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创业故事:刘庆峰是峭壁上的听风者
名人创业故事:刘庆峰是峭壁上的听风者
刘庆峰,男,1973年2月出生于安徽泾县,现居住在合肥,科大讯飞董事长,全国工商联物联网委员会主席团成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名人创业故事:刘庆峰是峭壁上的听风者,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人创业故事:刘庆峰是峭壁上的听风者 篇1
歌德曾经说过,犹豫不决的人,永远找不到最好的答案,因为机会会在你犹豫的片刻失掉。即使是在混乱中,也必须果断地做出自己的选择。成千上万的人虽然在能力上出类拔萃,但却因为犹豫不决的行动习惯错失良机而沦为了平庸之辈。
对于41岁的刘庆峰而言,2023年6月9日是值得纪念的一天。
这一天的合肥晴空万里。刘庆峰动用了30多辆大巴,把科大讯飞3000多名员工一起拉到了近郊的大蜀山,用一场爬山比赛来庆祝公司成立15周年。
——从15年的历史轴线上看,爬山仿佛一种庄重的仪式。这家脱胎于中科大的企业,在语音技术的峭壁上不懈攀登,从一个18人的小公司,进化成了国内语音产业的龙头老大,甚至领先全球。
这是一段极具科幻色彩的创业历程。
所谓科幻,便是以基于科技的想象力,打破人类认知的局限。在人类文明史上,语音是最自然最直接的交互方式,但仅限于人类与人类。而刘庆峰所做的,是让人类与机器之间实现语音交互,如同科幻电影里的情景。
然而,想象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不仅是一道“把科幻变成科技”的峭壁,还有一条“把科技变成产业”的鸿沟。所幸的是,站得越高,看得越远,风也越大。技术峭壁上的刘庆峰,用执着与理性把鸿沟变成了风口。2023年,科大讯飞占据了国内70%以上的市场份额,拥有4亿多用户,年收入达到12.5亿元,自2023年以来的复合增长率高达40%。
不辞山万重,花开幽谷中。说的既是一个科学家笃信核心技术创新才能改变世界,进而为语音技术搏上一切的执着;更是一个企业家在不停地试错与试对中,自己为自己制造出一个产业风口的理性。
上篇:不辞山万重
学霸的选择
究竟有没有骨骼精奇、百年难遇、能使如来神掌的练武奇才?不管有没有,不可否认的是,世上确实存在着天赋异禀的人。
1973年出生于安徽泾县的刘庆峰,从小便表现出了超常的数学天赋。他还未满6岁时,便帮母亲在小店里面卖包子。由于当时购买食品需要粮票,常常得进行一些相对复杂的兑换,即便是三四年级的小学生都不一定能够正确计算,但年幼的刘庆峰却能算得又快又准。
天才的世界常人往往难以理解。时至1990年,成绩优异的刘庆峰被推荐到清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但他却放弃了这一常人求之不得的机会,转而参加高考,最终以高出清华分数线40分之多的成绩,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即便如此,他还认为自己发挥失常,没考到状元。
当年,与刘庆峰一起进入中科大的,就有13个省市的高考状元。然而,即使高手如云,刘庆峰从进校第一次摸底考试开始,几乎拿到了所有数理学科考试的第一名,俨然学霸中的学霸。他也由此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赏识,为他后来聚拢一批学霸创业奠定了基础。
按照刘庆峰原本的人生规划,他应该跟他的很多师兄们一样,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取全额奖学金远赴国外留学,然后留在国外从事研究,或是进入外企担任高管。然而,他的命运轨迹在大二那年被彻底改变了。
那是1992年,19岁的刘庆峰凭借出色的数理计算能力,被中科大从事语音技术研究的王仁华教授相中。时至今日,他仍然忘不了22年前,第一次走进语音实验室所感受到的震惊——站成一排的计算机已经可以初步合成简单的人声。
“以前我学数学是为了考第一,但不知道它到底怎么用。进了这个实验室后,才发现数学可以用于数字信号处理。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触动。”由此,刘庆峰决定跟着王仁华教授留在语音实验室。
从后来的历史看,这是一个改变了中国语音产业的决定。实际上,当时的中国语音产业一片混沌。虽然早有科研机构从事语音技术研究,但都是单兵作战小打小闹,迟迟未见成果,产业化更是遥不可及。而另一边,IBM、微软和摩托罗拉等国际巨头早已大兵压境,纷纷在中国成立语音研究机构,觊觎着中国未来的语音市场。
在这样的时局下,王仁华教授的这个语音实验室,就如同一颗生机勃勃的种子。而刘庆峰进入实验室后很快如鱼得水。“王老师跟很多教授不同,完全放手让年轻人去做,还给予很多支持。”
一次,王仁华认为实验室里一个产自日本的语音分析工具效率太低,问刘庆峰能否用两个月时间试着提高一倍。谁知刘庆峰竟然仅花了一个月时间,将效率提高了整整10倍。他甚至还向王仁华建议,可以将其用于优化语音合成系统。
开明的王仁华打破惯例,让年轻的刘庆峰牵头做一个语音合成系统。结果,刘庆峰不负众望,在当年的国家863计划成果比赛中,他开发的语音合成系统,不但保证了音质,还具备了优良的语音自然度,合成出来的语句近乎人声。这成了当年比赛中最为轰动的科研成果。
然而,对于当时的刘庆峰来说,最大的成就感并非技术成果本身,而是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1996年暑假,刘庆峰帮助华为优化114电话咨询平台的语音,通过语音合成技术,他使得计算机报电话号码的语音,近乎于真人语音,这让华为在原有4万元研发经费的基础上追加了一万元的奖励,还请他飞赴深圳参加研讨。
这次跟华为的合作,为刘庆峰打开了一扇广阔的门——他不但获得了王仁华教授更大的支持,让他可以调配实验室的全部资源,还看到了语音产业的市场前景。更为重要的是,他开始意识到,只有产业化才能真正推动语音技术的自主创新。
事实上,跟很多领域的科研工作一样,当时的语音技术研究工作,依靠国家划拨的科研经费维持。像刘庆峰这样的科研工作者,一个月的工资仅仅500元,而一些进入外企工作的师兄弟,年薪则可以拿到十几万元。巨大的收入落差,造成了本土科研人才的大量流失。
“只有产业化才有钱留住人才。”于是,刘庆峰鼓起勇气向王仁华教授提议,自己一边攻读博士,一边办公司创业,其中最核心的诉求是,设立股权机制。这其实是一个打破常规的想法。在国内科研界,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不但类似于老板跟员工,还更具有权威。哪有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
但王仁华教授则不一样,他立即爽快地答应了刘庆峰:“你不但该拿股份,而且还应该拿得比我还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