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名人故事有哪些(精选8篇)

少年名人故事有哪些(精选8篇)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确实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年少成名的故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少年名人故事有哪些,欢迎阅读。

  少年名人故事有哪些 篇1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少年时代,是在国运衰颓、兵祸连绵的情况下度过的。他刚满十六岁,家乡济南就被金兵占领了。他目睹烽烟翻滚,山河破碎,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藏在心间。

  有一天,金人贵族中的一个中下级军官完颜千户耀武扬威地来到辛家,硬逼着辛弃疾的祖父辛赞用酒肉款待他。辛赞是个老实人,憋着一肚子气,勉强摆了一座酒席。骄横的完颜千户几杯酒下肚后,更加得意洋洋,竟当众侮辱起敬酒的小僮来了。

  这一来,年少气盛的辛弃疾再也忍不住了。他“嗖”地从墙上抽出一把宝剑,“噔、噔、噔”几步走到完颜千户面前,激昂地说:“趁诸位酒酣耳热,让我舞剑给大家开心助兴!”说罢,便挥剑起舞。只见他有时轻似燕子点水,有时重如泰山压顶。舞到兴头上,剑人合而为一,只有剑光闪闪,不知人在何处。正在这时,忽听辛弃疾猛喝一声:“看剑!”一个大鹏展翅,宝剑直指完颜千户的脑门。“啊!”完颜千户吓得面如土色,“扑通”

  一声,连人带椅仰倒在地,桌子上的杯盘叮当落地,打得粉碎。辛弃疾急忙收剑做了个干净洒脱的收势,说了声“莽撞了!”从容地站立一旁。完颜千户惊魂未定,还呆呆地坐在地上。等到奴仆们赶忙上前扶起,他才不得不尴尬地说出话来:“舞得好,好厉害的英武少年!”

  少年名人故事有哪些 篇2

  唐朝有个写诗很多的少年天才——白居易。

  白居易五六岁便开始作诗,九岁时对诗的声韵就非常熟悉了。母亲是个慈爱、严格又有文化的妇女,充当白居易的启蒙教师。

  不论白天还是黑夜,她总是拿着诗书教导儿子,不过,孩子毕竟是孩子也有偷懒的时候。这时,母亲不去打骂他,而是讲道理,督促他把漏下的学习任务一点一点补上。

  就这样,白居易渐渐养成了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有一次,他拿着自己的几首新作,来到在当时很有名望的诗人顾况俯前,顾况漫不经心地瞟了一下名帖,等他一翻开,眼神就像被磁石吸住了,禁不住韵味十足的吟诵起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好哇,好!能写出这样诗句的人,想在任何地方住下去,都不是难事!快请进!快请进!”

  看到写诗的人竟然是一位少年,就高兴的与他谈起作诗来,不知不觉的就谈到了天黑!这一年白居易才16岁。

  从此这个会写诗的少年天才的名字,一下子在长安城传开了。

  白居易写的诗,生动流畅,连没有什么文化的老婆婆都能明白。可是谁能想到,他那里是什“天才”,他学写诗花了多大的心血啊。

  成名后,白居易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了。他还是一天天不停的读了写写了读&白居易给后世留下了3千多首诗歌,成为唐代,写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少年名人故事有哪些 篇3

  项羽名籍,字羽,下相人。他的祖父是楚国的大将项燕,在秦国消灭楚国的战斗中被王藕所杀。项羽从小死了父亲,是在叔父项梁的照顾下长大的。因为项氏家族世代都在楚国做将军,并且立下过赫赫战功,被楚王封在项城县,赐姓项。

