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许振超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七篇
许振超事迹的意义在于,它进一步向社会昭示:今天的时代,需要这样的优秀工人;而让更多的许振超脱颖而出,我们必须为劳动者创造一个发挥聪明才智的环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干就干一流 争就争第一
许振超,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固机高级经理。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开拓的拼搏精神,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互相关爱的团队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从一名普通码头工人成长为“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荣膺新中国成立以来100位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从2008年起连任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人大代表,并当选为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2013年10月当选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2018年12月18日,许振超作为践行“工匠精神”的优秀代表,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颁改革先锋奖章。
一、自学成才,解答洋密码,干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骨气
许振超经常说“人可以不进大学,但不能不学习”。1984年,青岛港开始筹建专业集装箱公司。当时34岁的许振超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集装箱桥吊司机,就在大家劲头十足的时候,唯一的桥吊出现故障停机了。因为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家手里,企业只得高薪聘请外方专家来修理。技术难题的答案都在桥吊控制板上,许振超每天下班,都会带上备用控制板,回家后对着台灯仔细观察,一笔一笔绘制电路图。许振超前前后后用了4年时间一共倒推了12块模板,完成了整整两大摞完整详尽的电路图。凭着这股劲儿,他逐步掌握了各类桥吊技术参数和设备性能,不仅能排除一般的机械故障,还能修复精密部件。他多年来一直坚持自学,家里与机械、电气有关的书籍、报刊、工具书等摆满了书橱,光高校教材就有50多本。他读过的各类书籍有2000多册,写了近80万字的读书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许振超学出了名堂,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桥吊专家。
二、苦练绝活,勇破世界纪录,展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风采
许振超说,“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练一身绝活,同样无愧于时代”。“人人练技术、人人有绝活”是许队长给大伙儿定下的规矩。桥吊队是青岛港最早的一支绝活儿团队,有了绝活就敢于向世界纪录叫板。2003年4月27日,在“地中海法米娅”轮的装卸作业中,振超团队创出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此后五年中,他们又先后七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成为中国港口领先世界的生动例证。2006年,许振超和团队进行了2年的技术攻关,首次实施集装箱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技术空白,年节约生产成本2000万元,实现了大气污染零排放。国内其他港口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码头纷纷效仿。
三、工匠精神,成就金牌工人,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
许振超不仅自己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基本功,并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工人品牌。“许振超大师工作室”获得人社部批准之后,许振超对打造工匠精神更加关注,他带领团队围绕码头安全生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推进互联网战略,持续解答安全生产难题。完成了“集装箱岸边智能操作系统”,在世界上率先实现“桥板头无人”,解决了集装箱桥板头作业人机交叉的风险问题。他带领团队打造的“48小时泊位预报、24小时确报”服务品牌,每年为船公司节约燃油1.26万吨,成为青岛港的又一金字招牌。从2004年以来,许振超成为典型人物宣传的常青树,由中宣部、交通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山东省委联合举办的许振超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从人民大会堂先后赴上海、成都、广州、26个省市和16所高校宣讲,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反响。2004年许振超应邀出席了中国首届公民道德论坛并做了典型发言。2009年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100位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他利用外出讲课、报告等活动,向企业员工、职业院校师生宣传讲解党中央的声音和自己的工作心得体会,介绍自己熟悉的当代大国工匠的精彩事迹,鼓励大家坚定国家建设主人翁意识,精益求精做好本职工作,当一个_期望的新时代劳动者。
四、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肯定,成为中国产业工人杰出代表
