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朗姓起源
中国姓氏朗姓起源
考古的角度讲,商朝是最可能获得姓氏起源物证的朝代。那个时代是典型的奴隶制时期,国家机构已经形成,帝王的嫡子有王位继承权,某些庶子被分封。这些爵国的后裔可能以国或封地的名字逐渐形成姓氏。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中国姓氏朗姓起源,欢迎大家借鉴!
一、朗姓源流
1、源于地名,出自古代朗州,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续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朗,出朗州。亦或郎姓所改。"
朗州,即今湖南省常德市,春秋战国时期先属于楚国,后属越国,原住民以地名为姓氏,称朗氏。
2、源于鲜卑族,出自五胡十六国时期古匈奴分支鲜卑族独孤部,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独孤氏原本姓刘,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曾孙后裔。
刘秀之子刘辅被封为沛王,其裔孙刘进伯则官至度辽将军。刘进伯在率部攻打匈奴时失利被俘,由于他是汉朝贵胄,因此匈奴人未杀他,但也不敢放他,便将其单独囚禁于独山之下(今辽宁海城),久之,他便自称为"独山孤人",简称独孤人。当时匈奴人也以"独孤人"称呼他。后来,他因被困于匈奴而不得归,遂居匈奴,娶妻生子,其后裔逐渐被匈奴同化,最后竟然变成了匈奴贵族。
史籍《新唐书·十一·宰相世系》中记载,独孤氏出自刘氏。后汉世祖(光武帝刘秀)生沛献王辅,辅生釐王定,定生节王丐,丐生广,洛阳令。生穆,穆生度辽将军进伯,击匈奴,兵败被执,囚之孤山下。生尸利,单于以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尸利生乌利。二子:去卑、猛。猛生副论。副论生路孤,路孤生眷,眷生罗辰,从后魏孝文帝徙洛阳,为河南人,初以其部为氏。
在刘进伯的'后代中,有著名的尸利,史称谷蠡王,他以祖先刘进伯的自称为号,称独孤部。其子孙后代皆以其部落名称为姓氏,称独孤氏。独孤部族人传至第六世孙罗辰时,跟随北魏孝文帝元宏(拓拔弘)迁居于洛阳,遂籍为河南人,在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过程中,又改独孤氏恢复为刘氏,成为北魏政权八大贵族姓氏之一。不过,仍有部分独孤部族人坚持独孤氏不变,世代相传至今。
唐宣宗李忱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有独孤朗曾为福建观察使,后出任朝廷左司郎中,再以御史中丞晋为户部侍郎。到唐肃宗时期,苛政严厉,公卿诞辰但唯唯署名而已。不久,独孤朗在中唐党争中获罪廷上,被判殛刑。但因有功前朝,不得刀刑,遂与陈希烈、张垍、郭纳等七人被赐于大理寺狱赐自尽。时有白居易《论左降独孤朗等状》之篇史。
独孤朗之后裔子孙为避祸及家族,有改姓氏为他姓者,其中就有朗氏,取先祖之名矣!
3、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玛朗阿氏、乌朗哈特氏部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玛朗阿氏,世居科尔沁草原,后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alangga Hala。后有改汉姓为朗氏、马氏、阿氏等者。
蒙古族乌朗哈特氏,亦称乌尔哈太氏、乌里雅特氏,为蒙古陈巴尔虎姓氏,源出元朝时期斡罗纳儿氏的后裔,世居巴颜鄂隆、巴尔古。后满族亦有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anghat Hala。后有改汉姓为朗氏、高氏、陈氏、邬氏等者,其部族入教穆斯林者,称为哈氏。
二、郡望堂号
郡望: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朗 州:历史悠久,地处荆楚文化与湘北文化之间,有着九千余年的稻米栽培和生产的历史,是目前已知中国乃至世界最早人工栽培水稻的地区。唐朝初期称朗州,武则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其地因掘出楚国大鼎,而改置为鼎州,领云阳、泾阳、醴泉、三原四县;十年后的唐大定元年(公元701年)废黜。宋朝时期其地改称常德。"常德"一词最早见于《老子》:"天下为溪,常德不离。"又见于西汉毛氏《诗·常武》序:"有常德以立武事,因以为戒焉。"北宋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朝廷在鼎州设常德军,后升为常德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设常德专区,专署驻常德县。