  项羽年少的时候,家人曾经让他去读书,可他怎么也学不会,就放弃了。他后来改学剑术,结果还是没有学成。他的叔父项梁十分生气,骂他没出息。项羽说:“读书认字只不过能记住自己的姓名,剑术练得再好,也只能是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习,我要学,就学能够抵御千军万马的本领!”项梁听了,觉得他很有抱负,十分高兴,就教他学习用兵打仗。刚开始的时候,项羽还很愿意学,可刚刚明白一点皮毛,又不想学了。后来,项梁杀了人,带着项羽一起逃到江苏吴县躲避仇人。项梁善于结交朋友,碰到人家有什么大小事情,都前去帮忙。当地的百姓都很喜欢他,一来二去,他就成了吴县豪杰的领袖。项梁运用兵法,安排部署宾客和那些年轻人,不但把事情办得井井有条,还借此机会了解那些人的胆略才识。

  秦始皇巡行回到会稽,渡钱塘江的时候,有许多人围观,项梁和项羽也在其中,他们一同站在江边观望,项羽见秦始皇的仪仗队伍华美壮观,威风凛凛,不由脱口而出:“有什么了不起的!总有一天,我要取代他!”项梁大吃一惊,慌忙捂住他的嘴,小声说:“你这傻孩子,可不能胡说八道,这要是被人告发了,可是大罪啊!”从此项梁更认为侄子不是个普通的孩子,日后肯定能成就大事,就非常喜欢他。回去后,项羽责怪叔父说:“平时您总是让我学习兵法,习练武艺,让我不要忘记国恨家仇,可是今天怎么这样胆小怕事呢?”项梁说:“想要报仇,就得学会等待时机,我们要干的可不是一件普通的事,怎能心急气躁,毛手毛脚的呢?”项羽长到20岁的时候,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力气大得能把大鼎举起来,江苏吴县的年轻人都很畏惧他。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消息传来,项梁和项羽万分高兴,他们觉得为楚国报仇的时机来了。这时会稽的.郡守殷通派人请来项梁,对他说:“江西一带的郡县已经全部起来造反了,消灭秦朝的时机到了,俗语说得好,‘先发制人,后发受制于人’。我们不能在这傻傻地等着啊!我打算带头行动,想派你和桓楚将军带领部队去攻打秦军。”当时,桓楚逃亡在外,项梁低头想了想,心生一计,对郡守说:“桓楚逃亡在外,我好像听项羽说起过他的藏身之处,还是去问问他吧!”郡守欣然答应了,项梁出去找到项羽,向他说明了自己的打算。项羽拿着宝剑,跟着项梁来到郡守的府上。项梁让项羽先在门外等候,自己走进屋里,笑着对郡守说:“我把他找来了,在门外候着。”郡守一摆手:“快让他进来!”项梁大声招呼项羽进来,看他走到郡守的跟前,就使了个眼色。项羽心领神会,上前一步,拔出宝剑,还没等郡守醒过神来,就砍下了他的脑袋。项梁提着郡守的人头,佩戴上郡守的印符走出来。郡守的随从们都大惊失色,乱成一团。守卫的士兵们拿着兵器,跃跃欲试,他们虽然有几十个人,可哪里是项羽的对手。项羽一发威,没用几分钟的时间,就把那些人打得死的死,伤的伤。活着的人也都吓得趴在地上,没人再敢起来反抗。于是项梁召集平时比较熟悉的地方豪杰和官吏,告诉他们自己想要起兵反秦,众人欢呼响应。他又调集吴郡的士卒,并派人到下属的各县去征集壮丁,最后得到了精兵8000人。这8000人就是后来跟随项羽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吴中8000子弟兵。项梁任命地方豪杰去担任军队的将领,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他找到项梁去问原因。项梁当着众人的面说:“前些日子,我派你去主办过一家丧事,可你没把事情办好,说明你没有做事的能力。”众人听了,都很佩服项梁。于是推举项梁当会稽的郡守,推选项羽为副将,协助项梁统领军队。