2004年,许振超被选树为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受到_、_、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08年5月8日,_同志亲临青岛港视察,在看望许振超和桥吊队的工人师傅们时,语重心长地说:“振超同志很了不起,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所创造的无声响操作的‘绝活’为国争了光,为工人阶级争了光,这种精神非常值得大家学习。我们应该在社会上弘扬尊重劳动、崇尚创造的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各项事业的创新、各个领域的创新都需要弘扬这种精神。希望能够涌现出更多的许振超式的先进工人。”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还两次给许振超亲笔回信。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产业工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共产党员许振超就是工友们心中的榜样。作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改革先锋”许振超走过的每一步路,都已经和国家的发展、港口的振兴融为一体,也成为改革开放的时代印记。
从码头工人成长为大国工匠,对许振超和他的团队来说,过往的荣誉是汗水铸成的历史,现在每天都是新的征程。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青岛前湾码头专访了“大国工匠”许振超,他说:“好好干,当一个好工人,这就是我的初心,就是我这一辈子的追求”。
桥吊司机的梦想
2021年初春,乍暖还寒,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上,没有人声迭起,伴随着海浪潮涌,有的是行云流水般的生产作业。自动化桥吊高效有序地进行着集装箱的装卸。
“以前装四五百个集装箱的轮船就感觉很大了,这艘船应该是两万集装箱,真是变化太大了。”71岁的许振超腰板挺直,目光如炬,望着一艘正在装卸的巨轮感触颇深。
1974年,许振超来到青岛港成了一名码头工人。那时港口装卸作业方式属于半机械化,机械完不成的,要由码头工人辅助完成,不仅危险,而且劳动强度非常大。“那会儿港口工资算高的,每个月领着42块钱的工资,每天累得倒下就能睡着。”看着码头上的新装备,许振超说。
当改革的春风吹进青岛港,港口提出“实干兴港”的口号,现代化建设一步步加快,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码头工人的处境明显改善。但是码头工人的安全问题,一直困扰着许振超。万一钢丝绳断了,后果不堪设想。那时候,他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吊车下面可以不需要人工。
上世纪80年代,许振超在专业刊物上看到国际上兴起了新的集装箱装卸运输方式,这让他十分欣喜,也成为一颗这种子深深地埋进了他的心里,“我就是期盼着这一天早点到来,圆我的桥吊梦”。
经历了焦急等待,许振超终于在1982年等到了“青岛要成立专业的集装箱公司”的好消息。他说:“我铆足了劲,到处打听这个地方要什么人,当时就想去开大桥吊,确实充满了梦想。”再谈起当年,许振超仿佛又回到当年意气风发的模样。
为了成为一名桥吊司机,他开始摸索着学习。自从参加工作,他就一直对机械和电路有着特殊的爱好。比如,一整个吊车的电路控制原理图,他都能默写下来,并且没有任何差错。
他深知“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所以总是随身携带笔记本和英汉小词典,还专门找力学的书研究学习,挤出一切时间加紧练习。
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凭借过硬的技能,和对设备理论的熟知,被选为第一批桥吊司机。“圆了我的桥吊梦,也圆了我好多年一直对吊车下面无人的期盼。”许振超说。
“许队”的改革
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码头,桥吊司机肖琛钦操作着各种“机关”,让桥吊伸出钢铁手臂,进行着集装箱的装卸。肖琛钦从2007年来到青岛港,跟着许振超学习桥吊,到现在已经工作13年了,他曾在技术“大比武”中获得第一名。
肖琛钦说:“许师傅是我们的队长,也是我们的偶像。”走在港口的路上,工人们亲切地喊着许振超:“许队!”
1993年,许振超当上了桥吊队队长。这对于许振超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全方面的考验。也正是因为当上了队长,许振超觉得应该想办法带领职工队伍,成为新时代的码头工人,摆脱大老粗的形象,让社会上谈起码头工人可以竖起大拇指,“我们是码头的主人,码头的主人应该在社会上有一个良好的形象。”
要改变形象,从哪儿着手呢?许振超当时想,形象总有一些承载的方式,比如改变作业线上叮铃哐啷的无序的噪音。如果说把集装箱吊起来就是一个桥吊司机,许振超认为这个标准太低。
“我觉得一个优秀的司机,一个标准的司机,一个合格的司机,在工作中应该是专注的,聚精会神的,操作过程让人看起来非常流畅,非常优美。”这是许振超心中的桥吊司机该有的样子。
工作中,许振超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将自己的技能推广到全队。于是,他大刀阔斧改革,规范操作行为、工作作风,制定一系列的工作标准,并且提出了“无声响操作”的要求。
无声响操作,前无依据,那就去“创造”实际案例。许振超提出了“稳、准、轻、快”的目标,每一个字都是经过他深思熟虑的。“稳,就是吊集装箱别像喝醉的醉汉一样摇摇晃晃;准,就是吊起来集装箱就允许一下,不允许第二下;轻,就是吊起集装箱轻拿轻放;快,就是效率。”在这个基础上,他又提出了“两点一线”的操作原理。这种标准在当时,几乎可以说是非常严苛的。
要改变已经形成的习惯,无疑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面对不同的声音,许振超咬牙坚持,他觉得总有一天会看到成效的。随着新工作方法的推行,实践逐渐常态化,噪音在减少,事故率在下降,机械损伤在下降,效率逐步在提高,懒散的工作态度在改善,良好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在养成。
一场场的“漂亮仗”
上世纪90年代,远洋集装箱航运快速发展。当得知有几条重要航线要在青岛港开了,许振超便意识到这对青岛港和码头工人都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我们要凭自己安全高效的技能体现自己的实力,这不仅仅关系到我们自己,关系到港口,也关系到国家。”对于冲在一线的桥吊队,许振超对队员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练好自己的技能,保养好设备,时刻接受任务和挑战,否则信誉就会受损。
1997年,一艘装满剧毒化工危险品的货船来到青岛港,危险程度极高,此前经过几个港口都不敢接这个活儿。而许振超决定接下这个重任。
“我知道其中的利害,操作过程一定要谨慎,绝对不能有任何差池。”当装有化工危险品的集装箱被被安全、高效得卸下来,现场很多人惊讶怎么就“悄无声息”地干完了。许振超自豪地说:“无声响操作嘛。”人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夸赞“青岛港码头工人真了不起!”
