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励志电影观后感2023
死亡诗社励志电影观后感2016
在《死亡诗社》中,诗的力量竟是如此强大:怯懦的托德在发现自己写诗的才能后,终于能够怀着更加自信的心态,向周边,向集体敞开怀抱,终于能够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也终于能够在基廷老师离别之际第一个勇敢地站上课桌喊出“哦,船长,我的船长”。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死亡诗社观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死亡诗社观后感(一)
“有时,一枚夕阳 如同硬币在我双手间焚烧 我忆及了你,我的灵魂紧攥于 你所熟悉的我的哀伤中。”(巴勃鲁·聂鲁达《我们甚至遗失了》)
当你不经意间读到一首美丽的小诗(比如我故意放在文章开头显眼处的那首),你是否会如《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说的那样,感觉诗歌从你的舌尖滑落,就像蜜糖?
是的,诗歌的确具有一种莫名的魔力。正如摇滚歌星吉姆·莫里森所言:“听着,真正的诗不会去试图说任何事,它们只是列出了各种可能性”,诗就好比物理学中的暗物质(它不能被看见,但它的质量却占了宇宙的百分之九十),虽不起眼,却有着让人惊心动魄的大能量。
在《死亡诗社》中,诗的力量竟是如此强大:怯懦的托德在发现自己写诗的才能后,终于能够怀着更加自信的心态,向周边,向集体敞开怀抱,终于能够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也终于能够在基廷老师离别之际第一个勇敢地站上课桌喊出“哦,船长,我的船长”;害羞的诺克斯牢记并奉行基廷老师说的“把握当下”,执着追求心仪的美丽女孩克丽丝,并为克丽丝写下感人的情诗,最终成功抱得美人归;热爱表演的尼尔重新组合了“死亡诗社”,并从诗歌中汲取了无尽的激情,饱满而热烈地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出,随后在放弃表演与放弃生命之间毅然选择了后者(尽管尼尔的这一做法我并不赞同);个性十足的查理愿以诗歌成大事,高调呼吁男女同校......
所有这些男孩的改变,以及他们所带来的改变,源于诗对他们的影响之深,同时更源于基廷老师的教育对他们的滋润之广。
是的,教育。教育这个话题并不陌生,却是怎么说都不滥的。《死亡诗社》中学校的教育,正如男孩们口中的“地狱”,是体制化的,不鲜活的,以至于让人憎恨的。这样的教育(与我们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相似,这一点很悲哀),能够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栋梁吗?答案想必是否定的。因为太过体制化的教育,可能终究只会像《肖申克的救赎》中的那座监狱,把犯人囚禁,并渗透式地让他们逐渐成为体制化的忠实服从者与受害者,丧失了自由以及追求自由的冲动。(当然,体制化的教育也可能反而更大地激发老师以及学生对独立思考的向往与亲身实践,就像悬崖峭壁中盛开的花朵一样。)
那么,真正的“教育”是怎样的呢?我想在这个问题上,影片中的基廷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真正的教育,是因材施教的,是突破思想桎梏的,是让所传播的知识与学生自身经历创造性结合的。《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记住了每一个学生的名字与性格,鼓励学生大胆地撕掉课本上的成规陈说,带领大家一边念诗一边踢足球......“在我的课堂上,你们将学习独立思考。”基廷老师的话,是对学生的最大诱惑,也是对体制化教育的激烈宣战书。
真正的教育应当怎样,其他许多电影都给出了自己的答卷。《放牛班的春天》中的老师克莱蒙特用音乐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谆谆善诱,激发出孩子们的音乐天分与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单身男子》中科林费斯饰演的.大学教授与尼古拉斯霍尔特饰演的学生真心交谈;日本电影《垫底辣妹》中补习班老师坪田先生不断激励成绩垫底的女孩沙耶加,而后者奇迹般地考入庆应大学......真正的教育,是充满热情的,是师生互动的,是......(这样的形容词我永远用不完)。现实生活中并不乏这样的教育,只是尚未做到蔚然成风。
