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联璧全文及译文

格言联璧全文及译文

  《格言联璧》一书是集先贤警策身心之语句,垂后人之良范,条分缕晰,情给理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格言联璧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

  

  

  [原文]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

  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译文]

  古今来世代显贵家族,无不因积德造就;天地之间第一等好人品,还是由读书培养。

  

  [原文]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译文]

  刻苦读书,即使功名未就,但使人品高雅,气度不凡;道德高尚,但不希图报答,时时恬然自安,饱食酣眠。

  

  [原文]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译文]

  帮助别人,做善事,最令我愉悦;认真读书,重修养,最为人赞许。

  

  [原文]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译文]

  诸位到书院为何,哪里仅仅限于是搞学问和写文章,具有一种技艺与特长,便可算得上是读书成才之人;我对所追求的也不过分计较,不过就是为子为臣为弟为友,尽到五种人伦的职责,共同成为恪守礼教的正人君子。

  

  [原文]

  聪明用于正路,愈聪明愈好,而文学功名益成其美;

  聪明用于邪路,愈聪明愈谬,而文学功名适济其奸。

  [译文]

  聪明用在正道上,越聪明越好,文才名声会帮助他事业渐进;聪明用在邪路上,越聪明越坏,文才名声只助长其伪诈丑行。

  

  [原文]

  战虽有阵,而勇为本;祭虽有仪,而诚为本;

  丧虽有礼,而哀为本;士虽有学,而行为本。

  [译文]

  战场交锋,即使列阵有方,但以勇猛为本;操办丧事,即使礼节周全,但以哀痛为本;文人学士,即使学富五车,但以德行为本。

  

  [原文]

  飘风不可以调宫商,巧妇不可以主中馈,词章之士不可以治国家。

  [译文]

  旋风不能奏出动听的音乐;心灵手巧的妇人未必能够主持好饮食家务;(只会)做文章的读书人不能够治理好国家。

  

  [原文]

  经济出自学问,经济方有本源;

  心性见之事功,心性方为圆满。

  舍事功更无学问,求性道不外文章。

  [译文]

  经国济世之道来自广博的学问,它才有不竭的源泉;修心养性之道体现在建功立业上,它才算得上圆满。除了建功立业之外,世上没有真正的学问;要寻求修心养性之道,必须到圣贤的文章中去找。

  

  [原文]

  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

  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到?曰近思。

  [译文]

  什么是卓越的品行?即日常的行事;什么是德高之人?是小心谨慎的人;怎么样才能够明了德义努力去做?惟有虚心学习;如何才能实现远大的抱负?只有对当前的问题深思熟虑。

  

  [原文]

  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学。安危定变,谓之才。

  经天纬地,谓之文。霁月光风,谓之度。万物一体,谓之仁。

  [译文]

  能竭忠尽孝,才能称为人。治国安邦称为学问。能平定叛乱称为人才,编织天地事物称为文章。心胸光明坦荡称为风度。万物与我一体称为仁心。

  十一

  [原文]

  以心术为本根,以伦理为桢干,以学问为菑畬,以文章为花萼,以事业为结实。以书史为园林,以歌咏为鼓吹,以义理为膏梁,以著述为文绣,以诵读为耕耘,以记问为居积。以前言往行为师友,以忠信笃敬为修持,以作善降祥为受用,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注释:菑畬(zī she耕耘)

  [译文]

  以心术为根本,以伦理为树干,以学问为良田,以文章为花萼,以事业为果实,以书籍为园林,以歌咏为音乐,以义理为食物,以著述为彩绣,以诵读为耕耘,以讨论学问为累积,以先贤的言行为师友,以敬忠笃信为修持,以行善降祥为给用,以乐天知命为依归。

  十二

  [原文]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

  [译文]

  一人独处应谨慎自己的行为,预知每一心思所含的意念,严肃威仪安于天命,敬人伦以成圣贤,谨慎各种行为以成就德引,改过向善以成贤良。

  十三

  [原文]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贤第一等学问;

  尽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贤第一等工夫。

  [译文]

  把仁心存在自己心中是先贤的最高学问,行为中尽自己的本分是圣贤的最高功夫。

  十四

  [原文]

  万理澄彻,则一心愈精而愈谨;

  一心凝聚,则万理愈通而愈流。

  [译文]

  事理明白则心愈能清楚而专一,心能专一则事理愈能通达流畅。

  十五

  [原文]

  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

  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译文]

  将宇宙万物的事视为自己的事,自己的事也就是宇宙万物的事。

  十六

  [原文]

  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

  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

  [译文]