远洋航线对装卸时间要求非常高。“有一条航线,当时给我们的时间是6至8个小时,如果完不成,人家立马开船走,那么就意味着我们会丧失这份机会。”许振超仍然记得当时货船非常大,第一个航次要求8小时,他们在6小时干完了;第二艘船要求8小时,他们5小时干完了;第三条船,装卸过程却出现了问题。当时一名桥吊司机操作不慎,集装箱被卡住。在紧急处理好故障后,他们仍然在8小时内完成了装卸任务。
连续做了三个航次以后,青岛港打出了“漂亮”的口碑和影响力,这条航线也被评为“精品航线”。许振超再次讲起这段故事时,脸上写满了骄傲与喜悦。
这些工作和成绩,将新时期码头工人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实为了这条新开的航线,队员们在背后已经连续备战三个月。这不是一次“临场发挥”,而是做足了“预案”和准备。就连维修人员也提出了口号:“出现故障半小时解决,压缩为十五分钟解决”。令许振超欣慰的是,队员们有了主人翁意识,对工作充满了激情,他们用行动证明这支队伍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老码头”的新使命
“干就干第一,争就争一流。”这是许振超的座右铭。有了之前的积淀,他带领团队先后八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创造享誉全球的“振超效率”。
1994年,许振超正式入党。其实,入党之前,他也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多,做得不够好。“入党以后,对我的工作更是一个鞭策。无论走到哪里,时刻提醒自己是党员,时刻提醒自己代表着党员队伍,脚踏实地把工作干好,是一个党员应有的自觉。”许振超说。
对工人命运的强烈关注,特别是技术工人的素质提升,贯穿着许振超的整个职业生涯。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今年许振超再次“上会”,带来的仍然是与改革技术工人培训理念、内容的建议。许振超强调,技术工人的培训提升事关国运,“必须把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融入培训全过程,使培训出来的技术工人能有一种职业精神,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此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尊重!”在许振超看来,这是他的新使命。
如今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拉开国内建设全自动化码头序幕,创造了世界集装箱码头行业一个又一个奇迹。看着港口的新变化,许振超说,时代催着我学,催着我进步,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成就了我,更成就了我们工人。
长期坚守,不断创新,许振超这位朴实的“老码头”,用自己的实践,写下“振超精神”,为工匠精神注入时代内涵。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许振超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等。“我和工人们一块儿摸爬滚打将近50年,培养更多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仍然是我努力的方向。”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71岁的许振超回忆奋斗岁月,心潮澎湃。
许振超,生于1950年,山东荣成人,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是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之一。1984年,34岁的许振超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集装箱桥吊司机。桥吊司机的工作是在四五十米的高空仅凭左右手控制操纵杆,指挥吊具升降、前进和后退,在集装箱里“穿针引线”。仅有初中文化的许振超立足本职,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亲手带出“王啸飞燕”“显新穿针”等一大批工人品牌。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是许振超的座右铭。2003年4月27日,在“地中海法米娅”轮的装卸作业中,振超团队创造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此后,他们又先后9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成为港航界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成为中国港口领先世界的生动例证。
经过改革发展,港口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重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许振超始终有着明确的人生追求:“咱当不了科学家,也要练就一身‘绝活’,做个能工巧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港口的培养。”经过多次试验,他在冷藏集装箱上加装了节电器,全年节约电费600万元;他领衔组织实施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技术空白,年节约资金2000万元以上,噪音和尾气排放接近于零。
如今的许振超,仍经常在青岛港“许振超大师工作室”里,和新一代码头工人,围绕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技术开展创新工作,“我们不要‘差不多’!要干就尽力做到极致,争取世界领先!”