  这年冬天,陈胜率领的军队被秦将章邯击败,陈胜的手下将领召平假托陈王的命令,封项梁为楚王的上柱国,并说服他一起抗秦,援助张楚政权。此时的项梁正想率兵北上,就爽快地答应了。于是项梁率领江东的8000子弟兵,渡过长江,向西进发。渡江后,项梁听说陈婴已经起义,占领了东阳,就派使者前去跟他联合,共同西进。陈婴原本是东阳令史,因为他为人忠厚,做事严谨,所以很受人尊敬。陈胜吴广的起义失败后,东阳县令被杀,当地的年轻人一致推举陈婴为首领。陈婴推辞说自己没有能力,结果被强行推上首领的位子。陈婴的母亲告诉儿子说:“自从我嫁到你们陈家以来,没听说过你的前辈们出现什么达官贵人,你突然之间就得到这么高的职位,我觉得不太吉利,还不如让给别人,你就作个小官,这样就算失败了,也无所谓。”陈婴听了母亲的话,对军官们说:“项氏家族世世代代都是楚国的大将军,如今想要推翻秦朝的统治,就必须由他们来领导。”众人听从了陈婴的意见,就让项梁领导军队。项梁带领军队,渡过淮河,各路的义军纷纷赶来加人,士兵迅速增加到六七万人,驻军下邱。

  陈王牺牲后,部将秦嘉立景驹做楚王,驻扎在彭城,阻挡项梁西进。当时,项梁不知陈王已死,就对将士们说:“陈王最先起来反抗秦朝,现在战况不利,人也不知道在哪儿。秦嘉胆敢背叛陈王,立景驹为楚王,真是大逆不道,应当讨伐他。”于是项梁攻打秦嘉,秦嘉败逃到胡陵,不甘失败,又回过头迎击追上来的项梁军队,双方激战一天,秦嘉战死,景驹逃到梁地而死。项梁收编了秦嘉的部队,驻军胡陵,商议西进攻秦的策略。这时,章邯率秦军到达栗县,项梁派部将前去迎战,结果战败。此前,项梁派项羽去攻打襄城,襄城民众不肯投降。项羽很生气,破城之后把全城军民全部活埋。不久,项梁就得到陈胜被害的确切消息。当时,各路起义军群龙无首,四分五裂,反秦的气势开始下降。项梁感觉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就召集楚地各路义军的首领,共议大事。在参加这次大会的首领中,还有一个杰出的人物,他就是沛公刘邦。

  少年名人故事有哪些 篇4

  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故事有口皆碑,从而他成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治水英雄。然而,他的分流治黄方案,却来自他少年时代的胆识和勤奋。

  据说在舜做部落首领的时候,黄河泛滥成灾,淹没了庄稼,冲塌了房屋。为此舜心中很是忧虑,便任命一个叫鲧的人做治水官。由于鲧治水不得要领,九年间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毫无成就,被舜处死。禹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

  禹,是鲧的儿子,幼而聪慧,善动脑子。鲧被处死前,其属下就曾多次议论鲧只堵不疏的治水方法不对,禹听到后,感到有道理,便去劝说父亲改变治水方法。他说:“大家都说治水应修河道,把水引走,您光堵不疏,方法不对。”

  但鲧固执己见,就是不听,并对禹大加训斥:“你一个小孩子懂得什么?自古以来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结果造成了更大的水患,于是鲧被处死了。

  鲧死后,禹自告奋勇要求舜把治水的任务交给他。舜见禹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就如此有志气,很为感动;但又觉得他年龄幼小,担负不起治水重任,便让众大臣讨论决定。参加讨论的四岳(即分管四方的官员)认为,禹年龄虽小,却胆识非凡,对治水的设想也很有道理,建议让禹去试一试。舜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也就同意了。

  禹接受治水任务以后,没有急于动手,而是带领几个人,沿着黄河经过的地方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当地民众的意见,认真分析他父亲治水时的经验教训,终于找到了黄河泛滥成灾的原因,这就是:黄河发源地很高,水流很急,水量又大,故多次漫过堤岸或冲决河堤成灾。于是,一个新的治水方案在禹的脑海中形成了,这就是修筑堤坝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治水方法。这年,禹只有十五岁。

  治水方案形成后,经报舜批准,禹便带领大军,在沿黄河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按方案开始治水了。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斗,“三过家门而不入”,禹在下游将黄河分流,一条经山东博兴附近的清河入海,另一条从河南浚县、范县,途经山东临沂、滨县等地入海,水患终于被治服了。