现在回到影片《死亡诗社》上来,片中,基廷老师亲身追求并实践着思想自由,尼尔为了远离父亲的逼迫而选择了以死亡宣告自己的自由以及对表演的执着(再次声明,我并不认为尼尔的这一做法是明智的),花花公子查理以“上帝来电”这一讽刺性的举动要求学校实行男女同校......穿插在这些行为中的主线,无非是两个词:自由与激情。
是啊,自由,自由!每每听到戴维鲍伊的《太空怪谈》中那句“在这儿/我待在船舱里/远在地球之上/看着蔚蓝的地球/而我什么也做不了”时,我都会感到一股莫名的压抑与窒息感。正是为了突破这非自由的捆绑束缚,无数人为此献出了血泪乃至生命。然而,影片中的尼尔为了摆脱父母强加其上的医生梦,竟然自杀身亡,虽然他的这举动有一点以死明志的意味,但在我看来是幼稚而又软弱的。在发现父亲无论如何也不允许自己演戏后,尼尔需要的并不是一颗冰凉的子弹,而是暂时蛰伏、等待时机再重出江湖表演的勇气与耐心。
尼尔之死,应了《死亡诗社》“死亡”的调调,并默默地告诫了我:纵然自由需要激情浇灌,但在生命面前,过量的激情却会像超剂的药品一般至人于死地。激情之酒虽好,可不要贪杯哦。
在影评的最后,衷心祝愿我自己,也祝愿各位细细欣赏完《死亡诗社》的朋友们:
把握现在,憧憬未来;爱上读书,品味诗歌;真正教育,独立思考;追求自由,合理激情;热爱生活,向死而生。(此处向死而生指勇敢面对死亡,积极生活)
死亡诗社观后感(二)
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阳光。
我不太明白为什么中文翻译把Dead Poets Society翻译成死亡诗社——按照直译是死诗人社,但是我更喜欢这个译名。男孩子们穿着带风帽的长大衣,悄悄走下楼梯,穿过荒野、雾霭和丛生荆棘,黑色的背影看上去像亡灵,但能看得到躁动不安的心跳所燃起的火苗。他们奔向以死亡命名的一个梦境,却迎来重生。
并不是所有人都重生。譬如尼尔,人生中的第一次反抗以死亡为代价。父亲将未实现的梦想加诸其身,却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扼杀儿子自己的梦想。尼尔走到窗前时,我以为他会把花冠扔出窗口。他没有。然后我以为他会带上花冠去自杀。他也没有。花冠就这么静静待在敞开的窗口,落了一点点雪在上面。
为什么,尼尔不戴着象征他梦想的花冠去自杀?我想,还是因为他一直以来的顺从。这个顺从并不是贬义。如果他戴着花冠死去,他的父母大概会更加自责。他选择顺从父母,抛下理想然后自杀,而不是为了理想而自杀,他还没有真的那么勇敢。
像尼尔一样以死抗争,并不是基廷老师所愿意看到的。查理因反抗校方挨打后,基廷老师说他愚蠢,这里就能看得出来,他不希望学生们做过激的事情,但他欣赏学生们的成长。船长应该做的,是引领航线,而不是让水手们刻意与礁石相博。
但他总归是船长。他希望学生们用合理的方法为自己抗争,他希望学生们走自己的路却被一再阻拦。基廷老师本就是个悲剧人物,在严苛的大环境下试图抗争的人总不能全身而退,即使是试图用一种温柔的方式。尼尔死亡,卡梅隆背叛诗社,查理被退学,自己也不得不离开学校。但是无论如何,他所播下的火种已经开始燃烧,结尾处最弱小的安德鲁站在桌子上呼喊着他们的船长,证明着他的努力终究没有白费。学生们开始懂得文学,也开始懂得人生。一年两年十年百年,只要安德鲁他们还活着,火苗就不会熄灭。我相信。
对卡梅隆这个人物,我当然是讨厌的,但我似乎不敢义正言辞地批评他的背叛——如果是我呢?如果是我,在卡梅隆的位置上,我会说出诗社的事情吗?如果我没有背叛,而其他人说出实情了呢?我不敢说。我没有资格。而他真正让我愤怒的,是捏造“基廷老师怂恿我们办诗社”的谎言。也许你不得不说出实情,却没有必要落井下石地在曾经把心捧给你的人身上再捅一刀。如果能保持沉默,就不要选择为了撇清自己而发声玷污他人。
查理,或者说努安达,大概是最得基廷老师真传之人。他最打动我的细节,是在尼尔死亡的唱诗哀悼部分。他咬着牙,不开口。他知道真正害死尼尔的是谁,却也知道必定会有替罪羊——他大约觉得是自己和诗社的朋友吧。痛苦、愤怒、仇恨、哀伤,就这么流淌在一个少年的紧咬牙关的脸上。他不知道他曾经拼命守护的诗社即将被同伴出卖,不知道自己引以为傲的努安达之名会成为小人的笑柄。即使离开,我知道,他也定不会熄灭心中的火苗。船长,站在心头引路。愿你前程光明,努安达。
这其实是一个有些中国味道的故事,很像对某些不合理的学校与家长教育方式的批判,我看的时候总是想起我那些被父母逼着改了报考专业的朋友们。我很庆幸,我有开明的父母,有相对宽松一些的学校教育,我可以选一条也许困难却绝不会让自己后悔的路。我并没有遇上一位船长,却也希望会有什么,星辰一样亮在心头,指引我的方向。
本来觉得不会哭的,但到看到学生们颤抖着却坚定地站上桌子的时候还是没有忍住。我看到了,你们眼睛跳动的火苗。死亡诗社不死。
谢谢你,船长,我的船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