许振超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改革先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道德模范”等。2009年,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当选“最美奋斗者”。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工人,只有初中文化,却靠着刻苦钻研技术,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从一名码头工人成长为“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的当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带领团队先后8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创造享誉全球的“振超效率”。他就是许振超。
1950年1月8日,许振超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工人家庭。1968年,只上了一年半初中的他,成为一名普通工人。1974年,许振超进入青岛港,与码头结缘。199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许振超犹记得入行时亲朋好友送给自己的一句话:“好好干,当一个好工人!”这成了他几十年来追求、奋斗的目标。
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许振超被选为第一批桥吊司机。第一次接触这种高技术含量设备,面对二三百页的手册、密密麻麻的外文,许振超感到了压力。他买了一本英汉词典,挨个查询单词,把单词抄在本子上随身携带,有空就反复背、反复练,很快成了业务骨干。
正当许振超准备大干一番时,却发生了一件让他刻骨铭心的事。1990年,一台桥吊控制系统出现故障,请外国工程师维修,高达4.3万元人民币的维修费让许振超震惊了。当许振超试着向外国专家请教时,人家却耸耸肩,不屑一顾。许振超被深深刺痛了,他发誓:“一定要争口气,学会自己修桥吊。”为了攻克这门技术,许振超着魔似的钻研。一块书本大的控制系统模板,一面是密密麻麻上千个电子元件,另一面是弯弯曲曲的印刷电路,为了分辨细如发丝、若隐若现的线路,许振超用玻璃专门制作了一个简易支架,将模板放在玻璃上,下面安上100瓦的灯泡,通过强光使模板上隐身的线路显现出来,再一笔一笔绘制成图。许振超前前后后用了整整4年时间,一共倒推了不同型号的12块电路模板,绘制的电路图纸有两尺多厚。凭着这股劲儿,他逐步掌握了各类桥吊技术参数和设备性能,不仅能排除一般的机械故障,还能修复精密部件。这套模板图纸后来成为桥吊司机的技术手册,成了青岛港集装箱桥吊排障、提效的“利器”。
许振超不仅自己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基本功,还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工人品牌。他经常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咱码头工人要把脊梁挺起来做人,要在岗位上站得住。”“许振超大师工作室”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之后,许振超对打造工匠精神更加关注,他带领团队围绕码头安全生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推进互联网战略,持续解答安全生产难题。完成了“集装箱岸边智能操作系统”,在世界上率先实现“桥板头无人”,解决了集装箱桥板头作业人机交叉的风险问题。他带领团队打造的“48小时泊位预报、24小时确报”服务品牌,每年为船公司节约燃油1.26万吨,成为青岛港的又一金字招牌。
许振超说:“我靠的就是永不满足的拼劲和学习上不服输的韧劲,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锤炼成‘能工巧匠’。”从业几十年,许振超始终践行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他从未忘记过自己是一名工人,一定要“当一个好工人”,这就是许振超对工匠精神最朴素而深刻的诠释。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许振超,男,57岁,中共党员,山东省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固机经理。
许振超所在的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是由青岛港集团、英国铁行集团、中远集团、丹麦马士基集团总投资8.87亿美元合资经营的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码头企业之一。许振超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以“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的精神,立足本职,务实创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他自学成才,苦练技术,练就了“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绝活,并模范地带出了“王啸飞燕”、“显新穿针”、“刘洋神绳”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他带领团队按照“泊位、船时、单机”三大效率的标准要求,深入开展比安全质量、比效率、比管理、比作风的“四比”活动,先后六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令世人赞叹,将“振超精神”名扬四海。“10小时保班”服务品牌为顾客提供了超值服务,吸引了全球各大船运公司纷纷在青岛港上航线、换大船,2006年青岛港集装箱达到770.2万标准箱,位列世界第11强。