  身虽处天地万物之后,心却不在天地万物之前;身虽处天地万物之中,而心却在天地万物之上。

  十七

  [原文]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下手处是自强不息,成就处是至诚无息。

  [译文]

  观察天地万物的自然景象,学习圣贤克己养性的工夫。行动上就是身体力行,奋斗不止,而最终的目的就是存诚自然。

  十八

  [原文]

  以圣贤之道教人易,以圣贤之道治己难;

  以圣贤之道出口易,以圣贤之道躬行难;

  以圣贤之道奋始易,以圣贤之道克终难。

  圣贤学问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

  后世学问是两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译文]

  对圣贤的道理教导别人很容易,自己实践却是不容易的事。对圣贤的道理开始奋斗很容易,但坚持到底却很难。圣贤的道理与实践相结合,行仁政必本与德性。后代则相反,学问与实践不能统一,不修持自己的德性,而只管治理别人。

  十九

  [原文]

  口里伊周,心中盗跖,责人而不责己,名为挂榜圣贤;

  独懔明旦,幽畏鬼神,知人而复知天,方是有根学问。

  [译文]

  满口仁义道理,但内心却充满邪念,只责怪他人而从不责骂自己,这种人称为“挂榜圣贤”。只怕恶行为人所见,能敬畏鬼神,知人又知天理,这才是实际的学问。

  二十

  [原文]

  无根本底气节,如酒汉欧人,醉时勇,醒来退消无分毫气力;

  无学问底识见,如庖人炀灶,面前明,背后左右无一些照顾。

  [译文]

  没有根本的气节,就好像醉汉喝醉酒打人,酒醉时很勇敢,酒醒后勇气全消,没有一点气力。没有以学问为根本的见识,就好像厨师在炉灶前面,面前光亮而背后黑暗。

  二十一

  [原文]

  理以心得为精,故当沉潜,不然耳边口头尔;

  事以典故为据,故当博洽,不然臆说杜撰也。

  [译文]

  用心体会整理才能理解精确得当,所以应当沉着稳重,不然就成了口头耳边的小事,过后就忘了。事理要以典故为依据,因此必须学识广博,否则就成了随意推测,胡编乱造。

  二十二

  [原文]

  只有一毫粗疏处,便认理不真,所以说惟精,不然,众论淆之而必疑;

  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说惟一,不然,利害临之而必变。

  [译文]

  即使只有一毫粗疏的地方,就不能准确地认识事理,所以说一定要精确。不然,众说纷纭必会产生疑惑;仅存在一丁点杂念,便不能坚守事理,故而必须专心,否则在利害面前必定会经不起考验。

  二十三

  [原文]

  接人要和中有介,处事要精中有果,认理要正中有通。

  [译文]

  接人待物要平和而有节操,处理事情要明白而果断,识理要正直诚实而通达。

  二十四

  [原文]

  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

  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

  [译文]

  生于古人之后而议论古人的缺点失误容易,而若处于古人的位置做古人所做的事就很难。

  二十五

  [原文]

  古之学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

  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

  [译文]

  古时候的学者得到一句善言,就会放在自己身上去实践;而现在的学者得到一句善言就必定想取悦别人。

  二十六

  古之君子,病其无能也,学之;

  今之君子,耻其无能也,讳之。

  [译文]

  古代的学者,为自己才学不高而担忧,就发奋学习,迎头赶上;现在的文士,为自己才学不高而羞愧,就隐满短处,避忌批评。

  二十七

  [原文]

  眼界要阔,遍历名山大川;

  度量要宏,熟读五经诸史。

  [译文]

  眼界要开阔,就要游鉴名山大川;度量应宏大,须得熟读经史典籍。

  二十八

  [原文]

  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

  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

  [译文]

  先读经书,再读史籍,以经论史,评论古人史事,就不会与圣贤相悖;研读史籍,再温经书,以史证经,读书目的升华,决不仅为章句之学。

  二十九

  [原文]

  读经传则根柢厚,看史鉴则事理通,

  观云天则眼界宽,去嗜欲则胸怀净。

  [译文]

  读经书,阅传注,就为治学打下坚实基础;看史籍,鉴古今,就使宏论滔滔切中肯綮;游山川,观壮景,就使志气凌云眼界开阔;戒嗜好,弃私欲,就使胸怀磊落一尘不染。

  三十

  [原文]

  一庭之内,自有至乐;

  六经以外,别无奇书。

  [译文]

  庭院虽小,自有赏心乐事;六经之外,更加无奇特之书。

  三十一

  [原文]

  读未见书,如得良友;

  见已读书,如逢故人。

  [译文]