  由于治水成功,禹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被称为“大禹”,并被推荐为舜的继承人。舜死后,禹担任了部落首领,并逐步大权独揽,行使了王权,后来史家称其为“禹王”。

  少年名人故事有哪些 篇5

  黄琬,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一带)人,字子琰,出生于公元141年,是东汉桓帝时大司空(官名,三公之一)黄琼的孙子。汉桓帝时,黄琬为五官中郎将,汉灵帝时任侍中,拜将作大匠(官名,掌管宫室、宗庙),后任太仆、太尉、光禄大夫、司隶校尉等职;公元192年,以与司徒王允合谋杀死董卓而震惊天下。

  黄琬从小就以“少有辩才”而闻名京师。公元147年一月,黄琬的祖父黄琼在魏郡(今河北山东交界处)任太守;黄琬因幼年丧父,随祖父一块生活,也来到魏郡。

  同月七日这天,空中出现了日蚀,魏郡所辖十多个县都能看见,但京城洛阳却什么都看不到。由于当时科学不发达,人们往往把日月星辰的变化和人间的吉凶祸福联系起来。所以,历代帝王对此事都十分重视。

  魏郡看到日蚀的消息传到京师,朝廷立即下旨,令魏郡太守速将日蚀情况行文上报;文件正在起草中,宫中又传出皇太后旨意,令魏郡太守火速进京,说明日蚀情况。一天之中,黄琼连接两道圣旨,弄得手忙脚乱,不知所措。黄琬见此,对爷爷说道:“爷爷,以孙儿的看法,还是一并进京回复为宜,先复太后诏问,后呈报朝廷。我想有太后的面子,圣上定然不会怪罪。”黄琼想来想去,别无他计,只好带黄琬一同进京。

  黄琼来到宫中,内侍马上通报进去,太后立即传旨,让黄琼在议事厅复旨。黄琼带着黄琬一起来到议事厅,见太后中问正座,汉桓帝也陪伴在侧,急忙拉黄琬一齐跪倒在地说:“参见太后、皇帝陛下。”

  太后道:“起来说话。”

  黄琼拉起黄琬,站立一旁,等待太后问话。

  太后遂问黄琼道:“你说说看,那天太阳究竟被天狗吃掉多少?”

  黄琼万没想到太后会问这样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急得面红耳赤,冷汗直冒。黄琬看在眼里,急忙用手拉了一下爷爷,胸有成竹地小声说:“你说太阳被天狗吃后剩下的部分,就像月初的上弦月亮一样!”

  黄琼的脸上顿时露出了笑容,他没想到年仅七岁的黄琬,竟然一句话就把问题回答得那么准确,遂按黄琬的话回复了太后。

  太后听了,笑着说:“还好,没有全吃掉。”

  黄琼见太后满意,心中很是高兴。黄琬在一旁也乐了。不料皇帝却又问道:“黄琼,你身边那个小孩是谁,他刚才给你说了什么?要如实回答太后。”

  黄琼一听,心想坏了,刚才的事被桓帝看见了,只好拉孙儿又一同跪在地上,如实回答说:“回禀太后,刚才您提出的问题,臣下一时难以回答,是孙儿黄琬提醒了我,请太后恕罪。”

  太后听了,不由得大吃一惊道:“噢,怎么?刚才你回答的是孙儿的话?”

  黄琼说:“正是,请太后恕我不实之罪。”

  太后笑着说:“好了,恕你无罪。”随后,又将黄琬叫到跟前,问道:“今年几岁了?”

  黄琬低着头,小声说:“七岁。”

  太后又问:“刚才你爷爷所言是真?”

  黄琬抬起头道:“句句属实。”

  太后高兴地说:“好聪明的孩子!”随后,又对汉桓帝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是个治国的良才,长大后要重用啊!”

