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论文参考范文(精选12篇)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范文(精选12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校园文化论文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1
题目: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关系研究
摘要: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总称,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规章制度以及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润物细无声”作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归属感缺乏、功利思想偏重、课内外教学分离、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人才培养有积极意义,可以对学生起到提升自我教育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增强道德认同、提升社会适应力和竞争能力等作用。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人才培养
一、高校校园文化概述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的总称,以学生为主要对象,以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规章制度以及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改进、共享,传承学生们的理想信念,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民族核心精神,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有机统一,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明。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和高等教育相结合的产物,是学校人文精神、校风学风和心理境界的综合体现。
从意识形态结构上看,可以将其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形象,是与校园文化主体相呼应的物质对象,包括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实用美观的文化设施、生机盎然的树木花草、大方统一的师生服饰等。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人互动交往、举止言行的准则,是校园文化活动依据和准绳,有了规范和准则,校园人方能更好地自律自强,这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人的意识形态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总称,精神文化建设重点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体现在学校的文化传统,包括学校的校风、老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工作人员的作风、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方面,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
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们在教学、工作、生活、文体活动、人际交往中的作为,教师为人师表、传道受业,学生尊师重道、明德至善,工勤人员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共同为和谐校园建设贡献力量。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力量,是集体智慧的力量,是学校办学实力的一种体现,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流文化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文化氛围,与文化品格的价值评判标准息息相关。
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要建设特有的校园文明,形成一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向的评判准则,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沐浴着精神文化的阳光雨露,汲取集体的智慧养分,积累丰富的经验财富,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是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弥足珍贵。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那么教育就不能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而必须注重学生德、智、体等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从而顺利成长成才。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课堂教育并行,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科学研究能力、职业道德修养和社会竞争力的重任,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换言之,高校校园文化在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校园文化建设的质量关系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高校需要坚定理想信念,满怀憧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之路上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与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很不协调,必须从自身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突破现有校园文化建设的瓶颈,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精神文明建设不足,学生归属感缺乏归属感是个人被他人或所在群体认知、认可与接纳的一种内心感受。
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校园是否有家的感觉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如果对校园缺乏归属感,就会缺乏学习热情,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必然影响其成长和成才。
大学生所需要的归属感,不仅在于高楼大厦和门庭石训,更在于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可以引领他们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引导他们认识自我、自我创造,让他们在沉稳厚重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强化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文化导向功能弱化,功利性思想偏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在校大学生的思想中最关注的还是成绩,而课堂教学是以文化知识为主,知识面相对较窄,且缺乏文化熏陶,人文教育功能弱化,必然难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容易受到社会上非主流文化的影响,而且大学生应付学业的功利化思想根深蒂固,只学习考试内容,对其他的毫无兴趣,致使他们对校园文化活动重视不够,全面素质培养、个性发展空间受限。
(三)课内外教学分离,过度依赖思想政治教育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课内外教学分离的问题,因此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积淀不够、历史视野和世界视域相对狭窄的问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支撑,是与课堂教育相并行的教育途径,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校园文化学习、人际交流、生活交往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他们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过程。
而今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发起、组织和实施,单纯地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而思政教育工作头绪众多,顾此失彼,且拘泥于事务性工作,文化活动常流于形式,难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资金投入不足,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由于管理体制的局限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往往缺少抓手,资金投入不足,制度管理形同虚设,一些文体活动因为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实际参与人数较少,影响力不够,延续性缺乏;一些文化活动往往虎头蛇尾,缺少经验总结,昙花一现后便无人问津,效果反馈难以落实到实处,教育效果也不明显。
制度管理和资金投入等问题凸显,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滞后于国家教育事业前进的步伐,必须引起重视,并从根源上寻找原因,切实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工程,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学生全面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中国的学校教育历来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将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高校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提高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将僵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潜移默化式的文化熏陶,发挥校园文化的寓教于乐功能,增强师生们的文化创造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有利于健全学生人格,促使其形成良好品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生社会化教育的“隐形课程”,是学生形成优良人格品质的重要教育力量。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单只是能看到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其文化引导的精神内涵。
学生在特有的文化氛围中学习深造、生活交际,自然接受集体意识和主流文化的引导、感染和熏陶,这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化蜕变过程,在感受体验和实践锻炼中形成与集体意识、主流文化相一致的人格品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播中国价值观念,增强师生们的凝聚力,共建和谐校园。
(三)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促进其素质的全面提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可以反映出他的素质、教养和性格。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其价值取向、理想情操、道德判断、行为规范等,都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素质和形象。
置身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园地,大学生们参与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来,接受先进校园文化的影响,获得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形成与国家教育相一致的是非观念,推进校园文化向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
(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感,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认同感,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不谋而合。
高校校园文化中所倡导的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更加容易为大学生们所认同,从而使他们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心态,遵纪守法,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从而约束自己的言行,与同学、老师、社会和谐共处。
高校校园文化在培养大学生道德认同感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五)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社会竞争能力高校教育当以提高大学生社会竞争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为重点,辅以人文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和人际沟通协调能力。
高校应举办形式多样、富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大学生拓展视野,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以此来挖掘大学生的潜力,增长其才干,培养其创新意识,造就具有社会竞争力的人才。
综上所述,高校校园文化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紧迫任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归属感缺乏、功利性偏重、资源投入不足、发展相对滞后等,必须得到逐步的改善。高校应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积极推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并驾齐驱,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视域和爱国情怀。
参考文献:
[1]邵焕举。“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南京:南京财经大学,2010.
[2]柳叶,韩影,李想。试论以学生为本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5):89-91.
[3]方硕瑾。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5):191-193.