  阅读未见过的书,如结识好朋友,情意和洽;重读已看过的书,如老朋友相晤,叙旧联谊。

  三十二

  [原文]

  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

  勿取勿忘,为学当如流水。

  [译文]

  无思无虑,心境应当平静如水;不求冒进也不忘记,学业当如流水一般永无止境。

  三十三

  [原文]

  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

  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

  [译文]

  用心不能杂乱,杂乱则心神恍惚不能集中;用心不要劳累,劳累则精神疲倦不能有所收获。

  三十四

  [原文]

  心慎杂欲,则有余灵;

  目慎杂观,则有余明。

  [译文]

  内心慎防杂念,会更加机敏;眼光审慎万物,则愈加明亮。

  三十五

  [原文]

  案上不可多书,心中不可少书;

  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

  [译文]

  书桌上不能有太多的书,心中则不能少书;这就好像鱼离了水则干枯,心中没有书则无寄托。

  三十六

  [原文]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固甲不能御也。

  [译文]

  只要心中有远大的志向,没有不能达到的地方;而心中所追求的,则没有任何困难可以阻拦。

  三十七

  [原文]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

  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为。

  [译文]

  使意念沉稳,任何事理都能通达;有志发愤图强,任何难事都能成功。

  三十八

  [原文]

  不虚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进入不得;

  不开悟,便如胶柱鼓瑟,一毫转动不得。

  [译文]

  心有成见,就好像用水浇石头,水一点都进不去;对事理不能领悟,则拘泥而不变通,一点都转动不得。

  三十九

  [原文]

  不体认,便如电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

  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车陆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译文]

  读书不体验认识,就好像闪电照物,一点都抓不到;读书不能身体力行,就像水上行车陆上行舟一点用处都没有。

  四十

  [原文]

  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

  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

  [译文]

  读书贵在能有疑问,有疑问方能增进对事物的了解。

  四十一

  [原文]

  看书求理,须令自家胸中点头;

  与人谈理,须令人家胸中点头。

  [译文]

  读书求明理,须让自己满意;与别人谈道理,须令别人佩服。

  四十二

  [原文]

  爱惜精神,留他日担当宇宙;

  蹉跎岁月,问何时报答君亲。

  [译文]

  爱惜精神以备日后担当大任,虚度时光何以报父母之恩?

  四十三

  [原文]

  戒浩饮,浩饮伤神;戒贪色,贪色灭神;

  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饱食,饱食闷神;

  戒妄动,妄动乱神;戒多言,多言伤神;

  戒多忧,多忧郁神;戒多思,多思挠神;

  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读,久读枯神。

  [译文]

  戒酗酒,酗酒伤神;戒**,贪色灭精神;戒美味,美味使精神昏沉;戒过饱,过饱使精神郁闷;戒多动,多动使精神混乱;戒多话,多话损伤精神;戒多忧,多忧使精神郁结;戒多思,思虑多刺激精神;戒久睡,久睡使精神疲倦;戒久读,久读使精神苦劳。

  

  四十四

  [原文]

  性分不可使不足,故其取数也宜多:曰穷理,曰尽性,曰达天,曰入神,曰致广大,极高明;

  情欲不可使有余,故其取数也宜少:曰谨言,曰慎行,曰约己,曰清心,曰节饮食,寡嗜欲。

  [译文]

  充分发挥人的天性禀赋,发挥得越多越好:运用天性去穷究物理,极尽智力,通达自然,思惟神妙,造就豁达的胸怀和高洁的品德;尽量压抑人的情感欲望,遏制到越少越好:管束自己去谨慎说话,持重办事,约束自身,心地高洁,还要节衣缩食并减少情欲和嗜好。

  四十五

  [原文]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译文]

  思想开阔,才能包容天下的千山万壑;思想谦虚,才能接受天下的真知大德;思想平明,才能纵论天下的善恶得失;思想深沉,才能讨论天下的学说哲理;思想稳定,才能应付天下的风云变幻。

  四十六

  [原文]

  清明以养吾之神,湛一以养吾之虑,沉警以养吾之识,刚大以养吾之志,

  果断以养吾之才,凝重以养吾之气,宽裕以养吾之量,严冷以养吾之操。

  [译文]

  把自己的一精一神,培养得清净明澈;把自己的思想,澄清专一;把自己的胆识,培养得深沉敏捷;把自己的气魄,培养得坚强宏大;把自己的才干,培养得果敢决断;把自己的器量,培养得端正庄重;把自己的胸襟,培养得豁达宽容;把自己的节操,培养得严肃冷峻。

  四十七

  [原文]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

  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译文]