  汉桓帝回答说:“儿臣记下了。”接着下旨,晋黄琼为司空,拜黄琬为童子郎。

  黄琼听了,立即拉孙儿一同跪地谢恩,但黄琬却以年纪尚小,正在读书为由相辞。

  太后越发高兴,称赞说:“好有志气的孩子。”然后又对汉桓帝说:“不要勉强他了,让他好好读书吧!”

  黄琬智说日蚀、拒封童子郎的事传出后,大震京师。独有司空盛允心中犯疑。他以为,黄琬毕竟是个七岁的孩子,能有多大能耐,竟讨得太后如此喜爱,使得皇帝当即封赏?有机会时,一定要很好地试试他。

  说来也是凑巧,就在这年的五月,盛允因有病在家休息,满朝文武官员纷纷前去探望。刚任司空不久的黄琼知道后,也很想前去探望,但因年老体衰,力不从心,近日又身体不适,便让孙子黄琬代表他前去探望。

  黄琬来到司空府,见到盛允,急忙跪地说:“祖父得知大人有疾,深感不安。但因年老体弱,又偶感风寒,不能亲自前来问候,特派孙儿黄琬代为探望。黄琬这里代祖父向大人请安,祝大人早日康复,福寿无疆!”

  盛允听了,心中乐滋滋的,急忙说:“贤侄快快请起!快快请起!真难为你了。也请你代我转告你的祖父,首先谢谢他的关心,我也祝他早日康复!”

  黄琬深施一礼说:“黄琬代祖父谢过大人!”然后又说:“如大人无事,小侄便告辞了,祖父还等着小侄的回话呢!”

  盛允本想借此机会挑黄琬的毛病,但见他不失礼节,无懈可击,也只好罢了。

  恰在这时,江夏官员派人送来一份文件,报告江夏蛮人发生动乱的情况。盛允看后,见是时机,急忙喊住黄琬说:“贤侄慢走,我刚刚收到一个文件,报告江夏蛮人作乱。如此看来,你们江夏虽然是个大邦,人也众多,但是因为有学问的人太少,素质太差,所以才常常发生蛮人作乱的事吧?不知贤侄对此事有何见解?”

  黄琬见说,知道盛允有戏弄之意,他不动声色,以言回击道:“蛮夷猾夏,责在司空!”意思是说,蛮人盗贼增多,扰乱了江夏的治安,这应该是司空您的责任。

  黄琬说罢,便甩了甩袖子,告辞而去。

  盛允自讨没趣,无言以对,愣在当场。经过这次应对,使他对黄琬的才华有了深刻认识,从心里感到佩服。

  少年名人故事有哪些 篇6

  元稹,字微之,唐代河南河内(今河南洛阳)人,是与白居易齐名的大诗人,当世就有“元白”之称。元稹先后担任过校书郎、左拾遗、监察御史等官职,也曾经担任过短时间的宰相,后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上。有《元氏长庆集》60 卷传世。

  元稹的家庭世代读书为官。他的祖父元悱曾经担任过南顿丞,父亲元宽也曾经担任过兵部郎中。元稹长得清秀可人,父母都非常宠爱他。从三四岁起父亲就教他读书写字,背诵古诗。母亲更是他的启蒙老师,经常给他讲屈原、李白、杜甫,讲司马迁、班固,还教他背诵美妙的古诗。小元稹的记性可好啦,屈原的一首《离骚》,他两天就会背诵了,而且一字不错。

  然而,好景不长,元稹 8 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前母所生的几个哥哥,不愿供养后母和弟妹们。年轻的母亲郑氏只好带着子女离开洛阳到凤翔去投依娘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坚强贤淑的母亲没让生活的重担压倒,她一方面料理子女的生活,一方面加强对子女的教育。

  逆境是人才成长的硎石。聪明颖悟的元稹深知求学不易,他学习更加刻苦勤奋了。没有书读,他就到处去借,借来之后就不分昼夜地读,遇到精彩的地方还要抄下来。

  元稹的刻苦自砺精神,赢得了很多人的赞赏。大家又见他十多岁年纪就能吟诗作文,其诗文又往往思路广阔,描写细腻,流露出对自然、对人的无限热爱之情。因此,都称他叫“元才子”。