[4]何国山。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良好品质培养关系辨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82-84.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2
一流学校靠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能够提升学校凝聚力,对师生产生激励与促进作用,提升学校影响力与知名度。高职院校要发挥其文化育人的功效,就要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活动文化模式上不断创新,增强文化底蕴,提高校园文化层次,以实现培养优秀人才及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目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以广大师生为主体,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及社会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一切学校物质形态、组织制度和实践活动的总和。”狭义的校园文化则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院校领导、教职工共同参与,对全体师生具有广泛感召力、凝聚力与激励作用的一种群体文化。本文中所指校园文化,是指广大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自身定位,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及社会服务中所积累、秉承、创造并共享的,被广大师生普遍认同的,反映师生共同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的一切物质财富、精神成果及其行为方式的总和。
校园文化对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一,凝聚和导向功能。形成强有力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师生员工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提升学校凝聚力。其二,促进和激励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对全体师生产生无形的促进与激励作用,形成一种奋发向上、健康活泼的精神动力。其三,调适和稳定功能。校园文化能够通过凝聚、熏陶等内在影响力创造和谐的精神氛围,给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良好的校园环境,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追求集中于学校内部,有效减少学校安全隐患的出现。其四,辐射和展示功能。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文化下乡、社区街道志愿者活动等,把校园文化辐射到社会的各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展示办学水平的契机,也提高了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五,继承和发扬功能。高职院校在对校园文化进行建设时应坚持“扬弃”的态度,一方面应该传承优秀的校园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使优良的学校传统和办学理念得到继承和发展。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发展问题分析
(一)文化底蕴较弱
一些高职院校是近些年为顺应我国教育发展规律,在原中等专业教育或职业技工教育的基础上升格而成的,已积淀了原教育模式的办学精神,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经验与深厚的校园文化积淀。还有一些高职院校经历了不同体制、教育类型的重组,办学理念、体制等存在交锋和冲突。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特色鲜明、学科背景浓郁且被普遍认同的核心文化精神,更缺乏形成的有利土壤。如果忽略了文化的创新与提炼,而只是进行人员和资源的简单整合与重组,所谓的高职校园文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根本无法发挥文化育人的功效。
(二)主体责任感不强
校园文化建设要求全校师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其主体性功能。现在高职院校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不合理现象,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领导或学工线的事情,与专业教师或行政人员无关,呈现出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另外,有部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不强,每次参加活动都只是固定的某一部分学生,即使偶尔参加也是学校“硬性要求”,都导致了校园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无序性与感染性。
(三)重“硬件”轻“软件”
各高职院校为解决扩招带来的巨大的教育资源压力,在硬件建设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较多,而相对而言软环境的建设力度明显不足,特别是在一些新成立的高职院校和中专改制的高职院校中尤其严重。一些高职院校认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职业文化建设的效果来得太慢,一时半会难见成效,浪费了学校的资源,不来点立竿见影的,比如修楼征地建房扩招等。
(四)活动文化层次偏低
如今,高职院校中各种活动形式多、涉及面广、时代感强,但过于重视庸俗文化,商业文化占据较大比重,过分追崇非主流文化而脱离了主流文化,偏离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轨道。校园文化活动功利性太强,偏离了教育本位趋向。一份问卷调查显示:26%的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评奖评优”、14%的学生是为了“获得各种荣誉”、60%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表明现在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并不单纯,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五)模仿程度较高
每个学校由于其历史背景、学校结构、培养目标不同,其校园文化也应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当前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推进制度文化、实体文化建设,尤其在促进学校精神的形成中,缺乏创新意理念,未将学校自身的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相结合,形成品牌效应,而是千篇一律的模仿本科学校,最终导致“东施效颦”的结果。高职院校应明确自身定位,充分挖掘与利用合作企业家、优秀校友等的辐射作用,结合学院的优良文化传统,追求学术氛围与实践氛围、职业素养与企业文化的有机交融,充分体现应用性、针对性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原则。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创新策略探讨
(一)创新校园精神文化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前身是中专、职高等,具有不同的创办背景、历史传统、学科设置等、办学阅历,各个学校在发展定位上也应表现出不同的特性。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应主要围绕“职”的特色创新,让学生在充分体现“职”氛围的文化活动中激发热情,得到教育。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是一所以服务三农为特色的高职院校,学院根据专业发展特色,开展无公害蔬菜义卖活动、美食节活动、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规划大赛等活动,特别党建及学生管理中的“一系一品”申报及评选活动,起到了良好反响,既为学生提高技能、完善品格提供了广阔平台,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与职业素养。
通过将办学理念融入社会实践环节中,潜移默化地将学校精神在学生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根植于其价值体系中。通过进企业实践,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更好地把握专业学习和技能提供了方向。学校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倡导进入社区及其他公共场所,为他人提供无偿帮助与服务,如清扫社区、助残活动等,既让大学生体会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服务与奉献。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将学校打造成“志愿者之校”,制定志愿服务管理条例,将志愿服务学时状况纳入到学生评奖评优指标之中。全校六个系部在马山敬老院、绍兴市纺博会、绍兴市客运中心、农民工子弟学校等场所建立了长效志愿服务挂牌基地,不仅为社会送去了温暖与服务,更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高职院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养,致力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做到学正为师,身正为范。学校教师只有凭借娴熟的教学能力、广博的知识、专业的实践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个人修养,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作用,潜移默化地感召、影响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动力,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
(二)创新物质文化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要培养真正可贵的品质,就必须要有健全的教育环境,只有有了正确的教育工作才不会产生堕落的品格。”高校在对校园物质文化进行建构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育性与创新性的有机结合,要注重整体与部分的把握,既要重点设置,也要全面统筹,力争让物质文化中的各个细节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既要注重速度,也要注重质量。学校建设规划中的各项基本设施都应承载着校园精神文化、职业文化和制度文化,让物质景观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高职院校在对校门、办公楼、宣传专栏、教学楼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设计与规划时,要坚持实用与特色相结合的原则,将文化精神注入到学校每一个角落,不仅让在校的师生感受校园物质文化,也通过人与物质的流动,将特色校园文化带出校门,带向社区、企业,与社会产生交融。
(三)创新制度文化
所谓创新型制度文化,是指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制度或规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制度创新主要包括管理制度的创新与服务制度的创新。
其一,创新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创新,即学校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制定科学、规范、操作性较强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管理、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等规章制度。如重点突出实训专业人员、试验人员的能力职称,制定适应于高职教学的职业资格评聘制度。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状况、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校规校纪、竞赛管理办法等,以更好地约束高职学生的言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制定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包括人才引进与培养、培训与进修等,激发教师爱岗敬业、潜心教学的精神;制定规范的校园文化制度,促进校园文化活动活泼有序地开展,增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氛围。
第二,创新服务制度。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重在以学生为本。高职院校创新服务制度,营造和谐的职业特色氛围,有利于增添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和技能钻研的动力,培养品质优秀、技能过硬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习惯等方面相对于本科生而言有一定的差距,高职院校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积极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学习与钻研的精神与能力。在校园活动上,既要把握特色,又要顾及大多数同学;在教学与实践环节,要根据教学方法的不同而制定合理且操作性强的学习实训评价考核制度;在后勤服务及公寓管理方面,充分考虑“以学生为本”思想,形成和谐氛围。
(四)创新活动文化
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对于培养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校园活动文化的开展不仅可以陶冶师生情操,还可以促进个体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增强团体凝聚力,促进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其一,加强社团文化建设。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之一,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仅能增长文化艺术知识,更能增加他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加强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的优良品质,增强自身创造力。学校相关部门要在思想和组织等层面保障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既注重思想性和知识性,又注重艺术性,防止消极文化及不良价值观的侵袭。加强对学生社团创办理念、工作思路及方法等的科学指引,引导学生进行勇于实践、自主管理,进而营造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开展的课外科技活动要尽量做到活动与专业相结合,在活动中加强学生专业学习深度与兴趣,避免脱离所学专业、不切实际的课外活动。
其二,开展校企文化对接活动。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教育必然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高职院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也要注重拓宽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径;开展的活动要注重实效性及校企文化的对接和融合,彰显高职教育特色和企业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在学生活动开展时也可邀请企业知名人士到校担任评委或做专题讲座等。如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致力于与绍兴市诸氏方圆集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企业免费面向学院学生开设企业经理人培训等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也实现了高职院校办学理念与用人市场的对接。
[1]邱伟光,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
[2]刘建立.高校创新型校园文化建构研究[D],2009.
