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简介

  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省级重点学科有着悠久的学术渊源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国学大师杨树达先生曾在学科任教,开创了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研究的学术传统。杨树达(1885-1956),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字遇夫,长沙人,曾就读于长沙时务学堂、求实书院。1905年留学日本。历任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女子师范等校教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等校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马氏文通刊误》、《词诠》、《高等国文法》、《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汉语窥管》、《汉语文言修辞学》等。
  在杨树达先生之后,学科在著名语言学家周秉钧教授带领下取得了很大成就。学科于1985年获得了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是湖南师范大学最早的硕士点之一,于1988年创办了《古汉语研究》期刊,为学科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秉钧(1916-1993),著名语言文字学家。字源远,湖南汨罗人。194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武汉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主要从事古汉语教学和文字训诂研究。所著《古汉语纲要》、《尚书易解》、《白话尚书》及所主编《古汉语学习丛书》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此后,学科在李维琦、吴启主、王大年、鲍厚星等教授的带领下又迈上了新的台阶。学科不仅形成了自己相对稳定的三至五个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梯队,而且在汉文佛经语言、湘方言、汉语语篇研究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老一辈学者的关心支持以及学科全体教师的努力下,1998年,学科以蒋冀骋教授为学科带头人获得了汉语言文字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这是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首个博士点,也是湖南省目前唯一的一个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
  经过长期的建设,学科现拥有一个博士点、两个硕士点,是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支柱学科之一,是湖南省“十一五”重点学科。
  学科现拥有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高学历、高职称的研究学术队伍。学科现有专职教学研究人员2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高职称教师的比例已经达87.5%,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已经达70.83%,还有在读博士2人,45岁以下教师有17人。学科专职教师中已有5人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还有2人正在读博士后。目前学科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15人(包括兼职导师),在读硕士生138人,在读博士生15人。
  学科点有三个很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处于领先或优势地位。
  1.近代汉语方向
  近五年来,该方向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4项,省社科基金课题6项,教育厅课题4项,出版了学术专著17部,获得省部级奖励6项。在《中国语文》、《方言》、《语言研究》、《古汉语研究》、《敦煌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论文。研究特色是近代汉语词汇、音韵、语法以及中古近代佛经语言研究。
  学科带头人蒋冀骋教授是我国近代汉语方向的第一位博士,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近代汉语的著作、论文,如《近代汉语词汇研究》、《近代汉语纲要》、《近代汉语音韵研究》、《敦煌文书校读研究》,其中《敦煌文书校读研究》一书1996年荣获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二等奖。近年来,蒋冀骋教授在“《回回药方》的阿汉对音与元代汉语语言研究”这一国家课题的基础上,完成了阿汉对音的系统研究,探寻到了阿拉伯语与汉语的对音关系,其结题成果“《回回药方》的阿汉对音与元代汉语语言研究”在2007年被评为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
  另外,学科在汉文佛经语言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果。学科在汉文佛经语言文字的各个领域(文字、音韵、词汇、语法)都有人研究。学科的汉文佛经语言文字研究在国内外已经有相当大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集中的研究群体。由蒋冀骋教授主编的“汉文佛经语言文字研究丛书”在“十五”期间已经出版了3部,它们是李维琦《佛经词语汇释》、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龙国富《姚秦译经助词研究》。该套丛书2006年获得了“湖南省图书奖三等奖”。2007年又出版了郑贤章博士的《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研究》一书,2008年将再出版2部。这套丛书分别从文字、词汇、语法、校勘等方面对汉文佛典语言文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是国内第一次大规模系统地研究佛经语言文字的成果。
  唐贤清教授近年致力于近代汉语副词研究,2005年其《<朱子语类>副词研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和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2006又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湖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两年来,这一团队围绕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基金项目——“汉语副词的整体研究”开展工作,已经发表了一系列相关方面的论文。
  郑贤章副教授近年致力于汉语俗文字研究,其《龙龛手镜研究》一书2006年获得“第十三届中国社科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二等奖。在此基础上,2007年10月又出版了《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研究》一书,并在《中国语文》、《语言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20余篇相关方面的论文。其汉语俗文字研究在国内位居前列。
  袁庆述教授多年来从事文献学、训诂学的教学与研究,成果颇丰,出版了《版本目录学》等多部专著,在《方言》、《古汉语研究》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
  陈建初博士多年研究《释名》,于2007出版了《<释名>考论》一书,并获得了“湖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
  蔡梦麒博士多年研究《广韵》、《说文》,2007年出版了份量很重的两部专著《〈广韵〉校释》、《<说文解字>字音注释研究》。
  2.汉语方言
  近五年来,本方向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省社科基金课题7项。出版了学术专著10部,主编了学术论文集2部,主编了语言学教材1部。在《方言》、《语言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论文。
