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电影作品分析及影片鉴赏

编导电影作品分析及影片鉴赏

  编导专业之电影作品分析,电影艺术是一门大众化的艺术,它综合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手段,以其生动逼真的视觉效果,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吸引着亿万观众,其影响力、感染力之大是其他艺术无法望其项背的。

  然而,能够真正感受到电影作品的艺术匠心,精当的品评其优劣得失并非一件易事。马克思说:“对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对于以视觉形象为主的电影艺术,不仅需要“辨音律的耳朵”,还需要一双善于捕捉美的眼睛和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这样才能在艺术规律的引导下,理解作品的内涵,探求艺术的“真谛”。

  电影艺术鉴赏是人们在观看电影时所产生的复杂而微妙的精神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电影作品通过真实可感的艺术形式引起观众丰富的内心感受与体验,使观众理解影片的思想内涵,达到心理上的满足、情感上的升华并加深对社会生活面貌及本质的认识,获得真、善、美的艺术熏陶。单纯的娱乐或不假思索的接受并非真正的欣赏。“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欣赏的过程是严肃的,是需要细心品味的。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的结合在一起,以至于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

  真正的艺术作品能够做到这一点,在感觉者的意识中,消除了他和艺术家的区别。”这虽然是对作品达到的境界的一种界定,但也道出了电影艺术欣赏的内在要求:求得观众与艺术家之间一种心灵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艺术家用电影作品来传达他对社会的认识以及内心的种种感受,而观众通过欣赏充分地感受并力图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加以理解以达于某种程度的同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也就是这个意思。

  和其它艺术的欣赏一样,欣赏电影也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活动。一方面艺术形象唤起观众的种种审美感受和情感活动;另一方面欣赏者又根据其生活阅历、思想认识对电影艺术作品加以理解、丰富甚至补充。西方谚语中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并不是说哈姆雷特的性格千变万化,而是指观众根据不同的情感体验对这一形象的不同理解。同样,对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有人爱,有人厌,也都基于人们对这一形象的不同感受。这些形象已不再是纯然的作者的创造,而蕴含着观众的再创造的内容。

  以上是把电影艺术作为一种无差别的艺术形式进行欣赏时具有的特点。电影艺术引起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又具有不同于其他艺术欣赏的特殊性。作为一种融会着多种艺术手段的综合性艺术,电影欣赏具有更大的丰富性。无论是《黄土地》中充满厚重感、表现力得以极至发挥的画面,《红高粱》中对生命本性的张扬给人们带来的震撼,还是《城南旧事》中悠扬的“送别曲”渲染出的深远离情,《人到中年》中潘虹的精彩表演唤起的情感起伏,电影中的诸多元素是观众从光影、声画、导演等多方面得到愉悦。而这多层次全方位的审美享受是其他形式无可匹及的。作为一种以视觉形象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电影艺术又具有多义性的特点。形象的丰富表现力,穿越了“严不尽意,尽意而旨远”的限制,能够以间接的画面传达出语言所不能精妙表现的思想深处的旨趣,并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表现出多层含义。如《瑞典女王》结尾面无比表情的面部特写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任凭观众揣摩,体味。在这里,内敛的画面胜似千言万语,令人回味无穷。此外,电影作品的时间规定性,使欣赏也带有时间限制。电影欣赏也被称为:不自由的艺术欣赏。它不像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那样可以反复欣赏品位,因而,也就更注意印象,不自觉、感性的成分也就更多一些。

  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所有艺术中,电影于我们是最重要的。”这是针对电影对于观众的审美教育作用而言的。电影艺术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亿万观众的文化生活乃至思想、信仰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由此,电影欣赏的意义首先在于发掘影片的教育作用,使之充分发挥寓教于乐的功能。一部影片在没有发行以前,它的`价值是潜在的,这种潜在的价值转化为现实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需要观众通过欣赏得以实现。离开欣赏,那些用声像、光影所传达出的种种感受、认识、精神、理想以及审美追求将淹没于历史的尘埃而无从发现,艺术家的劳动成果也就失去意义。离开欣赏,电影艺术作为一种大众艺术所负担的传播知识文化,进行教育的使命将无以完成。从这一点上说,电影艺术欣赏决非是一种单纯的享乐,更是“一桩公共的事情,重大的事情,是崇高的精神快乐和蓬勃热情的源泉。”(别林斯基《一八四零年俄国文学》)其次,电影欣赏可以促进电影艺术的发展。对于这一点,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有过精辟的分析:艺术的命运和群众的鉴赏是辩证地互为作用的,这是艺术和文化历史上的一条定则。艺术提高了群众的趣味,而提高了的群众趣味则又反过来要求促进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规律对电影艺术来说,要比对其他任何艺术更正确百倍。一个作家可以走在他时代的前面,埋头在书房了写出一本不为当时人所欣赏的伟大作品。一个画家或一个作曲家也都可以创作出留待修养更高、理解力更强的后代去欣赏的作品。这种诗人、画家和作曲家也许会淹没无闻,但是,他们的作品却能流传不朽。

  但是,电影如果没有正确的鉴赏,首先遭到灭亡的不是艺术家,而是艺术作品本身,甚至在作品还没有问世之前,就已经被扼杀——某种程度的成功,换句话说,即受到某种程度的欢迎,对于任何一部影片的产生,都是一个确定不移的、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奥妙之处在于:在电影艺术领域里,必须早在影片诞生以前就有观众,只有在预先保证有人欣赏的前提下,制片人才能有把握摄制影片。

  如同巴拉兹所说,电影作品对于欣赏的依赖程度要远远高于其他艺术,因而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越来越注重观众的心理需求,对于观众欣赏心理的研究也逐渐成为电影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

  欣赏是评论的前提。电影评论的任务在于电影作品的思想、艺术进行理性的分析,而一切理性的思维活动都是以大量的感性认识为基础的。这种感性认识就来自于对作品的感性形象的欣赏理解之中。只有通过在正确欣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艺术形象的准确把握,才能对其加以概括、归纳、综合出理性的哲光。欣赏与评论,这两者之间并非是泾渭分明而是互相交织的。欣赏中有理性的思索与审美判断,评论则更离不开从欣赏中得到的点点感受。因此,一个电影评论者所要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鉴赏能力,即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及深刻的理解力。这样才能使电影评论不仅仅是枯燥的哲理探索,而更蕴含着富于情趣的鉴赏。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