他积极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按照青岛港“管理挖潜年”的要求,多方试验在冷藏集装箱上加装节电器,仅2005年就节约电费600万元,投资回报率达到60%。自2006年以来,他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领衔组织实施了轮胎吊“油改电”技术改造,填补了这一技术的国际空白,在全部77台轮胎吊投入使用后,年节约资金3000万元以上,噪音和尾气污染大为降低,接近于零。
许振超坚持青岛港“一心为民,造福职工”的好政策,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倍加关心爱护,始终把保障下属员工安全作为自己第一位的责任,为员工制作和发放了“安全卡”、 “爱心卡”。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带动同事们为身患骨癌的沂蒙山小姑娘捐款3万元,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使小姑娘得以康复。
2005年4月,许振超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央主要媒体把他作为重要先进典型进行集中宣传。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许振超,男,汉族,1950年5月出生,199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7月调入青岛港工作,初中文化程度,工程师,曾担任青岛港集装箱公司桥吊司机、固机队队长、安质部副经理、机械二队、机械四队队长,现任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明港公司桥吊队队长、党支部书记。先后被评为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十佳”职业道德标兵,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工人技师。
许振超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产业工人,靠追求卓越、精业报国的主人翁意识和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创业精神,带领自己的团队,创造出了世界一流的集装箱装卸效率,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忠实实践着“_”重要思想,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他的先进事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展现了新时期中国产业工人的崭新形象。
“不论干什么,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拼命也要创世界保班名牌,为企业增效,为国家争光。”
许振超认为要真正成为港口的主人,就要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争创一流、赶超先进、精业报国。他常说:“技术是为自己学的,活是给自己干的”。为了提高装卸效率,他瞄准同行业第一和世界第一,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对技术操作精益求精。1976年,许振超开门机时间不久,自己就确定了练出“一钩准”的操作目标。矿石装火车有标准要求,多了,需要装卸工人把超重的卸下来;少了,又给货主造成损失。为达到标准要求,他暗下决心,一定练好丝毫不差的“一钩准”!为此,每次作业完毕,别人去歇着了,他仍留在车上操纵“把子”反复练习。4、5个月后,一钩矿石“抓”起,稳稳地落在车厢内,这一目标终于实现了。从此,在工人中传出了许振超“一钩准”的美称。在集装箱班轮航运中,船东、货主最关心的就是班轮能否按照预期的时间到达港口,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装卸任务。如果货物不能按期到达目的地,造成的损失要以每天几万美元来计算。港口的装卸效率和保班能力,在整个运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船东、货主在选择停靠港时,首先考查的是效率指标。而桥吊在整个船舶保班作业中又处于非常关键的环节。在这方面,许振超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和感受。
那是 1991年12月2日,一艘名叫“阳方口”的集装箱船到达青岛港,在这里要装上100多个满载圣诞节物品的集装箱,按规定时间运到新加坡,然后转运到欧洲。当时,桥吊队刚刚安装了两台新桥吊,作业中,2号桥吊突然发生故障,许振超立即带领所有技术人员登上了桥吊,抢修故障,但由于他们对新桥吊的技术性能还没有完全掌握,故障没法排除,堆在地上的集装箱就是装不上船。最后,这次作业因技术不过硬而打了败仗。这件事对许振超触动很大,从此,他暗下决心,就是不吃饭、不睡觉,也要尽快掌握先进技术,实现集装箱班轮保班率达到100%。
为了提高装卸效率,许振超和大家一起潜心研究操作技术,琢磨提高效率的窍门,总结推广快捷、科学的操作流程。经过艰苦地探索磨练,桥吊司机的单机舱时量逐月提高,由最初的每小时 25个标准箱提高到28个、30个、33个,逐步接近世界最高效率。与此同时,加强设备保养,他们所管理使用的桥吊先后实现了保班作业无故障运行。有多少次,有的国际集装箱班轮因种种原因造成滞期,而到青岛港后,是许振超带领他的团队为船方抢回了时间。2002年下半年,许振超带领自己的团队实现了“核心班轮保班全部100%”的目标,获得了“全国用户满意服务”名牌的称号,在中国大陆沿海港口居于领先水平。
随着青岛港集装箱事业的发展,码头设备越来越先进。特别是 2002年,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岛港顺利完成了外贸集装箱从老港区向前湾新港区“西移”的战略转移,形成了较大的吞吐能力。这时,在许振超的脑海中,带领职工创造世界记录的念头越来越强烈。