  有一个秋天的晚上,天高气爽,星辰灿烂,银河皎洁,萤火虫(丹鸟)挑着小灯笼到处照着,纺织娘(莎鸡)从野外转移到人们的温暖居室中,甚至是在床下大声的鸣叫着。眼前的一切使感情细腻的他,心潮激荡,诗兴冲动。他沉吟着、思考着,等酝酿成熟了,一口气跑回屋内,挥笔疾书,只见他写道:

  旦夕天气爽,风飘叶渐轻。

  星繁河汉白,露逼衾枕清。

  丹鸟月中灭,莎鸡床下鸣。

  悠悠此怀抱,况复多远情。

  最后一句,语言虽少,但含义深远,有着丰富的内涵。

  元稹刚刚 15 岁,就明经擢第,成了年轻的进士,后来他又参加了拔萃科和制举考试,也都一举成功。

  少年名人故事有哪些 篇7

  包拯,字希仁,出生于公元999年,安徽合肥人。北宋仁宗年间中进士,官至枢密副使。他为官期间,为政清廉,力解民困,憎恨奸佞,不畏权贵,执法严峻,贵戚官宦无不惧惮,深为京师百姓称道。京师百姓常言:“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则更加说明了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包拯刚刚生下时,浑身漆黑,两眼放光,甚是吓人。他的父亲包怀以为是个不祥之物,心中很是不快。此时,包怀次子包海也在发愁,对妻子私下说:“好端端的一个二一添作五的产业,现在又要三一三剩一了。”

  其妻言道:“父亲正以为那黑孩子是不祥之兆,你若前去加把火,不就少了一个分家产的吗?”

  包海一听大喜,立即跑去对父亲说:“父亲年近七旬,母亲也过半百,如今又生了这样一个似妖如怪的异儿,倘若传了出去,岂不让人耻笑吗?”

  包怀听后,觉得甚是有理,遂令他抱出扔至荒郊野外。等母亲醒来后,包海竟对她谎称三弟生下后就死掉了。

  然而,包怀的长子包山却为人忠厚,心地善良,不忍看着三弟就此丧生,又将他偷偷地抱回。恰巧他的妻子王氏这时也产下一子,怀中有奶,便让妻子将三弟和他的儿子一起抚养起来。几天后,包山又觉得妻子奶水有限,养两个孩子不够,况且万一露风出去,三弟性命仍然难保,便和妻子商议,把亲儿子寄养他人家中,让妻子只奶三弟一人。

  他的妻子王氏不但心地善良,也是个有识之人。她见三弟皮肤虽然漆黑,但眼明耳大,鼻直口方,五官端正,将来定然聪慧有为,而且又是丈夫的胞弟,便同意了丈夫的意见。为了掩人耳目,她还和三弟母子相称。

  当小包拯长到两岁的时候,王氏教他读书识字,他一学就会,而且记忆力很强,一日学百余字不会忘记,包山夫妻越发高兴。

  光阴如梭,日月如箭,一晃几年过去,小包拯已经六岁了,长得结实聪慧,有识明理,甚得包山夫妻欢喜。

  这一日,正值包拯的母亲寿诞之日,包怀自设家宴,不请外客,只有家人。正在一家人欢天喜地地为老妇人周氏祝寿的时候,包拯突然来到面前,跪倒在地,彬彬有礼地说:“祝祖母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包拯言毕,又连着磕了三个响头,喜得周氏一把将其搂入怀中说:“好个聪明的乖孙儿!”

  不料,周氏话刚说完,竟又两眼发红,伤心地落下泪来,接着泣不成声地说:“你那小三叔如果活着,也应该像你这样大了!”

  包怀和他的次子包海听后,心中发虚,只好低下头来,不敢言语。

  长子包山见时机已到,遂向妻子王氏使了个眼色。王氏会意,立即起身离座,跪在周氏的面前说:“求婆婆恕儿媳胆大之罪,此子便是我那三弟!”

