利用心理学教育重新塑造孩子的心灵世界;同时,我们要学会化消极为积极,借住信息化技术实现教育心理改革。总之,信息时代,既是机遇,又处处包含挑战。我们要学会充分利用机遇,要善于面对挑战。在信息时代中,心理学教育出现了许多的新型问题,分析并掌握这些问题的特点,遵循规律,便能成功的完成教育心理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稣,武成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理论导刊,20xx(3).
[2]银星严.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教育探讨[J].传承,20xx(22).
[3]迈克尔·R·所罗门.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xx.
信息时代的教育7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我国社会各项事业对外开放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对外交流日趋频繁。在这种情况之下,作为国际通用语言之英语在国内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英语教育被列人大中小学课程中,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当然,随着传媒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开始进人课堂,成为现代教学设备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是教育设备的更新,更带来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升级,引发了教育领域的革命。在此种情形下,传统大学英语教育模式之弊端逐渐显露,传媒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育的创新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英语教育的信息化被认为是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传媒信息时代教育的现状
传媒信息高度发达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的主要特征。传媒信息本质上属于一种新技术的集合,其是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形式经由特定技术手段而转化为电子数据并存储于电脑等设备中,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使受众得以感知的新技术。传媒信息技术之发展,促使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出现,同时也使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浮出水面。我们认为,我国当前大学英语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学条件落后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之重视度的提升,大量资金得以投人学校建设中。然而,我们亦应当看到,由于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相当的差异性,沿海城市学校及其他各地重点学校之教学条件得到相当完善,而中西部地区大部分普通学校之教学条件普遍存在改善程度不大、跟不上传媒信息技术之发展的现象。传媒信息时代的新技术没有被应用到这些学校之课堂教学中,从而也限制了教学方法的革新和教学目标的完成。
2.师资队伍水平亟需提高
传媒信息时代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诸多新技术,包括多媒体使用技术、网络技术等。这些技术之使用,一方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这些技术的操作与应用又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网络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能够在使用新设备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设备的潜在功能,并使之与其自身经验和教学需要结合起来,创造新的教学方式和技术。当前教师队伍中存在着年龄结构老龄化的问题,部分教师思想封闭,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对新知识新技能的渴望态度,满足于当前的成就而固步自封。这种情况的存在约束了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适用,不利于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二、大学英语教育的现状
当然,在看到传媒信息时代之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与其他阶段和科目之教育情况相比,大学英语教育有其自身的优势,也展现出来了新的发展趋势。
1.英语教育的优势
(1)优越的经济环境
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兴起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其具有优良的经济环境。具体而言,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外开放的本质即是解除政策上的限制,允许劳动力、原料、机器设备、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国内外自由流通。在对外交易的过程中,语言是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第一障碍,语言的不通,将使交流合作之努力付诸东流。在此种背景下,培养大量具有一定英语表达能力的翻译人才成为开展对外交流的基础性条件,因而大学英语教育得以应运而生。随着对外开放的日趋深人,对外交流得以日趋频繁,语言人才之培养成为国家对外开放目标得以达成的战略性要求,在此种要求下,大学英语教育自然具有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另外,经济的高速发展亦使得大学教育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创造了更为优良的外部环境,促进了其教学设备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换代。
(2)政策支持
大学英语教育不仅具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其还获得了来自国家的政策支持。例如,教育部通过制定和修改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了大学英语教育之教学性质、目标、教学要求等内容,引导各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校情的教学大纲,规范了大学英语教育之发展。另外,国家还制定了相关政策,规定通过英语四级为大学毕业生取得学位证之前提条件,从而对学生形成外部压力,促使其更加投人地学习英语。这些政策的制定,为大学英语教育之发展提供了支持,是大学英语教育发展所独有的优势。
2.英语教育的趋势
在传媒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之发展显现出了开放性的特点。具体言之,大学英语教育之开放性首先表现为教育场域之开放性。在传统教育背景下,课堂教育必须具备一定的物理空间,即教室。在此空间内教师与学习之教与学得以开展。而教室是一个封闭的空间,教学行为亦限于在此空间内展开,其当然具有相当的封闭性。而在传媒信息时代之下,教师与学生之教与学不仅可以在教室中得以完成,亦可以通过网络之连接,教师与学生在各自家中通过网络传输即可完成教学任务。而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理论上,只有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任何人都可以加人教学网络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一员,其教育方式具有开放性。其二是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传统教育下,大学英语教育之教育资源以书本为主要载体,只有本校学生方可获得学校发放的课本,其资源享用范围具有封闭性。而在传媒信息时代下,教育资源可以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并且很多电子数据制作人将这些资源上传到网络空间供他人下载学习,教育资源在其使用范围上具有开放性。
三、英语教育在信息时代的影响
在传媒信息时代,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大学英语教育在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上都受到了新的影响。
1.教育技术的影响
