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走赵鑫歌词
一个人走赵鑫歌词
导语:一个人的路,一个人走,虽然很孤独。但是,我愿意尝试,欢迎阅读原文!
一个人走 - 刘佳
或许再见是该死的念头 说不出口
至少自尊没让我更难受 别再问候
以为真真假假都已看透
从不轻信承诺厮守
可伤过的痛过的我向谁去说
还是放了说好不分的手
还是在相遇当初的街头
幸福却分在两个路口
你向左我向右
我们变成了最好的朋友
这次成全了你想要的自由
大不了到最后
我一个人走
你是我心中残存的毒瘤 回不了头
已经遗忘该如何笑的脸 渐渐变瘦
赵鑫珊,1938年4月2日出生在江西南昌,教授、哲学家、作家、文学家。先后出版《科学艺术哲学断想》、《普郎克之魂》、《地球在哭泣》等四十六本书,目前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
人物介绍:
赵鑫珊:教授、哲学家、作家、文学家。
纪事年表
1938年4月2日出生在江西南昌。
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
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德国文学语言系。
1961年至1978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从事土地、粮食、人口研究。
1978年至198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从事现代西方哲学研究。
人物经历:
出版书籍
出过四十六本书,包括《科学艺术哲学断想》、《哲学与当代世界》、《哲学与人类文化》、《人类文明的功过》、《人类文明之旅》、《贝多芬之魂》、《莫扎特之魂》、《普朗克之魂》、《建筑是首哲理诗》、《建筑,不可抗拒的艺术》、《建筑面前人人平等》、《希特勒与艺术》、《人脑、人欲、都市》、《莱茵河的涛声》、《三重的爱》、《病态的世界》、《不安》、《是逃跑还是战斗?》、《天才与疯子》、《赵鑫珊散文精选》、《赵鑫珊文集》(三卷)、《人-屋-世界:建筑哲学和建筑美学》等。
读者感言
在南京书城的时候,看见了赵鑫珊2001年写的一本关于建筑的书《建筑:不可抗拒的艺术》,2001年我只是一个初涉建筑学的小P孩,他的书就是我的指南针,指引我通向建筑艺术殿堂的道路。不过回想起那时候看这本书的情形,感觉自己还是对建筑理解不深,感受到的是一种对建筑这门学科的好奇和感叹,同时也深深体会到我的建筑之路还很长很长。于是回上海后,想再把这本书借来看看,去感受一些当时感受不到的东西。
不过当我找这本书的时候,发现赵鑫珊在2004年又写了一本关于建筑的书《人屋世界:建筑哲学和建筑美学》,出于一种喜新厌旧的心理,先把这本书带回家读。在书中,作者将建筑世界哲学化,美学化,
人性化,在他看来,人生最幸福的状态是身心两安,好的、诗意化的建筑场便提升了人的精神,收容、安顿了人的灵魂,是人的至爱亲朋和生死眷恋的对象。从独特的视角判屋之美,析屋之理,用文学的笔触,揭示隐藏在建筑深层构造里的哲学与美学原理。
除了哲学和美学,作者还从其他学科来对比建筑,让我觉得建筑学是一门很广泛的学科,其探究意义已经超过建筑学的本身。建筑是数学,因为我们的生存空间是欧几里得几何空间,建筑的形体美来源于数学的优美曲线;建筑是物理,因为建筑是居住的四维空间,她永远以一个建筑场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建筑是音乐,因为建筑体现了音乐的旋律,如同李斯特的《爱之梦》那般轻柔,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并非虚谈;建筑也是文学,不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新约圣经,都可以找到建筑的影子。
在这本书里,作者的视角是敏锐的,摘录一个例子,让大家一起领略一下建筑的魅力:建筑师和古生物学家有共同话题吗?答案是有的,如果古生物学研究生某男和建筑学研究生某女谈恋爱,最后结为恩爱夫妻,请不要奇怪,因为他们是门当户对,志同道合。为什么呢?因为是结构力学把他们联系到一块,因为恐龙和建筑的构造有他们的统一性,都遵循着结构力学原理。如果说,上帝设计了恐龙,建筑师设计了建筑,那么,建筑师的最高称谓是:仅次于上帝的人!
书中还有一段说了上帝和建筑师的关系。仁慈的上帝造了人之后,前后说了两段话:就让建筑师出世吧,为的是让人有屋住,有个栖身的空间,免遭风雪的袭击。过了许多年再说:为了不让人过得单调、枯燥和寂寞,再让建筑师去建造剧院、博物馆、体育场馆和纪念性建筑吧!