[3]罗群英.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J].青年探索,2005(3).
[4]张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和实施路径[D],2010.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3
摘要: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校园文化价值至关重要。本文针对校园文化的定义、校园文化的定义、诸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
校园文化;现状;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不仅能够引领现时段的主流价值文化,而且对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能起到启示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校园文化的定义
校园文化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广义的校园文化,即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师生课外文化活动。因此,我们将校园文化定义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方式,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交往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校园文化的现状
(一)校园内学习气氛不够浓厚
由于普通高等学校逐年招生率的扩大,许多学生总体素质不高,加之没有独立过集体生活的经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普遍较差。入学后不能较好地适应高校教育教学体制,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主动性及热情不高,最终导致校园内整体学习气氛不浓厚。
(二)大学校园文化简单化,缺乏个性和特色
很多人将大学文化定义为学生社团文化,由此把大学文化的作用或目的降低到活跃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发展学生文化特长的层次。于是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为大学社团提供更多活动经费,满足学生的各种文化需求等,偏重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层次普遍较低,忽视素质教育。在一时轰动之后,不能给学生留下什么印象,更谈不上深层次的教育和培养。
(三)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的问题。以外在的物质文化取代内在的精神文化。由于近几水年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增加,许多高校在硬件建设方面都上了一个台阶,教学设施、环境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浓郁的校园文化精神需要一定的物质设施和严格科学的制度来保证,但物质设施和规章制度层次的建设不代表校园文化的全部。
三、诸多社会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一)西方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纵观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轨迹,西方文化思潮是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一页,它的历史功绩是不能抹煞和忽视的,但是西方社会思潮对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些消极影响包括:个人主义、实用主义、非道德主义、悲观主义、享乐主义。
(二)港台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在港台文化中,对校园文化影响最大最广的莫过于影视、流行音乐、服饰、语言等。这些现象极易造成青年学生对偶像的模仿崇拜,一些消极的颓废的思想和情绪导致了青年学生自我的迷失、个性的丧失。这对于鉴别能力尚低、可塑性极强的青年学生,危害是非常大的。
(三)网络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影响
人一旦淹没在虚拟的环境中,可能会导致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和想象能力的退化,进而导致智力的退化。网络技术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但另一方面,网络交往剥夺了人们直接交往的机会,拉大了人们之间的心灵距离,造成人与人关系的隔膜。
四、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要有哲学思想的导引学校精神,这种哲学思想,既是学校建设思想的高度概括总结,又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二)要有合理的价值取向。学校精神的培育,关键是要校园人塑造学校的共同价值观。因为共同的价值观能无冲突地决定学校一整套的思维方式、工作态度和行为准则。
(三)重在引导人们的实践,使校园精神渗透到校园的各个方面,并在不断实践中升华弘扬。
(四)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此,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大众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学校的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伸张正气,抑制歪风。二是对自发的舆论做出理智的审视。
(五)发挥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带头作用。一是对学校精神持坚定的信念,让人们真实地感到其实现的可能性。二是率先实践学校精神,并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三是在各项工作中集中体现学校精神,帮助人们认识理解体验以至认同。
(六)发挥校园典范的榜样作用
校园典范生活在校园人身边,朝夕相处,他们的形象最为直观,事迹生动感人,学习起来最为方便,利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同龄人教育同龄人最有效力。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4
一、引言
走进新世纪,我国大力推行新课程改革,全社会也在积极提倡读书学习,我校跟随国家教育部正确指导,制定了“构建教室文化,营造书香氛围”的特色规则。何谓“书香氛围”,笔者认为,图书的香气能像花香一样充满我们整个校园、教室的角角落落,让书——人类进步的阶梯,引导全校学生和教师学习知识,丰富古今中外的文化常识,从书本中吸取阳光和水分,提高自身全方位的能力。为此我校各年级教师积极带领班级学生构建教室文化,给学生提供读书、学习的机会。也就是说,我校以开展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氛围,来全面执行教育改革,构建充满智慧和生机的学习环境。“构建教室文化,营造书香氛围”提倡师生沐浴在书香里,浸润在文化中。
二、“构建教室文化,营造书香氛围”的重要意义
按照我国传统习惯,我们一般称爱读书的人家为“书香门第”,把爱读书的个人称作“书香子弟”。充分体现了我国长期以来对读书学习的重视。然而,当前形势下,经济发展迅猛,拜金主义热潮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人,时常读书学习的人数急剧下降。最近经常会在网络看到这样的消息,“大学生参加就业招聘面试时,面试考官询问学生都看过那些书,有什么心得体会?一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却得到了惊人的答案,多数参加应聘的大学生没有看过很多书籍,自身文化积累少之又少。这不禁使笔者心生感慨:大学生不爱读书,十几年寒窗苦读,只是学习课本知识,不能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学校缺少书香气的营造是其主要原因,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不具备书香氛围对此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蓬勃兴起,信息通信更加便捷的背景下,读书既与提高我们个人的自身修养息息相关,同样关系着我们国家的全体国民素质和与国家竞争力。不能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和力量,没有良好的读书习惯,极大地阻碍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而为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永葆青春和活力,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是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至关重要。
学生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有浓郁书香气的学校是学生的希望。为此,我们对学生进行小学教育时,必须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构建教室文化,营造书香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创新性的继承和发扬前人总结的经验和智慧。
三、“构建教室文化,营造书香氛围”的具体实践
(一)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优质书源
营造书香氛围,帮助学生学习书籍知识,书源问题尤为重要。优质的书源能够帮助在校师生便利的获取精神食粮,是“构建教室文化,营造书香氛围”的必要条件,我校主要在两个方面为学生提供优质书源。
第一,完善学校图书收藏。首先,增加学校图书经费预算,定期购买小学生需要阅读的图书,以及国家的优秀期刊杂志,以新的优秀的适合儿童阅读的书为主构建学校图书室,及时整理新旧图书,为学生借书提供方便。其次,积极与其他学校或者是各地区市图书馆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利用其他地方的优秀书籍来满足学生和教师对书籍的需要,弥补我校经费紧张的问题。
第二,开展班级图书漂流活动。学生数量众多,只是依靠学校图书馆的书籍肯定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阅读需求,因此,每一个班级可以建立安置一个图书柜,由班级内的所有同学自主捐助自己的书籍,与其他同学交换阅读,资源共享,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自主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班级图书漂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读书需求得到满足,学习更多的书籍知识。
(二)教师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共同为读书而努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帮助学生掌握读书技巧,营造书香氛围。
第一,以课本知识为基础,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现阶段,我国小学课文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其中包括:记叙文、简单议论文、科学小品文、诗歌、散文等等。教材内容提供了丰富资源方便学生在课堂学习,教师必须利用教材资源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做好课内阅读,掌握基本知识。
第二,以小学生课本为立足点,以学校图书室和班级图书漂流为平台,积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尤其是在教师知道安排下的阅读是课内教材的延伸和补充,只要教师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针对不同图书做出相应的读书要求,对学习成绩不通的学生因人而异制定粗读与精读标准。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养成一个好的读书习惯。
(三)学生分组阅读,培养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班级学生合理分组,培养小学生的的阅读兴趣。
第一,以因材施教原则,按学生的不同阅读爱好,分组阅读。笔者教学过程中,详细观察每一位同学的阅读兴趣,把学生分为时若干个阅读小组,主要包括:军事与科技小组、文学艺术小组、图片与画报小组等。每组设小组长一名,定期召集组员在小组内部交流阅读体会,并总结每一次的交流情况以文字形式刊登在班级小报《文化轩》上,全班交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节省了学生阅读时间。
