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文学对当下电影的思考论文
电影文学对当下电影的思考论文
1电影文学性对电影发展的启示
80年代对电影文学性的热烈讨论已经过去多年,如今许多人也不再提及电影文学。但观看近年来的电影作品,就会发现一些问题。对电影文学性的淡忘,使电影创作只重视形式而忽略内容。电影虽然是娱乐化的产物,但如果没有内涵的支撑,注定只是流于浮表,对其长远发展是不利的。尤其是当下的中国电影,诸多影片存在的状况是“只叫座,不叫好”。一边是电影票房的再创新高;一边却是业内学者、评论家对影片的批评。这种现象在近几年的中国电影市场比较普遍。长此以往,国人会渐渐对中国电影失去信心,对中国电影市场的良性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如何创作出“既叫座,又叫好”的影片,是当下中国电影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我看来,电影文学性虽然只是电影特性的一个方面,但对电影文学性的重新重视和思考对改变当前中国电影“只叫座,不叫好”的局面有重要的帮助。那么如何来发挥电影文学性在电影创作中的作用呢?这就需要找到电影与文学的'结合点,让文学在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我们都认为文学是电影的基础,但如果找不到这个结合点,电影创作中仍难以正确把握文学这个重要因素。
2可见的形象
文学与电影的第一个结合点表现为可见的形象上。电影应当把剧本中的文学因素变为可见的感觉形象,这是电影与文学结合的重要方面,也是电影创作的基础。众所周知,电影是表现视觉形象的艺术,一部电影要想成功,应当使电影成为一部可见的文学作品。文学是用文字来描写,使读者在脑海里产生形象;而电影则比较直接,可以将形象直观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有人说文学作品擅长的就是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电影不好比较的。但在我看来,电影若借助文学性,则能够弥补这一所谓的弱点,能更直观更清晰的展现出人物的心里活动。这方面也有成功的例子,如《天云山传奇》中对宋薇这个人物内心的塑造,可知编导在处理这个人物的时候应该是花费了不少心思的。宋薇热情、善良,但是在政治上则显得比较幼稚和软弱。宋薇虽然最终和罗群黯然分别,然后糊里糊涂的和吴遥走到了一起,但她的内心却是充满痛苦和挣扎的,罗群的身影始终在她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表现宋薇的这种矛盾心理,影片是这样来处理的:在宋薇和吴遥的结婚喜宴上,表面上看是一片热闹场景,宋薇微笑着向宾客们敬酒致谢,但电影中却又出现了一匹雄壮的白马,这匹白马在广阔的草原上驰骋,观众们便能清楚的体会到此时宋薇心中绝不像表面那么快乐,而是充满了矛盾与痛苦的。
同时,影片在表现宋薇的婚后生活时,每每宋薇有不如意或是寂寞的时候,这匹白马总是会出现,不断地强化着宋薇内心的痛苦与挣扎。白马作为一个视觉形象,成为展示宋薇内心的一个窗口。观众通过白马这个形象,就能体会到人物的丰富性,这便是电影借助文学表达的效果。
3时空的自由性
电影与文学的第二个结合表现为电影在表现时间与空间的自由性上。一般来说,文学在处理时空关系上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将电影在展现空间和时间上的自由性与文学处理时空的优势结合,是电影与文学结合的第二个重要方面。
电影对时空的剪辑和处理,则需要按照蒙太奇理论来进行。简单来说,蒙太奇就是将两个单独的画面运用一些手段结合在一起,使两个单独画面的两个单独意义中能够产生出第三个甚至更多个含义,且产生出的含义具有较为深刻的内涵性。这方面的例子也是比较多的,如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中瓦尔瓦拉送自己的学生普罗夫去考高中的场景:考试进行中,普罗夫对答如流,成绩很好,表现突出。但接下来影片的画面,却是校长在评分表上画了一个普罗夫的讽刺画像。
这两个画面连在一起,马上就产生了很好的寓意效果,观众不仅会预感到接下来普罗夫考取高中的结果如何,也看到了校长丑恶的嘴脸。又例如《巴山夜雨》中的一段场景:刘文英在医务室门外听到屋内秋石向杏花讲述自己遭遇陷害的过程时,影片没有按照一般的套路来展现秋石向杏花讲述事件经过的画面,而是等刘文英在内心冲突中跑到黑夜的江边时才显现出来。这样的处理,能更好的体现出事情的真相对刘文英内心冲击的巨大,为她后来思想行为的转变埋下了伏笔。这种处理方法,颇具文学意味,使画面饱含深意。因此,我们看到,画面在经过细心的组接之后,能更好的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出鲜活的人物形象,而这正是电影与文学结合后产生的特殊表现能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