主要著作
《哲学与当代世界》、《普郎克之魂》、《地球在哭泣》、《黄昏都下潇潇雨》、《战争与男性荷尔蒙》、《贝多芬之魂》、《莫扎特之魂》、《希特勒与当代艺术》、《建筑是首哲理诗》、《爱因斯坦与艺术》等。
1983年至今,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所从事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
写作能力:
关于写书,瓦尔特本雅明有一番妙论。他说,作家写书,其实不是因为穷,而是不满意人家写的书。他还说,猎书访书蹊径不少,最值得称赞的方法,该是自己写书。这个主意颇不错,却有些疯狂。有才情,能写书是一回事,写书成癖又是另一回事。就像女人生孩子有的女子终身不育;有的只生一个;有的却生生不息。表面上是生活方式的不同,实则关乎信仰把写书当作信仰的中国作家不多,赵鑫珊算一个。
就出书的数量而言,当代学者和作家中几乎没有谁能与赵鑫珊比肩。到目前为止,最新的一本是第46本:从1985年出版的第一本《科学艺术哲学断想》,到2004年6月的《我是北大留级生》(江苏文艺出版社),几乎每年2 至3本且速度一点没有减缓的意思。尤为重要的是,如此高的产出,却决不雷同,几乎每一本都会在不同的领域产生影响:哲学、诗歌、量子物理学、数学、音乐、建筑、性学套用汉娜阿伦特评价本雅明的一番话来说,赵鑫珊学识渊博,却不是学者;研究哲学,却不是哲学家;写音乐家评传,却不是音乐评论家;写诗,却不是诗人;研究建筑,又不是建筑理论家;涉猎量子物理学,但却不是物理学家;爱好数学,也不是数学家;研究心理学,却不是心理学家。他就像一架写书的机器。学界对于赵鑫珊的书,向来褒贬不一。我在网上读到一位读者所写:(赵的书)我是几乎每有出版就买来一读的。他的理性思索的`精神,此外就是新颖的观点,以及所提供的大量的来自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信息。这个判断是中肯的,并且是由衷的。我向来对从事跨学科研究的学者怀有高度的敬意文史哲打通是一种本事,而能把文学、历史、哲学、科学通吃的,几乎就是天才了他们有两个高度让人景仰:格局与气象。正如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所强调的,文不可无者有四:曰体,曰志,曰气,曰韵。格局贵正大高远,气象贵深邃隽永,如此为文,文章有格调,如此为人,人格有力量。这方面让人心服口服的人文学者很多,远的不说,近的如钱钟书,福柯,以及瓦尔特本雅明。
人物评论:
这里没有把赵鑫珊跟大师相提并论的意思。我想说的是,赵鑫珊所研究的课题,他所著书立说的方式,所开创的学术格局和气象,实在让人感到一种悲壮的意味:在书和学术文章严重过剩的年代,在理性精神普遍缺失的年代,谁拥有思想,谁心怀悲悯,谁坚持学术信仰,谁坚持一种浪漫主义的人文情怀,谁就是有力量的,但同时也就是最孤独的。关于赵鑫珊,我更感兴趣的是他的最初的启蒙方式一个五十年代的新中国大学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在牵引着他,使他成为学界的一个异数?
语录:
赵鑫珊的回答很简单:我是北大留级生。这是赵鑫珊最得意和最欣慰的事情。1955年,赵鑫珊考入北大,1959年毕业时,却故意考砸两门主课,留级一年,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留恋北大图书馆 ,也因为《战国策》中的一句话: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赵鑫珊的这一举动,在20世纪50年代,可谓疯狂,在北大校史上亦堪称异数。拿赵鑫珊的话来讲,北大六年,向我的心田撒下了许多种子。当年这样做是无意识的。今天我才明白,这些种子可以分成三类:科学、艺术和哲学。
42年后赵鑫珊恍然大悟,原来他的人生、专业以及框架在北大就已注定,那就是:从哲学视野去观照人类文明之旅的结构和肌理。于是,我们看到,一个俊美的青年,如何在北大苦苦读书,如何追问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如何跟随温德教授叩问古典音乐殿堂,如何失恋,以及如何冒天下之大不韪,自动留级一年。这是赵鑫珊先生的动情追忆。但是赵鑫珊并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观照历史和文化的机会,他采取自己惯用的方式:无休止地在文章中写方程式,并说这很美;无休止地狂热抒情;无休止地对伟大事物感激涕零;无休止地对一切事物发表看法。这多少有些矫情。并且让人头疼。但他的忠实读者又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一个把写书当成布道和信仰的人来说,任何评价都是苍白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