第二,开展 “我读我朗诵”活动。每一位学生在阅读中总会碰到一些非常好的精彩语句或者段落,甚至整篇文章都很优美。在每天早读时间结束前五分钟给学生轮流上讲台朗诵的机会,每次1~2人。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说是“奇文共欣赏”。
(四)定期开展读书汇报会,展示学生读书成果
读书汇报是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丰富班级文化及课外生活,展示学生读书成果的最佳途径。
第一,明确读书汇报会目标:促进学生读好书,读益书,在书香氛围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在开展读书汇报会活动中,积极提倡小学生读好书,读益书,读经典名著,读优秀古诗词。
第二,丰富的读书汇报会的形式和内容。以交流汇报为主,其他汇报形式为辅,采取多变的形式让学生汇报这一阶段的读书成果。读书汇报会的内容主要包括:课内知识学后感汇报会、专著式汇报会、诗歌诵读汇报会等等。例如:在学习《全神贯注》一文后,要求学生汇报自己在奥地利雕塑家身上学到了什么,自己应该怎样以之为榜样;在课外学生读过“三国演义”等四大名著后要求学生分析其中人物刻画特点等等;在研读过唐宋诗词后,要去学生汇报诗词的优美是如何通过短短几句话展现而来,或萧瑟,或欢快的情景如何描绘产生等等。
四、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构建教室文化,营造书香氛围”。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以及研究时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仍然需要下一步的继续深入研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该领域的进一步的重视。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5
一、“善”的制度建设:让规章化为文化执行
1.适时完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平时学校管理过程中,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依据“规范”说话,按照“制度”办事,已成为我们工作的信条。我校通过教代会完善《小教师工作评价指导方案(试行)》《小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小首轮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等考核细则,并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坚持民主管理,量化考核。
2.改变常规做法。一是关注弱势学生群体。改变过去只强调思想素质和学习成绩评选优秀学生的做法,一切为了学生,懂得欣赏、尊重学生,尤其是对那些“学困生”采取“特殊政策”予以照顾,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到学校和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期望。二是关注教师主人翁地位。在制度建设方面,改变过去“学校负责制定,教师遵照实施”的老模式,而是征求教师意见,让教师参与修改,并在实施中逐步完善,努力做到内容人文,过程参与,结果公开。
3.关注人文管理。在长期学校管理中,要坚持以人为本,校长平时在关注教师婚恋、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的同时,更应对家庭困难、因病住院的师生予以更多的关怀,及时给予慰问或捐助。通过制度加人文的管理,将硬性制度管理可能带来的弊端———化解,使制度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推进器和加油站,以精神的提升和价值的引领来管理师生,达到“无为而治”。
二、“新”的课程建设:让教学传递文化精神
1.构建“新”的校本德育体系。省长生动诠释了“精”“勤”“俭”“孝”品格,这些品格特点,就是精神,甚至是福建精神的凝结和集中体现。目前,学校有机地把“精神”融进“一训三风”,构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为主的校本德育体系,创造性地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学校把礼仪教育改编成“民间童谣”,谱成“文明礼仪之歌”,开展“精”“勤”“俭”“孝”的感恩教育、养成教育,让学校德育工作在继承区域文化传统基础上得到创新。
2.开发“新”的校本课程体系。我校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依托“戏曲进校园”试点学校的优势,在市教育局组织编写《戏剧本曲谱选编》的基础上,我校又整理编写一套比较简单适合小学生演唱的校本教材。去年初,我们以“廉洁文化进校园”宣传教育为契机,聘请民间老艺人和组织教师创作并编排了三个新的剧目,它们分别是方言说唱《八项规定说作风》,三句半《廉政建设正党风》以及小戏《新春草闯堂罢宴》选段。这三个新剧目的成功创作和编排,不只是数量的增加,更反映出我校戏曲校本教材编写更具多样化、趣味性和时代感。
3.开展“新”的主题实践活动。
(1)建设书香校园。一是学校在图书室专门开设了教师阅览室,向教师推荐了籍古今文化名人的书籍。如南宋史学家郑樵历史巨著《通志》,北宋名臣蔡襄著作《荔枝谱》《茶录》,现代儿童文学家郭风作品《叶笛》等。每年向教师赠阅《日报》等报纸杂志,让教师了解时事政治,风土人情,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二是开展中华古诗文、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要求教师将阅读纳入课程计划,使活动具有实用性、长效性。
(2)开展实践活动。一是“讲”。学校在不同时期举行不同主题的演讲、诵读、讲故事等比赛。二是“看”。组织师生参观文化古迹,不仅让师生领略家乡古建筑之美,还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三是“演”。“六一”节期间,学校多次成功举办了“校园文化艺术节”“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等。其中“十音八乐”演奏兴趣小组和小戏《新春草闯堂罢宴》选段等剧目,分别参加省、市、区级比赛或文艺汇演,得到社会各界和师生的好评。
总之,学校文化主题已经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外显走向内涵,从而为学校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6
一、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社团为重要载体,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凝聚力的建立
多个学生因为有着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共同参与到某一个学生社团后,因为大家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需求,有着同样的追求,在社团活动中就愿意接受教师和同学给予的建议。更多的时候会在为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过程中,因为相互间的信任而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学生社团就像一股强大的磁场将有着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和教师凝聚在一起。
2.有利于学校思想教育潜移默化的进行
学生社团的类型很多,不仅仅有我们日常认为的体育类,还有科技类、文学类,也包括了政治理论学习类。这种基于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有自愿的参与者组织形式活泼的学生社团,让原来思想教育的说教形式转变成学生乐意宣传和参与其中。因此,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功效。
3.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
高中学生参与到社团中,完全是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的,大家因为一个相同的爱好走到一起,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更容易释放自己。如我校的街舞社,不仅组织时尚类的活动,如快闪,同时也组织送文艺到敬老院活动,这些活动在一些媒体上都有报道。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满足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特长得到了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自我价值也得到了实现。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
“人文盐中、创新盐中”是盐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学校,创新在任何时候都很重要,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更应对其进行创新教育。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学生社团中都是依据其兴趣,在活动过程中从策划到实施都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师仅是指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学生通过一些科学、学术氛围的影响,形成了敢于挑战困难、投身科学的创新意识。在我校的科技类社团活动中,许多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爱上航模,并自发组织设计,在省比赛中收获颇多。
5.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目前,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家长在很大程度上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关心,高中生学生压力大,心理承受力有限,如果出现问题不及时解决,很容易酿成大错。学生社团可以为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障碍方面的问题。社团活动不仅能为学生高中生活注入生机和活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心灵的沟通平台。在社团活动中,有共同爱好和兴趣出发点的学生相聚在一起,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更容易,使他们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社团活动让学生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尽情表现自我,张扬个性、参与活动。同时社团活动还可以促使学生在融洽的交往过程中了解自己的长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结论与建议
学生社团多样的组织形式、大规模的开展、人性化的管理、严格的规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在高中学习压力大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可以强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在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高中校园,学生社团对在校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在社团活动中,学校管理者要及时发现学生社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不能一味追求社团数量,而忽视了学生社团的质量;二是不能一味注重娱乐性社团,也要关注思想性社团;三是加强学生社团活动指导,教师定期帮助和管理;四是健全学生社团的运行机制,及时解决活动经费来源。只有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学生社团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7
一、完善制度文化,建设优良消防学风
1、制度管人。为适应前形势,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我们修改、制定了《汉光中学优秀班主任评选及奖励办法》、《汉光中学绩效工资发放方案》、《汉光中学教学质量奖惩方案》等,重温了《教学管理常规》及《安全管理常规》等上级文件精神;新《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条文;校制《各种校园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汉光中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等。
学校所制定的绩效工资发放方案,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办事效率、落实各项制度和工作的。制度制定后,学校将它们公布于办公室显眼处,让教师时时督促自己更快更好的去完成各项工作,工作完不成或出现安全责任事故等都将影响到追究的切身利益,从而促进教师们自觉地去完成自己的工作。