  学科带头人鲍厚星教授主持的湘南土话研究项目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湘粤桂三省区土话平话及其周边方言比较研究》和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湘南土话比较研究》为依托,集中力量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从2002年至2004年陆续而又相对集中地在国家级刊物《方言》上发表了11篇论文,并于200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罗昕如的《湘南土话词汇研究》和卢小群的《湘南土话代词研究》。同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还出版了鲍厚星等著的《湘南土话论丛》。这一系列成果进一步深化了湖南方言研究在学术界的影响,为汉语方言领域的前沿课题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至2007年,由鲍厚星教授主编的《湘方言研究》丛书出版。该丛书旨在从宏观、综合的层面对整个湘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某些概况作研究,一共包括以下五本书:鲍厚星《湘方言概要》、陈晖《湘方言语音研究》、罗昕如《湘方言词汇研究》、伍云姬《湘方言动态助词的系统及其演变》、丁加勇《湘方言动词句式的配价研究——以隆回方言为例》。《湘方言研究》丛书具有“深入学术前沿”、“理论、方法创新”、“材料基础厚实”等鲜明特点。它的集中推出在方言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它对学科建设,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有十分直接的作用;对湘方言乃至整个汉语方言的学术发展与学术交流、对当前及长远的湖湘文化建设和本土研究事业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鲍厚星教授与陈晖副教授应邀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课题“中国濒危语言方言调查研究与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湖南方言图”、“湘语图”等的调查研究工作已顺利完成,其前期成果“湘方言的分区”、“湖南省的汉语方言”已在国家级刊物《方言》上发表,并汇入《新编中国语言地图集》中出版。
  本方向中年学者曾毓美教授、罗昕如教授、彭泽润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汉语方言研究,成果显著。其中,罗昕如教授近五年来在方言词汇方面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她主持了“湘语词汇研究”等2项省社科课题;出版了《湘南土话词汇研究》、《湖南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等专著3部,其中后者获湖南省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发表了“湖南蓝山土话的内部差异”等论文13篇。
  3.汉语语法修辞
  近五年来,本方向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新增省社科基金课题6项,出版了学术专著6部,主编了学术论文集1部,获得了省部级奖励4项。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语言研究》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一大批高质量的论文。本方向在汉语名词研究、话语研究、湖南方言语法的配价研究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在全国处领先地位。
  学术带头人储译祥教授近年来在汉语名词及短语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完成了国家课题“汉语联合短语的多角度考察”,出版了学术著作《汉语联合短语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有5篇论文为CSSCI收录,他的《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一书获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及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第八届青年教师奖。他的《汉语联合短语研究》获湖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
  郑庆君教授、曾常红博士所从事的研究主要是汉语修辞学及语篇分析,特色表现在把修辞学与语用学、语篇分析结合起来,将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领域加以拓展和扩大,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丁加勇副教授近年主要从事汉语句式配价研究和句式语法研究,他将配价理论运用于湖南方言语法研究,出版了《隆回湘语动词句式及其配价研究》一书,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探索出一条将现代配价语法理论和汉语方言结合起来的路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
  陈明舒副教授,博士毕业于韩国汉城大学人文学院,他致力于语法比较与对外汉语研究,也发表了一系列的语法比较方面的论文。
  学科点还有一个优势与特色,即拥有国家核心期刊《古汉语研究》。为了能够更好关注学术前沿,编辑部聘请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知名学者组成学术编辑委员会,形成阵容强大的学术核心。《古汉语研究》发表包括古代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训诂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资料信息,更替开设古籍整理、教学研究、学术争鸣、新书评介、中学文言园地、中文信息处理等栏目。上起殷周,下迄明清,几千年间的汉语无不属其研究范围。研究对象是汉语言文字,而利用的材料也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刊物不但重视本领域比较专门的理论探讨,同时也重视具体语言材料的训释,解决一些语文教学的具体疑难问题。
  老专家严谨的学术风范、渊博的学问和真知灼见,以及年轻人强烈的学术意识,使《古汉语研究》形成高雅的品位和鲜明的特色。近20年来,本着继承传统、广采博收、融会贯通、推陈出新的精神,以学风质朴、观点新颖、材料翔实为追求目标,在进一步加深传统语言文字研究的同时,重视新的方法与理论的探讨,推出了一批有国学功底、颇具理论深度的佳作。周祖谟、周秉钧、俞敏、郭锡良、裘锡圭、何九盈、鲁国尧、王显、邵荣芬、郑张尚芳、江蓝生、何乐士、李维琦,以及蒲立本(加拿大)、何莫邪(瑞士)、平山久雄(日本)等众多大家均在此发表过受同行重视的论文。《古汉语研究》在提携、鼓励培养新人方面也付出许多努力。一些博士生、研究生以及其他在古汉语研究、语文教学上初露才华的年轻学人,其文章常富有新意,能发人所未发,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新问题,给刊物带来了新的气象。
  《古汉语研究》以其学术质量取胜,自1993年被评为全国核心期刊以来,一直享有盛誉,越来越为学术界所青睐。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大、四川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以及各省的师范大学,将《古汉语研究》列为重要学术期刊。《古汉语研究》较早加入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和中国期刊网,与国际接轨。2000年8月入选国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多年来,跟许多其他有品位的学术刊物一样,《古汉语研究》遇到了经费不足等困难,但始终不改初衷,在李维琦、蒋冀骋等几代学人的努力下,坚持把刊物办了下来,成为古汉语研究的一块主要阵地。而且,她像一根纽带,把汉语学术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为繁荣汉语、弘扬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著名语言学家王显先生遗言:“《古汉语研究》的旗帜一定不能倒,而且要比以前树得更高。”在《古汉语研究》编辑部同志的努力下,这面旗帜必将越树越高,为湖南乃至全国语言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湖南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简介 下一篇: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简介

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简介相关推荐

  •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点简介
  •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简介
  • ·湖南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简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