  对自身的优点,要掩藏几分,这是用涵养化育来培养深沉的品格;对别人的缺点,要掩藏几分,这是用朴实厚重来造就博大的胸怀。

  四十八

  [原文]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译文]

  用谦虚培养自己的品质,用修德提高自己的思想,用仁爱对待天下万物,用道德教诲子孙后代。

  四十九

  [原文]

  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

  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译文]

  培养造就冲淡清虚的品格,便是一生的学问;丢弃无端的烦脑,心境又是多么安静平和。

  五十

  [原文]

  颜子四勿,要收入来,闲存工夫,制外以养中也;

  孟子四端,要扩充去,格致工夫,推近以暨远也。

  [注释]

  四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译文]

  颜渊的“四勿”,要牢记心里;下工夫闲静存诚,克服外部的干扰以修养心性;孟子的“四端”,要尽力扩充,下工夫格物致知,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五十一

  [原文]

  喜怒哀乐而曰未发,是从人心直溯道心,要他存养;

  未发而曰喜怒哀乐,是从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译文]

  有喜怒哀乐之情却没有发作,这是从凡人之心直接追溯到道德之心,使人们存心修养;虽未发生但却有喜怒哀乐的表现,这是由道心指出人心的缺欠,要人们反省改正。

  五十二

  [原文]

  存养宜冲粹,近春温;省察宜谨严,近秋肃。

  [译文]

  存心养性要谦抑专一,如春天般的舒缓温和;自察反省要谨慎严格,像秋天般冷峻严肃。

  五十三

  [原文]

  就性情上理会,则曰涵养;

  就念虑上提撕,则曰省察;

  就气质上销镕,则曰克治。

  [译文]

  对性情上了解即是涵养,对每一念头注意提醒就是省察,气质的融汇就是克治。

  五十四

  [原文]

  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因循人似闲,心中常有余忙。

  [译文]

  办事果断的人看起来好像忙碌,其实心中常有闲暇。因循苟且的人看起来闲暇,其实心中常有牵念。

  五十五

  [原文]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译文]

  欲念少就能心平气和,心中有主见才能虚心接纳。

  五十六

  [原文]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译文]

  没有欲念称为圣人,欲念少称为贤人,欲念多是凡人,而纵欲则是狂人。

  五十七

  [原文]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

  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

  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译文]

  人的心胸欲念多则狭窄,欲念少则心胸宽广;人的心境多欲则忙乱,少欲则悠闲;人的心术多欲则险恶,少欲则和平;人的心事多欲则忧愁,少欲则快乐;人心之气象,多欲则软弱,少欲则刚强。

  五十八

  [原文]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诀;勿忘勿助,得一渐字诀。

  [译文]

  宜安静,少说话,从容不迫,严谨及俭约,这些都是监督自己的良言。避多欲,盲动,心不专一,以此避免自己的缺失。在实践这些修养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恒字的秘诀。而在不间断的过程里,能体验出渐字的秘诀。

  五十九

  [原文]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译文]

  谨慎坚定善良的本性,则心灵安定;收敛抑制浮燥之气,则心气平和。

  六十

  [原文]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译文]

  人性的内涵不缺善性,而人性的需求则不能多添一分欲念。

  六十一

  [原文]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器量涵盖一世;

  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译文]

  君子无所欲念,但气量宏大涵盖一切。而小人需求多,而志气狭隘。

  六十二

  [原文]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译文]

  发怒如猛虎伤人,欲念似深渊难填。

  六十三

  [原文]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译文]

  忿怒如火,不阻止则会烧掉一切;欲望像洪水,不阻挡则淹没一切。

  六十四

  [原文]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译文]

  控制愤怒的情绪如同摧毁山峦般坚毅,又如救火一样迅疾;压制欲望如同填塞山谷一样有毅力,又如防洪一样果断。

  六十五

  [原文]

  心一松散,万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

  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

  [译文]

  如果用心一旦松散,那么万事都做不好。如果用心一旦粗疏,那么凡事不能聚精会神。用心一旦固执,凡事就不能见其本来面目。

  六十六

  [原文]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译文]

  一念的疏忽是错误的开始,一念不能善始善终,便是错误到底。

  六十七

  [原文]

  古之学者,在心地上做功夫,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

  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功夫,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译文]

  古代学者在内心涵养上下功夫,所以表现在外表上便是德高望重的标志;今天的学者在外表上下功夫,对于内心涵养,则显出实际德行的缺陷。

  六十八

  [原文]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

  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译文]