2、人文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及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室做到了“依法治校”,在管理中,学校还十分注重“以德治校”,体现人性关怀、人文管理。如在考勤管理中,人们总会有迟到、事假等现象,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制定方案时,我们允许教师一个月可以请十次零星假,这不算缺勤,不扣绩效工资,是教师体会到学校的关怀,反而更自觉遵守考勤制度。每当教师生病时,工会及校委会都会派人前去慰问,但让病中的教师感觉到集体的温暖,感觉到他是这集体中的一员,从而能激发他更好为这一集体服务的激情。平时的交流与沟通也是才非常重要的,校委会成员经常与教职工们交心谈心,使教职工愿意倾诉自己的喜忧哀乐,不压抑自己,从而感觉到生活在这集体中的快乐。心情愉悦才能更好地工作。
我们心中有教师,教师心中自然就有了学校,教师们纷纷献计献策,从招生到发展,从安全到质量,从前勤到后勤,都有教师的建言建策,畅通的言路,和谐的关系,极大调动了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办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校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办师生幸福归属的学校
办有理想的学校解决了为什么办学校的问题,同时赋予学校文化以灵魂,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解决为谁办学校的问题。我们在办学理念中提出了以人为本论:这明确了创建学校文化的主体和学校文化服务的对象是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创建学校文化时,我们最看重的两个字尊重,对“人”的尊重。首先是对教师的尊重,只有获得尊重的老师,才能更好地实践尊重。教师群体是最渴望获得尊重的群体,教师群体的管理,“尊重”是第一要素。对教师的尊重,我们努力做到:尊重成长得慢一些的教师;尊重有个性有棱角的教师:尊重有失败有过错的教师;尊重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建议的教师;尊重标新立异、卓然不群的教师;尊重教师作为社会人的情感与体验。在这样的“尊重”气氛下,倡导教师们努力做对学生的尊重: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在互相尊重的人际氛围中营造民主、平等、公正的学校文化,确立师生的主人地位。如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我们追求过程的民主性、形式的包容性、内容的合理性和实行时的人性化关怀。如教师考勤制度的执行我们留有较大的弹性,不做一棒打死一船人的事,对切实有困难的教师给予足够的关怀,赋予规则以人文关怀。
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所依学生在学校文化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度,是评价学校文化先进性的主要指标。我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力争做到处处体现学生的成长足迹。如挂在教室里、走道上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优秀学生的灿烂的笑脸无不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随着岁月的流逝,学生今天留下的作品的文化内涵将更趋丰厚。维系师生情感的校园文化,是幸福而温暖的,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打造的。
总之,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以“开启智慧,润泽生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8
摘要: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两国由于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等不同,大学校园文化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分析了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差异,以帮助中美两国大学生之间的沟通、理解。
关键词: 中国大学校园文化 美国大学校园文化 文化差异
大学校园是社会文化的神圣殿堂,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产生和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提。大学校园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单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极其重要的开始,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美文化在政治制度、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本文从大学校园文化着手,分析中美两国大学校园文化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中美文化差异,希望中美两国能够互相学习、借鉴彼此的大学校园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尽量做到各取所长,融会贯通,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
中美大学校园文化差异基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崇尚个人与注重集体
美国是一个文化与宗教的大熔炉,崇尚自由平等、自主独立、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正式因为美国人崇尚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学生们可以在小组讨论中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怀疑老师的观点,与老师进行辩驳, 课堂氛围轻松自由,师生之间平等相处,课堂上可以随时举手发言等等。 我国高校校园的价值观则是以集体主义为基础,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们一直受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熏陶,强调集体主义和权利差距。因此,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多数采取服从的态度,与老师和校方领导保持一致。而这种方式并不能使学生真正信服,可能会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相互理解。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传承。
二、独立与依赖
美国的家庭教育文化就推崇独立与奋斗.在孩子青少年时期,他们就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兼职来赚零花钱,到了大学,他们基本上都能够做到经济上独立,完全靠打工赚取生活费和学费。中国的每家一个孩子的政策,催生了娇生惯养的家庭教育文化,所以中国的大学生大多是由父母来承担生活费和学费的。很多人认为在大学期间花费父母的钱是理所当然,因为自己还在求学阶段,精力应该全用在学习上;而父母也认为挣钱供孩子读大学是应尽的义务,自己也不忍心看到孩子因为打工而受苦受累,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过分在经济上依赖父母。
三、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美国素有通才教育的传统。美国大学强调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还注重对学生内在修养与伦理道德的培养。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在课程选择方面,以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让学生们自由选择。丰富的学术与文艺社团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好机会。中国大学强调专而精的教育模式,在教育中相对注重“专才”的培养。专业设置完全依托市场需求,考虑更多的是就业等现实原因。尽管这样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就业,可是却忽略了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的兴趣与内在心理需求。对于一些人文选修课,学生们则采取应付的态度,使得人文学科越来越得不到重视。务实的教育理念让大学校园内兴起了英语、计算机的“考证热”。功利性的大学教育也反映了目前我国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四、创新意识与知识积累
美国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特点之一就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它提倡质疑精神以及对知识的运用,鼓励学生挑战自我,进行科学、艺术、技术等方面的实践。一方面,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了家长、学校和社会的认同;另一方面,美国校园给予学生积极探索创新精神的高度肯定。 我国高校仍摆脱不了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相对强调知识的灌输与知识的积累,仍然重视学生的考试分数。关注了知识的记忆却忽略了知识的应用。很多实践环节只是走形式,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应试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发展。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社会意义,任重而道远。各国大学校园要认真继承以往以及别国的思想精华,不断反思并积极改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中美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希望我们两国的大学之间也能进行更多的交流,互相学习。使大学校园这个培养人才的摇篮,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令人神往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黄俊官. 试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J].玉林: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06).黄全愈. 素质教育在美国 [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2]莫丽玉. 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对比 [J]. 常州:外语研究,2006(04).
[3]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王德广. 美国大学校园文化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J].三峡大学学报,2003(06).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9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创新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领域,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的模式,不仅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更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校园文化 人文精神 和谐校园
校园文化又称“学校精神”,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构建健康人格,更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大力加强和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活动的内容,拓展活动的领域,规范活动模式,努力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使校园文化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校园文化重在建设。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替代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对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p拓宽视野p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它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