  一句话,惊得众人目瞪口呆,似陷入云雾,摸不着头脑,小包拯也愣在了当场;特别是包怀和他的次子包海,更是吓得脸色都变了。

  只听王氏继续道:“当时,儿媳见婆婆年龄大,怕乳食不足,担不起喂奶孩子的辛苦,故将三弟暗暗抱走,不敢让人知晓,时至今日,见婆婆如此思念三弟,再不忍隐瞒,才以实情相告!”

  小包拯听罢,更是泪流满面,对王氏肃然起敬。

  由于王氏隐去了包拯被弃荒郊的一节,包怀和包海才心中稍安。

  周氏一听,心中大喜,连忙起身,将王氏扶起,拉到身边坐下说:“如此说来,为婆婆的应该首先感谢你对我儿的抚养之恩,贤媳可真是天下第一贤德的人!只是我那可怜的小孙子又身在何处呢?”

  王氏禀道:“婆母放心,只因当初儿媳奶水只够养育三弟一人,故将你孙儿寄养在别人家,如今也和三弟一样大了。”

  周氏听罢,立即命人将其领来,见他和自己的三儿果然一般高低,只是相貌不同罢了,周氏心中越发欢喜。

  那包海夫妇无可奈何,灰溜溜地立在一边,脸上挂着不自然的笑。

  父亲包怀更感自责,想想当初一节,总感到对不起夫人:如今看着活蹦乱跳的叔侄两人,不知是感激,还是惭愧,望着儿媳王氏不知说什么才好,只是不停流泪。

  随后,小包拯认过父母,老夫人为儿子取名三黑,又让包拯改称包山夫妇为兄嫂。

  然而,只有六岁的包拯,却在父母的面前,郑重地走到大嫂跟前,双膝跪地说:“我虽然有了父母,但你仍然是我的‘嫂娘’,你对我的养育之恩,我将永世不忘!”

  后来,包拯和王氏虽然以叔嫂相称,可包拯长大后一直对王氏像母亲一样侍奉,像对母亲一样尊重。

  包拯自从寿诞认母之后,周氏决定让包拯继续留在王氏身边。这是因为,周氏感到他和王氏虽为叔嫂关系,但一直母子相称,情深意厚,不忍让他回到自己身边而冷落了王氏;另一方面,感到包拯在王氏身边几年,如此知书达理,俱为王氏之功,为了使儿子尽快成才,也应该把他留在王氏身边。包山夫妇几年来也深感三弟聪明机警,非一般儿童可比,也是不愿分离,如今听母亲一说,异常高兴,便痛快地答应了。从此,包山夫妇对包拯教导更加尽心。

  有一天,王氏把包拯和儿子包勉一起叫到跟前,想测验一下他们将来的志向,于是问道:

  “你们说说看,长大以后想做什么事呢?”

  包勉抢先回答说:“我想继承父亲的家业,把它发扬光大,使包家成为全县第一富豪!”

  包山插话说:“做富豪可以,但必须像你祖父那样,靠劳动致富,而且还要乐善好施、安分守己,切不可做出危害乡亲们的事来。”

  包勉本以为自己的志向肯定能受到父母的夸奖,没想到却引来一通说教,很是扫兴,心中虽然不快,但也只能点头称是。

  王氏见包拯低头不语,便问他说:“三弟将来想做什么事呢?”

  包拯回答:“我要读书做官!”

  包山听三弟这样回答,眼睛一亮,插话问道:“想做什么样的官呢?”

  包拯慷慨回答:“我要做汉朝龚遂、唐朝狄仁杰那样的官,维护正义,除暴安良。”

  包山夫妇听后,更感三弟出语不凡,胸怀大志,甚是满意地相对而笑。

  王氏又进一步说道:“龚遂、狄仁杰的确是受人称颂的清官,可他们有破案的才能,你有吗?”