2003年4月28日夜,许振超带领工友们在“地中海法米亚”轮上打响了创造新纪录的攻坚战。战斗从晚上8点钟开始,当时,现场灯火通明,气势磅礴。在320多米长的船旁,一字排开8台桥吊。每名桥吊司机精力都高度集中,船上有指挥手密切配合,码头上大型拖车穿梭不停。到凌晨2:40分,完成了该轮3400个标准集装箱的装卸,一举创出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国际权威杂志《港口与港湾》刊文盛赞:中国青岛港以一流集装箱码头、一流的桥吊设备、一流的操作技术,创造出一流的世界集装箱装卸效率。
为长中国码头工人的志气,提升青岛港的国际知名度,打造港口的核心竞争力,青岛港决定以许振超的名字命名了“集装箱保班服务名牌——“振超效率”。“振超效率”叫响了青岛港,也使许振超充满了再创世界水平的信心和决心。时隔 5个月后的9月30日,许振超率领整个团队,又把每小时单船339自然箱的纪录提高到了每小时381自然箱。这项纪录进一步增加了青岛港集装箱装卸的竞争力。
“振超效率”产生了显著的名牌效应和良好经济效益。世界许多知名航运公司主动与青岛港合作,纷纷上航线、增航班、加箱量,仅 8个月时间,青岛港就净增了13条国际航线。2003年,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423.8万标准箱,实现了24.3%的高速增长。2003月7月21日,世界著名航运公司铁行、马士基和中远集团与青岛港携手,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三国四方”合资合作项目,为青岛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许振超有浓郁的爱港情节,这也成了他艰苦创业、回报港口的动力。2001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做出决策,启动前湾集装箱码头,实施外贸集装箱西移,要求年底前必须安装起一批新型桥吊,保证西移的如期进行。这项桥吊安装现场总指挥的重任落在了许振超的肩上。接受任务后,他先办了两件事:一是打电话告诉爱人,他在黄岛有急任务,约一个多月不能回家了,让爱人放心;二是买了十箱方便面,准备吃睡在工地。当时天寒地冻,工期又紧。面对困难和压力,许振超连续40多天没有回家,每天在零下十几度的寒风里一干就是十五、六个小时。渴极了,他和同志们就从消防栓里接水烧着喝;饿极了,就干啃方便面、凉馒头;困极了,就身盖棉大衣躺倒就睡。许振超左腿患有严重风湿病,为不耽误工期,坚持工作在码头一线。许振超就是凭着这种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精神,带领工友没有辜负港口的殷切期望,胜利完成了任务,为青岛港的集装箱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遇。
“咱当不了科学家,但一定要练就一身‘绝活',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做个优秀的工人”。
经过十几年来的改革发展,港口生产方式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重大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许振超始终有着明确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作为一名当代产业工人,要有更高的追求,更多的建树,当不了科学家,也要练就一身‘绝活儿',争当一名优秀的工人,这样才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港口的培养。”
改革开放为许振超提供了成才的大好机遇。青岛港的发展,更为许振超创造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1984年,许振超成为桥吊司机以后,为了在这个岗位上练就“绝活儿”,他身上常带着一个笔记本、一本电子英汉词典。机械故障是怎么出现的、怎么修理的,他都详细地做好记录,准确掌握桥吊各机构的性能参数。经过长期积累,到1991年,许振超在队里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修理专家”了,桥吊有了难修的故障,大家都愿意找他一起想办法。为了保证一天24小时随叫随到,公司领导为他配上了传呼机,当时,这在队里可是不得了的事儿!因为那时许振超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桥吊司机,这可是非同一般的荣耀。
长期以来,桥吊队的职工都认为,许振超技术好、肯钻研,赞誉他为“桥吊大拿”,机器上出了什么难事儿找到他,他一琢磨就能解决。2002年3月24日晚上,维修人员围在5号桥吊前伸臂上愁眉不展,许振超到现场后,问明情况,经过检查,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仅用十几分钟就判断出了故障点,更换上了新配件,桥吊一切恢复正常。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佩服,都说:“许大拿”真是神了!
桥吊是大型机械,很多司机作业中磕磕碰碰的现象司空见惯,既容易损坏设备,又造成安全隐患。为了杜绝这种现象,许振超率先提出了“无声响操作”的标准,并亲自练习示范。“无声响操作”要求集装箱吊装作业时,从抓箱到落箱几乎没有声音。一个集装箱加上吊具,至少也有二、三十吨重,把这样一个大“铁家伙”从地面吊起,再从几十多米的高空放下来,特别是有时还要放到 20多米的船底。这种铁碰铁的活儿,要不出声响,简直不可想象!但是许振超决心很大,他对工友们说:有人曾创造操作气锤打鸡蛋,汽锤碰到鸡蛋,鸡蛋却丝毫未伤的技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练成“无声响操作”?他通过操作车运行速度和吊具升降之间的变化来控制,熟中生巧,第一个掌握了这一操作技术,而且带出了一支能熟练掌握这一“绝活儿”的队伍。
一次,承运一批乌鲁木齐铁路局转运的化工危险品。当时为了预防万一,码头现场、铁路专用线全派上了武警,因为一旦出现大的碰撞,就会引发恶性爆炸事件。在桥吊司机们的精心操作下,整整 40个箱子全部安全装到了船上。在场的原铁道部一位副部长连连赞叹:青岛港工人的“无声响操作”了不起。船公司代表感慨的说:“无声响操作”简直就是“行云流水”。