二、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多年来,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以培育和凝练大学精神为重点,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河南大学大礼堂广场前,每到周末总是人头攒动。相声、武术、歌舞、书法、美术作品展……周末文化广场已经成为学生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道文化大餐。武汉大学征集创作了《师德铭》,并积极开展学习推广活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近1000米长的景观水道两侧的历史文化长廊,坐落着72幅日历造型的雕塑作品,每年新生入学,都要到这条长廊来上一堂生动的校史课,感受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辉煌的发展历史。我校也多次开展“校园文化节”,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凝聚力。我校还建立了校史馆,利用丰富的文字和图片介绍,充分发掘校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让学生了解学校,热爱学校,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柱。另外,我们还筹建了多个社团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心理健康社团,文学鉴赏社团,英语角等,开展了英语口语大赛p演讲比赛等等。这些活动特色鲜明p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强烈地吸引着学生们,让他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三、如何开展校园文化
1、物质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完善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有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2、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1)校风建设
好的校风具有深刻的“强制性”的感染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不良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催人奋进;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可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
(2)教风建设
要抓好校风建设首先必须抓好教风建设,教师只有树立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治学严谨、认真负责、开拓进取的教风,才能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
(3)学风建设
优良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都有重要意义。
(4)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
校园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如果课业和活动挤占时间太多,学生就会感到校园生活单调泛味,并可能形成热衷于某些有害活动的潜流。因此,学校应适度地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其次,要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旗校徽,制作校歌,提高学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自然生发出强烈的荣誉感、自豪感,从而产生凝聚力,形成学校精神。
总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长远的、稳定渐进的。我们坚信,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济济的丰硕成果。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10
摘要:
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在为校园文化建设寻方问药,但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难题依然层出不穷。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其所存在的难题进行分析,并结合自身学校管理经验提出破解对策。
关键词:
初中 校园文化建设 重要性 难题 对策
一、前言
笔者在乡村中学工作多年,常会听到生性淳朴的学生家长这样说:“我们就希望娃儿在学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让他学得做人的道理”。作为校长的我也总在思考,怎样来定义家长口中所说的“好的学习环境”呢!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确切的词来形容―校园文化,虽然该词由来已久,但是真正被在意又有几何呢?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有一句名言:“一生的生活是否幸福、平安、吉祥,则要看他的处世为人是否道德无亏,能否作社会的表率。因此,修身的教育,也成为他的学校工作的主要部分”。其实,校园文化建设就是修身教育的一部分。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的当下,校园文化的建设已不约而同的成为学校管理的重点,不管是义务教育阶段、中等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校园文化都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的初中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仍要面临诸多“症结”,这些“症结”有待我们去挖掘、去破解。
二、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难题及解决对策
(一)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两个“重要性”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流的学校靠文化管理,二流的学校靠制度管理,三流的学校靠权力管理”,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从初中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角度入手,笔者认为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两点。
1、初中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校园文化的构建恰好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一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从而塑造健康的人格;二是有条有理的校园文化能够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形成尚雅的道德情操;三是校园文化中的文体活动能够塑造学生健康的身体素质和丰富的审美素养,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四是校园文化是学校集体的结晶,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初中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青少年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初中生年龄大概在12至16岁之间,正值身心发育和成长的关键时期,接受能力强、求知欲望高,教育的可塑性强,不仅对学科知识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且对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的吸收效果也很可观,是其文化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而校园文化在形式上具有直观性、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非常贴近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能够恰如其分的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生活在学校期间的青少年学生而言,影响并伴随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而且校园文化的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学科教育所无法代替的。
(二)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症结”所在
1、思想认识不到位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在校园文化建设的道路上,校方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全面认识是极为关键的,但在实际情况中却有部分学校由于认识的不到位而荒废了校园文化的构建。一方面,对校园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主要表现:一是把校园文化局限于学生、教师和校园之间,认为学生和教师的教与学就是校园文化的全部;二是对校园文化的作用理解不够深,认为校园文化只是用来丰富一下师生的课余生活,对校园文化的意义及建设把握得不够系统与科学。
2、建设重心不平衡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部分,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的内涵,建设物质文化只是建设精神文化的一种手段,而精神文化的建设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建设的重量应该是平衡,但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中,重心失衡、顾此失彼的现象极为突出。
3、地方特色不突出
笔者曾借出差与交流学习之机考察过云南省内的许多初中学校,发现各文化活动颇有千校一律的趋势,本土特色不是很明显。虽然说文化建设是有共性的,但是因为地方民族文化习俗及文化底蕴的不同,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至于是一种复制粘贴的模式。可惜的是,当前许多学校还不懂得发现与运用自身的特点和地方的文化特色与发展趋势,在校园文化构建过程中偏向大众化,没有显示出鲜明的个性,更糟糕的是在构建的过程中忽视自身实际,盲目追赶时髦,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底蕴,反而弄得“不三不四”。
(三)破解初中校园文化建设“症结”的“药方”
1、更新观念,深入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学校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者,要做到与时俱进,充分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真谛。学校在构建校园文化建设时应做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并认清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初中校园文化主要体现为实体的和空间的存在,是以直观形态为特征、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群体文化。2、平衡重心,实现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共同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应该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辅相成的建设过程。一方面,要确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主导地位。因为校园文化的根本价值在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以精神为主导的文化教育方式,其核心就是精神文化。