传媒信息时代是以技术为支撑的时代,传媒技术和网络技术之发展对大学英语教育之教育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首先是多媒体技术被应用于大学英语教育中。所谓多媒体技术,即是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进行综合处理和传输、显示的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图像、动画和视频等生动活泼的资料得以进人课堂教学中,改变了老师黑板加粉笔、学生笔记加作业的传统教学场景,丰富了教学的内容,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其二是网络技术的应用。在传媒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得以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使远程教育可以成为可能,教师和学生足不出户即可完成教学任务。
2.教育模式的影响
传媒信息时代背景下,传媒信息技术之发展不仅促使了教育技术的更新换代,亦对教育模式之变更产生重大影响。在旧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按照教师的授课安排,采用听、记、听、记的学习方式,被动地接受信息并对已接受的信息死记硬背。这种模式具有单向度的特征,学生恒为信息的接受者,而教师恒为信息的传播着,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不强的现象的出现。而在传媒信息时代背景下,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处于不同空间之学生能够参与教学讨论中去,形成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教学模式,从而加快了旧教育模式之瓦解和互动型模式的生成。
四、如何在传媒信息时代搞好大学英语教育
在传媒信息时代搞好大学教育,一方面既要完善现有的大学英语教育,另一方面,更要采用先进传媒信息技术对大学英语教育方式进行创新。
1.完善大学英语教育
大学英语教育之完善首先应当从改革课程设置人手,通过课程的改革使得大学英语教育之开展能够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具体而言,教育部颁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将大学英语之教育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得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运用外语完成简单的交流。此目标的达到,不仅要求高校开设阅读教程,同时应当开设专门的听力训练课程和口语对话课程。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片面追求学生英语四级、六级的通过率和其考试的卷面成绩,忽略对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训练,从而导致了学生“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英语教学亦被戏称为“哑巴英语”教学。此种情况下,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当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摒弃近功急利的作法,设置专门的英语听说课程,提高听说课程所占课时比例,从而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动力。
2.创新大学英语教育
在传媒信息时代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之创新与多媒体技术之引人相并而行。具体而言,多媒体技术之引人,不仅仅是教育设备之更新,其同时亦对大学英语教育理念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推动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创新。
一方面,在多媒体进人课堂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应当改变其传统的单向度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之“教”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教育者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师生互动型的教学模式,通过技术的应用而吸纳学生参与课堂的讨论和发言中,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型的语言交流,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另一方面,教育者还应当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英语学习所必需的英语语境。在传媒信息时代,教育者应当更多采用媒体技术,灵活使用音频、视频等英语教学资料,创造“讲英语”的语言环境;同时应当更多采用电脑、麦克风、音箱等设备,为学生间英语对话训练和师生间英语教学交流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人人敢讲英语、愿讲英语,自然而然地讲英语的语言环境。
信息时代的教育8
[摘要]在传媒信息时代背景下发展大学英语教育以及培养大学生英语专业能力已然有了新的内涵和途径。现阶段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师资队伍以及教学水平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大学英语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教育工作者应该逐渐转变大学英语教育方式,利用新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师生互动教学,加强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大学英语教育水平。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传媒信息时代;发展策略
在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存在诸多弊端以及问题的情况下,如何利用好传媒信息技术手段,对于加强大学英语教育以及提高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水平非常重要。
一、传媒信息时代下的大学英语教育现状
目前来看,传媒信息的高度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经济与技术水平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传媒信息就其本身而言是一种各种各样技术信息的汇总,其中包括图像信息技术的处理、声音技术的处理以及文字信息方面的处理,通过上述几种形式并经过特殊的技术手段转化为相关的电子数据,能够被方便存储于电脑当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其进行传播,主要的传播渠道有新闻传播、大众媒体传播、微博传播、微信以及报纸等。当下,传媒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人们的学习与生活越发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与此同时,传媒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能够让大学英语的相关教育理念以及方式方法发生转变。
(一)落后的教育教学条件
尽管我国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高等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越来越大,但是由于我国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我国部分地区的高等教育教学设施还比较落后,部分地区的设施则比较先进。举例来说,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因此对于教育的设施条件等方面的经济投入也会比较多,像中西部地区,新疆、西藏等省份普遍存在教育教学设施条件简陋以及信息技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等情况。因此,对于传媒信息技术的运用也非常少,从而限制了大学英语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二)师资水平不高
传媒信息时代要求教育工作者能够熟练掌握许多新的技术,其中便包括对网络技术及对媒体技术熟练使用等方面。上述两项技术是现阶段传媒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基本技术,利用好这些技术,首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其次,熟练使用这些技术能锻炼教育工作者对电脑的操作能力以及网络的运用能力,从而开拓教育工作者的思路,让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以及思维不再保守,从而创造出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另外,目前来看,我国大学英语教师结构普遍呈现老龄化的趋势,对于一些老教师而言,很难接受新的技术以及新的教育理念,其思想相对于年轻教师来说非常保守,缺乏创新精神以及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育师资水平还不高,限制了传媒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