辖常德、临澧、澧县、安乡、南县、华容、桃源、慈利、石门等九县。1950年由常德县析置常德市,由澧县析置津市市,常德专署驻常德市,辖两市、九县。1952年原益阳专区所属益阳市及益阳、沅江、安化、汉寿、桃江(驻桃江镇)五县划入常德专区,辖三市、十四县。1953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改由省直辖。1958年常德、益阳、津市三市划归常德专署领导。1959年常德市交由常德县领导;益阳市交由益阳县领导;津市市交由澧县领导。1961年常德县领导的常德市、益阳县领导的益阳市、澧县领导的津市市均交由常德专署领导。1962年将益阳市及益阳、华容、沅江、南县、安化、桃江等六县划归益阳专区,常德专区辖两市、八县。1963年撤销津市市,并入澧县。常德专区辖一市、八县。1970年常德专区改称常德地区,地区驻常德市。辖常德市及常德(驻常德市)、临澧、澧县、安乡、汉寿、桃源、慈利、石门等八县。1979年恢复津市市,常德地区辖两市、八县。1988年1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1988]18号),撤销常德地区和常德县,常德市升格为地级市,常德市设立武陵、鼎城两区。武陵区的范围包括原常德市和常德县的武陵、斗母湖、河洑、石门桥四个镇和丹洲、康家吉、南坪岗、河洑、芦获山五个乡;原常德县其余的三十六个乡镇为鼎城区的行政区域,常德市辖桃源、石门、灃县、汉寿、慈利、临灃、安乡七县。2004年12月31日,常德市辖两个市辖区、六个县,代管一个县级市,全市共有十个街道、一百零四个镇、一百零六个乡,总面积18189.8平方公里。至2005年12月31日,常德市辖两个市辖区、六个县,代管一个县级市;全市共有十个街道、一百零四个镇、九十九个乡、四个民族乡。
堂号:暂缺。
三、历史名人
朗 清:(生卒年待考),河南荥阳人。著名明朝大臣,都察院司务。
郎 宗:东汉时经学博士。字仲绥,学京氏《易》,以占卜为生。安帝征召他为吴县令,又让他任博士时,他辞官而隐居。
郎 基:字世业,北齐(560-577)时人,祖智,魏鲁郡太守,赠兖州刺史。父道恩,开府、阳平郡守。郎基身长八尺,美须髯,好读书,广涉典籍,懂军事、重文化,为官不惮权势,性清慎,无所营求,尝语人云:“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须作,况重于此乎?”。基卒于和州刺史任上,赠骠骑大将军。柩将还,远近赴送,莫不攀辕悲哭,哀不自胜。郎基有两个儿子,俱有文名,出仕隋唐,时称二郎。
郎 茂:字蔚之(541-615),郎基之长子,恒山新市(今河北省新乐县)人。少敏慧,历仕北齐、隋三朝,炀帝时,官至尚书左丞,参掌选事,累迁户部侍郎。工政理,为世人所称。明习前朝典故。时隋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蔚之从中取材,撰《诸州图经集》一百卷奏之,其书付秘府,今佚。撰《诸州郡图》。
郎 颖:字楚之,郎基之次子,恒山新市(今河北省新乐县)人。后归唐,武德时擢大卿,封常山郡公。
郎余令:郎颖之孙,唐进士及第。授霍王元轨府参军,后改著作郎。郎余令作画,工山水,绘帝王古贤,想象风采,时称精妙。郎余令画凤与薛稷画鹤,贺之章草书,为秘书省三绝。
郎余庆:郎颖之孙,唐宝历中(825-826)为御史中丞,曾出任苏州刺史。郎余庆性残暴贪婪,不体恤百姓下属,连其父也深之,见其为御史时,曾叹曰“郎氏危矣!”忧愁而死。郎余庆终因贪残受到制裁。
朗士元:字君胄,唐代定州人。天宝年间(744-755)进士,官至郢州刺使。善写诗,与钱起齐名,世称“钱朗”。
郎葆辰:清代书画家。号苏门,嘉庆进士,工诗,同时是书、画名手,特别擅长画蟹,因此被人称为“郎螃蟹”。郎葆辰性情鲠直,但有时却很不识时务。他担任御史时,为了维护“风化”而上书,请求皇帝降旨禁止妇女外出看戏,结果招致妇女们的咒骂。
郎廷佐:清代江西巡抚。字一柱,祖籍广宁(现主子子县)。其父熙载为明时诸生,后归降清廷,隶属汉军镶黄旗:严毒吞世袭游击将军之衔。廷佐为其次于,早年过继给甲尸甄蕊兰嚣岩二蔷笔军醚症张献忠,姜骧有功升迁为秘书院学士,后任江西巡抚、江南江西总督,福建总督之要职。史称郎廷佐“性行纯良,才能敏练”,当恰如其分。今从一事即可观其为人。廷佐死后,其棺椁于康熙16年(1677)葬于卢龙土山。因其生前为国家统一做出了较大贡献,康熙特命礼部给予御祭的殊荣,以示褒奖。我国江西的磁器,为古今中外所闻名,其中以康熙年间的郎窑,最为珍贵。而郎窑是由当时的江西巡抚郎廷佐所造。郎廷佐是当时甚受朝廷倚重的人物,他的成就,也是郎姓引以为荣的。
郎静山:(1892-1995)江苏省人。国际闻名之摄影家。十三岁开始接触摄影,二十五岁成为中国第一名摄影记者。在中国摄影史上,郎氏是首位人体摄影拍摄者,首位摄影课程之教师,首位入选国际摄影沙龙之中国摄影家。以自创集锦摄影闻名于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