三、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是一种塑造健康人格,培养智美人性的重要手段。初中学校作为文化育人最基本的教育基地,必须认清自身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难题,寻找破解之策,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发展、促进青少年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垫石铺路,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有作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激流勇进。
参考文献:
[1]孙越.陶行知学校管理思想与实践及其当代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钱丽;李新;李向玲.云南少数民族影视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J].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2014年第1期.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11
1“微时代”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利影响
微博的虚拟沟通对现实沟通和人格产生阻碍。目前,大多数的微博用户前台还是采用匿名的方式,用户可以自愿选择用户昵称,网络的虚拟性给高校学生提供了一个与现实不同的`新的表达平台,很多学生通过网络活动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实现虚拟目标得到认同感,沉溺于网络不能控制,对现实的沟通交流产生了严重障碍,回到现实社会中不知如何处理不同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微博发布信息,监察部门由于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无法逐条的对微博进行审核,真真假假的信息在微博上进行传播,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力也受到影响。微博使大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退化。资源共享是一个最大的特点,微博的广泛运用,为大学生获取资讯提供了一种新方式,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浏览各类新闻报道,一种“快餐新闻”现象应运而生,面对网上纷繁复杂的信息,看标题读新闻成为很多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只浏览标题和大概内容已成为“快餐新闻”的主要特点,使大学生群体对新闻报道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分析,一直这样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去分析和考虑问题的能力会逐渐消失。
2、微博视角下促进高校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思考
2.1依托微博,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
在“微时代”下,社会上各种复杂的价值观、道德观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影响力,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思想层面,它都是“微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校园是一个重要的思想阵地,我们必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占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传播的高地,在与其他思想的较量中掌握主动权,但坚持这一思想的我们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以我国具体实际和国情为基础,结合马克思主义,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运用微博这一新兴的工具,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入微博,对大学生的“三观”进行导向,加强大学生对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袭的抵抗能力。
2.2建设高校官方微博,开拓高校与师生沟通新途径。
高校应充分运用微博这一工具,开通高校“官微”,实现师生之间一种特殊形式的“面对面”交流,师生可以通过微博评论,来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学校通过“官微”平台对师生的提问进行回复。这一新的沟通交流平台的搭建,加强了师生对高校的监督,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高校“官微”作为一种官方的声音,能够对校园文化进行准确、真实而又丰富的宣传,为树立高校形象起到积极地作用,提高了学校知名度,同时增加了与师生的互动。当高校遭遇舆情危机时,可以第一时间在微博上发布官方消息,给予官方的回复,快速掌握话语权,安慰师生情绪,增强高校在他们心中的公信力。在“舆情危机”得到有效控制后,通过“官微”多方听取意见,谨慎处理危机遗留问题,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有进行了一次思想政治教育。
2.3合理引导微博发展,掌握话语主动权,净化校园文化环境。
建立健全微博舆论导向机制。加强指导微博平台上的热点和舆论的突发事件,牢牢掌握主动权和发言权来对微博平台上的舆论进行导向,遏制传闻和谣言蔓延。对微博环境进行净化,用户采用实名制的形式进行管理。与此同时,要保证师生的言论自由,在这个前提下,对在微博客负面舆论炒作,尽快来缓和与化解;对微博上的恶意攻击,积极开展斗争,防止微博上的信息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不良影响。加强微博监督管理,组建微博管理机构。微博的发展对高校教育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专业的微博管理团队,及时适应当前形势,对话语权进行引导,应尽可能的掌握交流话语权,加强对微博平台上信息的把关,把握微博整体的舆论导向。
2.4挖掘微博潜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一是创建“微班级”群。目前,大多数学校通过QQ群与学生进行沟通,并对班级进行管理。微博在大学生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利用微博对班级进行管理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微博,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先进性,让他们作为管理人员,时时反馈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二是创建学生管理机构。将机构微博与学生个人微博连接起来,及时向学生传播校园内外的资讯。例如,大连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主管的大连海洋大学微博协会官方微博,微博开设两年来,拥有超过一万人的粉丝,微博内容涉及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母校资讯,活动信息,校园福利,失物招领等话题。“海大学子,榜样力量”校园明星评选活动中,通过大海大微博协会微博,对优秀海大学子的事迹进行宣传,引起了学生的热量参与讨论,对激励学生成长成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
3、结论
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面带来了许多新变化,对高校校园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只有不断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了解认识微博的特点,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扭转不利局面,构建“微时代”下校园文化建设新格局。
校园文化论文参考 篇12
一、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
(一)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含义高校档案是指高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由此可见,高校档案是以不同载体形式翔实记载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有关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具有原始性、真实性,以及内容的权威性,饱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鲜明的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既能体现学校历史传统,又是当代学校全体或部分师生认可的、极具特色的思想意识形式。每个学校都具有各自特色的校园文化,它是学校办学宗旨、教育思想、校风校纪、校容校貌等文化底蕴的体现。校园文化通常表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几种形式。它们的关系是:物质文化是表象,是校园文化的基础;精神文化是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是规范,是校园文化的保证,行为文化是活动,是校园文化的表征,它们一起影响并制约着整个高校的发展。
(二)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关系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1.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共性
从本质看,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同属社会文化范畴,两者教育方针、教育对象是一致的,都是依托于校园这个大舞台,以育人为本职,以传承大学精神为己任,以开发学生心智,培养高素质人才宗旨,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交融、互相促进。具体地说,高校档案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可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生动、丰富的素材,抓好高校档案工作可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完善;而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又可以为高校档案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丰富高校档案的内涵。
2.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差异
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1)从形式上看,高校档案主要以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的馆藏资源以静态形式参与、支持并服务于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而校园文化活动则通常以各种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课堂内外活动以动态形式进行展示;
(2)从内容上看,高校档案通常以学校的日常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为主要内容,而校园文化则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各种校园活动为主要内容;
(3)从特征上看,高校档案主要记载学校发展的各种历史信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而校园文化则是以现时举办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表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优良的大学校园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高校档案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较强的文化教育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利用、发挥高校档案的教育功能,在传承和开拓高校传统文化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素质养成与能力培养。