  只要心意不放纵,就不会出现差错;只要用心不怠惰疏忽,就没有不能坚守的随意放纵的志向。

  六十九

  [原文]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

  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译文]

  处于逆境,思想要开拓放达,奋发图强;处于顺境,思想要警觉收敛,约束自身。

  七十

  [原文]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译文]

  世路风霜艰险,是我们锤炼思想的环境;世情冷暖,是我们克制性情的时机;世事是非颠倒,是我们修身实践的凭借。

  七十一

  [原文]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

  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译文]

  清明彪炳的节义,是在独居之时修身励志培养出来的;旋转乾坤的治国韬略,是在临深履薄的谨慎戒惧中造就而成的。

  七十二

  [原文]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译文]

  高尚的名望声誉,在屈辱中彰明;宏大的道德雅量,在隐中发扬。

  七十三

  [原文]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译文]

  谦逊退让,是全身避祸的首要方法;从容稳重,是立身处世的首要方法;涵养包容,是屈己待人的首要方法;洒脱不拘,是养心全性的首要方法。

  七十四

  [原文]

  喜来时一检点,

  怒来时一检点,

  怠惰时一检点,

  放肆时一检点。

  [译文]

  沾沾自喜时,应该约束反省;怒不可遏时,应该约束反省;怠倦懒惰时,应该约束反省;思想狂放时,应该省约束反。

  七十五

  [原文]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

  无事澄然,有事斩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译文]

  一个人独处要超脱,与别人共处要和蔼;没有事时享受闲适;有了事情要果断;得意时要显出淡泊,失意时要安然处之。

  七十六

  [原文]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偏,缓能制急。

  [译文]

  安静可克制躁动,沉稳可克制浮气,宽宏大量能克服心胸狭窄,平缓可克制急躁。

  七十七

  [原文]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

  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译文]

  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本质,惟有心静的人才能体味出来;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规律,惟有心静的人才能彻底掌握。

  七十八

  [原文]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译文]

  有才能而性情舒缓的人一定是大人才;有智慧而心气平和的人方称之大智慧。

  七十九

  [原文]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译文]

  脾气切忌旺盛,心志切忌满足,才情切忌显露。

  八十

  [原文]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译文]

  有作为的人胸襟坦荡,肯定与众不同;有智慧的人,其才情决然不会公开显露。

  八十一

  [原文]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译文]

  心意粗疏性情暴躁则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许多好事会接连不断地集中。

  八十二

  [原文]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

  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

  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

  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译文]

  面对世俗的烦恼要能忍耐,处身纷扰的世事之中要能安闲,心中牵挂的事要能抛开,在功名利禄面前要淡然处之,心怀忿怒之时要能抑制住情绪。

  八十三

  [原文]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

  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译文]

  和气地待人就不会有不顺心;以公正之气对待事物,一切不祥之事都会消失;以浩然之气处理事情,疑难畏惧则会释然而解;以宁静之气修养身体则睡梦中也安适。

  八十四

  [原文]

  观操存,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

  观度量,在喜怒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译文]

  看一个人的操守,在其利害得失时;看一个人的精力,在其饥饿疲倦时;看一个人的度量,在其面临喜怒哀乐时;看一个人的沉着,在其有惊吓时。

  八十五

  [原文]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

  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译文]

  面临大事与难事,可看出一个人的责任;处顺境逆境,可看出一个人的胸襟气度;遇喜事怒事,看一个人的涵养;与同辈相处,可看一个人的见识。

  八十六

  [原文]

  轻当矫之以重,

  浮当矫之以实,

  褊当矫之以宽

  执当矫之以圆,

  傲当矫之以谦,

  肆当矫之以谨,

  奢当矫之以俭,

  忍当矫之以慈,

  贪当矫之以廉,

  私当矫之以公。

  放言当矫之以缄默,

  好动当矫之以镇静,

  粗率当矫之以细密,

  躁急当矫之以和缓,

  怠隋当矫之以精勤,

  刚暴当矫之以温柔,

  浅露当矫之以沉潜,

  溪刻当矫之以浑厚。

  [译文]

  轻佻应以稳重矫正,浮躁应以踏实矫正,偏狭应以宽宏矫正,固执应以圆润矫正,傲慢应以谦虚矫正,放肆应以拘谨矫正,奢侈应以节俭矫正,残忍应以慈蔼矫正,贪心应以廉洁矫正,自私应以公心矫正,多话应以缄默矫正,好动应以镇静矫正,粗率应以细密矫正,急躁应以和缓矫正,怠惰应以精勤矫正,刚强暴戾应以温柔矫正,浅露应以沉潜矫正,苛薄应以浑厚矫正。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