  这一问,倒引起了包拯的兴致,顺口答道:“破案有什么难的?我可以学呀!只要善于动脑、肯于钻研,没有破不了的案子。”

  王氏听后,灵机一动,然后笑着说:“那好,如今嫂嫂正有一个案子,你能破吗?”

  包拯说:“嫂嫂请讲,有什么破不了的案子,尽管说来,我帮你破了就是!”

  接着,王氏令家人在村中找来十个年龄不相上下的孩子,拿出十个煮熟的鸡蛋,暗中先让其中的一个孩子吃掉一个,然后对包拯说:“我本来煮了十个鸡蛋,想分给他们每人一个,不想一眼没看到,竟让他们偷吃了一个。你破破这个案子,他们十个人中是谁偷吃了鸡蛋呢?”

  包拯听后,望着站在那里的十个孩童,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于是笑着对嫂嫂说:“请嫂嫂命人端十碗水来。”

  王氏照办了。然后,包拯在每个人面前放上一碗水,让他们每人喝水漱漱口,再吐到碗内。十个孩童也照办了。

  包拯对他们漱过口的水挨个查看,发现第五个碗中有蛋黄和蛋清碎屑出现,也不言语,待全部查看完毕,才当场把第五个孩童叫出说:“我已断定,嫂嫂丢的那个鸡蛋是他吃了。”

  众人听后,无不惊得目瞪口呆。有的说包拯能掐会算,有的说包拯未卜先知,还有的说包拯会相面。

  最后,还是王氏问道:“三弟,给大家说说看,你是怎样破这个案子的?”

  包拯笑道:“事情很简单,因为他刚刚吃过鸡蛋,牙缝中必然留有痕迹,特别是蛋黄,最易沾牙缝,所以用水一漱口,就掉出来了!”

  包山夫妇一听,更加感到包拯的确不是凡人,将来肯定大有作为,从此对他更加爱惜。

  光阴荏苒,一晃数年过去,包拯已是十六岁了,他提笔有文,出口成诗,满腹经纶

  就在这年秋天,包拯一举考中生员,成了秀才;公元1027年,考中进士,授官大理寺评事,从此走上了仕途,开始了他为官清廉、惩恶扬善的一生,最终成为千古传诵的“包青天”。

  少年名人故事有哪些 篇8

  在南宋度宗年间,古城钱塘(今杭州)有一位少年,聪明好学,尤其喜爱数学。但由于当时数学书籍很少,这个少年只能零碎地收集一些民间流传着的算题,并反复研究,从中增长知识。

  一天,这个少年无意中听说100多里的郊外有位老秀才,不仅精通算学,而且还珍藏了许多《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古代数学名文,非常高兴,急忙赶去。

  老秀才问明来意后,望了望这位少年,不屑地说:“小子不去读圣书,要学什么算学?!”

  但少年仍苦苦哀求,不肯走。老秀才无奈,于是说:“好吧,听着!‘直田积八百六十四步,只云阔不及长十二步,问长阔共几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长方形面积等于864平方步已知它的宽比长少12步;问长和宽的和是多少步?)你回去慢慢算吧,什么时候算出来,什么时候再来”。说完便往椅子上一靠,闭目养起神来,心里却暗暗发笑:“小子一定犯难了,这道题老朽才刚刚理出点头绪(此题的解法一般要用到二次方程),即使他懂得算学,那一年半载也是算不出来的。”

  谁料,正当老秀才闭目思量时,少年说话了:“老先生,学生算出来了,长阔共60步。”“什么?!”老秀才一听,惊奇地从椅子上跳起来,一把夺过少年演算出来的草稿纸瞪大了眼睛看起来:“啊,这小子是从哪里学来的?居然用这么简单的方法就算出来了。妙哉!老朽不如。”老秀才转过脸来,对少年夸奖道:“神算,神算,怠慢了,请问高姓大名?”“学生杨辉,字谦光。”少年恭敬地回答。

  后来的事,同学们都能想象出来了,在老秀才的指导下,杨辉通读了许多古典数学文献,数学知识得到全面、系统地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杨辉终于成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并享有数学“宋元第三杰”之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