1.高校档案是建设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源泉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主要包括校园规划与建筑、校园绿化、楼宇景观命名、学校标识等所体现出来的物质文化形态,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看得见、摸得着,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可以给置身其中的师生以美的享受。校园物质文化实质是一种硬件文化,对校园文化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支撑作用。高校档案是建设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源泉。各高校在建设校园物质文化过程中既要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又要充分利用高校档案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对大学校园的规划、楼堂馆所的设计、路亭林廊的布局、景观楼宇的命名,以及校训提炼、校歌谱写等都要赋予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规划科学、设计精心、布局完美、命名艺术,以体现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师生置身于学校富有个性、品位与寓意的文化气息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师生的文化品位与人文素养,发挥着熏陶、激励、教育师生的作用。
2.高校档案是建设大学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依据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内一切制度形态的总和,是规范师生员工道德观念与价值标准的宝贵财富,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性的作用。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通过建章立制形成优良的制度文化是高校实现有效管理、维系学校正常教学、科研、管理秩序的重要手段。高校档案是建设校园制度文化的重要依据。高校档案积累了高校丰富的管理经验,记录了学校具有特色的行为准则,各类档案反映了学校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鲜明特色,完整再现了学校各项机制形成的全过程。高校档案为学校制度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对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具有很强的约束功能。它所反映的道德观念、价值标准,为学校优良校风、学风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3.高校档案是建设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通过长期的文化建设积淀而形成,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学术风范、价值追求、文化形态和师生共同理想观念。它是学校个性和总体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是师生员工奋发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高校档案是建设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基础。高校档案真实地记录了学校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气息,是对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它所具有的真实感和历史凝重感是其他宣传教育形式所无法取代的,发挥着独特的教育功能。高校档案部门应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际,利用馆藏资源和现代科学技术逐步将静态无声的“死”档案,开发成形式新颖、易于传播的“活”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档案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学校、国家的荣誉感、使命感,激励他们继承学校的光荣传统,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将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并能正确看待成败得失与金钱权力,正确处理学业与创业,正确规划人生与职业,为将来实现人生价值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4.高校档案是建设大学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指引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表现,是学校师生员工通过实际行动对校园文化的体现和实践。学校师生是行为文化的主体,他们通过自身参与学校教学和管理直接展现师生员工的精神风貌,体现大学精神、价值观和办学理念。高校档案是建设校园行为文化的重要指引。俗话说:身教胜于言传,古往今来,名家大师的道德品质、行为风范,对师生的言行举止、学术风范、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影响力。高校档案部门在协助学校宣传学术道德、教师师德以及各种行为道德规范的过程中,应精心编撰名师传记、学子风采集与知名校友录等,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师生正能量,让他们学有榜样,行有方向,遵纪守法、明礼诚信、互助友善、勤俭自强、博学务实、砥砺德行。
三、积极拓展高校档案功能,不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档案对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用巨大,高校档案部门应当充分挖掘高校档案的文化底蕴,积极发挥其教育功能,自觉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大格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高校档案成为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
1.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把高校档案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轨道
档案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档案部门要组织业务骨干、大力研究档案资源与校园文化的关系,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充分挖掘、整合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有深厚文化内涵、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能够满足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的各种档案信息产品。档案部门要通过多种途径与手段,配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积极宣传学校的特色档案文化,使广大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感受学校档案文化的特色,提升自己的认知与修养。
2.深化档案编研,为高校档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条件
高校档案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和重要载体之一,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高校档案部门要立足馆藏,“精收善用”,积极开展档案史料的编撰,加强对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有针对性地对档案史料进行“精、深、细”加工,充分挖掘档案资源中寓含的人文精神,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档案部门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宣传软件等不断挖掘、展示高校档案的文化历史内涵,创造出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档案精品,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接受知识和美的熏陶,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思路。
3.拓宽档案收集范围,提高档案收藏质量,满足校园文化建设日益增长的档案信息需要
随着高校各项事业的深入发展,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日益繁重,传统的档案收集方式、收集范围已经难以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档案工作人员要认清形势,树立参与意识,重视重大事件的跟踪,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各项活动中去,及时、完整地做好各项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档案部门在收集文件材料时,要认真考虑富有人文精神、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档案文件,要本着“多方式接收,多渠道征集,多载体接纳”的原则,既要收集反映校园文化的档案信息,又要收集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等相关的文化素材。对于具有本校特色的珍贵史料,档案部门更要加大收集力度,力求完整、准确地将那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或某些特别意义的实物以及照片、文书等档案一起按规定存放标准陈列于校史室,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与校史教育的第一课堂。
4.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效率
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等几个方面。信息资源建设是对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和电子文件的采集和接收,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加快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具体的做法有:加快推进档案馆数据库建设,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对馆藏各类纸制档案、照片底片档案、录音视频档案和现行文件档案的数字化,逐步实现档案全文信息查询;加强电子文件归档管理;建立档案区域管理网络公开档案信息网络查询利用,实现文件的网上传输和资源共享;有计划地在校园网上载开放档案目录及现行文件全文信息,为师生员工提供网上查询和利用服务,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高效、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
5.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提升高校档案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的水平
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对高校档案提出越来越严苛的服务要求。加强档案资源的信息整合,既是满足校园文化深度发展的需要,也对高校档案工作者提出越来越高的业务素质要求。目前高校档案队伍整体素质已难以满足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对档案工作的深度开发要求。提高档案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引进满足现代信息技术与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已成为提升档案队伍整体素质的当务之急。高校档案部门既要加大现有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更新其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时还要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具有较高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的复合型档案人才队伍,使之成为档案开发、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