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陈十四夫人》的由来与演变
试论《陈十四夫人》的由来与演变
《陈十四夫人》这部神话,主要情节讲的是正直、善良、机智、义勇的陈十四和罪恶累累的南蛇之间的复杂、惊险的斗争。
为了揭开这个神话的根源,开头想翻一下古代人类与蛇的帐本。
一
《陈十四夫人》这个神话的影子似乎源于太古之世。
这个神话源于闽北。"闽本人种名,非地名--《说文》:‘闽,东越蛇种也。‘"人种出自蛇,近乎荒诞怪论,不足为信,其实这里说的"蛇种"是指远古人类以蛇作为图腾来标志自己的部落而言。
"南方卑湿"。气温很适宜蛇类繁衍。远古之世。这一丘陵山地的原始森林里。由于原始人与大蛇巧妙周旋或英勇搏斗。从而产生了不少人与蛇类斗争的可歌可泣的神话。这似乎是《陈十四夫人》的最初由来。
关于崇拜蛇图腾的传说,"即使在文明里,也往往会看出许多的‘蛮性‘的遗留来的。"①直到近代"福建某些地区;还有奉祀蛇王的土俗。"②浙南里,有些老太婆见到屋边的蛇。不敢惊扰它。反而恭恭敬敬地燃香焚烛。烧纸马。嘴里念念有词将其送走;可笑的是这一带农村,每逢天灾人祸时。住房周围发现蛇。老人们往往认为是蛇妖在作崇;如果某处深山洞穴里发现蛇类。有些人总会联想起蛇精来。
无独有偶是这些事例都是屡见于浙闽两省交界处,与陈十四除蛇的地域环境都相符合。
然而神话涉及蛇与蛇斗争的故事。不仅仅是闽越一地。在大荒之世。比比皆是。后世儒家虽将不少神话改作正史。但仍可在儒家著作的字里行间透出其片段。如《孟子》里就记载着"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③可见那时。洪水泛滥。毒蛇纵横。原始人处境够险恶的了。在我国古籍《山海经》里。涉及人蛇之争的神话也不在少数。如"大咸之山。有蛇。名曰长蛇。其毛如彘毫。其音如鼓析。"④据说这种蛇长达百来丈。更有甚者。如"于毋逢之山。是有火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⑤还有更大的是:"巴蛇吞象。三岁出其骨?quot;⑥象这种巨蛇。有的动则驱云降旱。伏则摄人啖尸。即使侥幸不被吞掉。也会干竭身亡。有的尽至潜伏湖底。动则掀风腾浪。吞下巨象。三年才慢慢吐出骨来。象这样的巨蛇。盘踞大地。对生产力低下的原始人说来,当然只有对其退避三舍。敬而远之,不得不将它作为超的神灵来顶礼膜拜,祈求蛇神消灾降福。关于蛇的神话传说。后世也不少见,如秦惠王时"金牛岭的大蛇挡道伤害生灵";⑦"汉灵帝建宁二年四月望,帝御温德殿。梁上飞下大青蛇,帝惊倒";⑧东越国将乐县山洞中的大蛇。装神托梦。强索童男童女;⑨梁武帝时毒蛇化皇后;唐朝传奇《白蛇传》里的蛇精,还有不少传说里涉及"蛇郎"等等。
事物是相对的。据说秦桧府里也有好人,蛇类里也不乏好的。有些地方还有养家蛇捉老鼠的习俗;巴西人家里普遍养着大蟒蛇当保姆。照料小孩;⑩神话《白蛇传》里的白蛇。青蛇化人与许仙卿卿我我。形影不离,尽管蛇类怎样善良多情,而"一床锦被难遮丑"古往今来。蛇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谈虎色变,不寒而栗。如"许仙惊蛇","杯弓蛇影"。就是前者见形丧生。后者疑影成病;还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打蛇不死变蛇精"。"肓眼蝮蛇咬死人";骂人心怀为"豺狼成性,蛇蝎其心"、"南蛇精";闻到恶臭称"烂蛇臭";被恶人缠着叫"烂蛇缠"等等。不胜枚举。从上面所举事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蛇的印象是怕得要命,恨之入骨。
"强中还有强中手,辣蓼还有辣蓼虫",蛇虽恶毒可怕,然而原始人通过了大胆的幻想,创造了反抗恶势力的英雄羿,他雄风勃勃,在洞庭湖射杀"巴蛇",为民除了大害。据说后来人们把巨蟒的骨捞起来,竟堆成一座山陵,名为巴陵;(11)还有夸父威胁群邪,两耳挂着缩颈伸舌的黄蛇,两手握着蠢蠢欲动的黄蛇。大有视蛇如黄鳝,蚯蚓耳;(12)秦惠王时,有五丁送五个美女进蜀。路遇巨蟒进洞。五丁为民除害,奋勇拔尾,蛇虽拉出而大山崩倒。五丁为民献出了生命(13)。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