许振超当上桥吊队长后,不仅创新技术,还创新管理。他说: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他经过统计发现,桥吊作业中最容易出安全问题的环节就是箱子一起一落的时候。为避免发生类似问题,他要求桥吊队每名司机在吊箱时都要做一次“二次停钩”,就是箱子刚离地和快落地的一刹那,放慢速度,先观察后起落,这样做虽然使每次操作时间多了几秒钟,但杜绝了事故隐患,最终提高了生产效率。
许振超发现国内多数港口在基层桥吊作业上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他就把“全国质量管理奖”标准引入日常管理,参照制定了队里的条例,细化到连夜间维修取个扳手都有规矩。再如,在设备维修上多数港口实行机电分离,不利于设备养护。他就改变这一惯例,建立了机电一体的维修体系。这种做法创新了国内沿海港口传统的桥吊设备管理模式,日前,国内最大的桥吊生产厂——上海振华港机厂厂长特地带着外国客户来青岛港参观桥吊队的设备管理,盛赞明港的桥吊管理是国内最好的。
“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可以不进大学,却不能没有知识。人要活出质量,就要孜孜不倦地学习,这样才不枉宝贵的一生”。
许振超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得益于时刻把学习作为“第一需要”,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1968年,许振超进港当工人,干皮带机电工。工作之余,别人休息,他却学电工书籍,看设备图纸,从不放弃,日积月累掌握了不少技术窍门,精通了电工技术,尝到了学习甜头。当上了门机司机,他把队里仅有的几本技术书都看遍了。觉得不过瘾,就到处找同学借书看,怕同学麻烦,又省钱买书看。新书贵就买旧书,有一次下了夜班,他骑自行车跑了40多里,到李村集书摊上讨价还价,买了几本旧书,回到家没顾得休息全部读完。除了读书,他还注重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坚持做工作心得笔记。在以后的工作变换中,他都坚持工作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总是带着问题去学习,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桥吊是技术密集的港口大型机械设备,尤其是第五代桥吊,集多种现代科学技术于一体,科技含量很高,需要掌握的知识很多,如高压变配电、电力拖动系统、计算机系统、数字控制技术、网络通讯知识等。为了系统学习桥吊知识,40多岁时他开始自学高中课程。后来,青岛港上了新桥吊,桥吊电控系统是瑞典BBC的,整个程序语言都是英文,许振超就自学起了英语。当时桥吊上的可控硅直流调速系统是国内最先进的,他又买了清华大学的教材《可控硅整流技术》,从原理上学起。青岛港使用了美国GE的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一套英文资料有两尺厚,他一有空就拉着技术人员陪他上桥吊,把程序一一记下来过后琢磨。那段时间,他下班回家后就大门不出,家里的桌子、床全摆满了电子零件、图纸和参考书,逼得爱人经常端着菜板在楼道里切菜。有一年,他听说国外的起重机械上已经开始采用变频变流技术,他就对队里的技术主管说:应该找本书来看看。但是逛遍了青岛大大小小的书店,也没买到。事隔半月,他终于辗转托人从上海买到了这种书,才一了心愿。2002年,青岛港桥吊上才用上了这种技术。
这两年,随着青岛港的桥吊越换越大、越换越好,许振超学习得更加刻苦了。为了适应学习需要,他经常带着“三件宝”。一台手提电脑,一个笔记本和一个快易通电子词典。特别是那个快易通,已经换了两个。因为随着学习的深入,要查的专业技术词汇太多,原来的旧版快易通的词汇量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需要。看着许振超象着了魔一样的学习,妻子劝他说:差不多就行了。他却说:我底子薄,现代技术变化又快,不学怎么能跟得上? 2000年,正逢队里的轮胎吊发动机需要大修。按惯例,应该花大价钱,请专业厂家来修理。但许振超考虑到这样既耽误时间,又增加很多费用。他就主动向公司请战,要求自己动手维修。面对复杂的维修工艺,他茶不思、饭不想,简直入了迷。一年内,他带头成立的大修小组边研究边实践,先后对公司全部轮胎吊发动机成功地进行了大修,不仅大大缩短了维修时间,保证了现场作业正常运转,还为公司节省开支140多万元。近几年来,经初步估算,经许振超主持修理的各类桥吊设备共有70多台次,节约费用达800万元。
许振超不仅会排除一般故障,就连一些精密的技术部件,也敢碰。桥吊上的重量传感器,是国外厂家的“王牌”产品,要求不能打开,再加上他们的技术保密,用坏了只能换。换一次需要近1万美元;不换就要降低桥吊60%的工作效率。许振超执意自行修理,当他打开一看,里面布满了蜘蛛网般的电阻线,象是人的大脑神经一样,当时也一下子惊呆了。他冷静下来,利用手头上的简陋工具,逐根检查,遇到精密处,就用头发丝小心翼翼地拨,终于发现是一根细如蚕丝的电阻线断了。在接线中,他把电烙铁磨尖,象神经科医生实施手术一样,摒住呼吸,稳住手,一点点地焊起来。后来,这件事给许振超深刻的启示:困难是自己喊出来的,凡事只要认真学习,敢作敢为,就没有攻不下的难关。
“现代化大生产要求团队协作。要在世界一流码头干出世界一流效率,就必须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奉献出来,还要办亲情的事,暖伙计的心”。
许振超不仅是“桥吊大拿”,还是一位良师益友。他通过自己的实践深切感受到桥吊队要成为一支敢于创造一流业绩的团队,首先要成为一支学习型的团队。
2001年底,黄岛新港区集装箱桥吊队刚组建时,新司机占八成。为了提高装卸效率,许振超加班加点搞培训,他系统地总结了自己多年来驾驶和维修桥吊的经验,专门编制了《青岛港集装箱装卸桥司机操作手册》,组织大家学习,使新司机少走了许多弯路。这本册子既明确了正常操作规程,又介绍了恶劣气候条件下安全作业的注意事项和故障应急方案。靠这本手册,带出桥吊司机由原来需要1年缩短为3个月。现在这本手册不仅放在新港区每台桥吊的驾驶室里,还成为部分大专院校机械专业的授课教材。