二、传媒信息时代背景下提高大学英语教育水平的相关对策
(一)引入现代传媒信息技术手段
大学英语教育课程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让学生切实地掌握好英语口语以及运用的能力,使其在日后与国外友人进行相关贸易交流时能够娴熟地运用英语单词与词汇,不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的微博、微信功能,让学生加入自己的微博、微信账号,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关于英语方面的问题,教师及时给出具体的答案以及解答思路,从而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看到,增强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
(二)强化师生间的互动教学
在传媒信息时代环境下,大学英语教育的创新与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能够更加和谐与统一。
简而言之,传媒信息技术的引入促进了大学英语教育方式方法以及理念的转变,推动大学英语教育的创新与改革。在传媒信息技术还未进入教学领域之前,教师往往处于主体的地位,以课本知识讲授为主,学生以记笔记为辅。在传媒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之后,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处理技术,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通过使用具体的信息技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积极引导学生上课举手发言提问。对于一些比较害羞或者自信心不强的学生,可以让其通过微博以及微信的方式与教师交流,从而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与疑问。
(三)利用好优越的经济环境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开始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具备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能够允许机器设备以及流动资金等相关生产要素在我国以及国外进行自由交流与沟通。在对外贸易的交流过程中,语言既是第一交流沟通的基本符号,也是交流过程中的一大障碍,一旦语言交流不够顺畅,那么外贸之间的交易也会难以达成。我国对外交流与沟通越来越频繁,为大学英语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除此之外,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大学英语教育能够获得更大的技术以及资金支持,从而促进大学英语教育的设备以及方法方面有很大的改变。
(四)利用好相关的政策支持
除了处于良好的经济环境之外,大学英语教育还获得了相关的政策支持。举例来说,我国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大学英语教育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相关的教育目标以及教育内容,要求各高校根据英语教育教学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发展其长处与优势,避免其短处。
(五)加强大学英语教育资源的共享性
传媒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呈现出了开放性的特点。此外,传统的教育方式一般以课本知识教育为主,而且只有本校的学生才能够获得相关资源,所以在资源的享用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而传媒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电子数据的形式,将英语教学资源传到网络中去,供不同层次人群浏览和学习,从而提高全民的整体英语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付英.从大众传媒看中国大学英语教育[J].中国报业,20xx(12):249-250.
[2]杨晓丽.我国英语教育中的国际理解教育探究[J].教学与管理,20xx(30):102-104.
[3]李箭.国际理解教育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育的整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xx(12):13-15.
[4]张鸰.基于国际职场和卓越导向的大学英语教育创新思路[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xx(1):95-99.
[5]刘康,韩瑞霞.上海国际形象实证调查结果及启示[J].对外传播,20xx(7):41-43.
信息时代的教育9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对中职教育提出崭新要求。为适应新时期社会建设的实际需要,强化中职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中职教育的普遍诉求。中职教育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中职教育受传统教育管理意识束缚影响较重,在很多地方还存在短板和缺陷,针对性展开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中职教育教学管理者,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改革传统学籍管理制度
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是让所有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助力。由于很多传统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一直被沿用,导致教育教学管理出现滞后和偏差。学籍管理就是典型代表,一般中职学校规定,学生需要在校学习三年才能进入社会实践,开始就业。这样的规定过于呆板,很可能会造成教育时间的浪费,如果因此耽误了学生的实践活动,还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从学籍管理入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今中职教育必须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中职学校培养学生就业方向有差异,学习内容和技能培训都不一样,灵活地调整学习、实践、就业时间段,不仅能够提升教育教学效度,还能促进学生学业素质和实践技能。如果废除学籍管理制度,学生可以在学习阶段就业,在就业之后还能够重新进入课堂学习,这样便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对提升学生就业率有帮助,对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品质也有促进作用。如果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调整为不超过两年,也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实践机会,减轻学校教育教学的压力。
二、协调文化课技能课关系
中职文化课为学生学习知识打造基础创造条件,而技能课则是历练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二者之间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文化课和技能课并不是隶属统一操作主体,关于文化课技能课孰轻孰重的讨论在所难免。从就业角度而言,技能似乎成为重要支撑点,但文化课不能删除。为协调好文化课和技能课的关系,学校方面应该做出积极调整。
首先,要确定技能课的重要地位,围绕技能培养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习内容穿插文化课内容。在课时安排、资源配置上,学校要向技能课倾斜,对文化课要进行整合优化,减少文化课的课时数,增加技能课的课时数,或者是开设其他专业延伸课程,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其次,要注重文化课与技能课的配套,文化课为技能课服务宗旨不能变,在文化课内容选择时,需要全面考量技能课的实际需要,如果要培养导游技能,在文化课方面就需要多设计普通话、礼仪等课程。在课堂教学中尽量体现学生的专业特点,能够有效协调文化课与技能课的关系,为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创造条件。再就是要给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供个性服务,学生学习专业、学习悟性,学习基础都不尽相同,对文化课和技能课的学习要求也呈现个性化,学校要根据现实条件,为学生创设文化广场、读书角,提供图书、视频,利用早晚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进行自由实践操作训练,帮助学生全面成长。