许振超在队里建立起了严格的学习制度,规定每月两次集中学习,每十天研究一个课题。他要求队员们做到“经验互补、资源共享”,不管是技术主管还是桥吊司机,每排除一起故障,都要把造成故障的原因、现象和排除的方法,写成专门的材料在队里交流。2002年,队里的一个技术主管解决了一个疑难问题,却迟迟不肯将案例整理出来。他就以此为例,在队里展开了讨论,使全队同志对搞技术封锁的弊端和交流学习的益处达成了共识。从此,他在队里立下了规矩,无论是谁,坚决不准搞技术封锁,出现这种现象,任何人都可以大张旗鼓地批评。
在许振超的带动下,桥吊队形成了浓郁的学习风气。现在,维修主管们下了班,还经常聚集在队里研究问题,看图纸。新录用的大学生也人人带着“好易通”,有空就研究桥吊上的英文资料。队里不管是哪个车组出了故障,其他车组的队员只要没事都会跑来看看,研究故障原因和排除方法,以便举一反三。队里的骨干还主动把一些故障编成案例,当作队里的“土教材”,给年轻人上课。公司请来技术权威搞安装测试,工友们一定想方设法把他请到队里来讲课,听课的工友们不仅自己做好笔记,过后还会主动传给当班没来上课的同事。
许振超深深的爱着他的桥吊,爱着他为之奋斗一生的青岛港,他把码头作为自己的家,把队友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
许振超深知,创造一流的效率一要靠科技,二要靠人才。他特别重视对新录用大学生的培养,对他们不急于安排相应的岗位,而是让他们先从事修轮胎、换钢丝等一些比较艰苦的工作。为此,有许多大学生不理解,但许振超认为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不在艰苦的工作中磨练,就难以成才。如今,这些新来的大学生都锻炼成了桥吊队的能手。
2003年大年初一,许振超开着自己的车,跑遍了大半个山东,行程1千多公里,走访了7名家住农村的工友。这些工友回来讲,许队长的到来惊动了全村,他们怎么也想不到,青岛港的一名队长会给他们的家人拜年。其实,只要稍微熟悉许振超的人都知道,他关心职工是由来已久,职工结婚他去祝福,职工得子他去祝贺,职工亲属生病他去探望。他自己有本“小册子”,还给职工配备了“两个卡”。“小册子”上面记录着每一名职工的家庭情况,每逢职工过生日,他就送上蛋糕和贺卡,送去真挚的祝福。“安全卡”记录着一些不安全隐患,时刻提醒职工;“爱心卡”是给职工家属的,卡上留着联系电话,写着“有事找振超”。工友李顺的妻子得了尿毒症,许振超组织全队为他捐款4000多元,自己就掏出了2000元。四年来,类似这样的捐款,许振超在全队组织了七、八次,自己捐了上万元。许振超常说,只要在我们这个集体里工作过的,全是自家人,人走茶不能凉。至今许振超还与离开队的农民承包工保持着联系,只要他们有困难,他总忘不了写一封信,寄去一、二百块钱,尽心尽力帮助他们。
许振超以率先垂范、关爱他人的优秀品格,赢得了全队职工的广泛赞誉,他所带出的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桥吊队,为青岛港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许振超劳动模范事迹
许振超,出生于1950年,初中毕业,1974年进青岛港工作。曾先后荣获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工人技师,省自学成才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被誉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
原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是“_”时期毕业的“老三届”。这个年龄层次的群体,受教育少,年龄偏大,相当一部分人成为下岗再就业的“特困户”。国家专门实施了“4050”工程,扶持这部分人再就业。但许振超不但没有下岗,而且成为世界一流的“技术专家”,在合资公司里再担重任,连外国合资方都佩服他。许振超踏着时代节拍前进的武器是“学习”。他在日记中写到:“悟性在脚下,路由自己找。”
在青岛港里,许振超虽然是工人,但从上到下都把他划到技术人员圈里。青岛港与英国铁行、丹麦马士基、中国远洋公司组建合资公司时,他反而进一步受到重用,被聘请出任专管设备和技术员的技术部固机部经理,手下工程师就有40多名,名正言顺地走进了技术管理人员的行列。合资公司开给他的月工资超过6000元,不但是固机部里最高的,而且比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的党委书记还高。公司前两年还专门奖励了他一台笔记本电脑。
最令许振超自豪的是,青岛港几乎不用请外人帮助修理桥吊设备故障,他们有能力自己排除。看着设备转得安全,许振超说:“这是对我最好的奖赏。”
技术部技术主管刘俊泉是许振超的手下。他1986年大专毕业后,就和许振超共事。他说:“从文凭上看,我比老许高,但他做了我的领导,我服气,因为他的技术领先于我。我年轻时打扑克、下象棋,他则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他比我大11岁,学习起来吃力得多,但他坚持学习,超过了我。现在我觉得不学没有出路,我业余时间也在学习。”
许振超在日记中写道:“悟性在脚下,路由自己找”,“要自己教育自己”。正是凭着这种韧劲,许振超学得真功,从工人迈进了技术主管的行列,并创造了世界记录。
许振超同志是敢想敢干、能干会干、苦干实干的优秀代表,是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
一、爱岗敬业、为国奉献的主人翁精神,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二、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拼搏精神,做民族振兴的脊梁
三、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创新精神,做知识型的现代产业工人
四、团结协作、相互关爱的团队精神,做“_”重要思想的实践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angchan@163.com (举报时请带上具体的网址)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