三、强化职业素质教学管理
中职教育侧重技能教育为主,这是职教工作者的共性认知。但中职教育不能等同于职业专项培训机构,中职教育教学还面临更多教育任务和使命,职业教育不仅能给社会提供大批专业性人才,还要确保这些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品质,要让每一位中职学生都能够成为社会和谐的建设者、促进者。因此,对学生展开职业教育时,不能只看专业操作技能,还要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塑造,为社会输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
中职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操作技能培训需要经历较为复杂的过程,这也是中职教育特点决定的。一般技术技能操作培训,在工厂企业只需要几个月便可以达成,但在职业学校则需要几年的时间。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不仅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还要有较为深厚的知识做基础,更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职业操守、道德修养、思想意志。因此,在中职教育教学中,为实现教育目标,学校要对教学硬件、软件进行更新升级,对师资力量进行整合优化,对教育教学环境进行改造。为提升实践操作品质,学校不仅要建设自己的实训基地,还要与工厂企业单位协调沟通,为学生争取更多实战机会,这对培养学生全面技能有重要帮助。
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改变传统学籍管理制度、协调好文化课与技能课的关系、强化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管理,对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旧有体制进行整合优化,形成崭新管理体系。中职教育工作者要改变教育教学意识,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为学生创造美好未来。
信息时代的教育10
信息化时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大量优秀人才的培养和输送,离不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了许多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一、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与普通的高等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职教育的生源往往以初中毕业生为主,所接受的教育教学以普通高中的教学内容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形式为主,侧重于教授学生与就业相关的技能,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量的教学案例表明,许多人对中职院校的观念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中职教育一直属于较为“低端”的教育;其次,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职教师对自身信息化教学能力和职业认知水平的提高不够重视,导致日常教学仍然通过枯燥乏味、单一机械的教学套路来实现,无法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学校领导及管理层对信息化教育管理的实践程度不够重视,网络化管理平台相对欠缺或尚不完善,高效、便捷、准确、系统性教育管理机制无法充分发挥有效性,信息化教育管理水平存在很大程度的提升空间。
二、信息技术支持下中职教育管理革新的策略分析
1.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为学生营造信息化校园环境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和灵魂,这一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中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应积极贯彻、渗透和有效实践。相关的调查研究表明,处于中职教育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不够成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也较为主观和片面。信息化教学氛围的营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接触到更丰富、具体的社会化信息,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及今后的就业、择业都大有裨益。另外,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校可以为教师构建更多元化的教学平台,如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等,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育教学的趣味性,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范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鼓励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创设
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开发离不开信息化教育体制的构建,多角度、多层次管理理念的实现同样离不开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设。首先,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有机的个体,有着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通过信息手段的应用可以为学生营造更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真正实现情感化教育;其次,将多种教育理念变为教育模式进行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并且切实提高中职教育教学的质量;再次,信息手段与教育管理的有机结合,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合理整合实现资源网络化共享,提高管理的系统性、准确性
中职教育管理的开发性、系统性和高效性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覆盖来有效解决。网络平台可以快速、准确地定位和搜索相关的管理信息,可以将现有的教育管理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优化管理机构的同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例如,学生的学籍管理方面实现信息化,将使工作更加准确、透明、全面,尤其可以为学生学籍信息的查找省去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资料库下载相关信息,也可以将学习资料有选择性地保存于个人信息账户中,便于日后巩固、复习;教师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采集更加鲜活、生动的素材作为实例进行课堂讲解,也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接触到新的教学理念,开发新的教学思路,创设更适宜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通过网络平台建立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将自身的课堂学习感受和体验通过信息化平台反馈给教师,便于教师及时进行教学调整、改进,教师自身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参与教学评价过程,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探讨,分享教学心得,以评价和反馈的信息为依据进行教学反思和剖析,合理引导、调节、激励教育管理工作进程。
信息化技术的合理应用,在中职院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方面收获了良好的效果和评价,为整个教育体制的完善带来了有利机遇,但信息泛滥、信息误差等现实问题也给中职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中职院校的领导、相关管理层以及教师应该充分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践价值和意义,不断更新教学、教育及管理观念,提高自身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促进教学革新,强化信息化教育意识,协调统一各教育管理环节,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